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研究
11042300000006

第6章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的过程

毛泽东在著作中最早使用实事求是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报告,他说:“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又说:“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和‘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重新解释了实事求是的概念,并赋予它以新的深刻的哲学意义,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根据这段话的意思,为了容易理解,我们把它称为:求“实事”之“是”。

1942年,毛泽东为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1945年又为党的七大写了“实事求是,力戒空谈”的题词。实事求是成为党的思想路线,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明了它在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解决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和实际的辩证关系问题。

我们说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马克思主义,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上即可看出。有这样一件事,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经杨开慧之父杨昌济介绍,利用假期进“岳簏书院”寄读,当时这个书院的讲堂上就挂着一幅楹联,上联是“工善其事必利其器”;下联是“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这是唐朝文学家韩愈的话);横批就是“实事求是”。20多年后,这四个字被嵌在中央党校的大门口。可见,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并且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具体化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通过延安整风和中共七大,使这条思想路线为全党所接受。正是这条思想路线指引着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有以下三个基本点:

其一,一切从实际出发,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前提。

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实践出发,毛泽东在《实践论》中说:“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表明,社会实践是沟通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从实际出发,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局来讲,就是要从国情出发。从国情出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思想保证,而我们之所以会在工作指导上出现某些失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违背了从国情出发即从实际出发的思想。

其二,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的”的原意是靶,“矢”的原意是箭。毛泽东把“的”当作中国革命的实践,“矢”则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要找这根“矢”,就是为射中国革命这个“的”。

理论联系实际,又要把握三个方面:首先,必须善于把握和运用对中国革命的实际有方法论指导意义或直接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其次,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认真开展对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再次,理论联系实际的结果,必须是获得对于中国革命运动的规律性认识,从而切实解决中国革命在各方面的问题,并上升为新的理论。

其三,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观点,这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毛泽东早在《实践论》中就提出过“实践是真理的标准”,还说:“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又说:“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只有……才是”,在汉语里就是“唯一”的意思,也就是说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63年5月,他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中指出:从客观外界的反映过程中得到的思想、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究竟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只能“经过实践的考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同年11月,他在修改一篇文章时,亲笔加了“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样一句话,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上最明确的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