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只停留在“好奇”阶段,而缺少积极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对世界仍然一无所知。一个对世界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创造科学的奇迹。勇于探索,努力开拓前人未知的领域,将会使我们付出无数。血和艰辛的劳动,甚至让我们陷入“山重水复”的困境。然而,许多新发现、新创造都经历了这个过程,只要方法对路,并坚持不懈,奇迹一定会在探索中产生。
不怕走弯路一个少年来到一个路口,似乎有那么一条小路若隐若现,召唤着他前进。当他正要迈步,妈妈拦住了他:“孩子,那条路走不得!”
少年说:“我不信。”妈妈说:“我就是从那条路走过来的。你怎么不相信?要知路好不好走,要问过来人。”少年说:“既然你能从那条路上走过来,我为什么就不能?”妈妈说:“我不希望你走弯路。”少年说:“我不怕,我自己选择的,我要走!”蚂妈看着少年,叹了一口气说:“你这孩子太倔强,那条路很难走,你一路要多加小心!”少年雄心勃勃地上路了。走在路上,少年发现妈妈没有骗他,那条路确实难走。孩子碰了壁,摔了跟头,有时候的确想停下来,但他选择了咬牙坚持,终于,他走过来了。
创新一点通一位儿童文学家说:“人应该有探索,有追求。这些都要从幼儿时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做起。”我们的父母喜欢对我们说:“你怎么能这样做?…这太危险了,你可不要玩!”“这种危险性很大的活动还是别参加了,在家看看动画片吧。”这恰恰妨碍了我们探索精神的培养。学学那位少年吧,如果不去尝试一下,怎么知道父母的话是真的呢?
最大最重的门古代波斯有一位国王,他想挑选一名官员担当一个重要的职务。他把那些智勇双全的官员全部召集了起来,想看看他们之中究竟谁能胜任。
国王把官员领到一扇大门前,面对这扇全国最大、来人中谁也没有见过的大门,国王说:“各位爱卿,你们都是既聪明又有力气的人。现在,你们已经看到,这是我国最大最重的大门,可是一直没有打开过。你们之中有谁能打开这扇大门,帮我解决这个搁置已久的难题?”不少官员只是远远地张望了一下大门,就连连摇头。有几位走近大门看了看,又退了回去,没敢试着开门。另一些官员们也都纷纷表示,没有办法打开门。
这时,有一名官员径直走到大门下,先仔细观察了一番,又用手四处探摸,用各种方法试探开门。几经试探之后,他抓起了一根沉重的铁链子,没怎么用力拉,大门竟然开了!
原来,这扇看似非常坚固的大门,其实并没有真正关上,任何一个人只要仔细察看一下,并拿出胆量试一试,比如,拉一下看似沉重的铁链,甚至不必用多大力气推一下大门,都可以打得开。如果连摸也不摸、看也不看,自然会对这看似坚固无比的宠然大物束手无策了。
国王对打开大门的那名官员说:“这个重要的职务,就请你来担任吧。因为你不局限于你所见到的和听到的,在别人感至4无能为力时,你却能想到先仔细观察,并有勇气冒险试一试。”然后,国王又对其他官吏说:“其实,对于任何貌似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开动脑筋仔细观察,并有胆量冒一下险,大胆试一试,就肯定能找到解决的方法。”那些没有勇气尝试的官员们,一个个都低下了头来。
创新一点通我们常常被跟前的困难所吓倒,因为,从表面上看,这个困难是十分巨大的,也是十分可怕的。其实,这个困难并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也许稍微动一动脑,或动一动手,马上就可以解决的。可是,为什么我们偏偏止步不前呢?缺少尝试的勇气!所以,我们要克服被困难吓倒的懦弱性格,养成大量尝试的习惯。只要我们遇到问题就大胆去尝试,最难的问题总会找到解决的办法。
心中的顽石从前,有一户人家的菜园摆着一块大石头,宽度大约有4尺,高度有10尺。到菜园的人,不小心就会踢到那块大石头,不是跌倒就是擦伤。
儿子问:“爸爸,那块讨厌的石头,为什么不把它挖走?”爸爸这么回答:“你说那块石头吗?从你爷爷时代起就放在那里了,它的体积那么大,不知道要挖到什么时候。没事无聊挖石头,不如走路小心一点,还可以训练你的反应能力。”过了几年,当时的儿子娶了媳妇。
有一天媳妇气愤地说:“菜园那块大石头,我越看越不顺眼,改天请一人搬走好了。”丈夫回答说:“算了吧!那块大石头很重的,可以搬走的话在我小时候就搬走了,哪会让它留到现在啊?”媳妇心底非常不是滋味,那块大石头不知道让她跌倒多少次了。
有一天早上,媳妇带着锄头和一桶水,将整桶水倒在大石头的四周。
十几分钟以后,媳妇用锄头把大石头四周的泥土搅松。
她早有心理准备,可能要挖一天吧,谁都没想到几分钟就把石头挖起来,看看大小,这块石头没有想象的那么大。看来,大家都是被那个巨大的外表蒙骗了。
