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认知和情绪加工
11035000000002

第2章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概念

一、计算机网络及其特点

(一)从计算机到计算机网络

自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开始,计算机的时代就到来了。最初,人们只是设想让计算机代替那些烦琐的脑力劳动,如统计和计算等。后来人们发现,通过计算机的语言操作,计算机可以完成人们几乎所有的活动,计算机甚至可以代替体力劳动。从此,计算机的功能被极大地延伸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计算机完成其日常工作,并且发现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了计算机,自己将无法工作和生活。

20世纪70年代,有人提出了可以将计算机联系起来的概念。最初这个概念并没有使人感觉其价值和潜在的作用,人们只是将计算机的联络用于军事的通信功能,之后计算机的功能主要是通信。随着人们对网络的熟悉,人们发现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很多,从通信功能扩展到交流功能。这种功能的出现,使人们之间的交流由以前的电话方式交流扩展到计算机交流,一种崭新的交流方式出现了。同时,由于计算机是多媒体的组合,因此,现在的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电台、电视台之外的一种全新的视听媒体,而且因为其时空界限的限制缩小,它的很多功能已经超越了其他媒体。随着网民的增加,网络关联想象不断出现,如网络关系、网络语言、网络身份等,出现了典型的网络文化(Internet culture),这种文化有其特定的语言、价值和标准。

(二)网络的基本特点

现代的互联网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多媒体综合性

通过网络,人们可以获得视觉、听觉等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快捷,而且清晰,是其他平面媒体无法比拟的。由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特点,人们随时可以获得自己需要的相关资料,互联网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庞大以及使用多媒体数据库的系统。

2.及时互动性

虽然可视电话可以完成视听互动交流,但是无法进行其他方面的信息交换,因此其互动受到极大的限制。其他媒体的互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很大,有的互动需要在很长的时间内才可以完成,有的互动则受版面的限制等。但是互联网的互动可以让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人完成除直接接触之外的任何形式的互动交流,不仅可以进行所有信息资料的交换,而且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交流互动,甚至包括商业谈判和文件、协议签署程序。以前只有通过直接的形式才能完成的活动,现在依靠网络,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人们都可以进行这些活动。

3.时空限制的解除

互联网基本上解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一方面,人们可以非常及时地获得有关资讯,在所有媒体中,对新闻等信息的传输,网络是最快的;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设定时间程序,准确地依据时间计划将有关资料传输给任何人。通过网络,人们可以和远在天涯的人作“面对面”的沟通。因此,网络使人们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但是,这种限制也会使人产生很多烦恼,因为你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能遭受他人的骚扰。

4.虚拟性

网络是一种数码信息的交换,所有信息都是通过人的操作完成的。任何人不仅可以通过网络获得信息并进行交流,还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虽然通过网络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沟通和交流,但是由于人们不是直接面对,交流的双方相互失去真实感,因此对方似乎永远是虚拟的,这就是网络的虚拟性。这种虚拟性使人们产生了极大的安全性和危险性的矛盾。由于虚拟性,人们可以肆无忌惮地和任何人交流,可以保留自己的任何思想和情感,因为对方永远不知道你是什么人。但是,由于虚拟性,人们也可以肆无忌惮地保留任何一个人的隐私,如电话和照片。虽然人们对这种隐蔽的交流平台十分好奇,但是对其信度很低。在所有媒体里面,信度最低的就是网络。网络的匿名性使使用者产生了极大的冒险性,他们可以冒险表达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观点,可以冒险表达在现实生活中无法表达的情感,因此他们不断地进行思想冒险和情感冒险。

二、网络成瘾的概念由来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使用网络的人越来越多,网络几乎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有59%左右的人使用网络,而且网络使用的人口在逐渐增加。2007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报告,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的网民有13700万人,占总人口的10%左右,其中35.2%为青少年(18~24岁)。网络给人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但是也产生了其独特的负面属性——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一)概念的演变

首次提出网络成瘾概念的是纽约临床心理学家Ivan Coldberg,他于1990年提出了网络成瘾的概念,并于1996年首次将这种现象命名为“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IAD)。在1996年的美国心理学年会上,他首次提出了这个概念,即指对网络过度依赖而产生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而且存在生理受损的倾向。之后,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这一新的行为异常。但是,由于没有现成的判断标准,研究者企图通过其他模式进行界定。

1.Coldberg的药物依赖模式

Coldberg依据药物依赖的症状解释和界定网络成瘾,而且认为两者有很明显的共性,只不过是无成瘾物质,但是其行为表现和成瘾物质导致的成瘾极其相似,如冲动难以控制、成瘾行为逐渐加强、出现身体不适和心理与社会问题等。此外,戒断的时候都会出现戒断反应。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成瘾和药物成瘾有本质区别,药物成瘾是一次性接触就可以成瘾,而网络成瘾需要一定的时间;药物成瘾是由于药物的反应而形成的有强烈生理需求导致的身心成瘾,而网络成瘾主要是一种行为成瘾。因此,也有人将此称之为“网络行为依赖”(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 IBD)。

2.Young的病理赌博模式

1999年Young根据病理赌博(pathological gambling, PG)的症状界定和演绎网络成瘾,将网络成瘾归属于强迫控制障碍(impulse-control disorder),最初将网络成瘾命名为“病理性强迫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compulsive Internet usage, PCIU),之后正式使用而且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名字是“病理性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 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PIU)。一般认为,赌博模式的引入比药物依赖模式更具有合理性,因为两者都是行为成瘾,而且也是逐渐形成的。同时,两者有更多的共性,如心理异常、社会功能退化、有戒断反应等。

(二)网络成瘾者的人口学特点分析

1.发生率

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6%~14%,全世界的3亿多网民中,有1200万网络成瘾者,占网民人数的6%左右。中国内地的1.3亿网民中,900万人沉迷于网络。大学生的比例更高,有人发现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者为6.4%;有人则认为更高,有9.8%~13%的大学生网络成瘾。

2.年龄

网络成瘾的平均年龄为18~55岁,男性的平均年龄为29岁,女性为43岁,58%以上的人是在最初使用网络的六个月到一年之间成瘾的。在网络成瘾者中,20岁以下的大约占6%,21~30岁的占31%,31~40岁的占23%,41~50岁的占20%,51~60岁的占13%,60岁以上的占7%。国外的成瘾者一般年龄为20~30岁,但是我们国家的研究则发现13~18岁是网络成瘾的易感年龄,15~20岁是成瘾的高发期。北京市民盟的一项调查发现,北京中小学生的上网率为81.3%,有七成学生沉迷于网络聊天,四成多学生经常光顾色情网站;北京市的中学生网络成瘾者大约有13万人,占北京中学生的14.8%。

Young将成瘾者分成两种,一种是新手,另一种是老手,83%的成瘾者为新手,他们都是在使用电脑半年之间成瘾的。最初,这些新手对计算机的使用是被迫的,但是随着对计算机的熟悉,他们对这种技术感到兴奋,由被动转化为主动,然后成瘾。

3.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瘾,男性成瘾者甚至是女性的一倍以上,而且女性成瘾者多是沉迷于网络关系,而男性则更多地沉迷于网络游戏。

成瘾者的上网时间是每周20~25小时,有的甚至达到40~48小时,未上瘾者为2.5~5小时,成瘾者每次上网的时间最长可以超过20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