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学会和孩子说话
11033700000034

第34章 对孩子的期望不要太高

据报道:江西省赣县一位15岁少女,由于中考落榜而喝农药自杀。原因就在父母“只能考好不能考坏”的过高期望。她留给父母的遗书写道:“女儿对不起你们,由于没有能够考上中专,县中,使你们希望落空,使村上的人都对我冷漠起来。我实在受不了,因此,我只有先去了……”

这个案例值得发人深省,我国的家庭教育目前还处于简单、自发的初级阶段,缺乏科学的引导,使之走入了一个个误区,不仅影响了孩子的成长,也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在诸多误区中,对孩子期望“过高,过多,过急,过早”的“四过”误区非常突出。之中,对孩子期望过高更是尤为普遍。

中国的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情特别迫切,对子女的期望过高已经成为了一种特殊的病态,由于家长大都经历过“文革”,是“被耽误了的一代”,许多人把自己想上大学而未能达成的愿望都寄托在子女身上,希望他们考上大学,实现自己没能实现的梦想。

根据一项对初一到高三3000名学生家长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其中有近87%的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升大学。在另一项调查中,上海市区和郊区共有57.8%的家长要求孩子“样样争第一”;对于孩子的职业,市区91.8%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从事脑力劳动。

诚然,望子成龙无可厚非,家长对孩子提出各种期望的出发点都是爱,爱孩子是家长的一个共同点。但对孩子期望过高就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自信心。

现在孩子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害怕失败。其原因与家长对孩子的过高期望是有密切关系的。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盲目的让孩子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对孩子过度保护,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缺乏承受失败的能力。除了学校里正常的学习和活动外,家长还给他们设立了许多课余的生活:拉小提琴、练体操以及其他课余活动。父母要求他们在所有的活动中都成为拔尖的人物。

孩子为了让家长高兴就努力去做。但是在生活中有一部分孩子却逐渐形成一些令人堪忧的习惯。比如,他们对别人的评价很敏感,略有微词,便情绪低落,而且在行为上,经常有神经质的表现。他们不像其他同龄孩子那样尽兴的说笑和玩闹,似乎很受压抑。

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的过高期望破坏了孩子的正常发展。父母从小就培养了孩子一种强烈的愿望,要用自己最好的行动来使父母高兴。在他们的理解中,只有达到了父母的要求,在父母眼中才有地位,才变的重要。

他们不敢公开向父母抗争,但是对别人评价的敏感正说明了孩子心理上的压力,父母的高标准使孩子失去了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而父母很大程度上利用他们作为实现梦想的工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有的孩子当见到自己的成绩比别的同学差,往往想到的不是找出失败的原因,而是进行简单的自我否定,然后出现的将是自暴自弃,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因此,父母所设立的条件和目标应考虑孩子的具体条件及其本身的愿望,而不是过于热衷于父母自身的愿望与利益,如果对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与要求,当孩子不能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会产生强烈的受挫感,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而从根本上动摇对自己的信心。因此,为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家长要对孩子的期望适度。

适度的期望会对孩子产生微妙的“罗森塔尔效应”。所谓“罗森塔尔效应”(也称“皮克马利翁效应”),其实源于一个“权威性谎言”。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一所学校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从18个班中随意选择20%的学生,列出名单,然后,他告诉老师说:“名单上的这些学生是发展前途最佳者。”

经过一段时间后再测试,结果表明: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果然好于其他学生。分析的结论是:那张根据花名册随意提出的名单,给了老师一定的影响,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给这些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指导。

罗森塔尔在长期研究师生间的交互感应后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教师对学生的热爱和期望,能增进学生智能的发展。美国一些学校的教师运用了罗森塔尔的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期望、信任、热爱巧妙的传达给学生。而学生受到教师爱的激励,逐渐喜欢教师,力求上进,照老师的要求努力学习,因此迅速发展了智力,甚至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转变为学习优秀的学生。由此证明:爱和适度的期望价值环境能使孩子更好的成长。

