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国非常人物:揭开尘封的历史内幕
11050400000054

第54章 千古人情一张脸

苏秦的一生由谎言构成,谎言如同空气无所不在。

苏秦出生于洛阳,天子脚下。洛阳是当时著名的商业大都市,战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洛阳虽是周朝王都,但周王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故而洛阳人很少从政,大多从事农业和商业,通过赚钱来实现人生价值。苏秦向往功名,渴望做大官,做官的渴望根植到骨髓。苏秦出身平民,没有背景,想做大官只能靠才学。时代满足了他这种人,前有吴起、商鞅,再有庞涓、孙膑,他们不靠父母、不靠关系,靠一身才华出将人相,出人头地。丑小鸭变天鹅的传奇故事鼓舞了苏秦。苏秦拜师学艺,找到闻名天下的鬼谷子先生,成为鬼谷子关门弟子。

经考据,《史记》对苏秦的记载明显存有错误,不仅把苏秦记在张仪之前,而且津津乐道苏秦资助张仪人秦的故事。太史公写史时有所察觉,故而破口大骂秦始皇。秦始皇焚烧六国史书使太史公一世英名染上瑕疵。作为历史学家,真实描述历史如同生命。当然,后人没有任何理由,也没有任何资格指责太史公,小小瑕疵难掩“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绝世风采。

鬼谷子世外高人,战国谋略学的鼻祖,庞涓、孙膑、张仪皆出自门下,苏秦渴望像师兄们那样引领当世之风骚。功夫学成,苏秦辞别恩师下山。回到家中的苏秦信心满满,趾高气扬,自信天下舍我其谁。我是苏秦,我是独一无二的苏秦。

苏秦首先来到洛阳王宫见周天子,卖弄他的那套纵横家理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苏秦碰到第一颗软钉子。周天子身边的大臣谁不知道苏秦。乘轩里小区的苏家小儿子,一天到晚不务正业,吃饱没事于胡侃吹牛。苏秦的话说了一半,让人家轰出来。苏秦挺着脑袋从王宫走出,照旧嘴硬:“难怪周家天下要亡,不识真金!”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环顾列强,苏秦认为唯有秦国能一统天下。苏秦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向父母叫嚷着要钱,借大哥的钱,借街坊邻居的钱,凑足活动经费,雇上人,租上豪华的马车到秦国去。家里人不满意,苏季子太胡来,年纪轻轻不知世道艰难,以为人家秦王是你爷爷,你说咋地就咋地。父母劝,妻子劝,哥嫂劝。苏秦不听,咬牙道:“我天生做大事,卿相的命,大官的命。”

见国君需要打点,平民见国君不可能说见就见,谁能保证见面之后人家会用。这是一笔投资,有巨大的风险,很可能血本无归。家里人出自好心,父母希望儿子衣食无忧,飞不高跌不重;妻子希望和和睦睦,如胶似漆地过小日子,守活寡谁受得了;哥哥嫂子不想让苏秦拿走太多家里的钱。苏秦一概不管。

厚黑子弟必须如此,吴起、卫鞅、张仪莫不如此,干大事者不顾家。干大事要有一股狠劲,畏首畏尾,永远成不了大事。苏秦狠得上,失败没关系,权当交学费,擦皮鞋继续原始积累。

使上钱,苏秦如愿见到秦昭王。纵横家就是玩嘴皮子的,靠一张嘴巴,靠聪明的脑袋玩转天下。苏秦说词壮美雄浑,气势极盛:“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苏秦提出军国主义理论。战国纵横家不讲从一而终,谁用我替谁出谋划策。苏秦为秦国制定的战略下了一番苦功。秦国是军国主义国家,战争是军国主义的生命。苏秦投秦国所好,详细描绘着秦国地理、经济、军事方面的种种优势,说他可以帮助秦国完成统一天下的目标,帮秦王取代周王称帝。

面对苏秦并吞诸侯、称帝取天下的宏图计划,秦昭王淡淡拒绝:“毛羽未成'不可以高飞;文理未明,不可以并兼。”说一个羽毛没有长丰满的鸟儿,不可能高飞;一个文教没有培养成功的国家,不可以随便征伐别国。接着,秦昭王下逐客令,“先生不远千里来指教,寡人非常感谢,这件事容以后再议吧。”

假话,绝对的假话。苏秦犹如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一直沿着军国主义的道路前进,什么时候搞起文化建设来了。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苏秦不死心,赖在那里不走,仍然滔滔不绝地长篇大论,阐述军国主义取天下的必然。不能否认,苏秦讲演很有煽动性,大道理讲得非常好,什么“舌蔽耳聋,不见成功”,“废文任武,厚养死士”,“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世界上没有不经过战争可以得到天下的。不通过战争,纵是喊破喉咙,震聋耳朵得不到和平。军队经常打胜仗,老百姓才能听话,讲道德没有用。