创新一点通为什么几代人都被那块大石头吓住了?是因为在他们的脑子里早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大石头一定是很难搬走的。正是这种思维习惯窒息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妨碍了他们试一试的努力。在我们身边,也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比如,某一个问题似乎非常棘手,好多人都认为它难以解决,于是在所有人心里便形成了这样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其实,这是被问题的表面形象给吓住了,当你下决心去解决它时,它也许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难办。
喜欢解剖的艾德里安艾德里安是英国著名的神经生理学家,因对皮肤和肌肉的机械感受器中“全无定律”的证明和对适应现象即艾德里安定律的发现,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小时候的一天,小艾德里安在河边玩耍,忽然发现岸边躺着一只从上游冲下来的死狗,已经被水浸泡得有些臃仲,甚至还有一点腐臭味。小艾德里安高兴极了。要知道,平时喜欢解剖的他,只解剖过一些小虫子、小鸟和小老鼠之类的小动物,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而最近,他刚从一本生理书里学到了介绍狗的内部结构的知识,正想实验实验呢,没想到上帝成全他,就让他碰上了一只死狗。
于是,小艾德里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死狗拖了上来,放在一个干燥的地方,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刀就解剖开了。他一边干着,还一边掏出小本本.在上面记录着什么。他干得很认真,忘了时间,忘了回家吃饭。
母亲在家里等急了,只好出来四处寻找。这时,一位熟人告诉他,小艾德里安正在河边玩一只死狗,弄得满地非常脏。说完,那人还做出恶心的样子,并瞪了小艾德里安的母亲一眼,意思是说:你是怎么管教你的贵族儿子的。
母亲一听,气得火冒三丈。她跑到河边,看到了儿子果然像那位熟人描述的一样。她一边跑来一边大声斥责儿子:“天呀,你把谁的狗打死了?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别人家的狗?这是不能容忍的。”“妈妈,你误会了。”蹲在狗身边的小艾德里安站起来辩解道,“这根本不是我打死的,它是从河上游漂下来的。你看,它身上都有臭味了。”“那也不行。你看你把狗弄得多脏!满地都是五脏六腑,太恶心了。”
你怎么这样不讲卫生?母亲余怒未息。
“妈妈,我这是在解剖狗呢。你看,我把狗的内部结构都弄清楚了,还记下了不少数据呢。”母亲仔细一看,顿时感到自己太鲁莽了。儿子既没有打死狗,也不是为了玩死狗,他是为了解剖这只狗啊。儿子平常就喜欢解剖动物,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和科学探索的精神,不是曾经得到家里的大力支持吗?自己怎么能不分青红皂白就骂孩子呢?
“对不起,孩子。妈妈误会了你。你做得对。妈妈保证以后再不干涉你做实验了。”看到母亲亲切的目光,小艾德里安笑了,继续埋头他未尽的工作。
创新一点通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起始于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牛顿正是对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一问题的探寻。才发现了万有引力。总之,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创造成功的开端和必要的条件。我们在生活、学习中碰到问题、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知识时,就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冲动,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冲动就逐渐转化为内在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能够促使我们坚持不懈地探究知识。这是一种可贵的主动求知的表现!
