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研究
11042300000045

第45章 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与外交方针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立足点,即实行“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的外交政策。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制定了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原则,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加强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坚决捍卫本国的主权和独立,全力支持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的正义斗争。这些不懈努力,维护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中国国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也为世界和平与人类的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49年4月30日,毛泽东在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发言人起草的一份声明中指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人民政府愿意考虑同各外国建立外交关系,这种关系必须建立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基础上,首先是不能帮助国民党反动派。”建国以后,为了给新中国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毛泽东、周恩来制定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在这一政策指导下提出来的。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会见来北京参加谈判的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1954年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倡议将这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世界和平事业的突出贡献,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了列宁关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可以和平共处的思想,结合战后国际形势发展的新情况而提出的崭新的国际关系准则,它不仅适用于处理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而且适用于处理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之间的关系,因此得到了许多国家的赞成和响应。但也偶有一些国家持观望或怀疑态度,认为这是中国的权宜之计。为此,毛泽东及时提出“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方针”。其根本依据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长期的和平环境的客观要求。

二、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世界局势是革命与战争,是“冷战”的初级阶段。1950年10月,中国政府出兵朝鲜后,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中国在国际上的处境是,经济上被封锁、政治上受孤立、军事上遭到包围。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国采取“两个拳头出击”政策。1958年,苏联两次提出在中国领土和领海上建立中苏共有共管的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建议,显露出它在军事上控制中国的意图。毛泽东斩钉截铁地对赫鲁晓夫说,“在军事上搞合作是不适当的”;“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手指头都不行”;“你们可以说我是民族主义,如果你们这样说,我就可以说,你们把俄国的民族主义扩大到了中国海岸”。由于赫鲁晓夫推行大国沙文主义,中苏关系更加紧张,分歧进一步扩大。苏联不但片面废除了帮助中国建立原子能工业和制造原子弹的协定,还在中印边界事件中支持印度一方,公开指责中国,并发展到激烈地攻击中国的对内对外政策,甚至干涉中国内政,要求中国作出对台湾放弃使用武力的承诺。这种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毛泽东的坚决拒绝。因此,这个时期的外交政策采取了对美国、苏联实行“两个拳头出击”的政策。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是“一条线战略”。就是争取美、日、韩即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对付苏联,改变腹背受敌的局面。其实,早在1959年,毛泽东在接见美国安那·路易斯·斯特朗等三位记者时,就谈到自己经常游泳,游长江,还说,如果你们三位允许,我愿意去横渡你们的密西西比河。据基辛格回忆:美国人很迟钝,没了解毛泽东的意图;事实上,毛泽东早就准备跟美国建交,早就放了气球,给了消息;可是,那三个人没把信带回去。

后来,是人们通常说的“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使事情有了转机。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71年,曾经获得第26、27、28三届世乒赛的单打冠军庄则栋,率领中国乒乓球代表团出席第31届世乒赛(第29、30两届因“文革”而没出席)。代表团出发前,周总理给了他们一个任务:为加强与各国乒乓球队的交流,赛后要邀请几个国家的代表团来中国访问。听到中国队邀请南斯拉夫访华的消息后,美乒协主席斯庭霍文碰到中国代表团领队宋中时,忙问他还准备邀请哪些队访问中国,并说:如果有机会,美国队可以到中国参加比赛。宋中当即将该消息发回国内。据有关人员回忆,毛泽东在吃了安眠药躺下以后,又起床亲自安排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的事宜。周恩来还接见了美、加、匈等到访代表团。

第四阶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交战略又有了新的转变:一是更加鲜明地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战略;二是在国际关系上不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三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又埋头苦干,发展自己的战略,具体是不当头(输出革命)、不砍旗、不树敌;四是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同时,积极对外开放;五是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应对中国“威胁”论,适时地提出了和平崛起、和平发展与建设和谐世界的理念。

三、两个中间地带理论和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

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奠定了我国的外交格局,对于打破美苏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两个中间地带”理论

1963年9月至1964年7月,毛泽东提出了存在“两个中间地带”的思想,即“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是第一个中间地带;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是第二个中间地带,日本也属于第二个中间地带”,这两个中间地带“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以此为依据,毛泽东得出了“世界性的战争有可能避免”的论断。两个中间地带是说:美国与中国之间有两个中间地带,一个是欧洲、北美加拿大、大洋洲;一个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这样就有了非常好的缓冲地带,可以很好地为我所用。

(二)“三个世界”划分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际政治力量进一步分化改组,亚非拉许多民族纷纷独立建国,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有所增强;社会主义阵营由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而不复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由于发展的不平衡和利益的冲突,矛盾重重。毛泽东敏锐地注意到这一变化,对世界格局作出了新的判断,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的思想。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第三世界人口很多”,“亚洲除了日本,都是第三世界。整个非洲都是第三世界,拉丁美洲也是第三世界。”同年4月,邓小平在联合国大会第六届特别会议上的发言中,向世界全面阐述了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受到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支持。

毛泽东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主张以经济为基础划分世界政治格局,改变了传统的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世界政治格局的思路,不仅为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了中国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和人民的团结与合作,而且使世界反殖民主义、反霸权主义的力量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扩大和巩固,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以美国、苏联为第一世界,由于其实力无人可敌,又称超级大国;第三世界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二者之间的是第二世界,指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过这样的划分,我们的外交政策就非常明朗了,即广泛地团结第三世界的国家和人民,与第二世界也搞好关系、和平共处,共同反对美国及苏联两个大国的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