由于小刘瞧不起这位顶头上司,在日后的工作中依然故我,要不就是不和部门经理商量而私自布置任务,要不就越级直接向公司老总汇报工作。久而久之,最终导致正副手之间相处非常不协调,让下属们无所适从,两位领导的话都得听,而两位领导的意见却明显地不一致,使得部门里的人际关系复杂起来,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
公司老总虽然很欣赏小刘的才能,也在着意培养他,屡屡提醒他要注意工作程序,遇事要向部门经理先汇报,如果经理拒不听从他的意见,才可以直接向上反映。可是,小刘对公司老总的教育充耳不闻。于是,导致老总产生了这样的想法:当副手时不把正手放在眼里,而且还听不进去我善意的劝告,假如让其独当一面,那岂不是为所欲为?于是,渐渐地失去了对小刘的信任。小刘最终连副手的位子都没有保住。小刘陷入了困惑之中:我究竟哪里出了问题?
心理透析:职场生活不能越位
我们身在职场,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不可自行其是。时刻要警惕,看看自己是不是处于“越位”的位置,不能让职场中的“越位”,给自己的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工作自然应该到位,也不妨多一点奉献,但是,应该注意避免越位。
职场生活,就像参加足球赛事,都要求在一定的游戏规则的限制下,不能越位。一旦“越位”,不仅是违例,而且会使自己陷入不利境地,害人又害己。
小刘的故事是一个职场“越位”的典型例子。副手本来就是正手的助手,在正手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可以向正手提出自己的建议,但并不是想方设法架空上司或撇开上司发号施令。越俎代庖,随便越位,于公于私都不利。须知,在职场,良好的交际能力,往往比实际工作能力更为重要。
心灵跨越:区别情况采取对策
职场越位的情况很多,需要区别情况采取对策。
首先是下级不能越上级之位。小刘的越位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职场,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你可以发表看法,也可以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但是,你不能“越位”。哪怕是你的上级不如你,但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遵循下级服从上级的原则,这样才可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就像在球场上一样,就算你是球星有着过人的本领,如果得不到教练的认同和队友们的支持,或者一进攻就越位,球星也就会失去应有的价值。
其次是上级不能越下级之位。张先生是某生产单位的主任,旗下有生产组织、安全管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主管。本来他完全应该让手下一帮人各司其职而各得其所,可是,除了开会以外,无论是哪方面随便出了点问题,他必定会亲自处理。因为事事操心已成为张先生的习惯,导致其他人也就懒得去操心。然而,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无论他怎样地去努力,问题还是接连不断地出现。张先生之所以这样出力不讨好,究其原因,还是张先生“越位”了,把本该下级所做的事情而全管了起来。虽然,张先生事事都要亲自处理,并不见得就是不信任下属,却变相地剥夺了下属相应的处事权利,打消了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长期下去,下属们就会这样想,既然你愿意亲自处理,那我只管汇报就行了,其他的事情就用不着我们去考虑了。而事实上,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有限,何况并不是事事自己都很精通。就算是有三头六臂,也难以把所有的事情处理好。作为一位领导者,主要职责是出点子,用对人,在把握好大方向的前提下,充分调动手下人的积极性,根本就没必要事必躬亲。
最后是同事之间不能越性别之位。李先生和王女士同在一个科室工作。李先生能力强而精力充沛,王女士水平相对较低,身体也不是很好,工作难免拖沓,领导对此颇有微词。王女士心里很是着急。见到这种情况,李先生决定帮助王女士,主要是想提高她的业务能力。王女士当然很高兴,但由于爱面子,希望李先生利用晚上时间陪她加加班。事前,王女士还取得了丈夫的支持。可是,在下班后的时间内,李先生却经常把电话打到对方的家里。这就不能不让王女士的丈夫产生疑虑:白天上班在一起,晚上又经常双双加班,有点空闲还电话联系,这未免太不正常了吧?李先生帮助王女士没有错,但是,他在单位里有限度地帮助王女士,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去考虑别人的丈夫和家庭。他的行为已超出了男女交往的正常范畴,至少是处在“越位”的位置上了。男女同事间的相互帮助本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但如果超出了一定的度,哪怕是当事双方真的问心无愧,也会使事情适得其反。因此,一定要随时提醒自己,人在职场不要越性别之位。
职场需要善良也要能力
心路迷障:难道我的善良错了吗
心理咨询咨询中,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这样倾诉说:
我是一名初中教师,是个温柔善良的人,教初一年级。现在遇到一个让我困扰的问题,请您帮帮我。
就是因为我的善良,学生不怕我,不听我的话。主要表现是我上课的时候,学生总是故意捣乱,不好好上课,不遵守纪律。同是这个班的学生,有些厉害的老师去上课,学生就不敢闹。可轮到我上课了,课堂秩序就会很乱,随便说话,甚至打逗,弄得一堂课乱糟糟的。而且,我发现还互相影响,连本来比较老实的学生,现在也变得不老实了。为这件事,弄得我心情非常不好,晚上睡不好,还经常做梦,影响了我的工作热情和精力。
没想到学生也欺负老实人!难道真的是“人善有人欺,马善有人骑”?难道善良的人就该受欺负吗?学生为什么不好好上我的课?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难道我的善良错了吗?