漂亮的烟花奥斯特瓦尔德是德国著名的化学家,在催化、化学平衡和反应速度方面取得开创性成果,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1岁那年,奥斯特瓦尔德偶然得到一本关于烟花的旧书。书里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制作烟花和如何让烟花更好看等知识。放烟花,他见过,多么漂亮和有趣啊。他立刻被吸引住了。他把有关的化学名词、公式抄下来.第二天拿到学校去请教老师,弄清了一些问题后,决定自己尝试制作烟花。
不过,要自己做烟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小奥斯特瓦尔德碰到的是人手不够的问题。一个小孩子是不可能准备这么多东西的,于是他邀请了一个好朋友和他一起做。其次,是关于钱的问题。做烟花,有的材料是可以轻易找到的,比如外而的纸;但做烟花需要的各种药品,就得从药店购买。他数了数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还远远不够,不由得长吁短叹起来。
这时,细心的母亲发现了儿子的情绪变化。她问道:“孩子,你怎么一点也不高兴呀?”小奥斯特瓦尔德便告诉母亲,他想试验烟花,正为买不起药品而发愁。母亲告诉他别着急,然后找到孩子的父亲进行商量。父母都认为。孩子做试验是一件好事,可以激发他追求知识的欲望和学习科学的热情,还可以培养他的动手能力,于是决定全力支持孩子。母亲把省下来的钱交给了他,让他买硝石、硫磺,以及能产生各种颜色的金属粉末,并且,母亲还把家里的一些能够做试验的器具拿出来,供儿子使用。
父母的支持,增强了小奥斯特瓦尔德做试验的信心。每天放学回家,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屋子里摆弄这些物品。他到处收集有用的材料,把买来的药品进行加工。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原料终于都准备齐全了,并根据书里的介绍按比例进行了配方。
正式实验的那一天,小奥斯特瓦尔德和他的搭裆小心翼翼地卷好了一只烟花,然后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拿到外面去放。在燃放前,他特意把母亲拉到现场观看。小奥斯特瓦尔德点燃引线,只听“砰”的一声,烟花蹿上天空,闪烁着五彩缤纷的光芒,令人眼花缭乱,然后化做灰烬落了下来。
“真漂亮呀!”母亲在一旁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声。“恭喜你,儿子!你终于获得成功了。”小奥斯特瓦尔德非常得意,这可是他花了好多工夫,做了多次试验才成功的呀。后来,他做了更多的试验,靠着这份动手能力和认真钻研的劲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创新一点通被大人包办一切,不利于我们的成长,我们需要的是父母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帮助,在他们的积极引导下,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小培养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助于提高我们探索事物的热情。有时,我们在亲身实践中,不仅达到了“玩”和满足“好奇心”的目的,也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科学的种子休伯尔是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小时候的他,是一个爱好广泛的孩子。
他在三四岁时喜欢弹钢琴;很快,受姐姐的影响,他又热衷于数学;然而,当他背起书包不久,又对摄影和化学课产生了很大兴趣。对于孩子不确定的爱好,父母并没有在意,他们认为这是正常的;作为孩子,应让他们自由发展,而不应该强制他们干什么。
小休伯尔的父亲是一位化学工程师,家里的地下实验室里放着许多实验用的烧杯、烧瓶和化学药品。父亲经常在这里做化学试验。小休伯尔在个人兴趣上的最后定形,就是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
小休伯尔跟着父亲来到地下实验室,看到父亲将几种无色的液体倒在一起后,液体就像魔术一样变成了其他颜色;还有,父亲在凉水里加进一种白色的固体粉末,凉水立即冒起了热气,开始沸腾起来……这一切真是太奇妙了!可把小休伯尔高兴坏了。从此,他的注意力和兴趣全部转移到化学上来。他前后跟着父亲,没完没了地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请父亲解答;只要父亲一做试验,他便做忠诚的观众,目睹实验的全过程,每一个细节都不落下。对于儿子的提问,他的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只要儿子愿意看实验,他决不阻拦,甚至主动叫儿子到实验室。这些,无意间培养了小休伯尔对于科学、特别是化学的兴趣,对儿子日后取得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0岁那年,父亲送给小休伯尔一件特殊的礼物,即一套可以做一些小实验的化学装置。小休伯尔可以亲手做化学实验了,还有比这更令他高兴的事吗?要知道,他从来没想到会收到父亲这样的礼物啊。他根据父亲的指导,用这套装置制造了氢气,制成一个大氢气球,这个氢气球竟飞行了100多公里,轰动了远乡近邻。为此,他颇为得意。他还根据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实验知识,把几种药品混合在一起,合成或还原各种化学物质。
一旦来了客人,他都不忘记向客人表演一番。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又喜欢上了物理、数学和拉丁文等科目,还喜欢上体育运动、组装收音机、摄影等,但他对于化学实验的爱好始终没有改变。
