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学会和孩子说话
11033700000025

第25章 用暗示的方式和孩子说

爱丁堡大学教育心理学马丁教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把一群孩子随机分成两组,然后告诉老师,A组是优秀组,在智力、意志品质和特长上明显较好;B组是及格组,各方面的表现都逊于A组。

老师了解情况后还是按原计划给两个组教授相同的课程。一个学期后,A组的成绩和各项测评确实优于B组。

后来又经过几组实验,这一原理同样得到证明。

长期以来,人们总习惯于把“暗示”这种方法和理论归入催眠术或者心理治疗之类的范畴。实际上,暗示是一种通过信息的沟通而达到想要的效果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运用在教育中,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他的教育效果越大。”所以,我们的很多父母在对待孩子教育上,应减少那些让人不快的“要求、命令、必须”等词汇,而通过“启发、暗示、商量”等形式来进行。这种形式的教育,孩子会更乐于接受,更喜欢。

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暗示就是体态手势、表情。如果孩子爱说话,大人噘噘嘴;孩子做小动作,家长招招手;孩子打瞌睡,老师敲敲桌子等,都能帮助孩子克服缺点。暗示,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下面6种情景暗示能在你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所帮助。

1.眼神暗示

吃过晚饭,爸爸给希希讲故事。讲着讲着,希希的双手搞起了小动作。爸爸没有停下来,不过他用眼睛紧盯着女儿的小手。不一会儿,希希“醒”了过来,双手安静了。眼神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能更细腻更清晰地表达感情。眼神暗示就是用眼睛把要说的话,所要表示的态度暗示出来。

2.表情暗示

家里来了客人,明明有了小伙伴高兴得忘乎所以,发起了“人来疯”。他一会狂笑,一会尖叫,连爸爸的眼神也视而不见。于是爸爸猛地皱起了眉头。这下,明明总算看到了,声音也降低了不少。表情比眼神表现得更明确,人的表情能传达多种信息,比如肯定、同意、可以、不能、不该等等,使暗示对象做出反应。

孩子做了好事,你对他赞许地点一点头。孩子经过努力,解开了一道题,你对他会心地笑笑,都是一种最好的激励。

3.言语暗示

渺渺早上起床后从不叠被,妈妈提醒过几次,但效果不理想。一次,妈妈告诉渺渺,今天遇到楼下亮亮的妈妈说亮亮真乖,每天总是自己把床被打理的整整齐齐。渺渺听后表面上不以为然,但渐渐地自己动手学会了叠被。既然是“暗示”,就是不用言语直接表态。

当要表扬或批评时,而采取一种迂回的方法,用讲故事、打比喻、作比较等把自己的观点巧妙的“点”出来,让孩子心领神会,在一种柔和的气氛中接受教育。

4.动作暗示

周末,晚上9点多了,飞飞还坐在电视机前。妈妈一言不发,却站起来把孩子床上的被子铺开,自己也停下手中的工作,上床休息。无声的语言提醒了孩子,飞飞马上走进了自己的房间。动作暗示就是用体态语言把自己的想法表露出来,从而教育孩子。

家长辅导孩子做作业时,发现孩子坐姿不正,可以面对孩子做几个挺胸的动作,并书写一两个字,让孩子接受这些暗号,他就会学着做出反应。

小孩子需要大人的爱和注意,特别是父母常常动作上赞许他的好行为,或亲亲他、拍拍他、搂搂他,这些点点滴滴表达了对他的感情和鼓励,从而建立他的自信。

5.注意避免消极暗示对孩子的影响

暗示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日本教育家多湖辉认为,正面的暗示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它往往可以使教育事半功倍。多湖辉曾经用他小时候的经历来说明暗示的重要作用。

小时候的多湖辉是一个爱恶作剧、喜欢调皮捣蛋、不爱读书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理想。妈妈却没有责骂他,相反,她总是对他说:“现在你不喜欢念书,总有一天,你一定会喜欢念书的!”“妈妈看得出,将来的你会有卓越的成就!”

这些话妈妈经常挂在嘴边,这让多湖辉对自己的潜能深信不疑。他说:“如果,这些话只是偶尔一两次说说罢了,那么,小时候的我一定不会相信,因为此话与实际情形相差太远。然而,这些话一直挂在母亲的嘴边,所以,后来我常想:‘也许,我将如母亲所料,日后会有卓越的成就。’也就是这种想法,使得我遇到困难、面临危险时,能勇往直前,毫不退缩。”

同正面暗示一样,负面暗示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遗憾的是,许多父母经常在生活中给孩子一些负面的暗示,从而使孩子长期处于沮丧的境地,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更会恶化亲子之间的关系。

比如,一位5岁的孩子与邻居小伙伴发生了摩擦,情急之下,孩子挥拳打了小伙伴一下,结果,把小伙伴打哭了。孩子的父亲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他把孩子叫到面前,恶狠狠地对他说:“你怎么可以欺负小伙伴,你竟然把他打哭了,看我不揍你!”结果,父亲在孩子的屁股上狠狠地打了一巴掌。

在这里,这位父亲的做法是相当错误的。他的做法实际上暗示了孩子,对于自己不满意的事情,应该用暴力来解决,这种负面的暗示会让孩子在遇到相似的情形时毫不犹豫地用暴力行为来解决。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亲把孩子叫到面前,对孩子说:“你把小伙伴打哭了,你看他现在好伤心,如果是你被他打了,你会难过吗?”

孩子必然会反思自己的行为。父亲可以进一步地开导:“如果你们只是为了争夺玩具,那么方法会有许多,比如,你让他先玩一会儿,然后再让你玩一会儿。或者你们两个一起玩。”

孩子似乎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有点莽撞。父亲接着说:“现在,你不顾小伙伴的感受,把他打哭了,他心里肯定很难过。如果你想继续和他成为伙伴的话,就向他道个歉,并把自己的玩具借给他玩几天。”

只有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才会明白自己应该怎样做。如果以暴制暴,结果只会让孩子对你产生怀疑,从而拉开你与孩子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