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大米的营养分析
远亲食物能吃出健康
有人认为在空间和生物关系上距人类越远的越好。这些食物被称为远亲食物。
在迄今发现的各种食品中,真菌类、藻类食品与人类生物学的关系最远,但恰恰这些食品的营养价值最大。所谓山珍海味,都是距离人类较远的食物种类。食用与人类相近的哺乳动物就不如食用飞禽和鱼类要好;食用动物就不如食用植物要好;食用陆地上的植物就不如食用海洋中的植物好,也不如食用经过太空育种的植物好;同样是陆地上的植物,处于缺硒或缺镁、缺碘地区的就不如外地不缺硒或不缺镁、不缺碘的植物好;同样是动植物,家畜就不如野兽好,家禽也没有野禽好,经常喷施农药的家菜也没有野菜好。
如哺乳动物的脂肪要比禽类和鱼类的多,而且易酿成动脉硬化和某种癌症,但禽类和鱼类在这些方面的危险性却很小,既不会促发心脏病,对其他许多疾病患者也并无害处。
如陆地上的植物与海洋中的植物孰优孰劣暂且说不清楚,但是经过多代培育的太空育种蔬菜类食物,不仅单产要比非太空育种的高达数倍,而且其维生素含量是普通蔬菜的281.5%,含铁量提高了7.3%,含锌量提高了21.9%。
至于家畜和野畜、家禽和野禽、家菜和野菜孰优孰劣,人各有见。但一般说来,按照食物越多越杂越好的理论来看,将自己的食物圈子尽量扩大一点总要比食物圈过于狭小要好。
使人青春长存、容颜
久驻的核酸食品
核酸是人体细胞中构成生物遗传因子的高分子化合物,它能发挥遗传因子的功能,制造新的细胞,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键所在。正常的人体是能够合成核酸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合成核酸的量会减少,人也会随之衰老。如果给已开始衰老的人补充高核酸饮食,其衰老的速度就会减退,具体可表现为皱纹减缓,脱发、白发和脱毛的速度变慢,体力增强,呼吸功能提高等。
补充人体核酸的饮食方法是:每天尽量吃1种海味,每周吃1次动物肝脏,每周吃1次牛肉或饮1次牛肉汁,每周有1次或2次以黄豆、绿豆、扁豆、蚕豆为正菜的菜肴,每天最少吃1种以上的下列蔬菜:鲜笋、白萝卜、胡萝卜、洋葱、韭菜、葱、蘑菇、菠菜、西兰花、花菜或芹菜,每天最少喝1杯菜汁或果汁,每天至少喝4杯水。总之,成人一般一天只要摄取1.5克的核酸就足够了,这相当于300克的沙丁鱼罐头的核酸含量。富含核酸的食物首推鱼贝类,其次是豆类和肝脏类,再次是一些蔬菜和蘑菇。
高核酸饮食也有弊端,那就是容易诱发肾结石和痛风,使血液中的尿酸增高,因此已患有肾结石和痛风的人应慎用高核酸饮食。如果需要,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再行高核酸饮食疗法。吃粗粮杂食好处多
要获得多种维生素的足量供给,最重要的是保证食物的多样化,尤其是要多吃粗粮,食物种类越多越好,越杂越好。
日本营养学家在连续观察和记录了多名60岁以上老人的饮食,检测他们血液中各种营养素浓度,并测试他们的语言记忆能力后,发现人衰老的程度与血液中的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叶酸等含量的高低有关。当上述维生素缺乏时,其衰老程度明显加重,衰老速度加快。
例如谷类的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就主要存在于其糊粉层和谷胚中,加工精度越细,这些营养素失去得就越多。因此过于精细的米面反而没有糙米和全麦粉等防衰老的作用强。
人体是一个整合的有机体,需要各方面的营养物质维持机体的机能和生命的活力。以微量元素为例,如锌、硒、硼、锰、铬等,虽然在人体内的含量不到体重的1/10000,但却能明显影响人的生老病死。目前没有任何一种食物能全面地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要,因此人的食物越杂越好,只有杂才能互补。
以麦类粮食作物为例,除了小麦外,还有杂粮大麦、元麦、莜麦、燕麦、黑麦、荞麦和青稞等。它们的营养作用各有千秋,有的能防治冠心病,有的能防治糖尿病,有的能降血脂,有的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有的则能保持和恢复血管的正常弹性……
除了粮类食物以外,蔬菜、水果,飞禽、走兽,山珍、海味等,都应全面涉猎,以满足机体的需求。
粗粮杂食也符合中国古代医典《黄帝内经》的饮食理论。《黄帝内经》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所谓“五谷”是指稻、黍、秫、麦、菽,即稻类、黄米、高粱、麦类和大豆。所谓“五果”是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和硬果。所谓“五畜”是指牛、犬、羊、猪、鸡。所谓“五菜”是指葵、韭、薤、藿、葱。自《黄帝内经》问世后,2400多年来中国人的食物圈子早已超出了上述范围,但在日常饮食中坚持杂食这一食疗观点却永远不会过时。
即使有良好的营养计划,并且以最适当的方式烹调出最好的食物,如果过度疲劳、进餐时不愉快、焦虑,或是为顾及营养而勉强进食、害怕消化不良等,也会减少或抑制消化液的分泌,阻碍食物的吸收。
轻松悠闲地进餐,才能对营养进行最好的吸收。尽力准备最好餐点的母亲,如以可爱的餐巾、银器、水晶、鲜花或蜡烛布置餐桌,对健康的帮助并不亚于谨慎选择及烹调的食物。有心改善营养的人,必须注意这些心理因素。
设计营养食谱时,必须遵守2项规则,首先要能满足各种营养的需求;其次,利用正确的烹调法,让食物尽可能地保持其自然状态并尽快将它们吃掉。尽量选择新鲜的食物,避免精制的食品。
给饮食营养作规划
营养方面的知识要应用到生活上才能显出其价值,而研究营养的目的是想让人们活得更健康,更快乐。但是营养的改善,一定要持之以恒,持续不断地实施才能获得成效。
如果注意一下餐厅、自助餐或咖啡店里饮食的人们,你就会了解,哪些人是为了健康选择食物,或者是吃些损害自己健康、增加体重或减短生命的食物。
1.身体的需求
无论年龄与健康的差别,每一个人都需要均衡的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脂肪与碳水化合物。每种营养都有其不同的来源。有关各种含丰富营养素的食物,我们特别列举出来作为规划每日饮食的参考。
(1)1杯全脂牛奶或2杯脱脂牛奶。
(2)小麦芽、酵母菌及未加工的黑糖蜜、全麦面包及麦片。
(3)如果饮食中缺少鱼和肝脏类,吃一些鱼肝油补给品。
(4)170克橘汁或葡萄柚汁或230克番茄汁,每天至少吃1份蔬菜沙拉及一些生的蔬菜。
(5)烹调时,使用添加碘的食盐。
(6)1份乳酪。
(7)1份肉、鱼及鸡蛋或肉类替代品,如烤豆、大豆、全麦意大利面条或通心面。动物的肝脏、心脏或其他内脏至少1星期吃1次。鱼、虾、蛤、牡蛎等水产类食物也是1星期至少吃1次。
(8)3份以上绿色或黄色蔬菜如甘蓝、空心菜等。
(9)除了果汁之外,3份以上水果(有颜色的水果较没有颜色的水果更好)。
(10)炒菜的蔬菜油及沙拉酱。
2.检查身体所需的营养素
检查一下,下列食物你是否需要。
(1)维生素A:鱼肝油、有色的水果及蔬菜、乳酪、蛋黄、奶油及肝脏。
(2)B族维生素:小麦芽、酵母菌、黑糖蜜、全麦面包及麦片。
(3)维生素C:橘子、葡萄柚及番茄汁、沙拉、生菜及水果。
(4)维生素D:鱼肝油、鲱鱼、鲔鱼及沙丁鱼类等。
(5)维生素E:小麦芽、绿叶蔬菜及植物油。
(6)维生素B2(核黄素):牛奶、乳酪、肉类及酵母菌。
(7))维生素B6:肝脏、蔬菜、麦麸及黑糖蜜。
(8)烟酸:全麦麦片、荚豆类、肉类及麦麸。
(9)维生素K:绿叶蔬菜及黑糖蜜。
(10)钙:牛奶、乳酪、绿叶蔬菜、坚果及豆荚类食物。
(11)磷:牛奶、乳酪、肉类、鱼类、蛋、全麦麦片及豆荚类食物。
(12)铁:小麦芽、黑糖蜜、蛋黄、瘦肉类、可可、全麦麦片及绿色蔬菜。
(13)铜:蛋黄、黑糖蜜、可可、肝脏、坚果及豆荚类。
(14)钠、氯及碘:添加碘的食盐。
