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是把握好自己的现实生活。健康的现实生活,就好比心灵的阳光和土壤。
我们也许暂时不能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对现实的态度。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帮助人正视现实,学会改变对现实的态度,转换视角看生活,从而看到希望。
告别脸红出汗的痛苦
心路迷障:整天被这件事儿缠绕着
几经预约,这一天,外省的一位女士兆兰远道来访。乍一见面,与我在电话里得到印象反差很大。在电话里,听着她愁苦不堪的声音以及自我描述,我想象中这应该是一位矮小纤弱年老的女士。而眼前的兆兰,健康的体格,高挑的身材,还有几分风韵,年龄也不过30多岁。为什么电话里给人的印象却与此判若两人?
落座心理咨询室,兆兰开始诉说自己的苦恼:我今年34岁,结婚七八年了,一个男孩。生活本该无忧无虑,可是我却每天生活在烦恼之中。让我烦恼的是,我特别怕天热,天一热,就会脸红出汗。我就怕出汗,只要天一热,就担心自己脸红出汗。所以,不敢出门,不敢见人。与人见面,和别人再一起,脑子总是想着这件事情,总是担心害怕:又该出汗了,又该脸红了,千万别这样啊!后来,又为这种想法痛苦了。一到与人交往的时候,就会担心:那种想法又该冒出来,不要想了,千万不要这样想了。可是,越是不让自己这样想,偏偏越是这样想。冬天的时候,好一些,到了夏天,自己整天被这件事儿缠绕着,太痛苦了……
我从小的家境就不好,没有人家女孩那样的穿戴,那样光彩照人。慢慢地心里就常常感到自卑,感到自己不如人家。大概是从十六七岁的时候吧。一次活动之后同伴之间互相取笑:你看你,满头大汗满脸通红的样子。别人这样说我,我也这样说别人。从那之后,我就时常想:自己会不会满头大汗,会不会满脸通红,别人会不会看到自己这种不好看的样子。越不想这样担心,就越这样担心。这个问题就这样一直缠绕着我。
回想起来,婚前的几年较重,婚后的几年较轻,刚结婚那会儿好像没有一样。可是,最近两年又严重了。结婚之后的最初几年,我们关系挺好。可是后来,特别是最近两年,关系越来越不好了。过去还可以说说话,现在连说说话都很难。他好玩,每天工作之外就是在外面玩麻将,家里的事情不管,都要我来干,他还要挑毛病。我们现在要么不说话,要么说话就争吵。我又吵不过他。前两天,我们又一次争吵。他说,我们这是过得什么日子!都是你,都怪你!听他这样说,我常常暗自流泪……
等兆兰稍稍平静下来,我问道:如果我推测不错的话,你们不仅日常生活里关系不好,你们的夫妻性生活也不好。对吗?
兆兰没有多少难为情,坦率地说:是的,我们基本上是分居的。我和孩子一起睡,对夫妻性生活一点心思也没有。我们两三个月才有一次,也是很麻木的那种感觉。他也很少有热情,他说见到我一点这方面的心思也没有,弄得我更是一点心思都没有了。有一次,孩子睡着了,我对他主动表示了这样的意思。他却冷冷得说,我没有兴趣……说到这里,兆兰脸上满是愁苦不堪,没有了一点生气。
心理透析:心中有个非常消极的自我
很明显,兆兰最初的担心脸红出汗,当时正是青春期性心理觉醒的时候,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突变期。这个时候的男孩女孩,对自我形象开始了特别的关注,特别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对自我特别敏感。好多男孩女孩都会在这个时候,为自己的脸红出汗而感到尴尬,感到不好意思,为此而苦恼。差不多谁都会有过这样的体验。但是,大多数人对这种心态没有太在意,也就没有想到怎样克服。于是,大多随着成熟也就过去了。
兆兰为什么至今还这样?为此,我采取了意象对话技术。意象对话证实了我的判断。在想象的意象中,兆兰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这样描述:渺小,整个人非常渺小的样子,无奈,脸上是无奈的表情。经过我艰难的诱导,她才让镜子里的形象好起来:个子长高了,脸上有了些许笑容。随后,我让兆兰用文字再给自己做一个评语。听说给自己做评语,兆兰开口就唉声叹气:我可没有好说的,我很傻,很笨,太傻了,太笨了,什么都不行,我对自己特悲观……