心理透析:光有善良还不够
不能否认,在社会生活中,难免有欺负老实人的现象,在师生关系中,也难免学生怕厉害的老师不怕老实的老师的现象。
但是,善良永远都是美德。没有人不喜欢善良的人,没有人不喜欢与善良的交朋友。就社会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来说,一个人善良,肯定是赢得人缘最好的资本。就学校里的师生关系来说,一个老师的善良,肯定也是赢得学生爱戴的最好人格品质。想想我们自己也是这样,难道我们平时会喜欢一个凶神恶煞的人吗?我们做学生会喜欢凶神恶煞的老师吗?
上面的意思反过来说,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人们不喜欢一个人,决非仅仅因为这个人的善良,如果学生不好好上一个老师的课,也决非仅仅因为这个老师的善良。学生不能好好上一个老师的课,是必有原因的。我们这里姑且就一般情况而论。就一般的人际关系来说,要想让人喜欢,必须要善良,但是光有善良还不够,还需要掌握人际交往的策略,能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些问题。就师生关系来说更是这样。如果一个老师不善良,学生肯定不会喜欢她,不会买他的帐,但是,单凭善良,也很难成为一名好老师了。
心灵跨越:还需要有专业的能力
要当一个好老师,要想让学生上好自己的课,除了善良还需要什么?一般说来,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好坏,学生能否上好老师的课,也就是说,老师的工作效果如何,从老师的心理素养方面说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人格魅力,一个是专业能力。善良,就是人格问题。这是必须的,但是,不是随便一个善良的人,就可以当好老师,甚至也不是一个人格高尚的人,就能当好老师。
教师的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做好任何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都不仅需要善良这样的人格魅力,而且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比如,就教师上好一节课来说,需要学科专业能力,需要教学组织能力,需要人际沟通能力,需要临场应变的能力,等等。这就不是善良可以解决的了。如果一个老师的这些专业能力欠缺,上课就会出问题,学生就会不好好听课。再有,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说,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群体行为,极容易出现相互感染,初中生又处在很容易相互感染的年龄。于是,课堂上一个学生秩序不好,往往会导致全班的秩序混乱。要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都需要老师具备相应的专业能力。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魅力。有了这方面的魅力,再加上温柔善良人格魅力,肯定会赢得学生的爱戴,肯定会引导学生上好自己的课。
其实,不论做什么工作都是这样,既要有善良的人格,还需要有专业的能力。人格魅力加上专业魅力,人在职场才能走向成功。
一样的故事两样情
心路迷障:我真的太无能太失败了
高强是个23岁的青年,好久了,就隐约地感到心理好像出了问题。一年前,为了寻求心理帮助,特意来到了南方一个城市,边打工边咨询。先是被当地一家心理卫生中心诊断为抑郁症,进行药物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单是药物治疗不行,于是,又走进当地一家心理咨询中心,也被诊断为抑郁症。为了自我救助,高强自己也看了很多心理健康方面的书。他说,不知道是自己看的书多了产生了“抗药性”,还是怎么回事,反正感到一直没有触及到自己内心的东西,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来,看到我的关于心理咨询的书。于是,高强几次预约决定来访。
这一天,高强千里迢迢如约来到我们心理健康中心。落座心理咨询室,高强开始诉说自己的症状:心里非常难受,很消沉,不愿与人交往,感到生活好像没有希望,什么都没有意思,有时候甚至心中没有了感情,而且还有过自杀的经历,唉……
高强确实存在抑郁症状,这大概就是过去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原因。但是,高强自己为什么感到治疗不对症呢?高强心理问题的症结究竟是怎么回事?看来需要仔细探究了。于是,我请高强讲讲自己的故事。
在进一步的咨询会话中,高强断断续续地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我初三的时候因为压力太大,成绩下滑了,结果只弄了个初中毕业。16 岁出外打工,总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感到自己很无能,很没用。平时经常想起自己失败的经历,工作起来,总是怕出错,总是担心。做事总是和别人比较,别人比自己强了,就受到了威胁一样,更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意,比如,有一次我工作中出了一点差错,后来别人就说,喂,你可别像上次似的再弄错了。于是,我就不敢了,非常担心,非常怕再次出错,没有勇敢负责的精神。虽然读了一些成功心理的书,但总是感觉自己还是挺失败的,总是胡思乱想,光是想些没用的东西,做事什么都不行。比如,买了东西回来感到不合适,在别人可能就会去换,我就不能去换,随后就感到自己太无能。我真的太无能,太失败了,出来几年了也没有什么成绩,还是给人打工,而且,我还得了心理疾病,唉……
