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诗经的文化阐释
11035300000029

第29章 从尹寺到“君子”——《诗经》及先秦典籍中的“君子”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我有嘉宾,

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

君子是则是效。

我有旨酒,

嘉宾式燕以敖。

这是《小雅·鹿鸣》二章,全诗乃王者宴群臣嘉宾之词,后世传为“燕飨通用之乐歌”,不仅在乡饮酒、燕礼上要用,而且还用于入学、投壶,乃至科考后之“鹿鸣宴”。诗中说到要效法君子之德的问题,乃是宴饮诗的主旨。再看《小雅·南山有台》一首:

南山有台,

北山有。

乐只君子,

邦家之基。

乐只君子,

万寿无期。

南山有桑,

北山有杨。

乐只君子,

邦家之光。

乐只君子,

万寿无疆。

南山有杞,

北山有李。

乐只君子,

民之父母。

乐只君子,

德音不已。

南山有栲,

北山有杻。

乐只君子,

遐不眉寿,

乐只君子,

德音是茂。

南山有枸,

北山有楰。

乐只君子,

遐不黄耉。

乐只君子,

保艾尔后。

这首五章的诗也是用于燕飨的乐歌,全诗反复歌咏的是对君子的祝颂。祝颂的内容不外德、寿、子孙三项,而以德为主。全诗中“乐只君子”一句共用了10次,这里的君子究竟指什么人,尚有争议。《小序》谓《南山有台》诗旨为“乐得贤也”,即等于释君子为贤人。姚际恒反驳此说,以为“此臣工颂天子之诗”姚际恒:《诗经通论》卷九,顾颉刚点校本,中华书局,1958年,第185页。。依此,则君子为帝王,与《大雅·假乐》中“受禄于天”的君子、《小雅·瞻彼洛矣》中统领“六师”的君子和《卫风·淇奥》中的君子同类。不过,是否只有帝王才配得上“万寿无疆”一类的颂词呢?这就关系到诗中“君子”的身份问题。刘瑾《诗传通释》辨正说:

或疑宾客不足以当万寿之语。愚谓此诗上下通用之乐,当时宾客容有爵齿俱尊足当之者。盖古人简质,如《士冠礼·祝辞》亦云眉寿万年。又况古器物铭所谓用蕲万年、用蕲眉寿、万年无疆之类,皆为自祝之词,则此诗以万寿祝宾,庸何伤乎?刘瑾:《诗传通释》卷十八,《四库全书》经部七○。

这里提出的证据似可说明“君子”未必指王,而是泛指贤德嘉宾。当代学者针对《诗经》不同篇章中的“君子”,划分出了多种不同的意指对象:

1.古代统治者(天子、诸侯、卿大夫)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

2.有高尚道德的人。

3.妻称丈夫。《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集传》:“君子,指所期之男子也。”

4.诗人自称。《小雅·四月》:“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正义》:“作者自言君子,以非君子不能作诗故也。”向熹编:《诗经词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41页。

这里“非君子不能作诗”的说法若仅限于雅颂的话还是相当中肯的,惟不适用于风诗。这自然使人联想到雅颂之诗的主要作者群——尹寺。在“君子作歌”和寺人作诗的两种说法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这将是本节所要讨论的问题之一。此外,以上所列《诗经》中四种含义的“君子”一词,是否可以推考出发生学的顺序过程呢?这也是下文要着重分析的问题。笔者拟从《诗经》中“君子”的分布统计入手,旁及其他先秦经籍和诸子中的分布统计,按照“单元思想史”(unit of idea)的研究思路,排比出“君子”概念的起源及演变,说明这一概念的儒家化和伦理化过程,以及《诗经》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如果同前文的内容相联系起来看,《诗经》中的“君子”正是与尹寺作者群的恭人伦理观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诗经》现存305首诗中使用了“君子”一词的有61首,总频次为183次。其中雅诗共使用了129次,风与颂使用了54次。在61首提到“君子”的诗中,颂诗仅有l首,约占1.5%;雅诗有40首,约占66%;风诗有20首,约占32.5%。从这个简略的统计中已可看出,君子的概念同尹、寺的概念和柔的人格理想一样,主要分布在以政治讽谏主题为主的大小雅之中,也可以说这些概念都是由尹寺作者们提出和反复强调的,风诗中虽未出现恭人和柔的思想,却继承了当时已普遍流行的“君子”概念。风诗20首使用“君子”一词的诗中,至少有以下诸例皆沿用或效法大小雅中的用法:

