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认知和情绪加工
11035000000032

第32章 对PIU青少年情绪信息注意偏向及其干预

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带来的问题主要是它带来的负面心理问题,尤其是PIU青少年,由于其心理及社会适应不成熟,对网络诸内容缺乏相应的辨别力,因此对PIU青少年的心理干预显得更加迫切。

网络给PIU青少年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情绪化的行为上,如宜昌市一名少年因沉迷于网络游戏,竟然半夜持刀砍杀母亲,抢得8000元钱后离家逃走;金华市一个没日没夜地沉湎于网吧的少年,被父亲找到说了几句后,突然跳入婺江身亡;济南市一名少女迷恋网吧遭到父亲的训斥后,还制造出“遭人拘禁”的假象来吓唬父母;南昌市一名少年在网吧玩游戏,因为持续时间长,过于激动而猝死。除了在行为上的表现,我们更加关注这种异常行为的背后是怎样的一种心理机制,尤其是情绪与情感方面。PIU青少年常见的症状是情感反应迟钝、情感淡漠和焦虑等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厌学、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集体漠不关心、脾气烦躁、遇事不冷静、易冲动等症状。

如何探查PIU青少年的情绪、情感方面的问题,对其实施科学有效的干预是一项重要而艰难的任务,下面就对该问题进行有效的探索。

一、探查PIU青少年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

(一)探查PIU青少年情绪信息偏好的方法

对PIU青少年情绪信息偏好的测查主要采用情绪Stroop实验范式。

1.情绪Stroop范式的由来

1935年,美国心理学家Stroop在颜色命名实验中发现,当颜色词的颜色和该颜色词所表示的意义不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比命名非颜色词或字符串颜色时长,如在命名用红墨水写的“green”时所花的时间要比命名用红墨水写“×××”时所花的时间长。这种同一颜色信息和词义信息相互干扰的现象被命名为Stroop效应。

情绪Stroop范式(emotional stroop paradigm)源于认知研究中的Stroop范式。最初的研究发现,对于有情绪障碍的个体而言,当命名用带颜色墨水写成的“情绪词”和“中性词”的颜色时,发现前者的颜色命名时间要长于后者,这种对自己当前关注或者与其情绪相关的词作颜色命名判断时,所出现的干扰效应就是情绪Stroop效应。大多数情绪Stroop任务中,通过呈现给被试一些情绪刺激物,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物中的非情绪信息作出快速反应,以考察被试对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及对非情绪信息认知加工时的抗情绪干扰情况。

2.情绪Stroop范式的应用

情绪Stroop在研究领域表现出了较大的灵活性,被试的任务可以是颜色命名、字词的朗读等非情绪信息的辨认。作为干扰的刺激包括情绪词、含情绪意义的图片,甚至针对某一特定人群的相关刺激,如与酗酒者关系密切的相关图片。用带有情绪信息的词或者图片作为启动刺激,对颜色词的命名作为被试任务的情绪Stroop实验范式应用很多,如Allen H。Wolach禁忌语的Stroop效应,当被试命名忌讳语的颜色时,要比命名中性词语反应时长;Willebrand和Mimmie等人利用情绪Stroop范式研究曾被烧伤的患者的认知情况。实验组有18个烧伤患者,匹配组有18个健康被试,任务要求被试命名有关烧伤的、外伤的、中性的词语。结果发现,烧伤患者命名烧伤词语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命名外伤词语、中性词语的反应时,而匹配组对这三种词语的命名时间没有显著差异。

情绪Stroop还可以结合启动范式,先呈现情绪刺激作为启动刺激,然后再呈现非情绪刺激,探测情绪的启动对后续刺激的干扰情况。另外,启动刺激信息还可以在阈下呈现,Honk JV等人的研究认为,阈下呈现的刺激较之于阈上刺激有较大的优点,阈下刺激可以避免进入被试的“意识”层面,能激发被试更多原始的生物性反应,被试对靶刺激的反应干扰被认为完全来自阈下的刺激,因此对实验的结果污染较少。然而我国心理学工作者蒋重清等人的实验表明,阈下启动的情绪Stroop范式可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自幼儿(5~7岁)至成人(23岁)的阈下情绪Stroop效应表现出与年龄成反比的趋势。这说明成人被试的阈下情绪Stroop任务,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可靠。

对特定对象做的情绪Stroop实验获得了一些较有价值的结果,当对有不同的情绪障碍的被试进行实验时,不仅发现了明显的Stroop效应,而且当被试在判断与其病症有关的情绪词时,产生的干扰最大。Mimmie等人(2002)发现,烧伤治愈后的病人在对与烧伤有关的词作颜色命名时所需的时间最长;Becker(1997)等人发现,在对普通的焦虑被试和社交恐怖症的被试所做的实验中,普通焦虑被试对焦虑词和社交词都出现了情绪Stroop效应,而社交恐怖症的被试则对社交词出现了情绪Stroop效应;McNally等人对患有创伤后压力障碍的越南老兵进行情绪Stroop实验,发现这些老兵对创伤词的颜色命名显著地要慢于对中性词和正性词的命名。此外,有研究者在对吸烟成瘾者和酗酒者的实验中,都相应地发现了情绪Stroop效应。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以情绪Stroop的实验方法来检测PIU青少年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是可行的。