(15)微量元素:很多微量元素都存在黑糖蜜、蔬菜及海产类食物中。
(16)不饱和脂肪酸:葵花子油,红花油、大豆油及蔬菜油,由这些油类制成的人造奶油也是不饱和脂肪酸的良好来源。
(17)蛋白质:肉、鱼、乳酪、蛋、大豆及牛奶。
(18)碳水化合物:全麦麦片、全麦面包、水果、蔬菜、蜂蜜及黑糖蜜。
(19)纤维素:水果、蔬菜及全麦面包及麦片。
(20)水分:牛奶、水果、果汁、汤及开水。
以上所列举的各种食物,仅供参考。但每个人的需求随年龄、性别及职业而有所不同。例如,牛奶的摄取量就与个人的年龄、体重有关。如儿童每天应喝2大杯牛奶;成年人通常只需要1杯即足够了。由于牛奶是高热量的食物,如果摄取过多,可能会有体重过重的问题产生。
饮食宜淡、少、生、杂
1.淡食抗衰:吃淡食可延长血管的“青春期”,推迟其硬化。从生理角度讲,每餐吃1克食盐就够了,每天三餐吃盐量限止在6克以下,无数事实证明少吃食盐能长寿。
2.少食添寿:节制进食量,每餐只吃7分饱,是一个很有效的延年措施,每餐少吃一口,正是为了保持自身的“进出口平衡”。
有关专家认为,吃得越多,就需要越多的能量去消耗过多食物,并且排泄掉,越容易造成细胞老化,使人老得快,同时因为堆积过多脂肪而影响健康。我国历来有“冬补”和节日“大吃大喝”的习惯,这对身体极为不利,更谈不上益寿。国内外的调查资料表明,凡是活到90岁以上的老年人,约77%以上都有着长期节食的良好饮食习惯。需要指出的是,少食的原则主要是减少主食的摄入,至于蔬菜和水果,不仅不能少吃,还应多吃一点,以满足人体对养分及水分的需求。
3.生食防癌:研究表明,生食既保留了大量的维生素,还有未被高温破坏的干扰诱生素,这是一种有效的抗癌物质。当然,生食也要讲究卫生和科学,就其食物品种而言,限于无农药污染的蔬菜瓜果,至于绿叶蔬菜,洗净后再放入温热的开水中浸泡2小时为好。研究表明,长期坚持每天早晨空腹服1小碗生菜汁,可清除体内污染,起到“大扫除”的作用。
4.杂食养生:人体对养分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单靠某一类或某几种食物来提供人体全部的营养是不可行,即使是人体内的含量不到体重的1/10000的微量元素,也明显地影响着人的生老病死。因此,利用这些元素多方面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的作用,调节体内免疫功能和激素效应,是饮食养生的一大妙招。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对饮食越来越要求高、精、细,而忽视了对“粗”食的摄入,这不能不说是饮食中的一个误区。“粗”食里面含有大量的纤维素、食物纤维素,它们被营养学家誉为神奇的营养素,具有良好的润肠通便、降血压、降血脂、降胆固醇、调节血糖、解毒抗癌、防胆结石、健美减肥等生理功能,它们大量存在于五谷杂粮、麦麸、豆类、淀粉、瓜果,蔬菜的叶、茎、根以及薯类之中。日常膳食应粗细搭配、荤素结合、品种应多样化,越杂越好,并注意科学调配,这样才能避免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带来的副作用。
第二节小麦的营养分析
多吃碱性食品好
不少人认为,带酸味的食物就是酸性食物,带碱味的食物则是碱性食物,其实不然。食物的酸碱性是根据它们进入人体经消化吸收后,新生成的最终代谢物的酸碱性来确定的。例如米、面、肉、鱼、蛋虽无酸味,但经人体消化代谢后产生的物质属酸性物质;而蔬菜、豆制品、醋、水果却属碱性食物,虽然醋喝到嘴里是酸的,水果中也含有各种有机酸,它们在味觉上呈酸性,但在人体内经氧化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却在生理上并不显示酸性,在人体内的最终产物呈碱性,在生理上属于碱性食品。经测定,酸性食物的酸性大小依次为:鱼、肉、蛋、糙米、大麦、蚕豆、精米、面粉;碱性食物的碱性大小依次为:海带、黄豆、甘薯、土豆、萝卜、柑桔、西红柿、苹果。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常食用起大鱼大肉来,甚至做到无荤不餐,这些食物进入人体后经过消化分解,在体内呈酸性,使机体内环境的酸碱度发生改变,再加上人体新陈代谢也不断地产生酸性物质,这样一来,人体内的酸性物质过多,血液和体液呈酸性,这样不利于人体健康。
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保持体内酸碱平衡,常吃碱性食物可有效地中和机体内的酸性产物,对保持健康大有好处,特别是老年人,血液里维持弱碱性,经常使胃肠清洁、减少粪便中毒素的吸收、身体才会更健康。否则,即使锻炼再勤,由于血液偏酸性,人体新陈代谢不能处于最佳状态,也容易早衰。有人调查分析了很多长寿老人的饮食习惯,发现绝大多数都是以碱性食物为主,因此碱性食物是保持健康长寿的佳品。
科学家发现,人的体液酸碱性与智商关系密切相关,在体液酸性偏高时,智商低;碱性偏高时,智商则高。再者,人体内环境偏酸性,加上种种原因,使人的肌肉酸痛以至产生倦怠,而偏碱性的食物进入人体后,及时和酸性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的代谢物排出体外,偏酸状态得到纠正,从而达到消除疲倦的目的。因此,维持机体的酸碱平衡,使机体各脏器能有一个良好的发挥其正常功能的体液环境,能使人体更健康长寿。
人的体液酸碱性是可以通过饮食来调节的,因此,科学家建议,多吃碱性食品好处多。
膳食的7宜
祖国医学认为,饮食调和则脾胃安泰,脾胃安泰则体壮神昌。“饮食7宜”就是总结了古人饮食保健的一些生活经验,使我们更科学合理地进餐、健身养生。
“饮食7宜”包括:宜早、宜缓、宜节、宜暖、宜软、宜淡和宜杂。
1.宜早经一夜睡眠,晨起胃肠空虚,此时需及时进食,而且要求保证膳食质量,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和学习。因此,早餐质量宜好,进食宜早。有的人很晚才睡,第2天起床很迟,甚至早餐和午餐合二为一,这是不可取的。
2.宜缓进食切勿狼吞虎咽,要细嚼慢咽,这样能使唾液大量分泌,有益消化,利于吸收。
3.宜节饮食要有节制。《曾子》云:“饮食节,则身利而寿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损。”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过:“不欲极饥而食,食不可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可过多,饥食过多,则结积聚;渴饮过多,则成痰癖。”特别是老年人尤其要注意饮食节制。
4.宜暖胃喜温而恶寒,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世俗以为醐醍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说明吃生冷食物过多会伤害脾胃而致病,体虚胃疾者尤应慎重。
5.宜软食物软烂,易于咀嚼,也有利于消化吸收。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口齿不利,更不宜吃硬脆食品。
6.宜淡食物宜淡不宜咸。古人认为“咸多伤心”。
7.宜杂在日常的食品中,任何一类食品都无法包括人体所需要的所有营养素,因此“食物越杂越好”是有道理的。只有将主食和副食、荤食和蔬菜合理搭配着吃,才能保证营养全面。在日常饮食中注意不挑食、不偏食、不暴饮暴食,不要喜欢吃什么就单一只吃什么,也不要专挑好吃的东西吃,以免缺少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而影响健康。
进食过饱害处多