创新一点通从喜欢到体验,是我们产生某种兴趣和爱好的必由之路。喜欢是感觉,是我们的好奇心的体现;而亲自体验,则是为了检验这个爱好,它可以加深我们的兴趣。最终定形,也可以打击我们的兴趣,使我们的兴趣转移。所以,要增强对科学的兴趣,我们除7接触科学实验外。最重要的是亲手实验,并从中产生乐趣。这样,我们对科学的兴趣就会慢慢形成。要知道,兴趣是钻研科学的种子。一切创造发明,都是基于这种对事物的强烈兴趣。
男儿志在四方徐霞客从小爱读历史、地理类的书籍、图册。在私熟读书的时候,老师督促他读儒家经书,他住往背着老师,把地理书放在经书下面偷看,看到出神的时候,禁不住眉飞色舞。
十几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决心亲自到名山大川去游历考察一番。但是他想到母亲年纪老了,家里没人照顾,没敢提这件事。
他的心事还是被母亲觉察到了。当母亲了解到他有这样的愿望,就跟他说:“男儿志在四方,哪能为了我留在家里,做篱笆下的小鸡、马圈里的小马呢!”母亲为他准备行装,还给他缝制了一顶远游冠。有了母亲的热情支持,徐霞客远游的决心更坚定了。
徐霞客在他22岁那年,开始离家外出游历。他先后游历了太湖、洞庭山、天台山、雁荡山、泰山、武夷山和北方的五台山、恒山等名山。每次游历回家,他跟亲友谈起各地的奇风异俗和游历中的惊险情景,别人都吓得说不出话来,他母亲却听得津津有味。
后来,老母亲死了,徐霞客就把他全部精力扑在游历考察的事业上。
在他50岁那年,他开始了一次路程熳长的旅行。他花了整整4年时间,游历了湖南、广两、贵州、云南四省,一直到我国边境腾冲。他跋山涉水,到过许多人迹不到的地方,攀登悬崖峭壁,考察奇峰异洞。有一次,他在腾越经过一座高耸的山峰,发现悬崖上有一个岩洞,根本没路可通。
他冒着生命危险,像猿猴一样爬上了悬崖,终于到达了洞口。
又有一次,他在湖南茶陵,听说当地有个麻叶洞,洞里有神龙或者精怪,不是有法术的人,都不敢进洞。徐霞客不信神怪,他出了高价雇个当地人当向导,进洞考察。正要进洞的时候,向导问他是什么人,当他知道徐霞客是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向导吓得直往后退,说:“我以为您是什么法师,才敢跟您一起进洞,原来是个读书人,我才不冒这个险呢。”徐霞客并不罢休,带着他的仆人举起火把进洞。村里的百姓听到有人进洞,都拥到洞口来看热闹。徐霞客在洞里考察了很久,一直到火把快烧完才出来。围在洞口的百姓看他们安全出洞,都十分惊奇,说:“我们等了好久,以为你们一定给妖精吃了呢。”徐霞客漫游西南的时候,除了随身的一个仆人外,还有一个名叫静闻的和尚和他们做伴。有一次,他们在湘江乘船的时候,遇到了强盗,他们的行李财物被抢劫一空,静闻和尚因为受伤,在半路上死了。到最后,连他随身的仆人也离开他逃走了。但是这些挫折都没有动摇他探索自然的决心。
徐霞客在旅途中,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
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不但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还称得上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呢!
创新一点通徐霞客抱定“实地考察”的科学态度,毕生致力于走遍名山大川,从中寻找论证翔实的地理资源,勘正校误,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地理资料。正因为有了这种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求实精神,才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地理资料和文学作品,才创下了许多“第一”。
要是能反复使用多好毕昇是北宋中期一个普通的平民知识分子。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盛行雕版印刷,就是在较坚硬的整块木板上雕刻出反体、凸起的文字,经刷墨、铺纸、加压历得到正写文字复制品的方法。它的缺点是:刻版赞时、费工、赞料;存放不便;发现错字不容易更正。
毕昇的家附近就有一个书坊。他常常看到书坊里雕满了字的整块整块的木板堆栈积成山,书印完后没处存放,只好拿去当柴烧,他觉得非常可惜。渐渐地,他萌发了改进雕版印刷的念头。他常常到书坊向工人学习雕版印刷技术,总结实践经验,找来历代一些有关印刷方面的资料,不断学习、探索,并反复进行实验。
一天,毕昇正在刻一部书稿。他边刻边想,有很多字在文章中都是经常要用到的,可是每次都要刻,太麻烦了,要是刻一次能反复使用就好了,常用汉字也就那么几千个……对了,如果刻出来的字可以拆开,自由组合,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想到这里,毕舁很兴奋,但字怎样才能拆开?拆开后又怎样才能合起来印刷呢?把字分别刻在每一块小木板上或许能行,毕界立即动手找来工具把整块的杉木弄成一块块半寸见方的小木块。
他又找出3000来个常用字,试着在小木板上刻了起来。他把每个单字都刻了好几个,有些常用单字像“之”、“也”等,每个单字都刻了20多个,花了将近1个月的时间,他终于把这些字刻完了。
怎样才能把需要的字挑出来呢?为了解决拣字难的问题,毕舁考虑了很久,最后他将这些字接音归成十几类。一个韵部一个类,同一类的放在一个盘子里,每一类都按部首笔画排出顺序。
这天,毕舁提着装满木活字的柳筐走进雕字工场,他笑着请大家帮助他试验一下木活字。工人们热情地帮助他摆开了字盘,调匀了印墨,捧来了纸张,一个工人递给毕舁一部书稿。正在试验时,在场的一个工人告诉他:杉木木纹粗,质地软,容易吸水和变形,印刷时受墨多了就要膨胀。
加上每个活字的木纹不一样,有的胀得快,有的胀得慢,所以笔画也就有粗有细了。毕昇想:要是找到一种既不吸水,又能雕刻成字的材料多好。
一天,他发现妻子用瓦罐烧水,猛然想到,如果先用泥坯刻好字,再进窑烧,不就可以制成像瓦罐那样不吸水的泥活字了吗?
