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简史
11041600000125

第125章 13、义和团运动

甲午战争之后,德国把山东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英国也厚着脸皮把威海租走。这些侵略者还派来许多传教士,这些人以传教为名,其实是胡作非为,欺压受苦受难的百姓。但是软弱的清政府要么偏袒他们,要么与它们勾结在一起,共同对付百姓。

百姓忍无可忍,没有办法,只有举兵起义。

受帝国义蹂躏压迫最为惨重的山东首先爆发了义和拳起义。1898年10月,赵三多领导的冠县义和拳举兵起义,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赵三多是河北三县梅花拳的首领,他不仅武艺高强,而且很有策略,能够很好地组织群众。在威县,他领导的梅花拳很有影响力,后来接到冠县阎书勤、高元祥的盛情邀请,得知传教士与村民长期争用皇庙基,而且在旧庙基上重建教堂。赵三多本来就对外国传教士很反感,一听说他们在冠县胡作非为,欺压百姓,便答应了阎、高等人的邀请,成为冠县义和拳的首领,把梅花拳的组织交给了自己的副手,让他继续领导梅花拳。

赵三多确实很有头脑,那时义和拳没有统一的组织,各地之间,各村之间都没有联系。赵三多对阎书勤、高元祥等人说道:“光靠我们自己的人马,力量太小,我们一定要联合其他村庄的义和拳一起起义,等到声势浩大起来,我们再联合各县、甚至各省的义和拳共同抗击帝国主义者!”

阎书勤、高元祥等人非常赞同,便以赵三多的名义发出贴子,去附近各村联络义和拳,由于赵三多在这一带很有影响力,所以很快附近各村都派来义和拳参加。短短几天,就有八九百人。

赵三多想:为了团结更多的义和拳的志士,我们必须提出一个口号,表明我们的立场。清政府虽然昏庸、软弱、无能,但目前帝国主义已经掀起了瓜分我国的狂潮,民族出现了危机,如果长此以往,很在可能被这些国家灭掉,到时候,我们百姓可就更惨了。我们不如打着“助清灭洋”的旗帜,这样可以团结其他各地义和拳组织。只要把这些洋人赶跑了,我们内部的事到时候再行事。

赵三多把自己的想法和阎书勤、高元祥等人说了,阎书勤很赞成,但是高元祥有些反对,说道:“清政府不仅软弱、卖国、无能,而且与这些洋人相勾结,共同欺压我们老百姓,即使我们打出这个旗帜,清政府还会镇压我们的。”

赵三多说道:“但是目前,我们必须先赶走洋人,否则国家就有灭亡的危险。另外我们现在的力量还很弱小,如果既反政府又反洋人,我们树敌太多,很难有所发展。”

阎书勤等人也都说道:“现在对付洋人是主要的,我们必须集中兵力先赶跑洋人,不让它在我们中国这块领土上有落脚之地!”

高元祥也只好同意了大家的意见,但他说道:“这个口号我们可以使,但对清政府我们也不得不防,直隶、河南、山西和我省的八卦教、红际教等秘密结社和我们义和拳都是白莲教的一个支派,清政府对他们都进行残酷的镇压,我们也应该小心谨慎!”

赵三多说道:“此话有道理,我们必须提防清政府,我还有一个建议,把‘义和拳’改成‘义和团’这样就可以团结其他组织了。”这个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赵三多率领义和团的人,打出了“助清灭洋”的旗帜,攻进了红桃园教堂,赶跑了洋人,有的洋人不知趣,和义和团人交了手。义和团的人不是以前的农民义军,虽然也都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组成的,但他们平时都学习武艺,而且加入义和团的这些人不仅年轻健壮,而且一个个都武艺高强。洋人哪里是对手啊,纷纷落荒而逃。

义和团的起义,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他们本来就秘密监视着义和团的一举一动,得知冠县义和团已挑起大旗,而且还打伤打死了洋人,清政府吓坏了、忙派人前去向洋人赔礼道歉,又派兵前去镇压。

山东巡抚张汝梅得到命令立即派兵去镇压,清军民义和团展了激战。义和团的人虽然少,但是个个有胆有勇,清军被打得落花流水,但是义和团的人从来不追杀清军,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得到清政府的理解。但他们想错了,清政府可不管你“助清”还是“灭洋”,只要是农民起义,它就害怕,怕威胁它的统治,而对洋人它则百依百顺。它认为洋人只是要它的地,它的钱,则不会危及它的统治。

清军又几次去镇压义和团起义,义和团在赵三多的领导下成功地打退了清军。赵三多和义和团的其他首领认为,只有打到别处去,才能壮大声势,才能躲避清军的镇压。但是为了防止外国传教士对百姓反扑,决定阎书勤带领一部分义和团人继续留下来,和洋人周旋。

赵三多带领另一部分人马,沿运河北上。赵三多很有威望,而且当地的百姓也都恨透了洋人,赵三多的义和团不断有人加入,人数猛增。赵三多起义带动山东和其他省的义和拳也纷纷起兵,声势浩大,矛头直指洋人,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开始进入了高潮。

义和团声势浩大,清政府几次派兵前来镇压,不仅无功而返,而且还要损兵折将。山东巡抚毓贤上奏慈禧太后,想“招抚”义和拳,慈禧太后同意,但是洋人不同意,强迫清政府撤换巡抚。于是袁世凯出山了,他对义军进行了残酷的镇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