据世界各地长寿者的经验证实:饮食应只吃7分饱,即使山珍海味也不应多吃。因为吃得过饱,必然要增加消化液的分泌,经常这样,胃肠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消化功能会逐渐下降,机体不能得到合理的营养,削弱了防病能力。另外,顿顿饱食,全身的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从事消化工作,而使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相对缺血,降低了这些器官的工作效率和防病能力,容易诱发冠心病、胆石症、糖尿病等,从而缩短人的寿命。顿顿饱食的人易患胰腺炎,酒足饭饱更是危险,因为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会对胰腺产生刺激,使之分泌大量的消化液,长期如此,胰腺功能亦会衰退,胰腺管口会收缩紧张,造成阻塞,发生急性胰腺炎甚至危及生命。
由于经常饱食,尤其是晚餐吃得过饱,及平时喜爱吃过甜、过咸、过于油腻食品的人,因摄入的总热量远远超过机体的需要,致使体内脂肪过剩、血脂增高,引起“纤维芽细胞因子”的物质明显增加,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又由于顿顿饱食,大脑供血不足、供给大脑的氧和营养物质减少,使人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出现大脑早衰而表现为智力迟钝,故有“贪食伤智”的说法。专家研究发现,患有老年痴呆症的老人,在青壮年时期往往就是顿顿饱食的居多。
老年人及体弱者更不能顿顿饱食,因为老年人、病人以及病后初愈者,消化功能更差,如摄入食物过多,上顿尚未排空消化,下顿又饱食,未经充分消化的食物在胃肠中停滞、发酵腐败,人会感到腹胀、胸闷,而那些未被溶解的大分子蛋白质还会产生毒素,刺激胃肠粘膜,损害肝肾器官,病后食补应当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
但每餐只吃7分饱,也要按各人的具体情况和承受的劳动强度来决定。那么怎样算吃得刚合适呢?这里有一种自己测试食量的简易方法:
1.每天早晨起床前,握握手、攥攥拳,如果感到握手吃力,像是发胀的样子,那就是昨晚吃得多了。这是因为细胞吸收了过剩的营养,没有完全消耗,才会有如此的感觉。
2.睡觉时流口水,也表示吃得太多了。如果继续发展下去,舌头在夜间会肿胀。甚至会有血痕现象发生,此时如果照镜子,会发现舌头呈薄紫色,倘又碰上有齿糟脓漏,则有口臭。
3.感到口干,舌头运动不灵。因为血中的营养太多,体内消化腺的分泌会自动减少,唾液也跟着减少,于是才有了上述的表现。有时人的饭量超过需要的程度,也会出现口舌发干,甚至裂开,这并不完全是缺少维生素的原因。少吃能延年益寿
因为少吃食物可以缓解体内的新陈代谢,从而影响机体内正常细胞破坏的速度,这种破坏往往会导致各种疾病和死亡。另外,少吃还可以减轻胃肠负担,让操劳过度的消化吸收系统得到适当休息,充分发挥胃肠潜在的功能,更完全地从食物中汲取营养和能量供应。同时,少吃一些还可相应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数量,使机体处于“低消耗、高工效、毒害少”的最佳状态,为保持体内环境的稳定,协调体内各种调节功能,增强免疫力,提高人体抗病抗衰老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诚然,饭吃几成饱也要按照各人身体的具体情况和承受的劳动强度来决定,有的人吃到7成就可以了,有的需要吃到8成甚至9成。一般来说,节食的标准以20~39岁的进食热量为100,那么50岁以后每增加10岁,进食的热量应递减10%。对于老年人来说,节食主要是在晚餐,即早餐要吃饱,午餐要吃好,晚餐要吃少。
有人主张,60岁以上的男性,每天进食的热量应以不超过7942千焦,女性不应超过6688千焦为宜。如果能做到这些,人体的植物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会受到有益的冲击,就可以调节机体功能,使免疫力增强,神经系统功能保持平衡,人就可以保持相对的年轻和长寿。
永葆青春的饮食秘诀
身体的各部分组织都能充分地吸收并利用食物时,自然就能保持健康和年轻;相反,如果营养不良,就会日渐衰老。因为身体大部分是由蛋白质所构成,如果蛋白质摄取不足,就会加速人体衰老。
人的身体大部分是由蛋白质所构成的,肉、鱼及家禽类等,都是最好的食物来源;蛋类、鲜奶、奶油、酸奶酪、奶粉、奶酪、大豆及酵母粉、坚果、四季豆、豌豆及谷类等,也是良好的食物。植物能够自行合成其蛋白质,人类则不能,因为某些物质无法由人体自行制造。
蛋白质是由氨基酸所构成的,目前已知有22种不同的氨基酸;它就像是由26个英文字母可以组合成无数个单词一样,许多种不同的蛋白质,也是因为氨基酸的组成不同而异。不只牛奶与豆类中所含的蛋白质不同,人体各部分的蛋白质,也因氨基酸的组成不同而有所差别。每种蛋白质可能包含数千种不同的氨基酸,当我们吃下蛋白质时,健康的消化作用将它分解成氨基酸,再经由血液带到全身的组织。细胞各自选择所需的氨基酸,以便制造新的生命组织,例如抗体、激素、酶及血球等。
细胞中的蛋白质不断地被酶所分解,要维持健康,必须有足够的氨基酸加以补充。人体的废料经由肾脏过滤处理,而只有蛋白质会产生氮,从尿液中测试氮的含量,就可以知道机体中代谢的氨基酸含量。如果饮食合理,细胞在酶的作用下,会将新鲜的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因此,人体从出生到死亡,食物中的蛋白质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饮食均衡,氨基酸供应充足,就可以常葆健康。
蛋白质的摄取量超过身体所需时,肝脏会回收血液中的氨基酸,暂时储存起来。当细胞需要使用氨基酸时,再将储存的蛋白质分解。只要饮食适当,血液中的氨基酸就会维持在一定的数量。如果忽视健康,饮食中蛋白质严重缺乏,储存的蛋白质便会很快消耗殆尽;比较次要的身体组织会自行分解,释放出维持生命机能所需的氨基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身体便会逐渐衰老,不自觉的机能失调逐渐产生,血液中的蛋白质、激素、酶及抗体的数量不足,肌肉失去光泽,皱纹显现,就显得老态毕露了。多喝汤好处多
汤作为菜肴的一个类别,最早的记载见于中国的殷商时代,相传有“烹饪之圣”的伊尹因给商汤王制过一道“鹄鸟之羹”而被封为宰相的故事。汤由羹演变而来,羹专指带肉的汁,而汤的内容则广泛得多。从用料上分,有肉类汤、禽蛋汤、水产汤、蔬菜汤、食用菌汤等;从味型上分,有咸鲜汤、酸辣汤、香甜汤等;从用途上分,有一般性用汤和保健汤等。
汤不仅可去腥解腻、提神解酒、清口爽齿、增加食欲,使人产生一种极为舒适的享受,还可以给人提供营养、保护胃肠,有减缓衰老、治病强身和延年益寿的食疗保健功效。
以骨头汤为例。若将猪骨头与鲜猪肉的营养成分加以比较,人们会发现,猪骨头的蛋白质、铁、钙和磷等含量远远高于鲜猪肉。如蛋白质高于鲜猪肉100%,高于鸡蛋120%,高于鲜牛肉61%。铁含量是奶粉的9倍多,是鲜猪肉的8.5倍,是鲜牛肉的2.5倍,是鸡蛋的1倍多。而钙、磷的含量更是远远高于其他类食物。尤其可贵的是,骨头汤的营养成分比植物性食物更易被人体吸收和消化。
除了骨头汤外,鸡汤对治疗伤风感冒有一定的疗效,鱼汤可加快术后伤口的愈合,参芪母鸡汤可治体虚之症,黄花鲫鱼汤可治产后乳汁不足,生姜葱白汤可祛风寒,罗汉果汤对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以及喉痛失哑有特别的疗效,牛羊肉骨头汤可治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的汤类对防治骨溃疡和胃癌均有益无害,因此,多喝汤对人体益处多。
应提倡科学饮水
为了满足机体的需要,我们每天必须及时饮用足够数量的水,使人体水摄入和排出处于动态平衡中,才能有益于身体健康。那么究竟如何正确地饮水呢?