把兆兰对自己的评价,和她意象中的形象相对照,明显到看到,兆兰心中有一个非常消极的自我。难怪电话里她给我那样消极的印象。就是说,她心病的根源在于对自我的不满意。童年的经历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兆兰童年自惭形秽的记忆,让她心中藏起了一个消极的自我。由于总是对自我不满意,于是,就担心别人也这样看自己,担心别人对自己不满意。于是,与人交往的时候,就条件反射地脸红出汗了。至于对脸红出汗的担心念头,是由于过分关注而形成的强迫意念。
婚后最初良好的夫妻关系,让兆兰找到了积极的自我感觉。于是,不再担心别人对自己不满,也就没有了脸红心跳的感觉。之后夫妻关系的冷漠和挫折,再次强化了她心中消极的自我。丈夫对兆兰的否定态度,以及冷漠的性生活,让兆兰更找不到积极的自我感觉了,也就更担心别人不满意自己了。于是,婚前的担心脸红出汗的问题,旧病复发了。
心灵跨越:自我心理调节三方法
在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我引导兆兰从三个方面学会自我心理调节。
第一是学会接纳自我。兆兰最需要的是学会接纳自我,在心中重建一个积极的自我。为此,我引导兆兰给自己找优点。第二次来访的时候,兆兰面露喜色地给我看她记录本上找到的优点。我仔细看过后问道:给自己找优点,起初是不是很不容易?找到之后有什么感觉?兆兰说:开头真是不容易,给自己找出十几条优点后,感到惊讶呢——原来自己还有这么多可取之处呢,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过!我知道,积极的自我在兆兰的心里开始萌发生长了。进而,我又引导兆兰领悟,不是一定有优点才能自我接纳,即使是一些缺点和不足,也是可以自我接纳的,何况换个角度看,所谓缺点往往也是一种优点。所以,自我接纳应该是全面的。
第二是学会转换视角。经过现场的实验和沟通,兆兰领悟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是中性的,都会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只要我们转换视角,就会对事情有了不同的看法,也就有了不同的体验。比如,天热的时候脸红出汗,紧张的时候脸红出汗,都不是见不得人的丑事,都是人之常情,甚至是一种神采,一种风韵,一种美。这样转换视角,看法转变了,对脸红出汗的担心也就会化解了。
第三是学会顺其自然。如果还有脸红出汗的时候,就来个顺其自然,由它随便去出汗,去脸红。这样,不再担心,不再对抗,就像咨询会话过程中一样,也就不再脸红出汗了。如果心里出现担心的念头这种强迫意念,也顺其自然由它随便,不要阻拦,不要对抗,如此,这种担心的念头也会自行消散了。
对上述心理调节的措施,兆兰领会得很好,而且初见成效。
最后,就积极改进夫妻关系,我们做了许多具体的交流。兆兰对改进夫妻关系有了信心和希望。就一般情况说,和谐的夫妻关系包括夫妻性关系,往往是化解心病的良药。何况兆兰的心理问题与夫妻关系直接相关?所以,夫妻关系的改进,丈夫对兆兰的肯定和接纳,更是兆兰化解心理障碍的一剂良药。对此,兆兰有了深刻地领会,表示回去后一定从自己做起,积极主动地搞好夫妻关系。
当事人的领悟和自救,是心理咨询取得理想效果的重要因素。大约一个月后,兆兰拨通了我的心理咨询专线。她告诉我,她不再为脸红出汗而痛苦了,和丈夫也不再分居,两个人的关系慢慢好起来了。她最后不好意思地笑着说,真的感谢您,让我越来越感到自己是一个可爱的女人。这是最值得欣慰的。因为,一个女人能够感到自己的可爱,许多心病都会烟消云散的。
“心病”不是心脏病
心路迷障:我是不是真的有心脏病
这是一位女士的心理咨询来信:
我今年30岁了,但事情还得从高三的时候说起。有一次课间,我的同桌和我说,她的一名亲戚才十几岁,因为心脏病突发,晚上一睡不醒,早上家人才发现她已经死亡。我听后心里一下子就难受起来。起初只是感觉恐惧和不安,后来就时常觉得胸闷,心悸,容易发慌。我总觉得自己也得了心脏病,害怕自己有一天也会突然死去,整天生活在恐惧和痛苦之中。这种现象一直持续了半年之久。
后来参加工作,结婚生子,由于生活和工作上事情很多,逐渐将此事淡忘。谁知,去年年底单位破产倒闭,我也因此下了岗。长期在家待业,十几年前的恐惧又重新在我脑海中盘旋。我又开始感觉心慌胸闷,晚上难以入睡,担心自己心脏有病,恐惧不安,晚上不能入睡,内心痛苦不堪。前不久听到高秀敏去世的消息,我就怀疑自己是否也有心脏病,会像她那样死去。最近,家人陪我去做了心脏的彻底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可我还是想问:我是不是真的有心脏病?如果不是,我总觉得胸口闷得慌是怎么回事?
