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学会和孩子说话
11033700000039

第39章 告诉孩子怎样认真

我们身边常常有这样的家长,把认为孩子不懂的事全都替孩子做了;相反,对以为孩子懂的事情缺乏要求和指导,实际上孩子对此恰恰不懂。

其实孩子有时候是属于真的不懂,对孩子没有做必要的要求,孩子当然习以为常,视若无睹了。认真也是如此,以为孩子知道如何认真,其实孩子真的不知道如何认真。

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对孩子作要求的时候,喜欢单方面地表达自己的感觉、感受和愿望、想法。这样做不仅说不清问题,也很容易造成双方情绪上的对立。这种主观上的自以为是,往往是建立在对孩子漠视的习惯上。这种主观的行为特点似乎也是东方人的特点。

许多看起来很听话的孩子表现为——做一件事情不是因为本身的意义,考虑更多的是家长对“做这件事情”的感觉,而不是自己做这件事情的感觉。不大会想“我该不该做”,而是考虑“家长是不是同意”。这种依赖心很强的孩子表现得是如此乖巧,但自主性、独立性、创造能力却被强有力地束缚了。

相反,那些看起来很不听话的孩子行为乖张,由于总是陷入与家长的对立情绪的漩涡中,不能正确理会家长的意图,结果丧失了许多大好时机,最后后悔也无济于事了。就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小的时候不听大人的话,等大了的时候才知道父母的话是对的。这类家长经常碰到,但遗憾的是他们却不能从自身的教训中总结出来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这样的家长通常有两个特点:

一是由于这样的家长与孩子对话交流缺乏足够的耐心,与家长自身的教育文化程度没有太多关系。家长表现往往很主观,认为孩子对这么简单的事情一定是很明白的,所以只是主观地提出了要求和愿望,但具体怎么做却又疏于指导!可是做事情不是只靠愿望就可以实现的。何况还只不过是家长本人单方面的愿望。

二是说“认真点”往往是针对学习,而学习到底该怎么进行,自己心里并不太清楚,清楚的又往往是偏颇和不完整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认真点”、“一定要认真”给孩子更多的信息只不过是主观意愿的表达,缺乏对客观行动过程中的明确指导。孩子们怎么能知道如何“认真”,如何实现“认真”呢?

在家长对孩子说“认真点”的时候,孩子常常会回答:“是,知道了。”而脾气大点的孩子会说:“知道了,你烦不烦人啊。”其实孩子从来都不知道。即使大点的孩子知道自己错了,也知道怎么实现“认真”,但是,往往在听到“认真”二字后,心理上引起极大的厌恶和反感,明知道什么是对的也不去做,这就是“逆反”心理的典型体现。

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说每天都做的“洗手”吧。我们的家长通常往往只是不耐烦地对孩子说,“你要认真地洗啊,不要马虎啦”之类的话;或者是“打了香皂了吗,洗手背了吗”之类支离破碎的问话,却疏于具体明确地指点孩子该如何作为,这是许多家长的通病。

其实只需要父母对孩子耐心地做一次这样的讲解:“首先你要把手沾湿了,然后用香皂在掌心打一打,再把香皂放回皂盒,两只手互相地搓一搓,当然还有手背、关节等处,如果指甲里有黑泥,你可以再抠一抠,然后用水龙头冲掉手上的泡沫,最后用手接点水把龙头冲冲。”噢,就这么简单的一件事,的确需要说好一阵的,但是孩子听了以后,就知道了怎么做才算是认真洗手。

其实很多事情并不复杂,把许多简单的事情搞复杂的人是我们的家长,原因就在于家长缺乏耐心进行全面地、科学地解释和指导。

要想达到正确理解“认真”的意义,正确执行“认真”的目标,同样需要我们的家长耐心地、全面地、科学地给孩子讲解“认真”,对“认真”做出具体的要求。

在学习、生活等方面也如此。“认真”是形容词。形容词更多表达的是愿望和性质。如果要求孩子做什么事情,是需要用名词和动词表达和解释的。

和“认真”一词相仿的单词还有,“努力啊”、“细心点”等。可什么是努力?怎么努力?怎么做才是努力?努力到什么程度才算是对的?

什么是仔细?怎么做是仔细?您和孩子是否做过详细的说明呢?如果有的话,您的孩子不会粗心到现在!很多人似乎能说明白什么是粗心,但却基本没有人能讲清楚什么是仔细。

事实证明,越是频繁空洞地使用“认真”、“努力”、“仔细”等词汇,越是说明家长教育认识的苍白,教育手段的无力。与其如此,趁早把这个词从您的头脑里遗忘吧!

各位家长先把这个口头禅改掉吧,忘掉“认真”二字,希望从现在起不要和你的孩子说什么“认真”了,在需要的时候,请告诉孩子该做什么,怎么做,多长时间做完就OK了。和“认真”二字说再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