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正确认识获得自尊的途径。心理学告诉我们,获得自尊的途径很多,除了通过自我外部显现来获得,更主要的是通过自我内部确证来获得。所谓自我外部显现,是通过个人显露出来的非本质的外观特征,来获取自尊的方式。它主要包括容貌显现、身材显现、荣誉显现、身份地位显现、学习成绩显现、服饰外观显现六方面。所谓自我内部确证,是通过个人确证自身所拥有的内在本质特征,来获得自尊的方式。其中包括知识确证、智力确证、能力确证、专长确证、成就体验确证、品行确证六方面。这是一种积极和成熟的获得自尊的方式。比如,一个进入青春期的女孩,觉得自己长相丑陋,无颜见人,自惭形秽,怨天忧人,以至看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就不妨把注意聚焦到自己的内在品质上,以上面的“自我内部确证”的方式重建自尊。比如,她虽然其貌不扬,却才华横溢,智慧过人,进而珍视欣赏自己的才华,并觉察到别人对自己才华的赞赏和羡慕,她就有可能悦纳自己,在自己的才能的基础上重建自尊。假如她恰恰又能力平平,她还可把注意更多聚焦于个人的德行上。比如,她充分意识到自己心地善良,为人宽厚,生性温柔,勤劳贤惠,并觉察到周围人的由衷赞美和亲近态度,她也能以此为基点重建她的自尊。这样的认识有助于放弃盲目的整容。
其次,深刻认识个人内在魅力的重要。内在魅力,一是人格魅力。随着交往的深入,个人特征的吸引力,总是从外表特征的吸引力,逐渐让位于内在特征的吸引力。人格特征就是首要的内在吸引力。一个具有良好人格特征的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种吸引力,从而容易与他人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一是能力魅力。能力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一般智力、业务能力、处世能力、组织能力,等等。能力也是一种个人内在的吸引力。一个具有某种超群能力的人,会对他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发掘到了自身如此巨大的内在魅力,又何须整容?
再次,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接纳自我。对有些整容者,比如自我否定心理严重者的心理调节,关键的关键就是当事人要重建自信。要真正重建自信,必须要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从而发自内心地学会喜欢自己,学会接纳自己。具体的心理调节的策略就是,学会换一个视角看自己。人一旦转换了视角接纳自己了,那么,胖是丰满,瘦是苗条,矮是敦实,高是挺拔,自己身上的一切,都洋溢着一种独特的魅力,整容又有何用?
最后,整容前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要在整容前认识到这是一个有风险的行为,必须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来承担毁容的风险。再有就是社会因素的影响,也会使产生心理问题。比如手术后周围人有说“还不如以前呢”,弄不好也会产生心理障碍。因此,整容手术前要对周围人可能产生的各种各样的议论,如果没有做好这些心理准备,整容就得止步。
防止盲目的整容,除了认知调节外,还可以进行行为调节。
首先是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努力从封闭的自我中走出来,增进人际交往,包括异性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在别人对自己的接纳中,来强化自我接纳。一个人有了真正的自我接纳,自信也就在心中生长起来,也就不再嫌恶自己,不再否定自己,也就放弃了整容的想法。
再有可以采取拖延策略,来遏制整容冲动。盲目的整容者容易头脑发热,容易被广告的花言巧语打动。最有效的矫正方法就是“拖延策略”,不要立即做决定。等上一个月以后再考虑,理性可能就战胜了冲动。再有,充实丰富自己的生活,可以转移注意力去关注其他的事情,淡化整容意念。
必要时,还可以向心理专业人员进行咨询,在心理专业人员指导下,化解深层的心理情结,也会有助于放弃盲目的整容。
咨询师成了“替罪羊”
心路迷障:咨询师也帮助不了我
小陈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这一天如约远道来访。刚一落座,小陈就开始了很长很长的诉说。大概意思是,自己有很多很多痛苦,看过很多心理医生,但是他们都不懂自己,他们给自己留下的都是伤害,甚至还有一些嘲讽。小陈诉说了很多看心理医生的过程和情节。
我说:你远道来访是觉得马老师可以理想你?我们来尝试合作好吗?
