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认知和情绪加工
11035000000031

第31章 对PIU青少年心理干预概况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在中高等院校越来越便利,青少年群体中有过度使用互联网倾向的人数也有增多的趋势。宁波市政协对市区学生的调查发现,14.8%的学生表现出PIU症状。另外,在对浙江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15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近一半的学生迷恋于“星际”、“魔兽”、“CS”等网络游戏。学术界对PIU青少年也作过相关研究,Kraut等人发现,过度使用互联网会导致孤独和抑郁的增加,并会导致社会卷入的减少与幸福感的降低。Turkle也发现青少年网上交友过多会导致社会孤立(social i-solation)和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青少年由于整日沉迷于网络,从而淡化了正常的社会交往,与同伴群体的接触的减少使得自身更不合群。这种现实的不满足感又让自己更加依赖网络,在网络上才能找到自身的价值,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易晓明通过测查PIU青少年与非PIU青少年在社会支持、生活满意度等六种心理测验上的结果表明,PIU青少年比非PIU青少年有更多的负面心理因素,更少的良性心理因素。不良的心理特性使得PIU青少年更加缺乏社会支持,严重者抑郁成疾。所有这些都说明过度的网络使用不仅会给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和学业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基于病理性互联网过度使用日益突出的问题,如何对PIU青少年制定并实施专业的、有效的心理干预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指依据心理学理论,对心理方面存在特定问题的个体或团体,施加有计划的、系统性的辅助与支持,使之心理与行为发生改变,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心理干预区别于其他的干预形式,它是在心理学专业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些社区一般性的劝说、安慰、鼓励不能算是心理干预。心理干预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个体的形式进行(如大家熟知的心理咨询中的个体咨询面谈),也可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如团体心理咨询),具有相同心理症状的人组成一个多人的团体,并在团体中互相影响,共同成长。所谓干预的计划性与系统性,主要指其过程是有准备的、完整的、有始有终的。

二、国外对PIU的心理干预方法

对PIU的心理干预主要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国内外在临床实践中已经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Young的认知行为干预

Young认为,考虑到网络的社会性功能,很难对PIU采用传统的节制式干预模式。借鉴对其他成瘾症的研究,Young提出了以下方法:

(1)相反时间上网。目的是打破患者使用网络的定式,建立一种新的使用网络的时间表,以打破已经形成的不良上网习惯。

(2)外部制止物。采用闹钟或有时间提醒的软件,在到达预定的上网时间时,提醒上网者下网。必要时可以采取强制措施,如拔掉电源。

(3)设定目标。根据患者自身条件精心设定明确的上网计划,尤其是要设置结构性的上网时间。要首先选择上网的主要目标,围绕目标分配上网时间,消除毫无目标的网上漫游现象。

(4)节制。将患者所痴迷的上网内容删除或加密,禁止继续接触相应的栏目。私人电脑还要尽可能地删除可能导致不良影响的服务内容。

(5)提醒卡片。让患者各写出五条沉迷于互联网的害处和不使用互联网的好处,制成卡片,随身携带,提醒自己。

(6)个人清单。帮助患者列出因为沉迷于互联网而失去参与一些活动的清单,并按照重要的程度或自己感兴趣的程度排序,启发他们思考这些活动对于人的发展或对于提高生活质量的意义。

(7)支持小组。由于很多患者在现实生活中情感缺失,根据他们不同的背景让其参与到不同的社会团体中去,这样能得到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帮助。

(8)家庭治疗。家庭成员协助患者治疗,给患者提供认知和情感上的帮助。

Young的认知行为干预方法依赖于外部的行为手段,并且要在PIU青少年有要求改变的意愿的情况下进行,否则PIU青少年将不能很好地配合,使得干预不能顺利实施。

(二)Davis的认知行为干预

Davis根据病态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治疗PIU的认知行为干预方法。他把干预过程分为七个阶段,依次是:

(1)定位(orientation)。让患者了解认知行为干预的性质、操作程序,了解PIU的性质、产生原因等,详细列出认知行为干预要达到的目标。

(2)规则(the rules)。与患者讨论在治疗期间必须遵循的基本规则,包括一些与上网行为有关的具体要求。

(3)分级(hierarchy)。帮助患者制订计划,逐步消除与上网体验相联系的条件强化物。

(4)认知重组(cognitive restructuring)。矫正与上网有关的功能不良认知。

(5)离线社会化(offline socialization)。主要是让患者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有效地与他人交往。

(6)整合(integration)。与患者讨论上网时的自我和离线后的自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发现患者理想中的自我,并使他们意识到上网只是探查自己理想自我的一种正常的方式。引导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形成完整的自我。

(7)通告(debriefing)。与患者共同回顾整个治疗过程,与他们讨论在治疗中所学到的东西及达到的具体目标等。Davis的整个治疗过程需要n周完成,从第五周开始给患者布置家庭作业。这种疗法强调患者上网的认知因素,让患者暴露在他们最敏感的刺激面前,挑战其不适应性认知,逐步建立正确的上网行为习惯。

与Young的干预方法不同的是,Davis的干预方法侧重点在PIU患者认知方面。认知调节与行为的结合会起到更好的干预效果。

(三)Han的认知疗法

Han认为认知疗法是一种理想的治疗PIU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找出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活事件)

例如,学习困难、社会交往困难、因过度上网与父母关系疏远等。

2.识别与生活事件有关的自动想法及情绪、行为问题

例如,认为自己永远也不能克服网络的过度使用;认为自己是一个失败者;担心自己考试不及格;不相信自己能摆脱上网而专心学习,感到焦虑;认为自己应该是一个好孩子;认为自己使父母失望等。

3.识别不合理信念

它包括糟糕至极(认为如果自己不能减少上网行为,将无法完成学业;如果在学校表现失败,自己一生将是失败的,如果这一切会真的发生,还不如死了好;如果自己寻求别人的帮助,那会让别人知道自己的软弱)、绝对化要求(如必须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必须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必须很优秀,那样生活才有价值)。

4.识别认知不良(包括主体认知不良和客体认知不良)

例如,“我仅在网上是很行的,在网上我是一个大人物”、“我在网下是无用的,一下线我便是一个失败者”、“互联网是我唯一的朋友,是我唯一受到尊重的地方”、“下线后别人对我都不好”、“在网下没有人尊重我、爱我”等想法。学会认知技术、问题解决技术、沟通交往技术等,从而减少上网时间。

从认知的角度让PIU青少年认识到对网络依赖的危害性,固然是一个必要的措施,但怎样让PIU患者深刻地认识到自身哪些想法合理、哪些不合理以及怎样区分良性认知与不良认知是一个难点。PIU青少年自身已经经受很大的压力,无论是来自社会、学校的还是家庭的,对网络的危害性应该有一定的觉知,接受的批评、劝说、诱导也是各种各样。另外,PIU青少年在网络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自控性不足。那么在认知上改变后,怎样有效地控制自己不去接触网络也是治疗师很难把握的。

三、国内的心理干预措施

国内学者对PIU青少年心理干预也进行了一些探索。杨容等人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为主的心理治疗对23例PIU中学生进行干预,治疗后网络成瘾量表、SCL-90、SDS总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干预治疗采用团体心理干预方式对精神病院就诊的PIU中学生15人进行团体心理干预,干预后PIU中学生生活无序感、心理防御方式和人际关系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杨放如等人采用焦点解决短期疗法为主、家庭治疗为辅的方法,对52例IAD青少年进行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治疗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61.54%(32例)和86.54%(45例),其治疗后的PIU评分、上网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以上对PIU相关的干预措施,在临床上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很多青少年通过干预治疗减轻了对网络过度依赖的症状。但是这种干预掺杂了太多的因素,很难区分哪种因素在患者的临床康复中起到了直接的作用,要科学地区分这些因素则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