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是交往人群中最重要的部分,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专家认为,让孩子多交一个朋友,就等于帮助她多打开一扇窗口,使其视野开阔、心胸宽广。
对女孩来说,被同伴排斥或不能融入集体不仅仅是一段痛苦的经历,还意味着女孩将在孤独和寂寞中迷失发展的方向。
小玉是一个性格温顺内向、成绩优异的好孩子,可她在学校里却总喜欢一个人独来独往,几乎没有什么朋友。
原来小玉的这种情况与她的父母有着极大的原因。在小玉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嫌外面空气污染严重,很少抱孩子出门玩。再往后抱着小玉出门的时候,妈妈也不太愿意让别人碰孩子,一怕孩子沾染上细菌,二怕孩子以后没有警惕性,被陌生人拐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小玉见到陌生人常被吓得哇哇大哭。
父母的做法使小玉从小就养成喜欢自己一个人玩的习惯,平时总喜欢自己呆在家里玩,很少出去。虽然偶尔也愿意跟小朋友一起玩,但玩一会儿很快就吵翻了。上学以后,小玉对周围的环境极不适应,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发呆,不爱参加集体游戏。小朋友们也觉得她是个"怪人",不愿与她亲近。父母原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慢慢学会与他人交往,但现在小玉虽然都上四年级了,依然没有改正一个人独来独往的习惯,没有要好的朋友,也很少与同学交往。
很显然,因为小玉的父母从小没有让小玉经常接触小伙伴儿,所以小玉慢慢地就将自己封闭了起来。她的孤僻内向也使得她的同学无法与她沟通,而这种性格一旦形成,将对孩子的成长极其不利。没有了朋友的帮助、友谊的滋润,孩子将变得很迟钝、漠然。父母只有从小教会孩子与朋友相处,才能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帮助,因为朋友的作用是无穷大的。
传说,在阿拉伯的大沙漠中,有两个亲密的朋友在旅行。有一天,他们因一点儿小事发生了冲突,其中一个人打了另外一个人一记耳光。被打的那个人感到非常屈辱,什么都没有讲,只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被好朋友打了一巴掌。"然后,他们继续沙漠之旅。就这样一直走到了沃野,他们决定停下来暂作休息,被打巴掌的那个人感到口渴难忍,便向江边走去,结果不小心掉进河里差点儿淹死。幸好朋友及时跑过来把他从河里救上来。之后,他拿了一把小刀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在一旁好奇地问:"为什么我打你的时候,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我救了你,却要刻在石头上呢?"另一个笑着回答说:"当被朋友伤害时,要写在容易忘记的地方,风会把它抚平;相反,如果被朋友帮助时,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那里任何风都不能把它吹平。"是啊,朋友间的伤害大多是无心的,而帮助却是真挚的。作为父母,应该教会孩子忘记那些无心的伤害,铭记那些真心的帮助。她会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真心的朋友。
交朋友还可以锻炼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孩子在和朋友一起合作、做游戏时,可以逐步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还可以学到他人的长处,培养自主能力和自信品质。因此,父母应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鼓励孩子多结交好朋友。
那么,父母应当如何培养孩子交朋友的能力呢?
1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
结交朋友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大多数孩子在童年时代都会找到几个帮助自己理解生活、共享欢乐、分担痛苦的伙伴。事实证明,交往有利于发展思维能力。所以,父母应该多鼓励支持孩子交友。
2为孩子创造交往机会
心理学家托马斯·伯恩特指出:一个孩子只有经常和朋友们在一起,才能增进友谊。因此,父母要为孩子交友牵线搭桥。例如,可以把别人的孩子请到家里来一起玩,发展到让她和别的孩子一起出去玩。等自己的孩子在和朋友的孩子的交往中产生了愉快体验之后,再扩大交往范围。
3多让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如参加夏令营等各种各样的集体活动,这些都是很好的培训孩子交际能力的场所。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不仅可以结识许多的小伙伴,还可以在了解他人的基础上了解自己,学会用集体交往的规则调整自己的言行,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整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没有朋友的女孩,就像是没有叶片的花瓣,纵然有着娇嫩的颜色和甜美的芳香,也显得孤单落寞,容易凋零。没有朋友的女孩,更容易产生各种不良情绪。因此,父母一定要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并为孩子创设这样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