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认知和情绪加工
11035000000001

第1章 序言

网络成瘾又叫病理性网络使用等,是随电脑网络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崭新的心理疾病,20世纪90年代首先由美国心理学家Young报告并进行了系列研究,之后其他心理学家也开始关注这种异常行为。目前发现网络成瘾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为6%~14%,我们国家报告的发病率基本与此吻合。

网络成瘾属于成瘾行为的一种。其他人们熟悉的成瘾行为包括药物依赖成瘾、赌博成瘾等,这些成瘾行为都对物质有一定的依赖性,但是网络成瘾则更倾向于是一种行为依赖成瘾,因为成瘾者依赖的是一个虚拟的空间。

由于网络成瘾的出现只有不到20年的时间,且对这种行为的诊断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到目前为止,人们仍然使用其他的成瘾模式解释网络成瘾,如Coldberg使用药物依赖模式解释网络成瘾,Young使用病理赌博模式解释网络成瘾,而且都根据这些模式提出了诊断的标准。我们国家也开始研究自己的诊断标准,有的标准还通过了国家的鉴定,这说明我们的研究者也开始对我们国家的成瘾者进行个别化的研究。

网络成瘾一般分为五种类型,即网络信息摄取成瘾、网络关系成瘾、网络性成瘾、计算机成瘾(网络游戏成瘾)和网络强迫(通过网络完成其他行为)。成瘾行为一般形成于使用网络的最初半年,成瘾行为在各个文化层次、各种年龄阶段都有出现,其中青少年居多。

一旦网络成瘾,这种行为将给人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首先,由于长时间上网,网络使用造成成瘾者身体素质急剧下降,甚至出现与网络关联的身体疾病,如信息疲劳综合征、腕管综合征等。其次,影响其心理社会功能,如网络造成学习和工作的瘫痪,家庭、社会责任感的放弃,家庭婚姻的破裂,甚至产生犯罪等。网络成瘾是目前各国政府都在寻求解决的一个主要的行为问题。

我们国家经常报道因为网络成瘾导致的各种悲剧:有青少年因为沉迷网络而去杀害家人的;有为了得到上网的费用而去抢劫的;有模仿网络暴力游戏在现实生活中实施暴力犯罪的;有痴迷网络而自杀的;有为了阻止子女沉迷网络而母亲离家出走的,等等。正确对待青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已成为当务之急。

和其他成瘾行为一样,网络成瘾的治疗难度很大,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快速有效的治疗方法,将成瘾者和网络隔离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不少地方出现了“走步学校”、“团体心理训练”等治疗模式,对网络成瘾进行尝试性矫正,但这仅仅是新的尝试,其效果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众多的网络使用者中,只有少数人会成瘾,而绝大多数人可以正常使用?如果能够回答这个问题,也许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果了解了少数成瘾者成瘾的根本原因,我们就可以通过正确的策略防止青少年成瘾,预防应该是根治网络成瘾的治本方法。对成瘾因素的研究因此成为了研究的核心和前沿。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网络成瘾的家庭生活因素,二是网络成瘾的人格因素。很多研究结果对成瘾行为的预防具有极好的参考价值。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内在的认知加工特点和态度价值是更加深层的因素,而这些因素的研究和探索似乎更加本质,对这个方面的训练不仅是预防网络成瘾的根本,也是校正和治疗成瘾者的有效方法。

正是基于这个想法,我们开展了对网络成瘾行为的认知和情绪加工的研究,这个研究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这本著作就是我们这个项目的核心研究成果之一。

本书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下几个部分:网络成瘾者的外显和内隐认知加工机制;成瘾者对情绪信息的初级认知评估和加工机制;成瘾者对信息的注意和记忆加工特点;成瘾者情绪表达和情绪调节特点,以及成瘾者情绪表达等诸多问题。这些研究在我们国家甚至在国际上都是比较早的,不少研究结论都是首次提出。因此,我们希望本书是网络成瘾行为的研究和治疗的引玉之砖。

研究项目由郑希付统一设计,其中一些子项目由郑希付及其研究生共同承担,具体分工如下:第一、第二章,郑希付;第三、第四章,李秋丽、郑希付;第五、第六章,李俊娇、郑希付;第七、第八章,杨振华、郑希付;第九章,祝菡、郑希付;第十章,闫沛、郑希付;第十一、第十二章,吴文丽、沈家宏;第十三章,李宝山、杨育峰。

本书的出版,要感谢广州白云心理医院给予的合作,医院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帮助;此外,还要感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

本书的出版还得到了暨南大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张仲玲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心血,在此表示真诚的谢意。

该研究是我们初步的尝试,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希望广大读者对我们的研究提出宝贵意见,使我们后期的研究更加科学、有效。

郑希付

2009年5月

?§§第一章 青少年网络成瘾概况:诊断、理论和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