高强的述说又一次结束在一声长叹中。
心理透析:心太高了看自己都是失败
心理咨询的效果,首先取决于对心理问题的诊断。心理诊断有很多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式是咨询会话。心理咨询师需要一副好耳朵,应该在详细具体的咨询会话中,“听”出求询者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经过上面的咨询会话,我“听”出了高强心理问题的症结。据此明确了心理咨询的方向目标。经历了几次咨询会话后,高强的心理问题得到了较好的化解。这里,我们暂且略去会话的过程和细节,听听高强是怎样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的。
再一次咨询会话中,在我的引导下高强把自己的故事重新讲述一遍:
我从小脑子就不错,16岁就敢离开家门出外打工,开始自己闯荡生活。在很多同龄人还都靠父母的时候,我就开始自己养活自己了。一个农村青年,第一次出门就到了一个遥远的城市,后来又到过几个城市。不论到哪里,都能不靠任何关系自己找到工作。现在,随便给我一个城市的地址,我就可以到那里,找到工作,生存下来。我敢说走遍全国都不怕。而且,我虽然初中毕业,由于脑子比较好,加上平时好看书,所以比高中毕业的青年一点不差。一次在应聘中,我竟然在20多名的竞争对手中一路闯关到最后。我爱读书,好思考,什么事都喜欢做周详的计划,事先做好准备。对事情有负责精神,对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愿轻率地接受任务,接受任务后也要反复思考,格外小心,避免失误,基本上都能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老板还是比较满意的。我不愿为一些小事计较,比如买了东西很少再去麻烦人家调换。我的独立和自立能力很强,承受能力很强,自理能力很强,自己一个人在外面不用家里分心。而且,每年我还能给家里寄回很多钱,家里人觉得我很能干。我自律能力也很强,虽然自己一个人出门在外,家里人管不了自己,但是自己没有任何坏习惯。现在,面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还能积极自救。我刚刚20岁出头,我的人生刚刚开始,我有的是希望……
在高强抬起头的时候,我欣慰地看到他眼神里希望的光芒。我请他谈谈,两次讲的同是自己的故事,有什么不同体验。
高强沉思了片刻兴奋地说:上次是一个失败的故事,这次变成了一个成功的故事。过去,自己心太高了,看自己都是失败,都是消极的,现在,才真正重新认识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成功,看到了自己积极的一面。我的心病好像忽然飘散了,重新看到了希望。高强领悟得很好,我们的几次会话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心灵跨越:看到成功就看到了希望
高强的心情为什么发生这样的转变呢?
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践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出现抑郁状态,根源往往是认知出了偏差,是消极的思维方式导致了消极的情绪状态。高强的问题,就是由于消极的认知导致了消极的情绪,出现了抑郁状态。因而,对高强的问题,需要从调整认识入手来调整情绪,进而改善整个心理状态。这便是帮助高强心理调整的方向和目标。
从高强第一次讲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发现好些积极的信息。但是,由于高强的自我期望过高,消极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认知偏差,把其中许多积极的东西都遮盖了,形成了一个消极的自我,一个失败的自我。一个好强的青年,面对一个如此失败的自我,心灵的天空怎能不阴云满天?情绪怎能不消沉抑郁?因此,必须从根本上破除消极的思维方式,把自我认知调整到积极的方向上来。几次咨询会话中,我们就此做了很多具体的沟通,引导高强对自己的故事,从很多方面进行了积极的评价。于是,高强把自己失败的故事,终于变成了成功的故事。
在最后一次咨询会话结束的时候,高强的情绪已经大为好转。他说,这次心理咨询,整个改变了自我,改变了自我的内心世界,最重要的收获是给心灵开了一扇门,学会了用积极的眼光看问题,学会了看到了自己成功的一面。
生活本来就是这样。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成功。我们的人生就是一个大大小小的成功串起来的链条。这才是我们活着的理由,这才是我们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应该看到成功。看到成功就看到了希望,心中就有了阳光。在后来的反馈信息中,我知道高强的心情正变得越来越好,生活也越来越好。生活就是这样,我们都可以从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到不一样的心情。就看我们拿什么眼光看待生活了。
