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典医案
柯某,女,62岁。2010年3月6日因“腹泻、呕吐半月余,发现肌酐升高3天”初次来诊。患者于半个月前饮酒后开始出现腹泻,每日2~5次,大便稀烂,无黏液脓血,胃纳减少,时有恶心呕吐、腹胀感,自服银翘解毒丸,并在当地诊所就诊,给予口服及静脉用药(具体用药不详),症状缓解不明显,逐渐出现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至2010年3月2日患者精神明显转差,且尿量减少至每日不足500毫升,遂于我院急诊留观。2010年3月3日我院留观检查血生化:血清钠108毫摩尔/升,血清钾6.33毫摩尔/升,血清氯73.3毫摩尔/升,二氧化碳总量7.1毫摩尔/升,血糖2.66毫摩尔/升,尿素71.12毫摩尔/升,血肌酐744微摩尔/升。立即给予紧急透析治疗,透析后复查血生化提示:尿素22.2毫摩尔/升,血肌酐261微摩尔/升。2010年3月4日复查:尿素28.9毫摩尔/升,血肌酐413微摩尔/升。腹部B超示:肝稍大,未见明显占位病变;餐后胆囊壁增厚;双肾体积增大;腹腔少量积液;胰、脾未见异常。2010年3月5日再次复查血生化:血清钠122毫摩尔/升,血清氯90.5毫摩尔/升,二氧化碳总量18.7毫摩尔/升,尿素氮33.38毫摩尔/升,血肌酐373微摩尔/升。
来诊时患者神清,精神疲倦,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头晕,暂无呕吐,前一天解大便2次,质烂,无黏液脓血,腹稍胀痛,无恶寒发热,语声低微,双眼眼睑浮肿,双下肢轻度浮肿,口干,纳差,眠一般,留置尿管固定在位,引流管通畅,引出尿液色黄浊,量少。舌暗红,苔黄干,脉细。黄春林教授接诊后,考虑西医诊断为“急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诊断为“水肿”,辨证为湿热内蕴,以清热化湿、和胃利胆为法,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药用:
炒黄连10克 茯苓20克 法半夏10克 枳实10克
竹茹15克 陈皮10克 生姜5克 大枣10克
石斛15克 太子参15克
2010年3月18日二诊时,患者精神可,腹胀、呕吐、腹泻诸症减轻,胃纳增,双下肢浮肿已消退,黄春林教授认为患者邪气渐消,驱邪当顾正气,治当标本兼顾,以益气健脾、清利湿热为法,予参苓白术散合香连散加减。药用:
白术20克 茯苓皮15克 黄芪30克 黄连10克
丁香10克 广藿香15克 黄柏10克 海螵蛸15克
白扁豆15克 白芍15克 薏苡仁30克 炙甘草10克
白头翁15克 秦皮15克 炒麦芽20克
2010年3月25日三诊,患者病情稳定,无明显不适,复查血肌酐:401微摩尔/升。考虑目前患者标证已去,本虚为主,故在原方中减少同有燥湿化湿之功的黄连和广藿香用量。考虑患者目前已无呕吐腹泻,在原方中去温中降逆之丁香和清热解毒止痢之白头翁、秦皮,拟方如下:
白术20克 茯苓皮15克 黄芪30克 黄连5克
炒麦芽20克 广藿香10克 黄柏10克 海螵蛸15克
白扁豆15克 白芍15克 薏苡仁30克 炙甘草10克
以上方加减服用,随访1个月,无明显不适,肾功能稳定。
二、解读
(一)理法方药
该患者精神疲倦,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头晕,呕吐腹泻,双眼眼睑浮肿,双下肢轻度浮肿,纳差,舌暗红,苔黄干,脉细,黄春林教授认为此乃中焦为湿热所困之征,先以清热化湿、和胃利胆之法,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黄连温胆汤由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的温胆汤演绎而来,首出于《六因条辨》,所采用的药物中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枳壳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安神定志,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黄连清热燥湿。考虑患者腹泻、呕吐多日,口干,津液亏损,辅以太子参、石斛益气养阴,诸药配伍,清热化湿而不伤阴。
二诊时患者精神好转,腹胀、呕吐、腹泻诸症减轻,胃纳增,双下肢浮肿消退,改用参苓白术散合香连散加减治疗,在清利下焦湿热的同时兼顾扶助正气。香连散一方,出处众多,药物有所不同,此处选取黄连、丁香,取其寒温并用之意,丁香温中暖胃而止呃逆,黄连清热燥湿而止泻,共奏温上清下之功。参苓白术散能增强健脾渗湿、益气扶正之效。参苓白术散是在四君子汤基础上加山药、莲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而成,白扁豆、薏苡仁、砂仁之甘淡与莲子之甘涩共助白术健脾渗湿止泻,砂仁芳香醒脾,促中州运化,通上下气机,吐泻可止。黄春林教授将参苓白术散中之党参易为黄芪,以增强益气之效,去甘淡之山药、砂仁,加用广藿香、黄柏以增强燥湿之力;加用海螵蛸、白芍加强收敛固摄之效;最后加用清热解毒止痢之白头翁、秦皮与消食和中之炒麦芽收功。
经连日调理后,患者诸症悉除,在原方中减少同有燥湿化湿之功的黄连和广藿香用量,考虑患者已无呕吐腹泻,可在原方中去温中降逆之丁香和清热解毒止痢之白头翁、秦皮。
(二)疾病概述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在短时间内(几小时至几周)突然下降而出现的氮质废物滞留和尿量减少综合征。肾功能下降可发生在原来无肾脏病的患者,也可以发生在原有的慢性肾脏病基础之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与水钠潴留、容量超负荷、高血钾及酸中毒有关。