没想到小陈泼给我一头冷水:我不是要您理解,也不是要您帮助,更不是要您同情。谁也帮助不了我。咨客得靠自己,咨询师也帮助不了我,最终还要靠咨客自己。我看过好几本书,我知道心理咨询需要一个过程,离开咨客自己是不行的……
晕,突然之间,我真的几乎发晕。我面前的小陈,俨然一位心理咨询师,不,更像一位心理咨询师的督导培训教师,在给人讲课,颇有几分专业的感觉。我点头肯定说:你说的对,心理咨询确实最终靠当事人自己。我知道你看了很多这方面的书籍,这将意味着我们有较好的合作。
小陈张口说:我没有看很多书籍,但是,我知道有些咨询师根本不称职,比如咨询师的背景不同,有的是医学工作背景,有的是社会工作背景,有的是教育工作背景,可是,有的却在咨询的过程中说一些题外话,甚至有时候他们的讨论与我的问题不相干,这不是不懂装懂吗?最重要的是他们不能仔细地倾听我的诉说……
我插话说:希望我们合作得好一些,我们来讨论你所希望讨论的问题,好吗?
没想到小张继续给我泼冷水:其实,来您这里我也不指望解决什么问题……
读者朋友是不是感到奇怪:这位来访者究竟为何而来?此时,我们的会话多半个小时过去了,小陈还在对心理咨询师品头论足,还在对心理咨询工作发表见解和看法。说真的,我也有点不明就里,小陈来访的咨询目标究竟是什么?我不得不提醒小陈,时间快过去一个小时了,为了活跃气氛,我说如果有机会研讨或者培训,再请你发言,好不好?
小陈痛苦的脸,第一次舒展了,露出了笑容。
我试图把小陈的话题,引导到他的具体问答题上来。经过反复沟通,我总算知道了小陈问题的梗概。小陈生活在一个问题家庭。父母是素养较差的人,一点不知道尊重孩子,看孩子一无是处。父亲对孩子就知道打骂,母亲就知道对孩子羞辱,从来不让孩子表达自己,而且还对别人说孩子的种种不好,让小陈从小就非常自卑,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来。更可怕的是,小陈大一点的时候,妈妈还对小陈有过多次性骚扰和性虐待。自卑老实的小陈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只能逆来顺受。这成了心中永远不散的阴影,更加剧了小陈的自卑。这一切,让小陈内心形成了一个非常消极的自我。慢慢地,小陈更加不敢见人,不敢与人交往,不敢与人交流。长大了,工作也很难适应,换了好多地方。很显然,家庭的消极影响,是小陈形成消极自我的根源。听我表达了这个意思,小陈说:但是,我不能怨恨父母,不能怨恨家庭……
说实话,如果不是心理咨询师的职业素养,面对如此反复无端的“回击”,我也许忍不住了。但是,此时此刻,我不仅容忍,不仅谅解,而且深刻理解了小陈。小陈的自我压抑太久了,太重了,心中对父母的抱怨之情溢于言表,却还一再说不能怨恨。我知道,小陈需要宣泄。这正是小陈来访的潜在动机,也是他“不需要帮助”“不指望解决什么问题”的潜台词。此刻,看着小陈我真诚地笑了:如果马老师猜得不错,你从来没有这样与人交流过,从来没有人这样说过话,或者说,你从来没有过今天这样与人说话的感觉,是吗?以后,你可以尝试和刚才一样,大胆地与人交流,好吗?