高强的故事让我再一次体会到,面对求询者的心理问题,简单地贴一个诊断标签几乎无济于事,单纯的药物治疗也不是最好的出路。心病还需心药医。心灵的沟通,心灵的互动,才能找到心病的症结,才能改变心情的天空。
面对成功后的“失败”
心路迷障:评选结果怎么会是这样
一位职场女性,这样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我今年已经30多岁,在一个机关工作已经十多年了。我们单位很大,人员很多,一个科室就像一个小单位,所以,日常交往基本上就是和同科室的人。平日里,大家一起上班也算关系挺好。我是个拿事业特别当回事的人,不喜欢像有些女性那样,到了中年就不求进取,工作余暇就知道聊天,打牌,庸庸碌碌。我除了完成科室规定的工作任务,业余时间还做一些社会兼职,搞一些调研,而且还写出了一些文章。不过,自我感觉一直没有什么让自己得意的成绩,心里也就没拿这些当回事。
和很多单位一样,每到年底都要人人总结,层层评优。说实话,对年终总结评优活动,大家谁也不太认真。过去,每到年终这个时候,我也就和大家一样随便应付几句,没有认真地总结过自己的成绩。结果呢,评比中虽然未必优秀,每年却都有几票。去年,在十几个人的科室里我竟然占了多数票,还被评为科室优秀工作者。
可是,十分意外的是,今年的年终总结评优,却让我从未有过的失落。
情况是这样的。今年,是我特别高兴的一年,不仅科室安排的工作完成的很好,而且还搞了几项调研,发表了两个调查报告,被一家报刊聘为特邀专家,还应邀搞了两次专家讲座。总之,自己觉得这一年里很有成绩,很成功。于是,在今年的年终总结评优中,我第一次很有几分成就感地总结了自己的工作,发言的时候谈得比较认真而具体,没有像过去那样敷衍了事。自己心想,往年大家就对自己比较肯定,今年的工作成绩显著,一定更加受到大家的肯定和好评,得票一定比往年更多。
可是,公布评选结果的时候,却大大出乎意料——我的得票数为0.竟然没有一人投我的票!是不是搞错了?可是,一共十几张票,三个人统计怎么会错呢?可这结果到底是怎么回事?平时,有几个好姐妹对我都不错,特别是几个年轻的同事,工作上也得到我不少的帮助,业务上有什么问题,我从来都是有求必应。可今年这是怎么了?评选结果怎么会是这样?尤其让我困惑不解的是,往年我和大家一样总结发言随便敷衍几句,谈不上什么成绩,却起码还能得几票,今年我认真总结,成绩显著,怎么反而一票没有了?!
就这样,事业的成功却让自己非常失落。几天来我状态非常不好,情绪低落,不愿上班,不愿出门,感到自己太没面子了,太让人失落了。为什么不讲成绩的时候得票不少,认真总结成绩的时候反倒一票没有了?这是怎么回事?
心理透析:遭遇了嫉妒心理
女士的“失落”,看似在意料之外,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在我们的文化中,至今不少人还有嫉贤妒能的心理倾向,在心理学上叫作嫉妒心理。嫉妒心理有如下特征:一是需要的排他性。嫉贤妒能,排他利己。只能自己得到满足,不许他人占有;只能自己取胜,不许他人成功。二是对象的选择性。一般选择与自己条件大体相当的人作为嫉妒对象,也就是可比性越大越容易产生嫉妒。嫉妒心理的产生,与传统文化中的平均主义倾向密切相关。就社会而言,不鼓励个人发展,更不鼓励突出个人,正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就个体而言,不能正确对待人我关系,更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优越,正所谓“气人有笑人无”,“红眼病”。
女士的遭遇,正反应了人们这样的嫉妒心理。女士的同事们的心理活动是这样的:看到人家成绩显著,自己和人家同一科室却业绩平平,心里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有点“吃醋”滋味。于是,评优投票中大家有意或无意地,不约而同地“回避”了这个成绩突出的人。嫉妒心理当然是不宜倡导的。作为一个现代人,应该把嫉妒心理升华为竞争心理,把“我不行,也不让你行”,转换成“你行,我更行”。
心灵跨越:学会化解别人的嫉妒
但是,换个角度看,并非成绩显著的人一定遭到大家的嫉妒。被嫉妒者自身往往也有心理方面的误区。上面女士的遭遇,自身就不无责任。没有摆好人我关系,有意无意间多少有点自我膨胀,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女士需要的是心理自救,转换一下思维方式,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化解别人的嫉妒,维护自己的心灵。
一是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大家都是同事,可一年过来你的成绩却那样突出,这已经让人感到失落。现在你还在大家面前津津乐道,岂不更让人大伤自尊,更为失落?所以女士应该看到,周围的同事们才是真正的失落者,是弱者,而自己成绩显著,处于优越者地位,是强者。因而应该体谅他人,对同事心怀同情,这样也就会比较恰当地处理人我关系,自己的心态也就多一份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