如果要在家庭教育中引入“罗森塔尔效应”,关键就是家长的期望要适中,要符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对于当今社会存在的期望过高问题,结合心理学研究,期望会产生一种难以觉察的巨大力量,它能在暗中吸引和推动着被期望的人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且期望力量的本质又是一种情感的作用,它能唤起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增强成才的信念,催发聪明才智,促进全面发展。

从这个方面来说,期望值越高,被期望者的上进心就越强,进步也就越显著。其实不然,心理学并不认为期望值越高越好。无法达到的期望,它的值实际上等于零。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发现,人的大脑中存在着七种互不关联的智力和非智力领域,他们分别是语言、数理逻辑、空间关系推理能力、音乐、身体动觉、人际交往智慧和自知之明。

每个人的智慧发展是不平衡的,往往是几个方面特别突出,其他方面平平,有时甚至迟钝,如有的人语言发展超常,那么他很可能表现出较强的语言天赋。正因为如此,才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每个人的个性特长。

由此结合“罗森塔尔效应”,父母在塑造孩子的道路上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而不是拘泥于孩子能否上大学。上大学与成才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而且应该看到,目前的教育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英才教育,也是失败教育。尽管有如此多的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大学,但国情决定了只有不到10%的同龄人能上大学。

如此一来,大多数的孩子都会成为“失败者”。所以家长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兴趣,不必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个性代表突破力,创新力,竞争力。如果孩子有强烈的成才愿望,但不愿意上大学,而希望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做家长的通过理智的分析与考虑也应该积极鼓励孩子。

“条条大路通罗马”。成才的道路有无数条。无论哪个岗位,哪个行业都可以做出成绩,获得成功。许多名人根本没有上过大学,同样成为国家,民族的栋梁,谁也不能否认他们不是人才。上了大学并不等于成才,应该说,上大学只是成才的一个途径,但并不是唯一途径也不是目标。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是过时的。孩子能上大学固然好,但是最重要的是因材施教。进入21世纪,我国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时也仍然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发展的要求是多样化的。

苏步清教授曾经说过:“各人有各人的特长。成才,就是充分发挥各自的所长。在某个或几个领域内有突出的建树,并不要求(也不可能)人人都当教授、科学家、作家、写出论文、作品、名闻天下。有别的才能的,可以当技术员、工程师、园艺师、理发师、总务长嘛!”

棋后谢军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谢军12岁那年,面临着两种选择:去棋队,或是继续上学放弃下棋。但她既想上学,更想去下棋。毕业于清华的母亲考虑更多的是女儿的学业和前途,她既不愿因为家长干预断送一个确有天才的棋手,又不希望女儿为此耽误一生。于是母女之间进行了一场对话。当母亲确定女儿的确非常喜欢下棋时,她告诉女儿既然选择下棋,今后就要对自己负责。

试想,如果当时强迫谢军去读书,压制她对国际象棋的爱好,那么,我国就会少了一位国际象棋大师。

对比国外,德国的教育制度中,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分流了,学生一到10岁就必须决定自己将来的就职方向。柏林设有中学毕业的就职班,高中毕业的学校,报考大学的学校,三种学校可以任意选择一种。

在许多国家,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并不鼓励为得高分而拼命学习,他们认为过重的负担会抑制孩子活跃的思维,禁锢他们的创造情绪。在外界没有压力时,他们脑子中的丰富多彩的想象就会变成掌握知识的催化剂。

目前,我国的社会风气是鼓励孩子一心追求上大学。热心学问当然是好的,但是对选择其他道路的孩子也不能另眼看待。作为家长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允许孩子依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上职业学校等。

当孩子可以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够发挥,想像力就容易得到激发,潜能就能够得到释放。所以当孩子表现出某方面的兴趣、爱好、才能时,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在培养兴趣中孕育孩子的个性特长。

因此,有家长的爱作为前提,又适度确立对孩子的期望值,在家庭教育中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鼓励孩子的兴趣、爱好,激发他们的潜能,定会提高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成功性,引导孩子走向成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