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渊源研究
11042300000025

第25章 马克思列宁关于政治问题的阐述与初步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一、政治的根源是经济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这是列宁对政治下的最普遍、最概括、最根本的定义,这一观点揭示了政治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经济与政治的辩证统一关系入手,揭示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说明,一定的政治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为之服务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同样,政治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一旦改变了,政治上层建筑迟早也就会发生变动。因此,研究政治应该从经济关系及其发展中来解释政治及其历史。

同时,政治对经济具有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一方面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另一方面又在极大程度上受到政治的制约。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虽然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以自己的特殊形式表现经济,然而政治却是对经济的直接的反映和最集中的表现,它对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也是最有力的。但是,政治对经济的反映不是消极的,而是有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各阶级、各社会集团的物质利益不但通过政治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要通过政治达到自己的目的。恩格斯指出,政治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并且能在某种限度内改变它,这是不言而喻的。列宁也指出,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政治反映了经济关系中统治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

二、政治的本质是阶级关系

政治的本质是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阶级斗争。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阶级或本集团的根本经济利益。所以,政治的本质是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它是一定的阶级或社会集团围绕着国家政权为实现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有着不同经济利益的集团,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会发生斗争,这个事实是自从阶级产生以来就存在的。但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说过,阶级斗争不是我的发现,我的发现是阶级斗争必然地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在有阶级的社会里,各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必然开展激烈的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和阶级矛盾的存在是由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发展决定的。可以看到:“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所以,政治集中体现着各种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共产党宣言》曾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列宁说得更加具体:“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什么是政治?无产阶级对它的群众。无产阶级对农民。无产阶级(和农民)对资产阶级。”这些论述不仅揭示了政治的阶级属性和政治的本质,而且表明这些关系都是服从并服务于阶级斗争的需要而形成的。可见,阶级关系是阶级社会中政治关系的实质。

在消灭了剥削阶级统治,由劳动人民掌握政治权力以后,政治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方面,阶级关系并没有完全消灭,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还会长期存在,不过这方面的政治关系已不再是主要的社会问题了。另一方面,政治关系更大量地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政治的内容就是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好各种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处理好了,劳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才能实现,所以这时的政治关系仍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三、政治的核心内容是国家政权

列宁说:“国家政权问题是全部政治的基本问题,根本问题。”为什么?因为一切社会经济利益和要求,通过国家政权就能够得到集中而充分的反映和实现。“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方式、任务和内容。”具体地说,政治就是要争取政权和保持政权,“至今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旧的阶级要保持统治,新的阶级要争得统治”。而政治统治的工具便是国家机器。国家政权是最重要、最强有力的阶级斗争工具,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政治斗争都是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一个阶级所进行的政治活动,就是该阶级通过夺取政权、巩固政权等方式来实现本阶级的经济利益,只能依靠国家机器来行使国家权力,才能对整个社会实施领导和管理,强迫被统治阶级服从自己的利益。正如恩格斯所说:“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共产党宣言》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这说明,哪个阶级在经济上居于统治地位,就必须要在政治上居于统治地位,以国家政权作为阶级专政的一种政治权力来保持其在政治上的统治,就导出了“政治中最本质的东西即国家政权的机构”。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核心内容。一个阶级只有夺取并巩固了自己的国家政权,才能建立本阶级对整个社会的统治,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达到维护和发展自己经济利益的目的。

四、政治是动态的体系

不同的时代对政治内容有不同的解释,因为政治内容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具有广泛的实践性和显著的发展性。马克思从人类蒙昧时期的社会组织和最早的基本单位家庭开始,通过对人类社会上层建筑的起源和最初形式的研究,得出了阶级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政治产生、存在和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结论。这就决定了不同阶级、不同时代,政治都有其不同的具体内容;即使是同一阶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其政治的具体内容也将随之变化。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以前,中心任务是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当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在已经消灭剥削阶级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的主要内容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中心任务就是巩固政权,大力发展生产力。“如何理解政治呢?要是用旧观点来理解政治,就可能犯很大的严重的错误。”“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是依据一定历史时期革命和建设的具体任务,从不同的角度对政治的含义和内容进行表述和界定的,说明政治的内容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反映了客观政治现象,但是,随着社会政治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政治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内容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也将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