1.不等口渴就喝水
应养成提前饮水的习惯,不要等到口渴之后才饮水。因为口渴表示人体水分已失去平衡,细胞已开始脱水,当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通过神经系统传递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感觉到需要饮水,这时喝水实际上已晚了。尤其是老年人感觉神经的敏感性已下降,对缺水感觉已迟钝,更应养成每天按时喝水的习惯。
2.口渴时不宜一次大量饮水
一般每次饮水300~500毫升即可。尽量避免口渴时一次性超量饮水,那样易引起人体内体液的浓度变化,而产生不良的后果。
3.晨饮温开水益处多
在每天的清晨饮1杯温开水,被营养学家认为是一种健身的方法。因为人体经过一夜的睡眠,皮肤和呼吸器官失去了一部分水,再加上尿液的形成,人体内相应缺水,使血液变稠流动缓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容易诱发心脏病。晨起补充适量温开水,有助于清洗肠胃,促进食物吸收,并能很快地被排空的胃肠吸收利用,使血液稀释,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这样有助于预防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发生;还有助于心、肝、肾和内分泌腺生理功能的改善,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感冒、咽喉炎和某些皮肤病。
4.餐前饮水较合适
一般成年人每天约需要2500毫升水,除由食物和体内代谢水提供外,还需补充约1200毫升的水,这些补充的水,安排在三餐前半小时至1小时为适宜。饭前空腹饮水,水在胃里停留的时间很短,便被小肠吸收进入血液,1小时左右便可补充到各组织细胞中,以保证机体分泌足够的消化液,有利于食物消化吸收。
三餐前饮水分配量不应该完全一样,一般来说,早餐前进水量要多些,中、晚餐前要少些。饭前饮水以温开水较合适,切忌饮浓茶,因为茶水有利尿作用,会影响机体的水液平衡。
5.饮水必须温度适宜
营养学家研究表明饮水以20~50℃的开水较合适。水温不宜太低,并且尽量少饮冰水。因为冰水会从口腔、食道、胃肠中吸收很多热能;同时内脏器官遇冷会使其粘膜下血管收缩,影响消化液的分泌,妨碍消化,还容易引起腹泻。
6.饮水要讲究卫生
在饮用各种类型的瓶装饮用水时,要符合现行卫生标准。饮用煮沸的自来水要新鲜,不宜久放,久放会失去生物活性作用或者被细菌污染,对人体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另外,要避免饮用有毒有害的凉开水,如锅炉中隔夜水、蒸馒头锅底水、煮沸时间过久的水等等。因为这些水中含有亚硝酸盐,能使人体中的低铁血红蛋白变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状态,从而使人面色灰暗甚至皮肤紫绀,以至危害人体健康。
夏季喝冷饮
第三节荞麦的营养分析
能降温解渴吗
在烈日炎炎的酷暑天气,喝冷饮只能使口腔周围变冷,饮后不久又会口渴。因为冰冷的饮料进入肠胃,内部粘膜遇到冷刺激,血管痉挛收缩,大大影响人体组织吸收水分的速度;同时还会使人体细胞内的水分向组织间渗透,结果是越饮越渴,这种不良循环会伤害人体健康。
喝冷饮固然可以从口腔和胃肠吸收很多热能,但全身皮肤降温不显著,体温很快便会回升。人体的散热方式要靠传导和蒸发,当外界温度高于体表温度时,机体主要靠大量排汗而散热,温度很低的冷饮进入人体后,使毛细血管收缩,排汗减少,散热效果反而不好。
同时由于内脏骤然遇冷,轻则影响消化功能,重则引起胃肠痉挛不适。饮料适宜的温度是夏季10~20℃,春秋季36℃左右,冬季40~50℃。因为饮用与体温接近的水,水分能较快地通过胃进入小肠,解渴效率高;能使毛细血管扩张,排汗畅快,带走体内热能,达到降温的效果。
哪些人不宜喝冷饮
以下5类人不宜喝冷饮:
1.婴幼儿不宜喝冷饮。因婴幼儿的器官发育还不够健全,尤其是胃肠道对冷饮的刺激还不能很好地适应,若喝冷饮过多会引起腹泻、腹痛、咽痛和咳嗽等。
2.老年人不宜多喝冷饮。因为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喝冷饮过多会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
3.冠心病患者不宜用冷饮。因冷饮刺激胃肠道,会使血管收缩,供血减少,引起血压升高和冠状动脉痉挛。
4.患有慢性胃炎、消化道疾病、胆囊炎者不宜喝冷饮。因为冷饮对胃肠粘膜有刺激作用,可加重病情。患有气管炎、哮喘、慢性咽炎者不宜多喝冷饮。因为冷刺激可加重这些疾病的症状。
5.刚做完剧烈运动或体力劳动者不宜用冷饮来解渴。因为这时机体的各部分都处在兴奋状态,突然冷刺激会引发多种疾病。
对于喝冷饮无禁忌的人,也要注意适量。喝汽水的学问
汽水中的小苏打与柠檬酸发生化学反应,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进入人体后,一部分吸收人体中的热能,排出体外,使人感到清凉;另一部分留在体内,能起到帮助人体消化的作用。酷暑天气,适量喝点汽水是有一定益处的。但喝汽水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在饭前或饭后喝汽水。如果饭前饮用汽水,会稀释胃液,并且汽水中二氧化碳还可刺激胃粘膜,减少胃酸分泌,影响胃的消化功能。也不要在饭后马上喝汽水,因饭后胃内食物较多,汽水中二氧化碳会增加胃内压力,会使胃壁膨胀,食物排空迟缓,引起腹部胀痛。
2.喝汽水要适量。若喝汽水过多,大量二氧化碳会中和胃酸,降低胃液原有的消化作用和杀菌能力,从而影响食欲。
3.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肝炎、肾炎和胆囊炎者不要多喝汽水。否则会加重病情。缺钙者也不宜多喝汽水。因汽水中含有柠檬酸,可与体内钙结合形成柠檬酸钙,使血钙降低,容易引起缺钙现象。宜常吃的6种食物
下列6种食物宜多吃:
1.豆类:豆类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还含有许多种人体必需的其他营养素,如不饱和脂肪酸、钙及B族维生素,豆类中又以大豆营养最丰富,它的蛋白质是瘦猪肉的2倍、鸡蛋的3倍、牛奶的12倍,每100克大豆含有200毫克的钙,以及丰富的磷脂。每人每天吃50克大豆,就可提供人体100毫克左右的钙,还可弥补谷类食物赖氨酸的不足。
2.蜂蜜:每天早晨空腹吃1匙蜂蜜,能安五脏、止痛解毒,常吃能防血管硬化,久服能延年益寿。
3.生姜:每天早饭时以数片生姜佐餐,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消化。能止牙痛、预防胆结石、消除老年斑、解芋头毒均有良效,常吃还可抗衰老、抗肿瘤。
4.花生: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经常食用能增强记忆、延缓衰老。
5.大枣:红枣营养丰富,含有较多的糖、维生素、矿物质,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称。
6.大蒜:大蒜有很强的杀菌、抗癌作用,人们把它誉为“地里长的青霉素”和“天然抗生素”。
哪些食物不能吃
食品研究人员发现,有些食品在某些情况下不能吃,否则会危害人体健康。
1.无根豆芽:在生产无根豆芽的过程中,多需施用除草剂。而除草剂中含有使人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有害物质,因此,施用除草剂的无根豆芽不能吃。