(二)PIU青少年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好

通过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筛选出某职业高校学生的PIU被试24人,命名为“对照组”(后文中会涉及);正常组(非PIU学生)被试58人,共82名被试。

情绪信息刺激采用积极情绪词语、消极情绪词语与中性词,词汇来自曾瑜芬对正性词的情绪Stroop效应的研究用词,该三组词语由30位研究生对词性进行了评定,并分别平衡了词频、笔画数和词性,词频参照《现代汉语常用词频词典》(刘源等,1990)。

用E-prime软件呈现情绪Stroop任务,给被试说明指导语后,让被试注视屏幕,当屏幕上出现一个“ ”,提示被试应该注意的位置,然后判断随后呈现的词语的颜色。如果是红色,就按F键;如果是蓝色,就按J键。程序会记录被试的反应时间以及正确率。被试在正式实验之前有相应的练习阶段,练习完毕会询问被试有没有掌握实验操作,如果还没有明白实验操作,则按键返回继续练习。

实验没有要求让被试在限定时间内作出反应判断,因此对反应时大于2000ms的结果予以剔除。错误率高的实验结果可以认为不明白实验目的或没有认真作答,同样予以剔除。PIU组对三类词的反应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非PIU组对三类词的反应时也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组间的反应时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在积极情绪词水平上进一步对两组被试进行T检验(t=1.89,p>0.05),表明PIU组与非PIU组被试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说明在积极情绪词的干扰下,两组被试对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在消极情绪词水平上对两组被试进行T检验(t=2.25,p<0.05),表明PIU组与非PIU组被试的反应时差异显著,说明PIU组对消极情绪词干扰的颜色命名反应时较长,即消极词语给PIU被试造成了较大的Stroop干扰。前文中提到,PIU青少年在生活中表现出一定的负性行为,而在我们的实验结果中,PIU青少年被试也确实存在着负性的情绪偏好。这与前人的研究是一致的。在Mogg等人的研究中,利用压力情境让被试经历失败,然后进行情绪Stroop效应的实验,发现被试对表示成就的单词的颜色命名时所出现的干扰更大。当实验材料与被试当前所关注的事物有关时,产生的干扰就更大(War-ren,1972、1974)。

在中性词水平上对两组被试进行T检验(t=2.16,p<0.05),表明PIU组与非PIU组被试的反应时差异显著。说明PIU组对中性词干扰的颜色命名反应时较长。说明中性刺激对PIU被试命名反应时产生了一定的干扰作用。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下一节中我们会谈到这个问题。

二、对PIU青少年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一)对PIU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

对PIU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主要采用评价性条件反射法(evaluative condition-ing, EC)。评价性条件反射是指当一个刺激和其他积极/消极刺激配对呈现时,可以导致个体对该刺激偏好的变化,偏好变化方向和与之配对的刺激属性一致,即当目标刺激和积极刺激配对呈现时,导致个体对目标刺激的积极评价;当目标刺激和消极刺激配对呈现时,导致个体对目标刺激的消极评价。Levey&Martin首次命名术语“评价性条件反射”,并确定了评价性条件反射的范式。在EC中,一个中性刺激与评价性刺激匹配,以考察中性刺激在评价维度上是否变化。其中,中性刺激作为CS(条件刺激),而评价性刺激作为UCS(非条件刺激)。评价性条件反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CS先于UCS呈现,称为前行条件反射程序(eorward conditioning procedure);另一种是UCS先于CS呈现,称为后行条件反射程序(backward conditioning procedure)。

Levey&Martin使用的评价性条件反射主要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刺激材料选择阶段。首先向被试呈现50张视觉刺激,要求被试对这些刺激依照喜欢、不喜欢、中性进行分类,在被试分类基础上,选择两张被试最为喜欢和不喜欢的图片作为UCS,选择中性的图片作为CS,将这些图片匹配,形成四组CS-UCS配对,两组中性—喜欢配对和两组中性—不喜欢配对,将其他中性刺激配对呈现(中性—中性)作为控制组,作为考察个体态度发生变化的指标。第二阶段为学习阶段,被试学习每一组配对20次。第三阶段为评价阶段,要求被试对10张图片在100(非常不喜欢)到100(非常喜欢)量表上进行评价。结果发现,当中性CS和积极UCS配对呈现时,个体对CS的评价更为积极;当CS和消极UCS配对时,个体对CS的评价较为消极。