《周南·樛木》中的“乐只君子,福履绥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三句,出自《小雅·采菽》中的“乐只君子,福禄申之”。《周南·汝坟》和《秦风·车邻》中的“未见君子……既见君子”句式,出自《小雅·頍弁》和《小雅·出车》。《召南·草虫》、《秦风·晨风》中单言“未见君子”句亦如之。《郑风·风雨》中的“既见君子,云何不夷”,《唐风·扬之水》中的“既见君子,云何不乐”,出自《小雅·隰桑》中的“既见君子,云何不乐”。《邶风·雄雉》中的“展矣君子”出自《小雅·车攻》中的“允矣君子,展也大成”。《雄雉》中还有“百尔君子”,出自《小雅·巷伯》和《雨无正》中的“凡百君子”。《鄘风·载驰》中的“大夫君子”出自《大雅·云汉》。《秦风·终南》中的“君子至止”出自《小雅·庭燎》和《瞻彼洛矣》。《曹风·鸤鸠》中的“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出自《小雅。鼓钟》中的“淑人君子,其德不回”。

以上材料表明,风诗中所言君子大多因袭或化用雅诗中的成词。为了较为宏观地把握这个词的本来意义和引申义,让我们先对先秦主要文献典籍中出现的君子概念做一大致的统计分析。

成书年代可与《诗经》中雅颂部分相提并论的《尚书》中,“君子”凡8见据顾颉刚主编:《尚书通检》,书目文献出版社,1982年,第98—99页。,已有同“小人”对言之先例,其义指上层统治者,尚无明显的道德意味。《周易》中“君子”凡120见据洪业、聂崇岐等编:《周易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25—126页。,与“大人”义相近,指居尊位者和有道德者参看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页。。在“谦谦君子”、“君子夬夬”、“君子以赦过宥罪”、“君子以非礼弗履”、“君子以虚受人”、“君子以行过乎恭”等说法中,似可看出君子的道德意味同尹寺伦理中的恭人标准的暗合之处。《左传》一书中“君子”凡139见据洪业、聂崇岐等编:《春秋经传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其意义大致有两类:“贤者,有识者:(如)君子曰。在高位者:(如)君子屡盟。”杨伯峻、徐提编:《春秋左传词典》,中华书局,1985年,第295页。《国语》中“君子”凡30见,意义与《左传》略同。《论语》作为儒家中人伦理观的奠基之作,大量出现“君子”一词,共有109次杨伯峻《论语词典》计为107次;今从洪业、聂崇岐等编《论语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42—143页。,其含义有二:其一指有道德的人;其二指在高位的人参看杨伯峻:《论语译注》后附《论语词典》,中华书局,1980年,第247页。。可见后起的意义已经超过了本义。而从“温良恭俭让”等具体内容上看,《论语》中的君子道德亦与中人伦理观吻合。与《论语》同时代的《墨子》一书中,亦有75次出现“君子”这里的“君子”二字俞樾《诸子平议》卷九以为是衍文;孙诒让则据《说苑·建本篇》和《家语·六本篇》证明非衍文。见《墨子闲诂》卷一。,但其所指却与儒家的“君子矜而不争”(《论语·卫灵公》)、“君子博学于文”(《论语·雍也》)等价值取向明显不同。《墨子·修身篇》中首次言及君子便提出了“战勇”的标准:“君子战虽有陈,而勇为本焉。”似乎在儒者所称道的文君子之外另立出武君子的风范。考其原因,乃与儒墨两家的不同渊源和不同旨趣有关。吕思勉先生写道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52页。又:关于春秋时及以前,贵族官职文武不分,战国以后文武分职始萌芽,见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第369页。:

案儒之为言柔也。汉人多以儒墨并称,亦以儒侠对举。窃意封建之坏,其上流社会,自分为二,性宽柔若世为文吏者则为儒,性强毅若世为战士者则为侠,孔因儒以设教,墨藉侠以行道。

这一分析还是很中肯的,可从旁说明墨者虽言君子,但实与儒者以柔为本的君子理想相去甚远。

孔墨以降,诸子之学中言及君子者甚众,但更明显地以儒者一派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如《孟子》书中“君子”凡82见;《荀子》中凡273见;《礼记》中更创下新纪录,“君子”一词凡 319见。与此相对,非儒家的著述中虽亦使用“君子”之称,但数量却要少得多,《庄子》中仅38见,《吕氏春秋》中则有32见据中法汉学研究所编:《吕氏春秋通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55页。。而且道家著述中所用“君子”一词,时常专门同儒家唱反调。如《庄子·骈拇》中说:

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于残生伤性均也。奚必伯夷之是,而盗跖之非乎?天下尽殉也。彼其所殉仁义也,则俗谓之君子;其所殉货财也,则俗谓之小人。其殉一也,则有君焉,有小人焉。若其残生损性,则盗跖亦伯夷已,又恶取君子小人于其间哉!

这显然是要从根本上抹杀儒家划分君子小人的标准了。据此可知庄子并没有无条件地接受“君子”这一概念。针对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庄子则继老子之后公开向往“同”的境界,他在《马蹄》篇中说:“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郭庆藩:《庄子集释》卷四中,见《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1961年版。庄子在此又一次用“至德之世”的玄同境界来解构君子与小人间的差别,显示了儒道两家对君子概念的不同态度。

综上所论,在《诗》、《书》、《礼》、《春秋左传》、《易》、《论语》、《孟子》、《荀子》共8部儒家经典或儒学著述中,君子一词共出现了1050次,平均每书131次。而在《老子》、《庄子》、《墨子》、《吕氏春秋》、《国语》共5种非儒家著作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78次,平均每书仅有35次,其频率约为儒家著作的四分之一强。这是一个很能说明问题的统计数字。即使不考虑非儒家著述中专为反驳儒者而使用的君子一词占有相当比例的事实,我们也可清楚地看到,君子这一美称的流行和传播实在同儒家思想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这既是儒家学说和观念战胜其他学派而成为文化思想主流的例子,又是源自尹寺的恭人伦理以儒者为中介而逐渐社会化的明证。姜昆吾先生说:“余读《论语》有‘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之言,因悟此一成词,当为儒家专用之术语。试观以上所引资料,皆不出儒家六经之外,已可得其明示。及读《庄子·天下篇》‘以仁为恩,以义为理,以礼为行,以乐为和,薰然慈仁,谓之君子’,其所形颂之德、仁、义、礼、乐,皆儒家之教也,益坚信无可疑。又读《左传》往往以‘君子曰’为断之词,细绎大义,皆以儒家道德哲学为衡量标准,此即所谓丘明嗜好,与孔子同,亦与庄生之言相合。”姜昆武:《诗书成词考释》,齐鲁书社,1989年,第307—308页。还有的学者提出“君子”是履行周礼之典范。《小雅·大东》中明确地说:“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高亨先生《诗经今注》释周行、周道为周朝制度礼义之比喻。可见君子坚守周礼,而小人则惟君子是从。《墨子·兼爱》引《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底。君子所履,小人所视。”此诗不见今本《诗经》,是所谓逸诗。《尚书·洪范》中有类似此诗的前四句,这大约是周代一种流行的说法袁宝泉、陈智贤:《诗经探微》,花城出版社,1991年,第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