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战国非常人物:揭开尘封的历史内幕
11050400000010

第10章 悲剧收尾

眼见魏国败局已定,好消息传来,楚悼王死了。楚悼王死得不是时候,再晚死两年,吴起将为楚国巩固河南占领区,上天不让楚悼王看到变法的赫赫战果。

楚悼王心满意足地去世,晚年拼搏一回,楚国的大旗插到苍梧的群山之中,插到黄河以北的土地上。他比谁都清楚,吴起活不成,绝大多数楚国人希望吴起死,因为变法获利者的势力没有巩固。你要剥夺人家的土地,摘掉人家的官帽,人家就要杀死你,谁也挡不住。楚国尽是聪明人,老子就是明证。道家学派在楚国影响深远,吴起想玩楚国人,玩不了。

吴起最爱楚王,最恨楚国人,恨楚国人为什么不理解他,恨楚国人为什么不想富国强兵?楚国人已经告诉他了,能打仗没有用,兵强没有用,严法治国没有用,统一天下没有用。

吴起不愧厚黑子弟,你们不让我活下去,我也不让你们活下去。楚悼王的灵堂上,楚国贵族们带领甲兵冲进来,燃烧着仇恨火焰的长箭暴风骤雨般射向吴起。吴起扑倒在楚悼王的身边享受着羽箭穿身的感觉。他很欣慰,完成对母亲发过的誓言,得到“卿相”,按照自己的理念风风火火地治理了一把国家,死不足惜。吴起笑望着那些放箭的楚国人,心道:“射吧,射吧,越多越好。”

吴起死了,射他的人也死了,因为他们射杀吴起的同时疾如骤雨的长箭把楚悼王的尸体钉成刺猬,七十多家贵族惨遭灭门。

一场悲剧,人类就是从一场悲剧走向另一场悲剧。

吴起的人生固然绚烂多姿,但有一个词叫做“适可而止”。燕将乐毅说过一句话,前秦相国王猛奉为格言:“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这是乐毅用一生的荣耀与痛苦换来的人生至理。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厚黑子弟一定要记住这句话,事业到达巅峰之前及时抽身,什么是巅峰?我有十万,想二十万,有一百万,想一千万,有一千万,想一亿,什么时候是头呢?你的理想和能力之所及就是巅峰。到达最终胜利之前停下脚步,退一步海阔天空,让三分心平气和。在你有能力让的时候让一步,让完美的事情有一点缺憾,这才是真正的成功。吴起担任西河地区最高长官的时候就应该退了,把“卿相”当做人生的缺憾,有缺憾的人生未必不美。

吴起在楚国变法之所以遭到失败,因为楚国文化与法家思想格格不入,屈宜臼与吴起辩论时说:“怒者逆德,兵者凶器,争者人之所去也。”清楚表明楚国人的态度。“愤怒是人最不好的品质,武器是最凶残的器械,人们要抛弃战争。”

不要问丧钟为谁鸣,丧钟为你鸣。法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动战争,为了欺负人,这是法家思想的出发点。楚国人讲究“无为而治”。楚人不要战争,不担心亡国,只希望幸福、平安地生活。谁做统治者都是一个样子,如果统治者一视同仁有什么可担心。如果统治者暴虐欺负人,一根棍子就能收拾他。

大家不相信?楚国最终灭亡了呀!是,但秦国人付出多少人的生命。古代战争“伤人一千,自损八百”。泰国打过多少胜仗,又打过多少败仗。长平之战是秦国最大的一场胜利,战后白起说:“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这样一个用死尸堆积起来的强大帝国,楚人陈胜带着数百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拿着木头、竹竿灭亡了它,你说秦国是强还是弱呢?

吴起时代的楚国从一个方圆百里的小国,三百余年发展成为纵横数千里的大国,地大物博,不缺钱不缺粮,有自己的法律和生活习惯,人民物质和文化水平很高。你再让他们勒紧裤腰带去拼命干活、牺牲生命争霸,他们不想也不愿意。

事实证明“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并非不切实际的虚幻。秦国一统六国为汉朝做嫁衣。刘邦废除秦国苛政,约法三章,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着“无为而治”的国家战略,奠定汉王朝四百多年基业。

吴起供职三国,三起三落,均与鲁、魏、楚三国的国家战略息息相关,鲁国不想称霸,一代名将吴起反倒成为国家的累赘:魏国国家战略从进攻秦国转向进攻中原时注定吴起不可能成为国相,被逼出走;当吴起试图改变楚国人“无为而治”的思想时,最终付出生命的代价。

