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学会和孩子说话
11033700000018

第18章 比较激励法,适得其反

一个小男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什么事都做不好,爸爸妈妈总是拿我和别人比。特别开完家长会,就更严重了。他们既然认为别人好,就让别人做他们的儿子呗。再说我不是不想学好,我也在努力,可是他们都看不到。”

有句俗话:“庄稼总是别人的好,孩子总是自己的好。”可是,在现在的父母眼里,这句话应该这么说:“庄稼总是自己的好,孩子总是别人的好。”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总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意,不争气,很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有出息,就常常对自己孩子说,你看人家谁谁谁多好,怎么、怎么样,你怎么就不行呢?结果是越比自己越生气;越比孩子越逆反。更别提能以此来激励孩子进步了。

一般来说,父母没有不喜欢自己孩子的。对孩子的指责、不满主要是从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而对自己的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开始的。

一对夫妇带着他们正上小学五年级的孩子去朋友家串门,说着说着,话题不知怎么转到了孩子身上。父亲说:“别看快有我高了,他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考试总是及格万岁,不像别的孩子让家长高兴。”母亲说:“体育也不行,还跑不过比他几乎低一头的同学。”父亲又说:“五年了,拿回一张奖状,他们有的同学得的奖状几乎能贴满一面墙。”母亲又说:“开家长会时,看看光荣榜,别的孩子的小红旗多得数不清,轮到他,少得可怜……”试想一下,这位小朋友会有何感想。

不要拿自己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较,尤其是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更不要进行比较。因为这样做,

(1)容易造成同学之间的矛盾。

(2)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3)影响了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所有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总希望孩子在各个方面都让自己满意,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为此而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那就得不偿失了。

身为父母可以这样想一想: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有人说你这也不好,那也不行,你作何感想?肯定像火烧刀扎一样痛苦,火冒三丈,怒不可遏。人通此情,情通此理。孩子也一样,对着外人的面,特别是同学的面说他这也不好,那也不行,同样是一种伤害。

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众多因素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家长总是为自己的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相当普遍。

其实这是一种盲目的心态,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用于孩子心理的有外驱力和内驱力两种,外驱力来自于环境,内驱力则是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孩子在成长中应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和形成追求的目标,而外在压力剥夺了孩子自身的能动性,使得孩子在人生的旅途上成为了一名乘客而不是司机。

另外,不能忽略孩子成长的个性因素,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和其他人不可能有太多的可比性。总拿孩子相互比较,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1.不比较不等于不激励

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比,并非掩盖矛盾,不承认差距,更不是无原则的迁就、溺爱、护短,而是说要讲究教育艺术。比如说,“你的语文成绩很好,如果数学也能像语文一样,那就更好了。”这就是教育艺术,既肯定了孩子的优点,又指出了孩子的不足,还没有伤害孩子的自尊,这样的比较,孩子自然会欣然接受。孩子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父母要学会辩证地认识孩子。

比如粗心的孩子往往机灵、好动、活泼;顽皮的孩子往往爱好多样、兴趣广泛、善于交往;倔犟的孩子往往有主见、有毅力、有韧性;性格内向的孩子往往理智、沉着、冷静……这样一分析,就会更加理智、冷静地对待孩子,从而使家庭教育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2.不要拿自己孩子的弱项和别的孩子的强项比

因为拿孩子自己的弱项比人家孩子的强项,当然比不过了,当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行了。要比,最好和自己孩子以前比,即自己和自己比。因为伴随着孩子的成长,每一个进步,哪怕只有一丁点,都是了不起的成绩。这样一比,孩子就有了自信,就不再反感了。

3.过去和现在比

当然,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主观上是为了激励孩子向别人学习,但效果却往往会适得其反。如果非要比,我们建议家长可以反过来,比如,你的孩子通过努力,学到了一些东西,就说:“你看,你一学就会了吧,谁谁没学就不会吧!这说明,只要你努力了,用心了,就能学好。咱们再努力吧!”这样的比较,会让孩子心里舒服多了,而且事实确实如此,让他心服口服,知道努力就有好结果,就会继续努力。

家长要学会欣赏自己的孩子,不要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他们。更不要总是和别的孩子比来比去。要感觉自己的孩子永远是最好的、最优秀的。

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暂时落后,家长要学会等待与忍耐,不能心急,学会多想想孩子的好处,感谢他们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不要总想孩子这不好那不好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少责骂批评孩子,多给予他们赏识和鼓励,孩子才会有信心继续自己的人生路,最终获得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