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家庭和睦心理学
11037700000033

第33章 正确地对待独生子女的教育

独生子女,是一个家庭范畴内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把规定一对城市夫妇只生一个孩子,以及将优生和优育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来,全国已形成了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出生人口的大量减少,缓解了衣、食、住、行、就业、资源、环境等诸多方面的社会压力,提高了人口素质,但也衍生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问题。

所谓独生子女问题,是指在这些独生子女身上,人们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许多独生子女或多或少都存在着自私自利、不会做家务、对父母不孝顺、好吃懒做、任性、贪图安逸等毛病,他们中甚至于还出现了“零家务”,就是不做家务的孩子。有专家称,如此下去中国将危矣。

所以,独生子女的教育,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心理学课题,也是全社会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

认识独生子女问题的产生原因

(1)父辈的溺爱娇宠

父母和祖辈的溺爱娇宠,使孩子变得自私,凡事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得失,从不知为别人着想。

(2)未养成尊重习惯

家长对“独苗苗”百般袒护,长者不愿约束孩子。孩子在家庭这个最早加入的社会结构中,未能养成尊重长辈、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而是任性骄横,家庭成员关系颠倒,走向外部社会也不懂得尊重别人。

(3)没有与人合作精神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为伴,幼时缺少与小伙伴一起游戏的集体活动,既不易养成与他人协同合作精神,又缺少竞争性,所以社会适应能力差,形成孤僻、缺少热情的个性倾向。

(4)易于形成依赖性

在家里,父母代劳独生子女的许多本应自理的工作,使他们逐渐形成依赖性,造成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差,更缺少劳动自觉性。

(5)缺乏自由时间

家长望子成龙,请家庭教师,买钢琴,成天逼孩子认字、作文、弹琴、习画、学外语,没完没了。孩子缺乏应有的游戏时间,会产生厌学情绪。

其实,只要家长能发挥孩子的优势,独生子女的体格和心理都会得到很好的发挥,所以,家长应该重视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

应对独生子女问题的策略

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爱而不宠、养而不骄。爱子女不但应体现在对孩子生活上,更应该体现在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上,使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成长,为此,对孩子要严格管教,精心培养才是爱。

(1)摆正与独生子女的关系

在家庭中,千万不要把孩子置于家庭的特殊地位,不要让孩子在思想上形成“自我中心”的意识。平时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特殊感,要使孩子感到他和其他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要做到这一点,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是关键的。

(2)加强独生子女之间往来

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要通过他们之间相互的交往而发展的。儿童良好的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所代替不了的。

大多数孩子是非常喜爱集体生活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因此,家长要放心让孩子到小伙伴中去锻炼,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这种能力将会随着他们的成长迁移到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3)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独生子女身上大多存在着娇气,克服这种娇气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

因此,在物质方面,家长不要提供太好的条件;还应督促孩子多做一些家务,特别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去做,有时,家长也可以有意识的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让孩子去锻炼。

这样,孩子就容易形成自立、自强、拥有坚定的信念、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孩子才会勇于面对生活带来的压力,才不会被困难所击倒。

一旦孩子形成自己的主体意识,具有批判思维能力,他就会敢于承担责任,表现自己,形成认识自己,肯定自己,超越自己的良性循环。完善自由的个性,健全的人格,正是将来迎接挑战的根本。

(4)对孩子的教育有一致性

成人对孩子的教育要使他们感到合理,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一致性。从小到大要让幼儿形成一种习惯,要有原则,这样,家长的威信才会高,教育的效果才会好。

总之,我国的独生子女是在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中成长的,这种特殊的环境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作用不是绝对的,也就是说,也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为尽可能的发挥其积极作用,抑制并克服其消极作用,扬长避短,才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独生子女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

温馨小提示

如果您也是独生子女父母,请不要气馁,因为这些孩子虽然有一些缺点,但是也有很多优点,如善良、好学等,当然,您也不能放松自己的责任,要教育好独生子女,您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解决心态问题。所谓心态,就是面对客观世界和周围环境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心态影响人的行为,甚至决定成败。

都说独生子女难以教育。其实,独生子女和其他的孩子是一样的,都是普通儿童。独生子女教育是难度大一些,但关键不在于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的心态不端正。孩子是需要保护、关心、照顾、宽容、爱护的,但不能过分。过分了,教育就会“走样”,效果会适得其反。

第二,把独生子女摆在家庭生活中适当的地位。独生子女家长在思想上,一般把孩子看得过重,孩子的地位摆得过高,被看成是“小皇帝”、“小太阳”。一家人以他为中心,围着他转;转来转去,使得独生子女也渐渐产生并不断强化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家长舍不得管,孩子也不大听从父母的管教,很容易成为家庭里的“暴君”。

第三,期望值不要过高。我国独生子女的大批出现,恰恰是在我国社会进入市场经济社会的时期。社会竞争的压力和生存难度越来越大,促使家长普遍产生了严重的急功近利思想,对孩子任意实施超越年龄特征的“超前教育”,施加巨大的超负荷压力。家长必须明白,适当的期望是激发孩子前进的动力,过高的期望像是拦路虎,会让孩子望而生畏。要克服期望过高的偏向,正视、尊重孩子的年龄特征,按照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实施教育。

第四,让孩子融入社会群体。独生子女的家庭是一个成年人的“社会”,没有儿童的群体,孩子在家里没有与同龄人共处、磨合的经历,这是独生子女家庭生活的一个天然缺陷。

最好早点把孩子送到托儿所、幼儿园,让他进入儿童的社会群体,参与、适应集体生活;在家里,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孩子与别的孩子接触。到了青少年时期,要主动打开家庭这个“城堡”的大门,早一点“放飞”,让孩子广泛进行社会交往,学习与人相处,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降低从家庭到社会的“坡度”和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