小陈想了想,没有再继续回击我:今天确实让我有了一些从来没有过的感觉。生活中,没有人听我说话,更没有人这样听我说话,都鄙视我,都瞧不起我。今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不知道哪来的勇气,对您说了那么多不好听的话。谢谢您,我会慢慢改变自己……
直到结束会话,小陈也没有要我给出什么具体建议。然而,小陈与我告辞的时候,看得出,他心理上似乎获得了某种满足,情绪上有了一份安宁。
心理透析:对咨询师的负移情
小陈为什么在心理咨询中有如此表现?是因为小陈心理上产生了对咨询师的负移情。在心理咨询中,移情是指求询者把对某人的感情投射到咨询师身上。比如把对父母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于是,咨询师就成了求询者的父母的替身。这就是移情。
移情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正移情。在正移情的情况下,求询者对咨询师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感情,表现出友好和敬仰,甚至对异性咨询师表现出爱慕之情,并希望从咨询师身上得到爱恋情感的满足。一种是负移情。在负移情的情况下,求询者感到咨询师像自己不喜欢的父母或某个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出不满、拒绝、敌对、被动、抵抗、不配合等,甚至对咨询师发泄积压在内的消极情绪。这时候,咨询师可就真的成了“替罪羊”了。
小陈的心态就属于负移情。表达自我,确立自我,在别人面前获得自尊,这是每个人内心强烈的心理需求。但是,小陈特殊的家庭生活经历,父母的压抑和打击,没有给他这种心理需求满足的机会,而且使他表达自我确立自我的需求长期被压抑着。在恰当的心理咨询关系中,心理咨询师的职业角色,让小陈找到了一个“顺从”的听众,一个可以尽情表达的对象。于是,他把对父母的抱怨之情转移到了心理咨询师身上,把心理咨询师当成了“替罪羊”,充分甚至极端的肆无忌惮地表达自己,“回击”心理咨询师,“战胜”心理咨询师,给心理咨询师制造挫败感,从中获得了很大的心理满足。
身为咨询师,应如何面对求询者的负移情?如果求询者表现出对咨询师的负移情,有经验的咨询师可以巧加利用。比如,咨询师干脆把自己扮成求询者的移情对象,引导求询者宣泄心中压抑的感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咨询师从而进行深入分析,探寻求询者深层的心理活动以及潜意识活动。求询者宣泄情绪后,心理上感到放松,再经过咨询师的分析有所领悟,心理问题往往会得到化解。即使缺乏经验的咨询师难以这样处理,起码也要做到对求询者的负移情给予理解,而不能反过来伤害求询者。当然,咨询师不能只被动的当“替罪羊”,还要相机促进求询者的改变。如果咨询师感到自己确实难于处理,可以及时转介给另外的咨询师。
心灵跨越:建立积极自我理性面对生活
做为求询者,在心理咨询中难免出现移情现象。对小陈来说,心理咨询会话的过程,正是一个自我改变的契机。因为他第一次有了一种新的自我感觉,慢慢地这种自我感觉生长起来,就会带来整个自我积极地变化。当然,小陈还需要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创造一切可能的条件,逐渐建立这种积极的自我,理性地面对生活。小陈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希望他拿出积极的行动。
送别小陈我想,做为求询者,对移情现象也应有所警觉。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一旦意识到自己对咨询师出现了移情,应该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尽可能地从移情中走出来,学会理性的面对咨询关系,理性地面对自我心理发展。
更应引起重视的是,这种移情现象,不仅会出现在心理咨询中,也会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下面这个故事也许你就似曾相识。
一位丈夫在单位里实在受了冤枉,心里憋着一肚子气回到了家中。本想好好放松一下,没料到和妻子不过几句话,就闹了起来。面对丈夫的大发雷霆,妻子莫名其妙。正好一肚子气的时候,刚好6岁的儿子小建跑回家。“你为什么才回家?!”妻子满腔怒火,抬手给了儿子一巴掌。小建刚才还高高兴兴,让妈妈一巴掌打得不知如何是好,正不知如何发泄的时候,回头看见了小花猫“喜欢”在院子里正朝自己摇尾巴。小建转身来到院子,一脚踢在“喜欢”的肚子上,踢得“喜欢”跑出去老远,回头朝小建嗷嗷地直叫,那叫声分明是在表达自己的强烈抗议和极度困惑:我不是你最喜欢的好朋友吗,今天为什么平白无故踢我?
也许你看到这里已经暗自好笑了:真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是小建的爸爸在外面的火气,转来转去,最终转到了小花猫的身上。这是小花猫无论如何也闹不明白的道理,它只有困惑了。可你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我们说的移情。
现实生活中,我们都难免类似的移情现象。一方面,被移情者如果意识到自己被当成“替罪羊”了,应给对方多多理解多多宽容,最好不要火赶火直接冲突,如果确有“冤情”需要辩白,可以等事情过后再沟通。一方面,移情者要及时地唤醒自己的理智,意识到自己是拿人家当替罪羊了,不要放纵自己的移情,学会理性地面对自我,理性地面对生活,尽可能地不让人家当“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