后来有研究者对Levey&Martin的实验范式进行改进,并且使用不同的刺激材料都探测到EC效应,包括视觉刺激材料(De Houwer,Baeyens, Vansteenwegen&Eelen,2000)、味觉刺激材料(ZellnerRozin, Aron&Kulish,1983)、触觉刺激材料(Hammerl&Grabitz,1996),而且在跨通道实验中也发现不同跨感觉通道刺激同样可以产生EC效应(Todrank,Byrnes D。,Wrzesniswski A。&Rozin P。,1995)。

最初的EC范式是采用阈上呈现刺激的方式进行研究,但是后续研究表明,阈上呈现的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Baeyens,Eelen, Crombez&Van de Bergh(1992)发现,EC强度随着CS-UCS配对次数的提高而提高,相应地提高了个体对CS-UCS联结的意识性觉知,而这种觉知往往会混淆实验的效果。因此,De Houwer1等人(1997)提出CS-UCS的意识性知识和EC之间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分离的观点,如果研究者阈下呈现UCS,个体无法感知UCS的呈现,则无法产生CS-UCS联结。他们发现,即使当CS或UCS以阈下方式呈现时,仍然可以探测到EC效应。Krosnick,Betz, Jussim, Lynn(1992)先期快速呈现UCS,然后呈现CS,结果发现UCS的阈下呈现影响了个体对CS的评价。De Houwer, Hendrickx(1997)也使用阈下呈现的方式,结果发现尽管被试未觉知UCS,仍然表现出显著的EC效应。因此,对PIU青少年的条件性干预也宜采用阈下呈现刺激的方式。

(二)对PIU患者的情绪信息注意偏向的干预

通过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筛选某职业高校学生的PIU被试,按照问卷得分及年龄、专业与对照组相匹配,最后确定出24人,命名为“干预组”。

选取正向引导词80个(动词),由30名大学生分别对其作5点评定,1~5数字越大,越能代表受支持、受鼓励、受鼓舞。最后确定出该类动词32个,平均得分为3.66~4.37.

用两个字组成的无意义词语(非词)188个,由29名大学生对其作5点评定,1~5数字越大,越接近于词语;数字越小,越接近于非词,最后选出非词30个,其平均值为1.45~1.79.

EC实验程序用E-prime软件呈现。实验时要求干预组被试注视屏幕上的“ ”,当它消失后,屏幕会闪动一下(即屏蔽刺激),然后出现一个词语,要尽快看完词语,然后判断是词语还是非词语。如果你认为它是正常的词汇,请按F键;如果你认为它不是词汇,请按J键。刺激材料呈现顺序和时间为指导语注视点(250ms)-屏蔽刺激(67ms)-阈下积极引导词(13ms)-屏蔽刺激(67ms)-积极情绪词反应任务。其中的屏蔽刺激为空白屏。干预训练过程分四组进行,每一组结束,提示被试休息。每一组中,控制积极引导词与积极情绪词配对呈现50次。这样,整个实验中积极引导词与积极情绪词共配对呈现200次。

干预实验完成后,让被试原地休息10分钟,休息完毕,接着做如上所述的情绪Stroop任务,并记录对颜色命名的反应时。

干预组对三类词的反应时没有显著性的差异,对照组对三类词的反应时也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但组间的反应时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

对两组被试在积极词水平上的反应时做T检验(t=-1.77,p>0.05),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积极词语的干扰下的颜色命名没有显著的差异。

对两组被试在积极词水平上的反应时做T检验(t=-1.55,p>0.05),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中性词语的干扰下的颜色命名没有显著的差异。

对两组被试在消极词水平上的反应时做T检验(t=-2.10,p<0.05),表明干预组和对照组在消极词语的干扰下的颜色命名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干预组在施行干预处理后对颜色命名反应时发生了显著的反应时缩短,从数据上表明在向正常组的方向变化。

PIU青少年的一些负面的行为表现,其背后有一定的心理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情绪方面的原因。负面的情绪引发了负面的行为。接受干预实验的PIU被试相对与对照组PIU被试的反应时差异显著,说明阈下干预实验产生了即时的效果。干预实验用正向的情绪词启动被试的正性情绪,并通过积极情绪词与正性引导词的反复联结强化,以此对抗其产生的消极情绪。我国学者杨宏宇的实验表明,正性情绪信息可缓解负性情绪。

实验采用的正性引导词与积极情绪词联结的方法事实上类似于一种正向的劝说诱导,然而我们知道,在现实中,直接的劝说诱导并没有太大的效果。PIU青少年的亲人以及朋友的大量劝说和诱导,非但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反而使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而阈下的干预的意义在于使得这种劝说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阈下的刺激能成功地避开意识的加工、冲破意识的阻力。另外,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梁宁建等人曾通过阈下的评价性条件反射的方法降低了PIU被试对网络词的积极态度。这与本实验的结果在理论上是一致的,本实验也说明采用阈下的手段干预PIU青少年的情绪加工有一定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