于是,他又将摔打了无数次的胶泥分制成许多半寸见方的“小土坯”,刻成5000多个字块,然后点火烧窑,日夜守候。两天后,一套不吸水、笔画清晰、坚如牛角的泥活字终于制成了。他把活字拼好,试着印了儿张,每一张都很清晰。试验终于获得了成功。
创新一点通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我国印刷史上的一场革命,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比欧洲的金属活字印刷术整整早了400多年。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肯动脑、肯钻研、肯实验,就一定会取得科学上的进步。今天,虽然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了科技,但并非到达至善至美的程度,只要我们从中找出差距,加以改进,我们仍然会发明许多东西。有志的青少年不妨努力吧!
用什么取代竹木片呢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国商朝把汉字刻在龟甲兽骨上,但是甲骨的来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携带、保存,所以人们后来把汉字刻在简牍上。简和牍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狭长的称“简”,略宽的称“牍”。由于一片简只能刻几个字,因此写一篇文章就要用许多简,写完之后人们再用绳子把简串起来,成为“册”。虽然做简牍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们很笨重,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用简牍写的奏折重达一石(约50斤左右)。后来人们用丝帛作为书写材料,它柔软轻便,易于书写,可惜量少价高,这一致命弱点使它难于推广使用。
在京城洛|5H的皇宫里当官的蔡伦.当时主管临督制造宫中用的各种器物。他非常聪明,很会动脑子,经常和工匠们一起研究制作工艺。蔡伦看到皇帝每天婴批阅堆成小山般的简牍,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着要制作出-一种轻便易月{的书写材料,来取代笨重的简牍。
对于新的书写材料.蔡伦的第一个要求是轻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简牍首先被排除在外,而丝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于是,蔡伦仔细观察了丝帛的生产过程,从分析丝帛的结构人手,发现它是由纤细的短纤维互相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结构与丝帛相似、取材容易、价格低廉,从此时时处处留意着、寻觅着这种新材料。
有一天,蔡伦和几个小太监来到城外游玩。这是一个十分幽静的山谷,一条小溪潺潺流过,溪边垂柳依依,景色宜人。小太监们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十分快活,唯独蔡伦心事重重,东张西望。忽然,他两眼一亮,快步走到溪边,蹲着不动了。
小太监们觉得非常奇怪,都围拢过来。只见蔡伦手里捧着湿湿的、破破烂烂的、像棉絮一样薄薄的东西发呆。
一个小太监忍不住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呢,原来是这破玩意儿!快扔了吧!”蔡伦却仿佛什么也没听见,仍然痴痴地捧着。
那个小太监一个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样的东两就要往水里扔。
蔡伦突然醒过来似的,紧紧抓着不放,嘴里喃喃地说:“找到了,找到了!”小太监们都糊涂了,这蔡伦莫不是疯了、傻了,怎么把这破烂玩意儿当宝贝似的?
蔡伦双手捧着,三步并作两步,问河边的农夫:“老人家,这东西是怎么形成的?”农夫笑着吲答说:“这个呀,是漂在河里的树皮、烂麻、破渔网什么的,它们被水冲呀、泡呀,又被太阳晒,时间长了就成了这模样,到处都是呢!”蔡伦抬头看着满山遍野的绿树,不由眉开眼笑。
回到宫里后,蔡伦马上投入了紧张的试验和制作中,他挑选出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让工匠们把它们切碎剪断,放在一个大水池中浸泡。
过了一段时间后,其中的杂物烂掉了,而纤维不易腐烂,就保留了下来。
他再让工匠们把浸泡过的原料捞起,放人石臼中,不停搅拌,直到它们成为浆状物,然后再用竹篾把这牯乎乎的东两挑起来,等干燥后揭下来就变成了纸。
蔡伦带着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终于试制出既轻薄柔韧,又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纸。