2.发芽马铃薯:马铃薯的嫩芽和变绿的皮中,龙葵碱含量很高,食用后易发生中毒。中毒症状常见有恶心、呕吐,重者可引起发热、气促、抽搐、昏迷等。因此,发芽和皮发绿的马铃薯不能吃。如要食用,应先用冷水浸泡,并将芽胚和发绿部分彻底削掉,烹调时加入少量食醋并充分加热。
3.烂的生姜: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毒性很强的黄樟素,人吃了这种物质,极易引起肝细胞中毒、变性,甚至引起肝功能下降。
4.鲜黄花菜:鲜黄花菜中含有秋水仙碱,进入人体后有较强的毒性,可引起嗓子发干,胃部灼烧感、恶心呕吐;严重时还会出现血便、血尿或尿闭等症状。若先将黄花菜在开水中焯一下,然后再用凉水浸泡2小时(中间需换一次水),即可放心食用。
5.未煮熟的四季豆:生四季豆中含有皂素和凝集素,这些物质有较强的刺激性和凝血作用,如烹调不当,毒素未被破坏时,人吃了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出冷汗等。因四季豆中所含的皂素和凝集素遇到高温和水时易被破坏,故烹调时应加水焖炒至熟透。
6.烂白菜:白菜腐烂后,其中所含的硝酸盐就会变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能使血液里的低铁血红蛋白氧化变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丧失携带氧气的能力,导致缺氧,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胀、心率加快,严重时还会出现抽搐、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
7.未腌透的腌菜:白萝、萝卜等腌菜均含有一定量的硝酸盐,腌菜时,如果放盐量不足,或腌制时间短(一般最少需8天左右),还原性细菌大量繁殖,使无毒的硝酸盐变成有毒的亚硝酸盐,人吃了就会出现口唇、指甲及全身皮肤青紫,呼吸急促,心跳加快,头晕头痛等症状;严重时还会出现呼吸衰竭甚至危及生命。所以,腌菜时要适当多放些盐,而且要腌透了再吃。
8.变质的银耳:银耳保存不当,可发生变质,变质是因黄杆菌污染所致。吃了这种银耳可引起头晕、腹痛和腹泻等;严重时可发生尿血、吐血、抽搐,甚至昏迷;有的商贩为使银耳色泽纯白而卖出好价钱,在塑料大棚内对培育的银耳使用硫黄燃烧来熏蒸,人吃了这种纯白的银耳对健康也是有害的。
9.长斑的红薯:红薯长黑斑是感染黑斑菌所致。这种斑菌可产生毒素;吃后易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重者可出现高烧、抽搐及昏迷,甚至导致死亡。
10.畸形瓜果:畸形瓜果往往是受有毒物质污染所致,人吃了以后易引起中毒。
11.变质的甘蔗:变质甘蔗呈黑色或棕褐色,吃起来有一股酒精味,这是甘蔗受串珠镰刀菌感染后产生毒素所致。人吃了这种甘蔗,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有的还会出现四肢活动受限、抽搐、昏迷、流涎等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12.发霉的茶叶:保管不善的茶叶被青霉菌、曲霉菌和镰刀霉菌污染后容易发霉,这些霉菌能产生菌青霉酸、环氯酸等霉菌毒素。倘若喝了发霉的茶叶泡的茶,可引起头晕、眼花、腹痛、腹泻等。
13.青番茄:未成熟的青色番茄含有生物素,可被酸水解生成番茄次碱,人吃后口腔会感到苦涩,严重的可导致中毒。树立正确的补铁观念
铁质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种矿物质。一般人或许知道贫血与缺铁有关,但是铁对人体的作用不只是造血:一方面,它存在于红血球以及肌肉的肌红蛋白中,帮助氧气的输送;同时,它也存在于各种酵素内,来帮助身体的新陈代谢,以及热量的产生。
人体如果缺铁,就会影响红血球的制造,使氧气供应不足,进而使得人体的热量不足,体力变差,容易昏昏欲睡,甚至健忘;也会比较怕冷,免疫力降低;产妇如果缺铁,较容易造成胎儿早产;而婴幼儿如果缺铁,则会影响记忆力、注意力,甚至智商等各方面的发育。铁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通常较容易缺铁的人,包括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育龄妇女、怀孕或哺乳妇女,还有长期素食者。就新生婴儿而言,由于母乳中的铁质较婴儿奶粉更易吸收,因此母亲最好能亲自喂乳;6个月以后,则可逐渐添加蛋黄等含铁丰富的副食品。
人体所需要的铁,除了胎儿是直接由母体供应之外,无论孩童、成人,都需要自食物中获得。饮食中的铁,一种是较易吸收、利用率较高的“血红素铁”,主要从动物性食物,如动物内脏,猪、牛、羊肉,牡蛎、贝类中获得;另一种则是普遍存在于植物性蔬果、豆类等食物中的“非血红素铁”,一般的铁质补充剂也属于这一类。
但是人体对铁的利用率,却随食物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异。通常动物性食品所含铁的利用率较高,而且人体可以直接吸收,是最佳的铁质来源;至于植物性食物中的铁,则人体吸收利用率较低,而且还会受到进餐时其他食物成分的影响。
增加铁质的吸收率,除了均衡地摄取动物性食物之外,进餐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或果汁,如番石榴、柑橘类、柠檬、番茄等,也有助于铁质吸收。相反的,含有单宁酸的茶与咖啡,则会抑制铁质吸收,最好饭后2小时再饮用;而过多的纤维素、含植物酸、草酸较高的蔬果(如菠菜、豆类、谷类食物),以及添加磷酸的加工食品,都会妨碍铁的吸收。
补充铁质,要注意不可过量。一般而言,成年男性每日需要10毫克的铁,女性为15毫克;如果从天然饮食中自然摄取,并不会出现过量的情形。但是对于补充铁剂的人,则需要特别注意,因为长期高剂量地补充铁剂,容易使多余的铁堆积在肝脏,造成肝硬化;而一次服用高剂量的铁剂,会造成便秘,甚至可能刺激肠粘膜,或者造成血中氧减少、代谢性酸中毒、肝损伤或肾衰竭等现象。此外,年纪超过50岁的人,对铁的代谢率较差,也不宜补充过多铁质。一般人最好不要任意服用铁剂。
通常大家会认为缺铁就会造成贫血,但是事实上,贫血不一定是因为缺铁造成的,还可能是失血过多、药物干扰以及造血营养素的缺乏等原因造成的。所以,罹患贫血必须找出原因,不应该自行购买铁剂服用。真正的缺铁性贫血,需透过血液检验加以确认,且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治疗,绝不是服用市售的一般铁剂就可以治愈的。
食盐有功也有过
食盐的化学成分是氯化钠,还含有一定量的钾、钙、镁、铁等矿物质。人体摄入足够的钠盐,可避免引起失水、晕厥、虚脱和昏迷等一系列病症。食盐同时也是构成胃液的基本物质,在胃液中形成盐酸并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化为胃蛋白酶,用于分解蛋白质,使人体对其更易于消化;胃液中的盐酸还能起到抑制和杀死食品中的有害细菌的作用。因此,人体不能长期缺盐。
食盐虽为五味之首,但也不能多吃,尤其不能养成高盐的饮食习惯。研究表明,在通常情况下,成人每日摄入8克以下的食盐就够了,最多不能超过10克,以5克左右为最好。低了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反应,高了则易诱发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骨质疏松和各种癌症等一系列严重的疾病。
