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成绩优秀的中国高中生在申请哈佛大学的留学面试时,被问道:“你课余时间都玩些什么?”这名学生回答:“我是从来不玩的。”老师以“不会玩的孩子往往是书呆子,缺乏创造力,没有发展潜力”为由,毫不犹豫地将其淘汰。
当今社会,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的心愿。因此,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学弹琴、练书法、练舞蹈。繁重的课业,加上频繁的兴趣培训,让天真活泼、无忧无虑的孩子压力倍增,童年从此再也没有欢乐。哈佛教育的理念之一是,给孩子以金子,不如给他们点石成金的能力。
1966年8月1日,25岁的查尔斯·惠特曼爬到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塔楼顶端,开枪射杀了46人——谁也不会想到,这位工程系学生、从美国海军退役的神枪手会变成一个杀人狂。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临危受命,作为精神病顾问医生参与调查这起重大枪击案件。不久后,他又作了一项小规模的研究,采访了得克萨斯州26名谋杀犯。布朗发现,包括惠特曼在内,绝大多数杀人犯都有两个共同点:来自于暴力家庭、童年时从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当时,布朗并不清楚在上述两个因素中,哪一个更可能让孩子变成杀人犯。此后42年中他又采访了6 000人,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后来很多研究都支持布朗的观点: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如果幼年时没有玩够,社交、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布朗和一些心理学家担心,不让孩子自由玩耍可能导致他们不开心、过于焦虑、社会适应能力差。布朗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尽情玩耍,后果将不堪设想。”
玩是所有孩子的本能,基于他们天生的嗜好来玩,以自己快乐而神秘的方式玩,表现出极大的兴趣。玩耍是孩子成长的必备条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是孩子的权利,家长不能剥夺孩子玩耍的权利。一位教育学家说:“我们可以用牛奶代替母乳,而玩给童年的欢乐却是任何东西也不能替代,任何时期也不能补偿的。”寓教于玩,玩耍不但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相反,玩耍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各项能力。
玩耍使孩子精神焕发,体格健壮,有利于孩子骨骼的生长,大小脑的协调,对平衡力、协调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操作能力、创造力、想象力、组织力、毅力、思维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能力和灵敏性的培养以及体力的锻炼都是大有益处。
孩子在小时候是通过玩耍来学习的时期,他们可以通过玩耍形成学习的概念,比如,在玩的过程中可以认识红、黄、白等颜色,知道什么是长的、什么是短的。如果刻意强迫孩子去学习这些知识,可能会使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反而学不好。孩子可以通过玩,非常轻松自然地学会这些概念。同时,孩子在玩的过程中还能学会生活的方法并释放出内心的压力。不要认为孩子的这些游戏是低级或是无聊的,然而,对他们来说这些简单的游戏却是快乐的,是放飞他们能力的一种办法。父母们将玩的权利归还孩子,让他们去拥抱自然,感受阳光,享受快乐的童年吧!
孩子们一起玩耍的时候,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取长补短;会认识新朋友,通过一些游戏孩子们互相交流,了解一些社交角色和社交规则,也大力发展了语言能力;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发生一些矛盾,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游戏中,他们需要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随着玩耍中不断地解决这些问题,孩子们开始对周围世界的理解也在慢慢加深。在不同的游戏中,解决不同的问题,促使孩子的思维能力逐渐朝着更高水平发展。
玩耍是孩子的工作。有的父母非常讨厌孩子玩,他们认为玩会浪费时间,会让孩子玩耍成性,从而养成贪玩的坏毛病。其实不然,在玩耍中学习是最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无忧的童年,同时也能学到很多课本以外有用的知识。
当然,让孩子玩并不是放手任意让孩子玩。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给孩子玩耍的空间,让孩子独自发挥潜力;父母也需要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引导孩子正确地玩;还需要赞美和鼓励孩子。
那么,如何才能让孩子尽情地玩耍呢?
首先,尊重孩子尽情玩耍,父母选择的玩耍节目,一定要是孩子喜欢的游戏,父母不能为了自己的一些目的,强迫孩子去选择他不喜欢的游戏。
其次,让孩子玩耍并不是完全不管孩子,放任孩子,让孩子形成无限制疯玩的习惯。父母要与孩子一起玩耍,要对孩子的游戏有所控制,陪伴孩子在玩耍在中寻找乐趣,引导孩子玩得有意义。当孩子在玩耍中出现了错误的行为,比如打其他小朋友,父母要及时制止并告诫孩子。同时,整个玩耍过程,父母也需要告诫孩子注意安全,比如孩子玩剪纸游戏时,父母就要教会孩子如果使用剪刀,并教会孩子正确的剪纸方式,注意安全。
在玩耍中,父母不仅要为孩子提供玩具,还要参与到游戏中来,仔细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能力和水平;让孩子在玩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同时要及时通过游戏做出适合孩子自身发展的学习计划。
最后,孩子玩耍时,也不要忘了鼓励、夸奖、赞美他,哪怕只是在玩耍时学会了一句有意义的话,父母都不应该吝啬自己的赞美之情,并给孩子一定的奖励。
顽童并非纯粹的玩耍,游戏是他们的生活方式。相对于其他儿童而言,他们的游戏具有更大的体验性和创造性。通过游戏,能释放孩子的大脑潜能,感受世界万象,体验人间冷暖,形成多元智能,正是在这些快乐的游戏中,他们发现了自己的特长,明确了人生的风向标。在玩的过程中会使情绪保持愉快,使大脑得到休息。
玩耍是孩子成长的需要,不要剥夺孩子玩的权利。作为父母,最根本的责任是理解孩子,解放孩子,让孩子在自由玩耍的过程中健康成长。
哈佛的家教精髓: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耍是孩子的权利。玩耍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很多种能力,父母不要剥夺孩子玩的权利,要参与到孩子的玩耍中来,寓教于玩,正面引导,给孩子一个欢乐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