公元105年,蔡伦奏请东汉和帝准予将他的造纸术向民间推广,他还挑选出挺括良好的纸,进献给汉和帝。汉和帝试用以后,非常满意.当场赞扬了蔡伦的这一发明创造,同时立刻下令把这个造纸技术推广开去。从此,中国的造纸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的行列。
创新一点通蔡伦造纸,千古流传。虽然今人不断地改进造纸术,但都没有离开纤维造纸的实质。造纸术的发明,不仅使纸张的应用走入寻常百姓家,而且大大减少了成本,其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但是,通过蔡伦的故事,我们也知道一项发明是不会轻易诞生的,它不仅是智慧和创新精神的结果,也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精神的结果。
蚂蚁的生活规律奥^斯特是丹麦著名的动物生理学家,曾发现了肌肉血液循环原理,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小时候,奥古斯特就对各种各样的生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只要一出门,他就情不自禁地把目光投向那些有趣的生物。在他的房间里,不管是墙壁上,还是桌子、柜子上,到处都是他制作的生物标本。他还有许多有关生物的书籍,时常是一边看书,一边抬头看标本,然后在本子上记录着什么。
随着生物知识的目积月累,小奥卉斯特对生物的爱好达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无论干什么事,只有发现了一种在他看来很有趣的生物,他就会放下手上的事,全身心地观察起来。
为了满足小奥古斯特对生物知识的渴求,父亲经常带他去爬山,去野外露宿,以便接触到更多的生物。小奥卉斯特从而看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小动物、小昆虫,掌握了许多有趣的生物知识。
一天,父亲带他去爬山。走着走着,小奥古斯特突然停下不动了,他慢慢蹲下身子,眼睛紧盯着一个地方。原来.他发现了一群大蚂蚊,正在草丛下而搬家。这是一种大个蚂蚁,身子大,腿也长,浑身黑油油的,在平坦地方根本见不到。父亲一见,微微一笑,知道儿子又对蚂蚁着了迷,如果这时打搅儿子,儿子会生气的。于是,父亲就在旁边找到一块大石头,坐在上而休息,耐心等待着。
也不知过了多久,父亲站了起来,发现小奥古斯特不见了。他大声喊了几遍,没有任何反应。这时,他才意识到情况危机。要知道,这里多危险呀,要是迷了路,要是遇上凶猛的动物……父亲的汗冒了出来,又大声喊了几遍,除了山谷的回音,仍然没有任何回应。
找了一阵后,父亲冷静了下来,开始分析思考。他想:小奥古斯特明明是在观察蚂蚁搬家,他断然不会去别的地方,是不是他跟着蚂蚊一起走了?这样一想他又回到最初发现蚂蚁的地方,顺着蚂蚊行走的方向,一直向前寻找。果然,他找到了儿子。原来,儿子跟着搬家的蚂蚁来到了蚂蚁的新窝旁,正仔细研究蚂蚊寓的内部构造呢。他是那样全神贯注,对父亲的喊叫声一点也没有听到。
看到儿子着迷的样子,父亲没有责怪他,也没有打搅他,而是蹲在一旁,陪儿子一起观看。这时,儿子突然发现了父亲,高兴极了,对父亲滔滔不绝地讲起了他观察到的蚂蚁窝的结构和其他有关蚂蚁生活规律的知识。父亲一边点头,一边赞扬儿子真是一个有探索精神的孩子。
正是对生物的热爱和为之痴迷的精神,加上父亲的理解和支持,才促成了,一个杰出生物学家的诞生。
创新一点通一个人对追求知识处于痴迷状态,确实是十分难得的。一个人痴迷于某一件事物,必然全心投入精力,全神贯注地加以观察和思考,直至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就是探索的过程,也是认识事物的过程。所以说,要探索,要了解世界真相,首先要有好奇心,并痴迷于此,并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一个取得成就的人,必然是一个对所从事的工作非常痴迷的人。
小小家庭实验室伍德沃德是美国著名的化学家,在有机合成化学实验和理论上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就,先后合成了包括胆固醇、皮质酮、马钱子碱、利血平、叶绿素等在内的复杂有机化合物达24种以上,被誉为现代有机合成之父。
伍德沃德小时候就对科学实验有一种强烈的兴趣。那时,他的邻居有间很大的实验室,被邻居的孩子麦克吹嘘为这一带最好的实验室。有一次,麦克带着小伍德沃德去参观了一回,那些花花绿绿、奇形怪状的瓶瓶罐罐一下吸引了他,使他产生了深深的羡慕和向往。他想:我要是有这么一间实验室该多好呀,那样就可以在里面做各种化学实验了。
回来后,他央求父亲:“爸爸,我也想有麦克家那样的瓶子,用瓶子做实验。可以吗?”“化学试验?不,那很危险,你不可以做。”父亲没同意。
“爸爸,我想做嘛。我除了要那些东西做实验,别的什么都不要,不要玩具,也不要零食吃,这也不行吗?”小伍德沃德撒着娇说。
可父亲认为他太小,坚持不给他买这些东西。
倔强的小伍德沃德想:爸爸不同意,那我就自己去找瓶子。