现代医学家和营养学家们共同发现,我国北方人患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比例普遍比南方人要高,这有可能与北方人的嗜盐习惯有关。多盐饮食诱发高血压的原因在于:由于钠盐在某些内分泌素的作用下,能使血管对各种提升血压物质的敏感性增强,进而引起末梢血管及小动脉痉挛和水潴留,因而会使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后便会促使肾脏的细小动脉硬化过程加快,也会因此而发展成脑溢血或心脏病。美国的心脏学会通过对动物的试验以及对日本东北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居民进行调查后对此深信不疑。日本东北地区的居民,每天摄入食盐量多达26克,那里的高血压发病率达39%,而生活在北极地区的爱斯基摩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仅有4克左右,在那里几乎找不到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
另一些研究表明,低盐饮食能直接使老年人的血管恢复弹性,而且效果常常是“立竿见影”的。
骨质疏松曾被认为是不可抗拒的老年退行性骨病。但医学家们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低钠膳食有利于预防骨质疏松症。尽管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膳食中的钙含量过低和性激素不足,是已知的重要原因。因为过多的钠盐在肾小管中会与钙竞争吸收,影响甲状旁腺功能,这样就破坏了骨质的代谢,因此会引起或加重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或发展。
动脉硬化、心脏病和骨质增生是催人衰老的重要原因,而癌症是致人死命的元凶之一,因此人们应限制钠盐的摄入量。特别是那些已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动脉硬化症、骨质疏松症和有关癌症的患者,更要遵医嘱采用低盐饮食,或者在饮食中摄入部分钾盐和镁盐,以此取代氯化钠食盐,这对缓解疾病症状有一定的效果。
第四节玉米的营养分析
咖啡与营养健康
香醇的咖啡,总让人联想起浪漫悠闲的情境。然而不论是为了提神,或者只是享受芳香的滋味,“咖啡因有碍健康”的疑虑还是让人担心。
咖啡因是咖啡饮料中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具有兴奋大脑、提高脑部功能的作用,同时还有止痛功效。饮用低量或适量的咖啡,可以提高人的警觉感、灵敏度与注意力;也可以促进胃酸分泌,加速新陈代谢;并且还具有减缓偏头痛以及利尿的特性。许多习惯熬夜的人喜爱喝咖啡,也就是因为咖啡因可以提神的缘故。
然而,长期或过量地饮用咖啡,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使人变得焦躁不安,或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有些人还会出现周期性头痛、失眠等现象;长期下来,甚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使人反应变慢、动作迟钝,记忆力减退,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由此看来,咖啡本身其实并非绝对无益,之所以常常被当作一种不健康的饮料,说穿了只是“过不过量”的问题。那么,怎样喝咖啡才算适当呢?每天摄取的咖啡因不要超过300毫克为宜;以一般的咖啡杯来说,大约3杯咖啡含有300毫克咖啡因,而滤泡式咖啡所含的咖啡因,通常比冲泡式的多,因此2杯就差不多了。此外,有些食物如茶、可可、巧克力及可乐,也含有咖啡因,严格说来都应该一起计算进去(平均2杯茶所含的咖啡因相当于1杯咖啡)。
有人说喝咖啡可以减肥,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因为虽然咖啡因可以加速溶解脂肪,但是这些从组织中游离出来的脂肪酸,在进入血液之后,需要靠运动产生氧化还原反应,才能将其真正燃烧掉,否则,它们最后还是会再回到原来的脂肪组织之中,重新堆积起来。所以,喝咖啡固然可以帮助脂肪分解,但是真正要瘦下来,还是得靠运动。
不要空腹喝咖啡,因为咖啡因会刺激胃酸分泌,空腹饮用容易伤胃。最好饭后2小时再喝咖啡,因为咖啡因会抑制钙质与铁质的吸收,所以最好避免进餐时食用,以减少这些重要矿物质的流失。
不过,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一天享受2~3杯咖啡,例如对哺乳妇女而言,咖啡因会随乳汁分泌给婴儿,所以为了婴儿的健康,必须加以限制;此外,妇女在怀孕期间应减少饮用咖啡;而对咖啡因较敏感的儿童、胃溃疡或消化系统不佳的人、高血压以及心脏疾病患者,或容易紧张的人,咖啡因都有刺激作用,饮用前也最好加以斟酌。
一日三餐较合理
从生理角度看,一日三餐是较合理的饮食方法。理由有以下3个方面:
1.生物钟与一日三餐。现代研究证明,在早、中、晚这3个时间里,人体内的消化酶特别活跃,这说明人宜在什么时候吃饭是由生物钟控制的。
2.脑与一日三餐。人脑每天占人体耗能的比重很大,而且脑的能源供应只能是葡萄糖,每天大约需要110~145克。而肝脏从每顿饭中最多只能提供50克左右的葡萄糖,一日三餐,肝脏即能为人脑提供足够的葡萄糖。
3.消化器官与一日三餐。固体食物从食道到胃约需30~60秒,在胃中停留4小时才到达小肠,因此,一日三餐间隔4~5小时,从消化道上看也是合理的。
一日三餐安排的原则是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早餐非常重要,营养学家指出:早餐能够提供人体25%~33%每天所需的营养,早餐应食用低脂肪食品。实践证明,一顿富有营养的早餐令人整天活力充沛。工作了很长时间,中午需要休息补充体力,鱼、禽等高蛋白食品能为人们提供充分的营养,使人精力充沛去迎接下午的挑战。夜晚活动量相应减少,人们要适当吃些碳水化合物类食品,宜略少为宜,以免脂肪堆积,造成肥胖。晚上就寝前不宜吃东西。
一日三餐的最佳时间是:早餐安排在7时左右,午餐在12时左右适宜,此时人体消化能力较强,晚餐应在就寝前3小时,最好安排在晚8时以前,两餐之间应隔4~6小时为好。每次进餐后,食物在人体需4小时左右才能全部消化吸收,超过6小时血液营养成分便会下降。早餐一定要吃好
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应吃一些营养价值高、少而精的食品。因为人经过一夜的睡眠,头一天晚上进食的营养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时地补充营养,才能满足上午工作、劳动、学习的需要。
营养专家认为,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每天吃一顿好的早餐,可使人长寿。研究者对高寿老人的追踪调查表明:坚持正常早餐的老人,高寿的可能性要比不进早餐的老人高20%。
专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一个人早晨起床后不吃早餐,血液粘度增高、流动缓慢,天长日久,就会导致心脏病的发作。因此,早餐丰盛不但使人一天的工作精力充沛,而且有益于心脏的健康。