吴起之死使楚国与魏国较量的天平发生倾斜,魏、楚之战持续四年之久,楚军兵败榆关,丧失河南土地,魏军一直打到鲁阳。大梁重新回到魏国手中,有朝一日大梁将变成魏国的新都。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韩文侯攻郑伐宋,侵占宋国大片土地,吞并郑国,迁都新郑,赵国继续夺取卫国土地。

公元前370年魏武侯死了,两个儿子公仲缓与魏婴为争夺国君之位大打出手,韩、赵两国出兵帮助公仲缓大败魏军,将魏婴包围在浊泽。

眼见大功告成,两个强盗为分赃的事撕破脸。按赵国的意思,杀死魏婴拥立公仲缓,魏国割地赔款。韩国意思,一个也不杀,立两个魏侯,分两个魏国。无疑韩国想得长远,魏国过于强大,一分为二,永远构不成威胁。赵国急于得到土地,如果一分为二,魏国不会再给那么多土地城池,因此坚决反对。韩国一怒之下扔下赵军和公仲缓退兵。魏婴打败联军,登上国君之位,是为魏惠王。

三晋联盟正式宣告破灭,中山复国,秦国大举反攻西河,取得石门大捷,斩首六万魏兵,到考验魏惠王智力的时候了。

魏婴,未来的魏惠王,做了五十年国君。战国182年,他占到四分之一多的时间。他亲手把魏国带上巅峰,又亲眼目睹魏国走下神坛。若问魏婴最大的缺点是什么?好面子。刘备脸皮厚不好面子,寄人篱下不以为耻;曹操不好面子,毕生不称帝。魏婴心中念念不忘称王,不惜把魏国送到火炉上面去烤。

魏婴的心不黑,并非他不想黑,而是黑不起来,因为他不识人,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看不到事物的本质,也就只能看到人的外貌,看不到人的心灵。

魏国不乏人才。魏婴用公叔座而不用卫鞅,用庞涓而不用孙膑,用惠施而不用孟子。魏国吸引到很多人才,也流失了很多人才,就因为魏婴那双瞎眼。

孟子第一次见魏婴,那时魏婴已称王,因为他迁都大梁,故而又称梁惠王。孟子什么人?儒教大师,与孑L子齐名的大师。魏惠王见到孟子第一句话:“老头,你千里迢迢来到我国,能给魏国带来什么利益啊?”孟子回答道:“大王为什么要讲利呢?如果大家都讲利的话,最吃亏的就是大王您,您不应该讲利,要讲仁义。”

魏惠王听不懂,孟子说得很明白了,讲利就是厚黑。大家用厚黑术干什么呀,往上爬,穷人挣富人的钱,平民抢当官的官帽,您是最倒霉的,您最有钱,官最大。所以,治国就是让大家安于本分,讲仁义。大家都讲仁义道德,您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嘛。这是多么高明的厚黑术,达到最高级的境界。孟子说到那个份上很失儒教大师的面子,魏惠王还是不懂,魏国衰败也在情理之中。

魏惠王丧失的第一个人才,就是卫鞅,后来的商鞅。

“卫鞅”是一头魔鬼。这头来自东方的魔鬼把酷法带到秦国,把战争带到秦国,把死亡带到秦国,从此秦国人再也不得安宁,直到楚霸王项羽坑杀二十万关中子弟,这场噩梦才宣告终结。商鞅:神和魔鬼只在一念间

§§第三章 商鞅:神和魔鬼只在一念间

商鞅,后世争论很大,有人称之为神,也有人称之为魔鬼。之所以称之为神,因为他变法图强,使秦国强大;之所以称之为魔鬼,因为他杀了太多的人,一百多年来,为其新政而死的人更是数之不尽,足以与华山比高,足以填满黄河。他改变秦国人的生活方式,为秦国人设计出一条崭新的道路,生孩子、种地、打仗、死人,再生、再种地、再打仗、再死人,循环往复,直到秦国灭亡。商鞅最终被车裂分尸,人头、四肢拴在五辆车上,五匹马驾车,肢体一分为五。遭受如此酷刑,秦人不怜。无论新法受益者还是受损害者,没有人同情,尽管秦国人仍然沿用他制定的国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