小伍德沃德把家里闲置的地下室清理了一遍,把杂物堆在一边,腾出一个小空间。然后又找来各种各样的瓶子和杯子,洗干净后装上各种颜色的墨水,并向麦克要了一些化学试剂。就这样,一个小小实验室就建成了。没事的时候,他就走进自己的实验室,摆弄着那些东西,非常入迷,俨然是个小小化学家。
这天是小伍德沃德的生口,家里准备为他举办热闹的生目宴会。当一切准备停当,却发现小寿星不见了。于是大家分头寻找,楼上楼下,左邻右舍都找了遍,也没有发现他的影子。这时,心细的妈妈想到了地下室,大家才在地下室的杂物后面找到了他。这时的小伍德沃德,样子可难看了,手和脸上糊满了各种墨水,脸也也脏兮兮的,却忙不迭地实验着什么,一点也顾不得理会他人。看到这个样子,大家都忍不住大笑起来。
只有父亲没笑。他看到这个情景,若有所思,什么也没有说。他想起了儿子曾央求他买化学装置的事。当时,他以为孩子是一时脑热,觉得什么好玩,就想要,一旦过去了,就什么事也没有了。没想到儿子还挺认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了。他为儿子而感动,甚至感到很欣慰。
他蹲下身子问:“你真的很希望做化学实验吗?”“爸爸,我想做。可这些东西做的效果一点也不好。”小伍德沃德伤心地说。
“没关系。从今以后,爸爸来帮你。”父亲说到做到,立即把地下室彻底清理了一遍,让空间变得更大一些;他还从商店买到正规的试验器具和一些没有多大危险性的化学品,供儿子做实验用。在这里,小伍德沃德正式开始了他科学探索的历程。
创新一点通探索科学秘密,不仅要在大自然里完成,也要在实验室里完成。而且,许多精细科技,特别是化工方面的知识,只有通过实验室的实验才能掌握,或证实。所以说,实验室也是一个大战场是探求科学、发现新规律、创造新事物的科学大舞台,在这里,我们也能摘取科学桂冠上的明珠。假如你愿意,并努力追求科学,你也完全可以成为国家最先进的实验室里的主人。
爸爸,你可以教我吗西奥雷尔是瑞典著名的生物化学家,在生物化学领域成果颇丰。小时候,两奥雷尔的父亲是一名外科医生,很重视对儿子的培养。为了满足儿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父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父亲的讲述,加上自己看书、阅读资料,他懂得了不少科学知识。父亲还经常给他讲手术趣事,这使小西奥雷尔对外科解剖充满了向往。他想:人的内部和动物的内部到底是怎样的呢?有什么不一样呢?尽管书里介绍过,父亲也给他讲解过,但仍觉得似懂非懂,总想亲眼看一看。
有一次,他问父亲:“爸爸,你能不能带我进手术室看一眼呢?”“孩子,那哪行呢?手术室是一个严肃的地方,在做手术时是不准外人随便进入的,尤其是孩子。”父亲说。
“可是,我想亲眼看看你是怎么解剖的,我还想亲自动手解剖呢。”小两奥雷尔认真地说。
“别着急。等你长大了,爸爸会带你进去的。”父亲安慰他道。
小西奥雷尔多么想验证一下书里的知识啊。看来,这个愿望只能埋在心底了。
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小西奥雷尔忽然听到了一个女同学大喊大叫的声音。他跑过去一看,原来是一只大虫子从树上掉下来了,正好落在女同学的脚下,把她吓了一跳。这条虫子花花绿绿的,还长着一身毛呢。
“真恶心!”同学们纷纷捂起了鼻子,逃开了。
小两奥雷尔没有走,他呆愣愣地盯着这条不断蠕动的虫子,忽然想到:这条大虫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呢?嗯,干脆我把它带回家去,解剖一下就知道了。
于是,他捡来一张大树叶子,把虫子包起来,准备把它带回家。同学们看到他这样做,都皱起了眉头,认为小西奥雷尔太不讲卫生了,让他赶快扔掉。
小两奥雷尔摇了摇头,坚持要把虫子带回家。回家后,他把虫子放在桌上,拿出剪刀,准备动手解剖。可是,到底如何解剖它呢?是从头开始,还是从尾巴开始?是先剖肚皮,还是先剖脊背。他举刀未定,迟迟下不了手。
这时,父亲刚好下班回来了。他看见小西奥雷尔的样子,不满地问:
“儿子,你把这只脏兮兮地东西带回家干什么?”“我……”小西奥雷尔看着父亲,嗫嚅起来,“爸爸,我想解剖这只虫子,看看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你想解剖这只虫子?好哇。”父亲高兴了。
“可我不知道怎么解剖它。爸爸,你可以教教我吗?”“当然。你这么喜欢研究,我很高兴,怎么会不教你呢?来,看看爸爸怎么做。”父亲拿出工具,开始做示范。
从此以后,小西奥雷尔在父亲的帮助下,开始解剖各种昆虫和小动物,对动物内部结构越来越熟悉,为以后从事生理科学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一点通只有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如果光听别人说:“梨子是甜的”。或者“梨子是酸的”,只能得出矛盾的印象,或者得到的印象只停留在甜或酸这两种味道上。如果你亲口尝一尝,或许就会发现:有的梨子甜中有酸,有的梨子酸中有甜,有的梨子嫩时酸,老时甜,有的梨子从小到老都是酸的,甚至,有的梨子还有一股涩涩的味道。根据你的实践,或许你还会得出梨子可以治咳嗽的结论。这些收获恐怕是你道听途说所难以得到的吧,你说是吗?