马老师,其实我也知道自己是心理上有毛病。我十分渴望您能给我提供一些心理上的帮助,帮我早日脱离苦海!
心理透析:心病跑到了身体上
我在给女士的复信中分析说:
根据来信的情况看,可以肯定你没有心脏病,医生的诊断是最好的根据。你完全可以放心,不要再吓唬自己。
那么,你的所谓类似心脏病的征兆是怎么回事?这在心理学上叫作“体化症”。所谓“体化症”,是指人在遭遇挫折或出现心理压力后,出现的对挫折或压力反应的躯体化,就主要以身体的症状呈现,所以又叫作“躯体化现象”。说白了,就是心病跑到了身体上。为什么心病容易跑到身体上?这是因为,身体闹病了会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和理解,而心理出问题了却容易被人疏忽和误解。于是,人们也就容易让心病跑到身体上。再有,心病跑到身体上,还会得到平时得不到的一些“附带好处”,比如困境的回避,责任的放弃,家人的关照等。总之,可以说心病跑到身体上的背后,是潜意识里在逃避压力。
你的所谓心理疾病,就是心病跑到了身体上,就是为了逃避压力。逃避什么压力呢?最初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正是高三,很可能面临学习心理的压力,而且还可能有性心理的压力。后来,有了工作,有了家庭,当了妈妈,生活是较为轻松而又充满希望的,于是,症状逐渐消失了。致于现在的再次发作,原因就更明显了,是下岗的压力造成的。突然失去了工作,这是多么大的心理压力?人总要给压力找一条出路。身体有病了,往往是人们逃避压力的一个出路。于是,你的“心病”跑到了身体上,开始扮演病人。扮演病人不是故意装病,而是潜意识的一种心理活动,就好像找到了一个心灵的避难所,让心灵可以获得暂时地庇护。这,让你不仅可以暂时免于面对生活压力,而且家人还要给你关心,这就是“附带好处”。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好处”,所以,人遇到困境和压力常常容易躲到“病”里面去,去扮演病人。但是,扮演病人只是暂时地逃避,不是真正地解决问题。所以,你的心灵依然在困扰之中。于是,开始心理求助了。
心灵跨越:转换视角看生活
心理咨询的原则是助人自助,人的心灵最终需要自我救助。你怎样自我救助呢?
首先,学会正视自己心病的实质。看清自己心病的真实面目,很好地领悟上面我们的交流,就是最重要的自我救助。因为,一旦真正领悟了自己心理问题的实质,确认自己没有心脏病,就不再欺骗自己,也就不再逃避。这本身就会促使人,更积极而勇敢地面对现实。这一点上面谈了好多,这里就不用多说了。
其次,学会正视自己生活的现实。可以这样假设,如果你现在能够有一个好工作,你的心病也就自行消散了。但是你能够理解,心理咨询师不可能给人介绍工作,而且,我们的许多生活现实,往往是难以一下子改变的。所谓正视现实,首先需要勇敢面对。不管生活走到哪一步,好歹都躲不开,与其逃避,不如豁出去勇敢面对。事情就是这样,一旦你不怕它了,就会发现原本也没有什么,也就自我解脱了。
