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学会和孩子说话
11033700000036

第36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当一个人兴趣盎然的时候,会产生良好的情绪,会产生无限的求知欲,这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它引领着人们不断探索,前进。

有这样一个故事:

年轻人的父亲开了一家洗衣店,生意很红火。父亲看好了洗衣店的发展前景,把儿子安排到洗衣店里工作,希望他将来接管这家洗衣店。但年轻人只对机械方面感兴趣,而对洗衣店的工作不仅毫无兴趣,甚至十分厌恶。所以他总是磨洋工,穷应付,整天无精打采。不得已,也只做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其他则一概不过问。他父亲为此十分恼火,认为儿子不求上进,没有出息。儿子的所作所为使他在员工面前深感丢面子。

年轻人再也不愿继续这样消磨时光了,他实在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做着自己讨厌的事情。有一天,他向父亲诉说了心声,说自己希望到一家机械工厂去工作。“什么?现成的不干,去从头开始?”父亲十分惊讶,也十分恼怒,并表示坚决反对。但是,最终由于改变不了儿子坚强决心,只好让他去当了一名机械工。

年轻人穿上油腻的粗布工作服,干着比洗衣店辛苦繁重得多的工作。但他却如鱼得水,欣喜若狂,快乐得吹着口哨,根本不知道疲倦。他一边干活,一边进修工程材料、工程力学、机械原理等课程,废寝忘食,浑身有使不完的劲。

这位年轻人,就是后来成为波音飞机公司总裁的强森。他制造出了“空中飞行堡垒”轰炸机,帮助盟国军队赢得了世界大战,为世界航空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强森的成功,是他兴趣促成的。不难想象,如果他当年屈服于父亲的反对意见,最多也只是一个洗衣店的小老板。

一个人对一件事物发生了兴趣,自然会全神贯注地去做。兴趣会使人对某一领域的钻研、探索达到痴迷的程度,使人坚持不懈、废寝忘食。学习亦如此,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培养孩子的兴趣就是培养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就要首先激发他对学习的兴趣。

1.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内在动力

一个兴趣强烈的人,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世界的一切事物,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奇妙的猎物、获取新的知识。爱因斯坦的父亲给孩子买来一个小罗盘玩,小爱因斯坦拿到这个玩具,高兴极了,摆弄来摆弄去爱不释手。忽然他的眼睛被玻璃下面轻轻抖动的那根红色小钉吸引住了。他把罗盘转过来,倒转过去,可罗盘下的那根小红针,老是指着原来的方向不变。他好奇的地问父亲:“爸爸,这根小红针怎么老是不变方向呢?”父亲没有马上回答孩子的提问,而是对孩子说:“你再好好思考思考。”就这样,一个小罗盘唤起了这位科学家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可见,兴趣具有神奇的效力,它能激发起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2.兴趣的培养胜过知识的传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大家都很明白。其实,知识就是鱼,兴趣就是网,兴趣的培养要远远胜过知识的传授。

发达国家在数十年前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并使教育向这方面靠拢,努力发掘人的能力。从全局来看,苏联的教育在宏观控制上有战略远见,他们已经取得重大的政治经济效益,使苏联的军事、科学、生产力和综合国力都能居世界的领先地位。如果不是管理体制僵化,苏联会释放出更大的社会能量。

为了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提高教学质量,苏联减少中学班级人数,使5~9年级的学生人数减少到30人,使10年级的学生人数减到25人,同时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增加教育投入,把电脑普及到中小课堂,并且不断地修改教材和教学大纲。

美国的教育改革是在微观上起步,在激发个人广阔的创造力方面,也取得了战略意义。美国教育改革不断冲破传统的教学论,企图解决现实存在的矛盾,比如学习时间有限而知识无限的矛盾;重视掌握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力求以少胜多、以一驭万;重视学生的发展,倡导发展型教学;按学生心理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美国的教育改革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力求不违背人的天性和自然规律。

格鲁吉亚学者们的方法是对学生给予有具体内容的评价,用这个方法来代替以往的分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作业给予评价,或批评或表扬,对答案的正误进行具体的分析,而不是简单地打个分数。学生的作业,不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不论是图画还是手工制作,常常由班里的学生集体讨论,共同作出评价。

