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之今,其道一也。
——《鬼谷子·捭阖第一》
捭阖术,与天地之道相通,而天地之道即是阴阳之道,因此,捭阖术又常常被叫做阴阳术。熟练地掌握并运用捭阖术,就可以做到阴阳平衡、进退有度,趋利避害,制胜万物。
古代善于统治天下的人,必然首先衡量天下各种力量的轻重,揣摩诸侯的实情。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隐与匿,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诚、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彻底认清这“不偏不倚”的真义,在管理中,就能做到阴阳其和、稳步前进了。在这方面,联想总裁柳传志的管理之道可以给大家很好的启发。
治企如治国,柳传志刚开始创业时,为了争取人才,他首先做的是严格要求自己,做个品行兼优的人。他曾说过:“在公司里面,我对他们要求挺严格,大家还都信我,甚至离开公司的人,想自己发展的人,也不会出去说联想不好。这其中,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决不搞宗派,决不给自己谋私利。不仅是不谋私利,对人处事还要公正。今天我把A训了一通,明天当他发现,其他人犯了错误也一样挨训的时候,他就不会感到委屈。”争取追随者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很重要,“创业的时候,我没高报酬,我吸引谁?就凭着我多干,能力强,拿得少,来吸引住更多的志同道合的老同志。”“要部下信你,还要有具体办法,通过实践证明你的办法是对的。
与下属交往中的原则:“我跟下级交往,事情怎么决定有三个原则:同事提出的想法,我自己想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肯定按照人家的想法做;当我和同事都有看法,分不清谁对谁错,发生争执的时候,我采取的办法是,按你说的做,但是,我要把我的忠告告诉你,最后要找后帐,成与否要有个总结。你做对了,表扬你,承认你对,我再反思我当初为什么要那么做。你做错了,你得给我说明白,当初为什么不按我说的做,我的话,你为什么不认真考虑;第三种情况是,当我把事想清楚了,我就坚决地按照我想的做。”“第二种情形很重要,不独断专行,尊重人家意见,但是要找后帐。这样做会大大增加自己的势能。”
“其次,是取信于领导,取信于用户和合作者,取信于员工。说到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要不然,你就别说。联想订的指标全都不冒,联想定的指标肯定是超额完成,谁也不敢说大话。另外,公司立的规矩一定要不管不顾地坚持。比如公司开会迟到罚站的规矩。传了十几年了,传下来不容易,因为不断地来新人,谁信这个。”
在领导方式方面,柳传志认为,当企业小的时候,一定要身先士卒,但是当公司上了一定规模以后,一定要退下来。“要做大事,非得退下来,用人去做。如果我一直身先士卒,就没有今天的联想了,我现在已经退到了制片人的角色。现在包括主持策划,都是由年青人自己搞,杨元庆他们自己的事,由他主持策划,我只是谈谈未来的方向。联想要培养的是更在乎舞台和自我表现机会的年青人,要培养能把自己的事业同国家富强结合在一起的年青人。”
联想能有今天的成就,与柳传志的英明管理分不开。无论是对公司的整体战略思考、对员工的管理、还是对自己个人的严格要求,柳传志让人们看到是一个领导者公平的态度和谦和的人格魅力。
“不偏不倚,一碗水端正。”这是对管理者最基本的要求。领导对人公平,员工才服你管,如果是厚此薄彼,很难服众。员工也不服你管,管理工作难以展开。所谓“阴阳其和”,就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要求管理者做到德才兼备,以德服人,以能力为手段为公司赢得利益。
如果把看得见的东西称为阳,看不见的东西称为阴。那么,就既要跟看得见的东西打交道,更要学会与看不见的东西打交道。在管理中,很多管理者关注的只是一件事或一个人所处的状态,但有一样东西比状态更重要,那就是战略。比如下象棋,胜负的关键不在有多少棋子,而在掌握战略,即使手中的棋子被对手吃掉很多也不要紧,只要最后将对手一军,就能取得成功,甚至很多高手都会在博弈过程中故意让对手轻松吃掉自己的棋子,以此实现由战略引导的胜利。而围棋则更明显,更注重气势。所以状态为阳,战略为阴,企业家要掌握战略,懂得跟战略打交道,即使现在状态不大好,但是未来也有可能蒸蒸日上。
既然战略之道如此重要,看不见的难题如此关键,那么如何才能抓住战略呢?
第一,管理者要有本事让企业中的每个人都有必备职业操守和责任感。就是该做的就做,不该做的别做。要掌握战略,就要掌握一个原则:以不变应万变。但往往为了利益,很多人常常做了不该做的,该做的却又没有做。如今就有很多管理人员心态不平衡,急功近利,在企业中老是想把客户、资金、人才都抢到自己手中,没有平常心就做不好管理。
第二,管好你的最小单元。真正懂战略之道的企业,应该注重细节,并实行单元管理,单元可分为时间单元、空间单元、事件单元,每一天每个人干什么、干多少都要明确,管理上职责明确、绩效明确、奖罚明确。
第三,频繁应对,快速反应。具体做法为关注基层,管理者需要重心下移;并及时掌握基层的信息。
总之,管理好一个企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管理者在工作中好好总结和探索。
§§第二章 反应篇——知人得情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