美国健康学家调查证实,吃早餐有助于一整天的记忆。调查显示,平时不吃早餐的孩子与吃早餐的孩子相比,在记忆新知识、背诵课文、口语表达等方面明显落后;对60岁以上记忆力已衰退的老人,坚持吃早餐者能更准、更完整、更轻松地复述一个小故事。据此,专家呼吁那些“懒得”吃早餐或不习惯吃早餐的人,要养成吃早餐的习惯,因为这不仅有利于健康,而且有利于工作和学习。
坚持吃早餐的青少年要比不吃早餐的青少年长得壮实,抗病能力强,在学校课堂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听课时精力集中,理解能力强,学习成绩大都比较优秀。对工薪阶层来讲,吃好早餐,也是干好基本工作的保证,这是因为人脑细胞只能从葡萄糖这种营养素中获取能量,经过一个晚上没有进食而又不吃早餐,血液就不能保证足够的葡萄糖供应,时间长了就会使人变得疲倦乏力,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头晕等现象,无法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
人经过一夜睡眠,早晨肠内食物已消化殆尽,急需补充,如果不吃早餐,午餐必然食量大增,造成胃肠道负担过重,导致胃溃疡、胃炎、消化不良等疾病。长期不吃早餐还容易患胆结石,因为人在空腹时体内胆汁中胆固醇的浓度特别高,在正常吃早餐的情况下,胆囊收缩,胆固醇随着胆汁排出。如果不吃早餐,胆囊不收缩,长期下去就容易生胆结石。
不吃早餐的儿童,上午会感到饥饿,中午进餐时抓到什么吃什么,而且吃得很多,这样,摄入的总量必然很多,而营养消化却不均衡,日积月累,会使脂肪超重而发胖,所以不吃早餐的儿童容易变成小胖墩。
早晨,人的胃肠功能尚未由夜间的抑制状态恢复到兴奋状态,消化功能弱,食欲也不好,如果此时只吃一些缺乏水分的干食,不容易消化;再者早晨的人体已经处于相对脱水状态,因此,早餐宜多吃富含水分的食物为好,以补充体内水分,增加热量,加快血液循环,使人体的新陈代谢迅速恢复到旺盛状态。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早餐后和午餐前的血糖是一天中较难控制的时候,而早餐进食干饭则有利于这一时段的血糖控制。
很多人早餐都习惯吃大饼、油条、蛋糕,馒头等,也有人吃蛋、肉类、牛奶等,虽说这些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脂肪,但均属于酸性食物,而缺少了人体所需的碱性食品,如果再吃点蔬菜调剂一下,就能做到酸碱平衡了。每天早餐搭配一些新鲜蔬菜,比如吃一点清洁的凉拌菜,吃1个西红柿、喝点果汁等,则对人体更为有益。
午餐应吃饱
午餐要吃饱,是指午餐要保证充足的质与量,因为午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补偿早餐吃得少、上午活动量大、能量消耗大,又要为下午的耗能储备能量,因而,饮食的品质要高,量也相对要足。也就是说,午餐主食的量要大些,最好掺些杂粮,副食的花样要多些,肉类、鱼类、豆类、多种蔬菜等,若能再做一碗有荤有素的菜汤,先来一勺“饭前一勺汤”,膳食则更加科学。
晚餐宜淡而少
营养学家和医学专家研究认为,晚餐过饱、暴饮暴食、多油荤、进食太晚均对健康有害。晚餐过饱,血中的糖、氨基酸、脂肪酸浓度就会增高,加之晚上人们活动量小,能量消耗少、多余的热量在胰岛素的作用下合成脂肪,逐渐使人发胖。晚餐过饱,必然有部分蛋白质不能被消化吸收,这些物质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产生一种有毒物质,再加之睡眠时肠壁蠕动减慢,相对延长了这些物质在肠道的停留时间,促使大肠癌的发生。
中老年人如果长期晚餐过饱,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往往易造成胰岛素细胞功能提前衰竭,产生糖尿病或加重病情。晚餐过饱容易引起急性消化不良,加之躺卧压迫肝胆消化器官,易造成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晚餐过饱,必然造成胃肠负担加重,紧张工作的信息不断传向大脑,使人失眠、多梦,久之易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晚餐暴饮暴食,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使人在睡眠中休克,若抢救不及时,往往会危及生命;如果胆道有蛔虫梗阻、慢性感染等,更容易诱发急性胰腺炎而猝死,如晚餐经常进食太油腻的荤食,过多的胆固醇堆积在血管壁上,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动脉硬化、高血脂、高血压和冠心病,对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的人,如果晚餐常吃荤菜,无异于火上加油。
晚餐饱食高脂肪食物后,全身的血液大多集中在肠胃,这样便易造成大脑局部供血不足,晚上吃高脂肪食物会导致夜间血液变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缓慢,加之有人又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脑血栓易导致中风。
晚餐不宜吃得太晚,这是因为食物中的钙经过机体代谢后,未被人体吸收的部分最后也要通过尿道排出体外,而人体排钙的高峰期一般在晚餐后4~5小时,如果晚餐吃得过晚,排钙高峰期正值生命活动减慢的睡眠期,钙就不能及时随尿液排出体外。尿液长时间蓄积于尿道和膀胱内,钙质便会结成尿路结石和膀胱结石。如果食物来不及消化,积留在胃内,还会导致胃炎和消化不良等多种疾病。晚餐进食要科学,也不能食后就睡,因此,每天吃晚餐的时间最好在下午6时左右为宜。
细嚼慢咽利健康
医学家认为,咀嚼对身体健康影响很大,细嚼慢咽不仅可避免某些疾病的发生,而且有防癌杀菌、增强体魄的作用。
咀嚼是用牙齿把食物咬碎研细的过程,在医学上称为物理性消化,充分的咀嚼有很多好处:
1.增进食欲。“味美食欲高”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味觉感受器——味蕾布满舌头的表面,细细地咀嚼,可使食物的美味和味蕾充分接触,既可品尝出鲜美的味道,又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和胃肠的蠕动。
2.促进吸收。食物嚼得越细,越能减轻胃肠的负担,又能与消化液充分混合,营养的吸收会明显提高。试验表明,细细地咀嚼,可使植物性纤维素的吸收由37%提高到85%;蛋白质由72%提高到85%;脂肪由71%提高到83%。
3.有益牙齿。多咀嚼一些较硬的食物,可对牙齿和牙龈产生较大的摩擦,从而起到清洁牙齿和按摩牙龈、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咀嚼时,牙齿所受的压力频频传给颌骨,这种生理性的刺激,可以促进颌骨的发育。
4.增多唾液。食物能促进唾液腺的分泌,它在口中的时间越长,唾液分泌越多,越有利于消化。唾液还含有溶菌酶、氧化酶和来自毛细血管的白细胞,它们对细菌有杀灭作用,使人少患胃肠道疾病。
5.利于美容。细嚼慢咽能够促进面部肌肉的运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提高脸部皮肤和肌肉的新陈代谢,减少皱纹,使人的面部皮肤红润,青春常在。
6.益大脑。细嚼慢咽,可使面部肌肉得到运动和锻炼,还能提高大脑皮层的活力,起到预防大脑老化和老年痴呆的作用。
7.益心脏。进食过快,易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发生意外事故。
