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医案
陈某,女,33岁。2010年6月20日因“尿量增多30年”初次来诊,2010年5月尿常规示:比重1.000;2010年6月B超示:双肾轻度积液,膀胱壁增厚,不光滑。来诊时症见:患者神清,精神稍疲倦,小便量多色清,每日尿量约5000~10000毫升,夜尿4~5次,口干,每日可饮水约10000毫升,腰部少许酸胀不适,无发热恶寒,无胸闷心悸,无恶心呕吐,无腹胀腹痛,双下肢无浮肿,性欲冷淡,纳眠可,大便调。舌淡红苔白,上有裂纹,脉弦细。
黄春林教授接诊后,考虑西医诊断为“尿崩症”,中医诊断为“消渴(下消)”,辨证为肾气不固,以补益肾气为法,方用金匮肾气丸合五苓散加减治疗。药用:
熟地黄15克 山药15克 山茱萸15克 牡丹皮15克
茯苓10克 桂枝15克 附子10克(先煎)
白术15克 泽泻15克
配合血管加压素皮下注射。
2010年6月24日二诊时,患者腰部酸胀感较前好转,仍有口干多饮,尿量明显减少,诉昨日尿量为1600毫升。舌淡红,苔少,上有裂纹,脉细。已行禁水加压试验、垂体MR检查,符合中枢性尿崩症的诊断标准。黄春林教授认为服上方后诸症好转,唯仍口干喜饮,故改方如下:
太子参30克 五味子10克 麦冬15克 女贞子15克
墨旱莲15克 熟地黄20克 桑螵蛸15克 白芍15克
益智仁15克 石斛15克 泽兰15克 甘草3克
以上方加减服用,配合金匮肾气丸、弥凝片(醋酸去氨加压素片)口服,随访1个月,尿量正常,无明显不适。
二、解读
(一)理法方药
患者小便量多色清为肾气亏虚、下元不固之象;腰部酸胀不适为肾气虚、腰府失养之象;性欲冷淡为肾气亏虚、肾不主作强所致;患者既往月经量少、周期推迟亦为肾虚之象;曾有流产为肾气亏虚、胎元不固所致;苔上有裂纹、口干为气虚不能行津,津液无以上承合并阴虚之象;舌淡、脉细为肾气亏虚之象。《金匮要略》有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故诊断为消渴(下消),辨证当属肾气不固,初诊方用金匮肾气丸合五苓散加减。
二诊患者诸症减轻,尿量已明显减少,唯口干多饮之症尚存,舌淡红,苔少,上有裂纹,脉细,考虑患者肾气来复,但多尿日久,恐伤及气阴,温肾之力不宜太过,故改方以益气养阴为主收功,太子参益气,五味子、麦冬、女贞子、墨旱莲、熟地黄、白芍、石斛养阴生津,桑螵蛸、益智仁加强固摄,思其久病必至瘀血,故给予泽兰化瘀,甘草调和药性。
(二)疾病概述
尿崩症是指血管加压素(又称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又称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血管加压素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一组症状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
西医认为尿崩症可分为中枢性尿崩症和肾性尿崩症:任何导致血管加压素合成、分泌、释放受损和补充障碍的情况均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中枢性尿崩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遗传性三种。继发性多见于颅脑的外伤、手术,也可见于脑部肿瘤(垂体瘤、松果体瘤、胶质瘤、脑膜瘤及转移瘤等);另外,一些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可引起继发性尿崩症。遗传性可为性染色体隐性、常染色体显性或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原发性尿崩症需排除其他继发因素,病因尚不明确。
肾性尿崩症是由于肾脏对血管加压素反应异常所致,可分为遗传性及继发性两种,遗传性与染色体病、血管加压素受体基因突变有关。继发性为多种疾病导致的肾小管损害,如肾毒性药物、慢性肾盂肾炎等。
治疗上,西医对于中枢性尿崩症采用激素替代治疗;对于肾性尿崩症,一方面是注意维持水平衡,另一方面,可给予氢氯噻嗪以影响远端肾小管产生负钠平衡,刺激近端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对水分的吸收。
中医无尿崩症的诊断,认为其归属于消渴、消瘅范畴。中医学认为,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房劳伤肾是本病的重要病因。其病位在肾,与五脏相关。五脏久病及肾,肾脏亏虚,气化无力,固摄失司,故致尿崩。
(三)经验介绍
尿崩症在日常临床诊疗中并不多见,西医治疗尿崩症需根据中枢性、肾性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中医多从消渴论治。本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较满意。西医方面,本病患者明确诊断为中枢性尿崩症,故给予补充血管加压素;中医方面,患者从幼年起病,故先天肾气不足可见一斑,又多次胎元不固、性欲冷淡,此乃肾气亏虚、日久伤及肾阳,而致口干喜饮,成饮水一斗、小便一斗之典型下消证,以金匮肾气丸合五苓散加减治疗。
黄春林教授认为,在尿崩症症状控制之前,由于多尿导致机体缺水而引起口渴多饮,此时关键在于固肾益肾、减少尿量,故重点在于“节流”,而非“开源”。肾气丸乃补益肾阳之经方,取其煴煴生气之意,合五苓散,取其“益土以治水”之意,故投之而初见成效;二诊时患者小便已恢复正常,唯口干尚存,此时尿量已少,治当以“开源”之法为要,即改益气养阴为法,方以生脉散合二至丸加味,酌加桑螵蛸、益智仁等以益肾固涩。
同时,黄春林教授认为本病病程较长,除药物干预外,养生摄食也尤为重要,嘱咐患者可出院于门诊治疗,还可配合针灸等中医特色疗法长期治疗以巩固疗效,减少西药用量。
(卢富华 吴一帆 黎创 刘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