急性肾功能衰竭,需区分肾前性、肾性及肾后性。肾前性因素(休克、创伤、血容量不足等)引起的肾缺血所致的急性肾衰,其主要机制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容量下降(剧烈呕吐、腹泻、皮肤丢失、尿液丢失或体液向第三体腔重新分布等)或者心搏出量下降引起的对整个肾脏的供血下降,可能存在多种神经体液因素导致的肾血管的收缩。肾性则需进一步鉴别肾小球性、肾小管性、肾间质性、肾血管性等因素引起的肾功能衰竭,最常见的是肾缺血或肾毒性原因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也包括各类血管病、肾小球肾炎和肾小管间质炎症。肾后性因素则多见于结石、前列腺疾病、肿瘤压迫等梗阻性因素导致,梗阻因素的解除有助于肾功能的恢复。本例患者发病前有明显的呕吐腹泻病史,B超未提示明显梗阻声像,故属肾前性急性肾功能衰竭。
目前,关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主要是积极寻找病因,及时纠正可逆的病因。同时加强营养支持,维持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感染、心力衰竭等并发症,等待肾损伤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中医认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属于癃闭、关格、水肿等范畴。其发病机理无非三大类:外因为感受六淫邪毒,内因为伤于饮食情志,不内外因为意外伤害、失血失液、中毒虫咬等,导致火热、瘀毒、湿浊阻遏三焦,三焦决渎失司,气机运化失常,水液内停则见水肿,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失血失液者又因津液耗伤而见癃闭。本病起病急骤,初以邪热浊毒为主,病至后期,耗伤气阴,则以脏腑虚损为要。
(三)经验介绍
黄春林教授认为,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中,难点有三:第一,如何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第二,如何进一步降低急性肾衰的病死率;第三,如何尽快恢复肾功能。黄春林教授认为,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中西医结合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在血容量不足的肾前性急性肾衰的患者中,西医积极补液扩容,有助于肾脏功能的恢复;在某些急进性肾炎患者中,糖皮质激素的冲击治疗有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另外,透析也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就是在西医各种手段都相当成熟的今日,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死率仍处在较高水平。中医的切入点在于通过调整人体的平衡,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减少并发症,促进机体恢复。
在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中,黄春林教授善于将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起来。本例患者症见疲倦、肌肉酸痛、头晕、呕吐腹泻、双眼眼睑浮肿、双下肢浮肿,此乃湿热浊毒内困,起病急,以邪实为主,故以黄连温胆汤清化中焦湿热,使三焦气机畅通。二诊时患者诸症已减,此时邪退正虚,驱邪不忘扶正,故以参苓白术散为底方加减,既无黄连温胆汤一派之清化,又无理中汤一派之温补。
在辨证处方的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结果,选用了具有肾上腺能α-受体阻断剂作用的枳实、白头翁,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肾脏血量灌注;在健脾益气的同时,选用了白术、茯苓、黄连、黄芪、薏苡仁等具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的中药,保护受损的肾脏细胞;利水单取茯苓、茯苓皮一类,其不仅具有氧自由基清除作用,尚能抑制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起到利水消肿之功;而此处不选择猪苓、泽泻、金钱草一辈,则因这类中药含钾量较高,在尿量减少的时候,应尽量避免钾摄入以防高钾血症。
在治疗该病的同时,黄春林教授也认为,适当的饮食调理有助于疾病的康复。早期少尿期,应严格限制水、钠的摄入,食疗方面应控制水分,中药口服也应当浓煎以减少水分的摄入。在疾病进入多尿期之后,水、钠摄入可适当放宽限制,食疗方面,如偏于气虚或阳虚的患者,可给予人参核桃煎:人参3克,核桃仁3个,两味加水同煎1小时,饮汤后食人参及核桃;如偏于阴虚者,可给予山莲葡萄粥,山药15克,莲子15克,葡萄250克,前2味煮粥食用,同时食葡萄。另外,精神调摄、避免过度劳累、帮助患者建立信心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
(刘旭生 吴一帆 张蕾 刘壮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