8.益视力。视力是相当于透镜的水晶体的厚度根据脉络组织活动进行调节的,并成像于视网膜上,如果长期咀嚼过少,孩子的下颚不发达,面部的皮层肌肉力量变弱,水晶体调节机能就不能很好地工作,其结果易造成视力减弱。
9.益减肥。食物进入人体充实到胃部,当大脑神经发出“饱了”的信号时需要一定的时间,然而进食过快,当大脑发出停止进食的信号时,往往已经吃了过多的食物。据研究证实,每餐咀嚼咽食不正常的人有50%会变得肥胖。
10.益抗癌。人体细嚼慢咽所产生的唾液,经科学测定具有很强的消毒能力,能灭杀食物中的致癌物质。
实践表明,吃得越快,越不易有饱的感觉,因而越吃越多,致使能量过剩。许多小胖墩常常是多食而造成的肥胖,如果发现肥胖苗头,而且有进食过快习惯者,应及早控制进食速度,以细嚼慢咽为好。
第五节红薯的营养分析
食欲旺盛不一定是健康
一个人食欲的好坏,是衡量健康与否和疾病是否好转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正常的饮食情况下,若是突然饮食旺盛起来,这是一种不可忽视的非健康状况,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早期现象。可能出现的病症大体有如下几种:
1.甲状腺机能亢进:由于甲状腺素的大量分泌,使体内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分解代谢增高,热能消耗过多。因此,一日三餐之外还肌肠辘辘,各种代谢亢进的表现相应出现,多汗心悸、体重下降、夜不安眠、性情暴躁、手颤、眼球凸出、头痛、血压升高且出现甲状腺肿大。
2.糖尿病:大量的葡萄糖从尿液排出,糖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反馈性地刺激大脑的进食中枢,使人常处于饥饿状态,需多食以求得补充。此类病人除多食外,并有烦渴、多尿、体重下降的症状,但有的中年患者体重并不下降,反而出现异常肥胖,应特别注意。
3.皮质醇增多症:患者患病后食欲亢进,同时出现异常肥胖,面部胖得像月亮,胸腹部脂肪堆积,而四肢却不肥胖,有时反而消瘦,与肥胖的躯干形成极为鲜明的对照,对此亦称之为“向心性肥胖”。
凡感到自己的食欲与往常大不相同、已有较长时间特别想吃东西,常感饥饿,就有可能是上述疾病的前期征兆时,应警惕并及时到医院诊治。
过量饮酒有害健康
乙醇对食道和胃肠道的粘膜形成强烈刺激,不仅容易引起胃溃疡,而且容易发生食道癌、肠癌和肝癌,危险性比一般人高出几十倍。有人统计,在各种死于癌症的病人中,有5%左右与饮酒有关。妇女即使少量饮酒,患乳腺癌的危险性也会增高;饮酒量越大,次数越多,危险性也越大。饮酒易引起癌症,原因之一就是乙醇是一种助致癌物,它虽然本身并不致癌,但是遇到致癌物,可以加速和增强致癌作用。
肝脏硬化也是长期大量饮酒的后果,80%~90%肝硬化病人可能与饮酒有关:乙醇影响人体正常的脂肪代谢,以致形成脂肪肝,并可发展为肝硬化,在此基础上再出现肝癌。另外,长期大量饮用啤酒,可使脂肪在腹部蓄积,造成“啤酒肚”;还可使脂肪在心脏肌肉组织蓄积,形成“啤酒心”;这些都不利于健康。
过量饮酒,可增加中风的危险。据统汁,长期酗酒可使死于中风的危险增加数倍。半数以上经常大量饮酒的人,平均寿命和工作年数都缩短。
父母饮酒,还影响下一代子女的发育。在受孕前3个月,父亲经常酗酒,下一代子女容易出现肺动脉狭窄、血管瘤、输尿管发育不良等疾病。母亲在受孕前3个月到子女出生后半年期间大量饮酒,可造成子女智力低下。
大量无节制地饮酒常常使正常食欲受到抑制,影响人体从正常饮食中获取营养素。同时酒精加速维生素B1的代谢,使人产生维生素B1缺乏症,出现神经炎、手足麻痹震颤等。西方国家由于酒精中毒而导致的神经炎占各种原因引起的神经炎的首位。可见无节制地饮酒对身体会产生许多有害作用。
适量饮酒会对身体产生良好的作用,具有保健效果。如果不节制,饮酒过度,则会产生有害的影响。
怎样科学饮酒
1.首先应控制饮酒量。饮酒必须适量,不能每餐必饮,每饮必酩酊大醉。在聚会场合,不要勉强劝酒,更不能灌酒。饮酒量应各自掌握,适量而止,不要“显威风,逞英豪”。一般认为,每次饮酒,啤酒以半瓶为宜,不能超过1瓶;葡萄酒、绍兴黄酒以100克为宜,不能超过200克;白酒以25克为宜,不能超过50克。如果空腹一次饮下50克白酒,人便出现“酒意”。
2.尽量饮用酒度较低的葡萄酒、绍兴黄酒和啤酒,少喝或不喝烈性白酒。50~60度的白酒乙醇含量相当于葡萄酒或绍兴黄酒的4倍,即使喝得少,对胃肠的局部刺激也较强,容易损伤胃肠粘膜。而喝葡萄酒、绍兴黄酒和啤酒,还可得到较多的铁质和一些维生素。
3.空腹饮酒是大忌。空腹饮酒容易醉,是因为乙醇迅速被吸收,血液中乙醇浓度很快达到酒醉程度。空腹饮酒即使饮酒量不多,也对身体十分有害。胃里没有食物,酒精便会直接刺激胃壁,引起胃炎,重者可能导致吐血,时间长了还会引起溃疡病。因此,要在饮酒前吃些东西,或者慢慢地边吃边喝,而且不能过量,以免发生急性和慢性酒精中毒。
4.饮白酒时,不要同时饮汽水,以免加速乙醇的吸收。
5.服药前后不要饮酒。因为酒可以加速药物的吸收,使药性发生改变,达不到治疗目的。医生规定有些药物需用酒服下的例外。
6.饮用药酒,应请教医生。市面上药酒种类很多,必须根据个人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遵医嘱选用。但是饮用量也不能多,不能像普通酒那样开怀畅饮。药酒最好在饭前饮,使其发挥药效。
7.喷洒农药前不要饮酒。各种农药对人体都有一定的毒性。饮酒后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皮肤表面血管通透性增高,农药更容易透过皮肤血管进入血液,引起中毒。接触其他有毒物质的作业人员,工作前后也不能饮酒,否则容易吸收更多的有害物质。
8.未成年儿童不能饮酒。儿童饮酒往往与父母有关,父母饮酒时,出于宠爱好玩,给孩子尝尝。这样潜移默化,孩子便容易养成饮酒的习惯。未成年人嗜酒,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不利于智力、体力的正常发育。未成年人自制力差,还会引发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
9.妇女不要经常大量饮酒。酒对女性健康的损害比男性严重,由于雌性激素的影响,妇女体内代谢乙醇的能力较低,速度较慢,所以乙醇更容易在体内蓄积,造成损害。
10.不要用饮酒来保暖。不少人认为“酒能御寒”。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喝酒以后,由于酒精成分的刺激,皮肤温度会升高,使人产生温暖感。但是,对这种温暖感是不能持久的。因为体表的血管越是舒张、松弛,体热的散发就越快,使体温急骤下降,人就产生了强烈的寒冷感觉。喝酒之后,反而比不喝酒更易产生寒颤,引起受凉或感冒。因此,不宜采用饮酒来保暖。
11.忌长期以酒代饭。适当少量地饮点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疲劳。但有些人常常以酒代饭,这对人体健康是十分有害的。据分析,50克白酒约含有627千焦的热量;250克啤酒约含有418千焦以上的热量。因此,偶尔只喝酒不吃饭,对人体的危害并不大,特别是饮酒时要吃入大量的菜肴,可以摄入较多的热量和营养素。但如果长期以酒代饭,就会损害人体健康。首先是经常大量饮酒,会引起酒精中毒、肝硬变、动脉硬化,诱发食管癌、胃癌等疾病。其次,饮酒虽然可补充一些热量,但人体所需的许多营养素,如各种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是各种酒类均不能提供的。因此,不要长期以酒代饭,否则,会使机体得不到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