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许暂时不能改变现实,但可以改变对现实的态度。心理咨询的过程,就是帮助人正视现实,学会改变对现实的态度,转换视角看生活,从而看到希望。就你的情况说,下岗自然不是令人高兴的事,如果光是往坏的一面想,就会让人感到糟糕透顶,毫无希望,因而心灵掉进苦海。但是,换个视角你会看到,下岗怎么就没有生活出路了?那么多下岗者不是都找到了新的生活道路?自己刚刚30岁,未来不是还有很多希望吗?而且,一番拼搏也许会比原来的生活更好。正所谓,上帝给我们关上一扇门的时候,同时也许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只要积极地去寻找,希望之光就会透过这扇窗来到你的心中。这样转换视角看到生活的希望,也就不用再身体闹“病”,而是赶紧去做事,做一件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如此,你的心灵也就从苦海中彻底解脱出来。
粉碎心中的“焦虑”
心路迷障:我每天都感到焦虑不安
心理咨询室里,坐在我面前的陈先生30多岁,几经预约远道来访。也许是匆匆一路刚刚进门,陈先生额头渗出点点汗珠,说话的语气也有几分沉郁。
初步沟通之后,陈先生开始诉说自己的症状:我知道我心理有病了。现在我每天都感到焦虑不安,坐卧不宁,心总是悬着,七上八下的,情绪低落,心烦意乱,忧心忡忡。晚上睡不好觉,还时常做梦,早晨老早就醒了,中午也睡不着。这样休息不好,感到身体也不行了,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对工作总是感到力不从心,也没有了工作热情,工作效率严重降低,好像不能胜任工作了。最近不得以辞去了一份自己分管的工作。而且,由于在单位里没有自信,心神不安,就总想回家。回到家里见到孩子老婆,似乎这样才心里安宁一些。没办法,我去了一家医院,医生也没有确诊,让我先按焦虑症吃了一阵子药。结果只是睡觉好了一些,心里还是焦虑不安,还是悬着心,七上八下的。您说我这是怎么了?
现在,我心里老是想着焦虑这件事,越想越担心,越想越焦虑,我感觉问题越来越严重,而且,担心自己总是这个样子,怕是工作都要砸了……
是这样的。我出生在农村,没有考上大学,20岁就当兵了,后来到地方武装部工作。18年来,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也算一帆风顺,当兵,提干,直到去年由原来的副主任提升为主任,相当于副团级。想来,自己这些年来可真的不容易啊!那时候,工作积极性相当高。可是,我提职后不久,老领导就调走了。过去老领导在的时候,我们的关系很好,很亲密。忽然换了新领导,一下子适应不过来,总感觉没有与老领导关系融洽。就在这时候,正赶上我们系统每年的年终检查。这项工作正是我们部门负责的工作。我刚刚上任,心想一定要做好,千万别出什么差错。于是,就不分白天黑夜地忙。那一阵子非常紧张。也怪,越是怕出错,越是出错。那次,因为工作上的一个问题,领导还有点不高兴了。我就更加紧张的忙碌。不久,我就有了前面说的感觉,就开始担心,就开始焦虑不安……
有人说我,不到30多岁到了副团级,要职位有职位,要待遇有待遇。我就是怕想这些,越是想到这些,心里越是担心,越是焦虑不安。按照我们系统内的规定,工作满20年,就可以退二线,享受现有的待遇。我还差两年就到了期限。但是,我真得很担心,担心如果领导不再器重,我就可能被提前安排转业。如果那样,现在的职位和待遇就都没有了,我这近20年的努力就将付诸东流,那可就惨了!就是这样,越想越焦虑,我该怎么办?