上课时,教师从不板着面孔,他一堂课教得也不多,作一个引导之后,主要是靠学生们讨论。习惯一段时间以后,课堂讨论蔚然成风。学生们向教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课堂气氛极为活跃。

这种教学布置的家庭作业也与众不同,首先是不求量多,其次是不求千篇一律,尽可能地做到灵活多样。这样的教学,学生们当然会喜欢,因为学习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娱乐。当然,这能够更好地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这个实验证明,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完全可取消百分制或学分制的方法,这样可以取得更让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更积极、更主动,完成作业更快,解决问题的方式更多样。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经过这样的学习,胆子更大,兴趣更强烈,更具有进取性。

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兴趣,就可以让孩子具备努力驱动自己学习的动力,自发、自觉的去探求知识的宝库,不会因以后失去父母及老师的教导、帮助而失去学习和求知的动力。兴趣的培养,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3.利用好奇心激发孩子的兴趣

好奇心是指想要了解事物的心理。由于好奇心不仅是对某一事物感到疑惑,还要继续思索,以求明白事情的真相,所以好奇心是兴趣的出发点、动机、推动力,也是人产生无穷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每个有机会接触孩子的人都会发现,孩子好奇心非常强,好问。会问:“天上为什么会打雷、会下雨?”“为什么花是红的、叶是绿的?”“白天,星星躲在哪儿去了?晚上,太阳下山后是不是回家睡觉了?”他还会问“我从哪儿来?”“妈妈的妈妈的妈妈是谁?”,等等。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因为好奇,一个孩子去玩弄冰雪,知道了冰雪是冷的;因为好奇,他去寻找马路上的喇叭声的来源,知道了汽车是什么样的;因为好奇,他常去观察小蝌蚪,知道了小蝌蚪原来是青蛙妈妈的孩子。所以好奇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而知识的大量积累则是孩子的创造才能得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好奇早早地激发起科学家们童年强烈的求知欲,从小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这对他们以后终生从事科学研究、进行发明创造都大有裨益。可见,好奇心是创造的前奏、成功的先导。

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我国已故著名桥梁建筑茅以升从小时候是个非常好奇的孩子。

茅以升常常独自一个人坐在院子里,看到蚂蚁怎样搬家,看柳树怎样冒出绿芽。他还会久久地思考: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缺?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山升起,又落到西山背后?茅以升7岁那年的元宵节看到走马灯不停地传,很好奇,他的父亲告诉他:“是蜡烛的热气熏的。”父亲的话没有完全满足茅以升的好奇心。为了弄清原因,他去买了一盏走马灯来,反复吹灭又点燃里面的蜡烛,终于发现了走马灯不停转动的奥秘。

由以上例可以看出,保护好儿童的好奇心,并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培养孩子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能够有所作为。

4.利用激励手段培养孩子的兴趣

一位艺术素质很高的学生考音乐学院时意外落榜,这使他感到非常懊恼和沮丧。家长不知如何是好,便向孩子的老师请教办法,老师说需要激励的方法。后来,家长在老师的启发下,写上这样一句话压在孩子书桌的玻璃下面:“卓越人才的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贝多芬”。这张字条对那个学生的震动很大。从此,他把贝多芬的这句名言当作座右铭,继续发奋学习,第二年终于如愿以偿。

中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认为,孩子有一个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喜欢称赞、嘉许、鼓励,而不喜欢禁止、抑阻和消极的刺激。因此他主张要给予孩子积极的鼓励和诱导。如果家长总是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孩子,“其结果,小孩子改过的少,而怨恨父母的多;即使不怨恨父母,至少也要有一点不喜欢父母了……慢慢就不以父母之言为意……慢慢养成顽皮的恶习了。”

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年龄越小,越需要外界的鼓励。

激励是培养孩子兴趣的营养剂。只要父母对孩子充满信心,并且嘴边经常挂着一些由衷的赞美之词,便可使丧失信心的孩子恢复自信,学坏了的儿童悬崖勒马,表现不错的小家伙更加积极上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