纵是苏秦磨破嘴皮子,秦昭王不为所动。回到旅馆的苏秦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张仪师兄能取得成功的连横术,自己却败下阵来?为什么不断发动军事战争的秦王改口文化道德建设?秦国至今关押着楚怀王,如果秦王想搞仁政,哪有欺骗别国君主自毁信义的。既然不可能,那就是秦王认为我年轻,不足以成大事。苏秦继续给秦昭王上书,写信,打报告,希望秦王能从书信中看到自己的才华和谋略。结果一封封书信如同泥牛人海,不见一点动静。

苏秦真想大哭一场,想不通为什么说得如此完美却得不到任用。苏秦脸皮挺厚,换成满腹经纶的诸葛亮,那要请,三请才出山。

苏秦没有明白,他的错不在于政治路线和军事战略,而在于没有揣摩透秦昭王的心思。苏秦缺乏经验,没有经历师兄张仪有过的痛苦,不懂世故人心。说服一个人要知道他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秦昭王确实有称帝的念头,想统一天下,取代周天子,但是做成这件事有个前提,获得秦国的权力。秦国的大权不在他手里,而在宣太后手里,或者说两人共治秦国。秦昭王最想独揽大权。后来的求职者范雎看透秦昭王的心思,游说时根本没有长篇大论,只淡淡说了一句话:“秦国哪里有王?只有太后、穰侯罢了!”秦昭王什么表现,长跪求教。我们讲商鞅的时候就讲过说服人的困难,困难不在于求职者的才华,而在于如何看透老板的心。

苏秦狼狈不堪,押上全部的钱,甚至透支路费。店住不起,饭吃不上,苏秦打道回府。来的时候高车大马,回去独自一人,打不起车,雇不起人。打着绑腿,穿一双草鞋,一头挑着书,一头挑着行李。苏秦从小衣食无忧,没经历艰难,遭了人生头一回罪。从咸阳到洛阳八百多里全靠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战国时期的书不是现在的纸质书,更没有一个u盘全装下的电子书,那是成捆成捆的竹简。来时豪情满怀、斗志昂扬,像骄傲的大公鸡;回时神情落魄。垂头丧气,如丧家之犬。

也不知走了几个月,少不了沿途化些斋饭。秦国人比较好客,民风纯朴。苏秦的脸皮够厚,饿不着。苏秦瘦骨嶙峋回到乘里轩小区,心里很惭愧,难受,在门口转来转去。丢人啊,回去怎么说呀。大话吹出去,灰溜溜跑回来。苏秦的脸皮没有磨炼到城墙那般厚。达到那种功夫,舰着脸就进去了。好在苏秦第一层厚黑功尚在,否则早跳黄河里淹死了。一路顺着黄河回来的,多方便啊。该敲门敲门,该回家回家,只有回家才能吃饱,只有回家才能东山再起,苏秦寻思了两句道歉的话,推门进去,一眼瞅见父母。父母冷眼一看,黑不溜秋,破破烂烂进来一个人,挑着担子,以为是挑粪讨饭吃的。定睛仔细一瞧,这不是小儿子嘛,未来的卿相大官。父母气不打一处来,早知道指定这么一个下场,钱财耗尽回家转。父母理都没理,该干吗还干吗。妻子正在织布,看到苏秦的落魄相,动都不动地方,一如既往地干活。抛妻舍父母,一年一年不顾家,现在灰溜溜回来,谁肯搭理。嫂子迎上前来,关切地问道:“这不是叔嘛,吃饭了没?”苏秦松了一口气,总还有一个人记得他,忙应道:“是我,没吃呢!”嫂子道:“饿吗?”苏秦有气无力地道:“饿死我啦,好些日子没吃顿饱饭啦。”嫂子脸色一变,鄙夷地说道:“饿得你轻了,钱都挥霍光,想起回家,还想让嫂子我给你做饭,想什么呢?出门的时候怎么说的,天是老大,你就是老二啦。”

苏秦羞愧难当,听一个女人数落太丢人,忙不迭地回自个屋。只听嫂子唠叨不停:“我们周人的风俗,做做生意,经经商,图个二分的利。你倒好,妄想一步登天,现在吞了个蛤蟆回来,真是活该!”

晚上妻子对苏秦道:“瞧你一身脏样,别上床啦,打个地铺睡吧。成天在外头晃,你心里根本没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