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年华》的结尾,梁朝伟把心中的秘密说给吴哥窟旁的树洞,然后以草封掩。据说从此以后,所有人,包括他自己,都不会记起那不堪回首的往事……这是吴哥窟留给我们的一个神秘侧影。
前世:神的微笑,神的宫殿
对于柬埔寨人来说,吴哥窟不是人间的制作,而像一个神话传说。按传统的说法,居住于Meru山上的Indra神,赐予他儿子Ketomealea以人的生命,让他保护佛教,维持其王国的光荣。此后Ketomealea建成了吴哥窟。
后来Ketomealea受封为社稷的国王时,便把他的国土命名为Kampuja,即今日之柬埔寨。
AnkorThom是真正的吴哥城,也叫大吴哥,占地10平方千米,是高棉帝国的最后一座都城,有5个城门。历史上曾有的宫殿已经坍塌,但是中心寺庙贝雍寺(Bayon)上的54个佛塔却依然完好,每座塔的四面都雕刻着巨大的微笑着的脸庞,那是闻名于世的“吴哥微笑”。据说,那个迷人笑脸是神的脸庞,而更多的高棉人却愿意相信,那是建造了吴哥城的国王嘉亚娃曼七世(Jaya Varman VⅡ)的微笑。古老相传,佛像的眼睛虽然闭着,但他既能看到从王都到边境每个人的活动,又能看到天堂和地狱中的一切情况。他时刻在监督着众人的一言一行,因此,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吴哥窟(Angkor Wat)也叫小吴哥,意为“寺之都”,距大吴哥3.3千米。其建造者为苏利亚华尔曼二世(SuryavarmanⅡ),他为了供奉自己的守护神、印度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毗湿奴(VIShnu)而建造此庙,并将此庙作为自己的墓地。
吴哥窟既是国王生前的寝宫,又是国王死后的寝陵;既是王室的宫廷,又是王国的首都。中国元朝大臣周达观曾在700年前目睹吴哥王朝之强盛与吴哥窟之雄奇,在其著作《真腊风土记》中,他形容其为“鲁班墓”——的确,只有鲁班之名,才能形容其鬼斧神工的营造,才能概括其神妙莫测的气韵。
然而,在公元1431年,曾经繁荣一时的吴哥王朝却随着泰人的入侵而画上句号。弃城而逃的高棉人远赴150英里之外的金边建立了新的首都。泰人怀揣着吴哥的奇珍异宝返乡之后,那些俯瞰历史尘烟的神的宫殿、佛的寺庙,便被深深地埋藏在萨湖畔的绿色荒完里,成为被弃置的过往,被湮没的辉煌,开始了沉默而漫长的守候,守候至今生。
今生:时间无法遮掩的绝伦珍珠
1860年,收集动植物标本的法国人予利·莫哈特(Henryi Mouhot)闯入吴哥城沉睡了400年的秘密花园:到处是雄伟庄严的庙宇,到处是精美绝伦的石刻和浮雕,到处是风格奇特的宝塔,还有庞大得惊人的城市排水系统和宽阔笔直的大道。但这里没有个人影,张扬的大树枝杈无限地伸展,长长的枝蔓如同巨掌一般地把廊柱、屋顶包围,撕裂。榕树和木棉霸道的根系把巨大精美的石刻雕像层层缠绕。
前世已矣,吴哥窟的今生就此徐徐展开,像蒙尘珍珠得以重见天日,整个世界惊慕于她那岁月难掩的炫目光彩。小吴哥(吴哥窟)是把前世梦影保存得最完整的寺庙,它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它使用的石块与埃及卓甫斯(Cheops)金字塔一样多,总共使用了30亿吨石头,有一块重达8吨。
吴哥窟是吴哥遗址中唯一正门面对西方的神庙,入塔门后,参观者必须先经过一条跨越护城河的石砌长道,两侧各有一条七头蛇作为护栏。穿过入门塔步入内过道,映入眼帘的是出水莲花似的5座圣塔,过道两边各有一方水池,点缀着圣塔莲花蓓蕾般的倒影。注视着前方的花蕾,再通过近500公尺的山道,才能抵达中央神殿。中心建筑分三层,每层的走廊设计错综复杂并全部相交,走廊环绕着四周,显露出中间的可使用空间。中心塔由第三层向上伸展1达31米,距地面55米,是整体建筑的综合点。5座主要高塔象征须弥山的峰,是印度教诸神的居所,也是整个宇宙的中心。
柬埔寨王国国旗上的三塔徽记就是这5座宝塔的正面图案,只因其余两座宝塔被遮挡住,看上去便成了三塔。
吴哥窟的装饰浮雕丰富多彩,它刻于回廊的墙壁及廊柱、窗楣、基石、栏杆之上,令人目不暇接。在塔四周的墙壁上,布满如真人大小的2000尊舞蹈仙女阿卜萨拉的浮雕像。仙女舞姿纷繁,十指柔美,栩栩如生,使游人叹为观止。第一层回廊的浮雕题材主要取自印度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从第二层回廊走向第三层回廊的中庭,也有许多神祗的雕像,优雅、华丽又柔和,令人神往。无论从建筑技术,还是艺术成就方面,吴哥窟都堪称奇绝。
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吴哥窟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加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