心理透析:焦虑情绪并非焦虑症
至此,引起陈先生焦虑的症结找到了。换了新领导,担心自己不被器重而失去了现在的职位和待遇,这是他焦虑反应的根源所在,也是他所谓没有自信的真正含义。如此说来,他在生活中有一个引起焦虑的现实问题,就是说他的焦虑反应是有原因的,是一种现实焦虑。生活中我们都会出现这样的现实焦虑,比如为工作问题,为婚姻问题,为孩子问题,都难免担心发愁焦虑不安。但是,这种焦虑情绪并非焦虑症,而是现实生活中正常的焦虑反应。
焦虑症与正常的焦虑反应的区别,关键就在于是否有现实刺激这个原因。焦虑症的特点是,并不存在引起焦虑的现实刺激,焦虑没有确定对象和固定内容的;正常的焦虑反应,则存在引起焦虑的现实刺激,焦虑反应具有确定对象和固定内容。很明显,陈先生的焦虑有现实刺激,有确定的对象和固定的内容。据此,可以判断陈先生的症状不是焦虑症,而是一种焦虑反应。如果说他的焦虑反应有点不正常,只是这种焦虑反应过度了。担心新领导不再器重自己而被转业,成了他的一种灾难性的期待,担心灾难会随时降临,因而影响了工作生活的质量。
陈先生最初担心新领导不器重被提前转业,因而心中焦虑。应该说这是很正常的。但是,他为什么把一种正常焦虑变成了过度焦虑,甚至为焦虑而焦虑,以致陷入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这,除了过于敏感过于完美等人格特征的因素外,还有一层微妙的心理意义。这层心理意义是:我有病了,我的身心出了问题,那么,万一我真的被转业,万一真的灾难降临,也不是我这个人能力问题,而是因为有病,于是,就有了一个可以说得过去的借口。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我设障”,意思就是给自己预先设置某种障碍的情境,一旦真的出现失败结局可以获得自我心理的安慰。就是说,有了自我设障,即使真的失败了,也还能保住面子,心理上自我不至于被彻底摧垮。但是,这种自我设障的心理安慰作用,很显然有点自欺欺人的味道。所以,当事人依然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正因此,促使陈先生到底还是采取了积极的自救行动,期望获得更积极的心理调适。
交流了上面的意思,陈先生表示理解,说内心深处真的很想让自己有病,因而不知不觉间夸大了焦虑的感觉,有点自我欺骗。但是,这样让自己更难受,所以就来心理咨询了。
心灵跨越:变消极思维为积极思维
很明显,陈先生的倾诉以及我的倾听,对他的焦虑心态已经起到了一定的疏解作用。接下来,为了帮助陈先生进行更有效的心理调适,我们进行了旨在认知调整的心理咨询会话。
通过咨询会话陈先生看到,即便确实领导不再器重,即便转业,最坏的结果也是国家公务员,也有一份不错的稳定工作。进而领悟到,一旦对最差的结局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就会发现事情不过如此,没有什么担心害怕的。于是心灵也就安宁下来。不仅如此,事情还有另一面。所谓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假设,事实上按照概率规律,在自然状态下还有50%的可能是好的结果。更重要是,一旦我们安下心来工作,可能工作会做得更好,于是,这种积极的人为因素,还会加大好结果出现的可能性。诸如此类,我们进行了详尽的咨询会话。这样的会话过程,实际上是认知调整的过程,或者说是认知疗法的实施过程。随着咨询会话的进程,陈先生逐渐感到豁然开朗,如释重负,脸上的沉郁也换上了轻松。
告辞的时候,我建议陈先生回去开始写成功日记,以便加深领悟。同时,症状较重的时候可以请医生辅以药物治疗,化解焦虑症状。
陈先生到底是一个悟性很好的人。此后的两次咨询会话中,除了巩固了上面的认知领悟的效果,我们还交流了关于自信和完美的问题。陈先生领悟到,人生在世,不能离开人际关系,但是,一个人的自信应该源于自身,而不是依靠他人的看法,更不是依赖于领导的器重。同时也领悟到,人生应该努力工作,但是,不管怎样努力也没有绝对完美,需要学会接纳一些不如意。经过多次双向合作,特别是积极自救,两个月后,陈先生基本告别了焦虑的困扰,能够正常工作和生活了。
焦虑症状的治疗有很多方法,包括药物疗法、心理疗法、行为疗法、放松疗法、认知疗法,等等。实践证明,认知疗法对陈先生的情况是富于成效的心理疗法。美国心理学家贝克认为,有焦虑倾向的人,容易过高估计和夸大危险性,容易有一种夸大的灾难性期待。因而,就需要从认知疗法入手,通过认知调节化解焦虑症状。具体说来就是,如果由于某些现实问题陷入焦虑不安,感到面临某种灾难,就勇敢地探索自己假想的灾难性事件。从中找出消极的观念,代之以积极的观念,从而校正那种夸大的灾难性期待,认识到所谓的灾难是主观臆想,是主观放大。再有,要认识到事情的发展往往有多种可能性。何必一定认为只会出现最差的结果,而忧心忡忡,焦虑紧张呢?正是基于这样认识,我才决定采取认知疗法,帮助陈先生变消极的思维方式为积极的思维方式,通过改变认知来进行心理调节,勇敢地正视所谓的灾难,看到最坏的结局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怕。事情就是这样,一旦连最坏的结局都不怕了,心中的焦虑也就彻底粉碎,逐渐冰消雪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