想摘月亮的孩子一天晚上,莱特兄弟在大树下玩耍,他们看到天上有一轮圆圆的月亮,觉得又亮又好玩,就商量要把月亮摘下来,放在屋里当灯用。
于是,兄弟俩就开始脱掉鞋子,爬上高高的大树,希望站在树上把月亮摘下来。但是,当他们快爬到树顶的时候,一阵风吹来,把弟弟从树上吹落下来。幸运的是,他被一根树杈钩住了衣襟,后来是爸爸把小弟弟抱了下来。
爸爸一边给小弟弟包扎伤几,一边对他们说:“你们想摘下月亮的想法很好,但月亮并不是长在树梢上,而是挂在天空中。想要摘到月亮,你们就应该造出一种会飞的大鸟,骑上它到空中去摘月亮。”父亲的鼓励在年幼的莱特兄弟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他们果然造出了会飞的“大鸟”,让人类实现了飞天的梦想。
创新一点通莱特兄弟制造飞机的故事家喻户晓,但他们从小就有的梦想,可能我们并不知道吧。每一个人从小都会有一些梦想,他们幻想自己的将来是多姿多彩的。虽然有的梦想似乎是不切实际的,但却是我们有想象力的表现。如果这些幼稚的表现能得到大人支持和引导,而不是受到压制和嘲讽,将来我们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就像莱特兄弟一样。
冒点儿险是值得的1996年,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因为鸡尾酒疗法声名大噪,被《时代》
杂志选为当年的风云人物。他认为:人必须真正对所做的事有热情,否则难以有真正的成功;如果敢于冒险并有勇气相信自己做得到,跟随自己的热情,当机会来临时,就能好好掌握机会,跳上成功的列车。同时,他也指出,在美国的中国父母并不喜欢下一代冒险、碰运气,多半选择没有风险、有保障的职业生涯。
他举例说,有一天,一个中国小孩和一个美国小孩家里的电脑同时死机。这时,中国小孩企图独自研究电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时,他的家长却阻止了他,并喝斥他不准再碰电脑,同时拨打电脑维修公司的电话请求援助。而美国小孩的家长却没有着急向电脑维修公司求助,他只是很无奈地对孩子说:“亲爱的,电脑是你自己弄坏的,我想你有责任把它修好。”美国小孩欣然同意了。
最后,美国小孩终于弄清电脑只是一时运用程序失控才造成了死机状态,他重新启动电脑后,一切便恢复了正常。与此同时,那个中国小孩家里的电脑被维修人员断定也只是运用程序失控,只需重新启动电脑便可恢复正常。这时,中国小孩说道:“我当时也觉得是这个问题,只是我的父母不准我再碰它。”20年后,美国小孩成为了一家赫赫有名的企业公司的总裁,而中国小孩却静守在一个平凡的岗位上。
创新一点通如果家长一味地“限制”我们,我们必须一丝不苟地做他们所指定的事。必须墨守成规地走上一辈所指引的路,不能有丝毫越轨冒险的行为,我们将来只能成为一个墨守成规的平庸之辈,搞发明创造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了。
所以,我们有必须告诉自己的父母:在相对安全的条件下,还是放心地让我们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吧,即使不能成功,我们也能尝到实践和创造的乐趣。
错出来的成功1876年,一位20来岁的年轻人只身来到芝加哥,他一无文化,二无特长,为了生存,只好帮商店卖起了肥皂。随后,他发现发酵粉利润高,立即投入所有的老本购进了一批发酵粉。结果他发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
当地做发酵粉生意的远比卖肥皂的多,自己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
眼见着发酵粉若不及时处罱,将会损失巨大,年轻人一咬牙,决定将错就错,索性将身边仅有的两大箱口香糖贡献出来,凡来本店惠顾的客户,每买一包发酵粉,都可获赠两包口香糖。很快他手里的发酵粉销售一空。
在随后的经营中,年轻人又发现:口香糖在市面上已经越来越流行,虽然是个薄利行业,但因为数目庞大,发展前景要比发酵粉好。他当即脑瓜子一转,又集结起所有的家当,把宝押在口香糖上了。营销过程中,他积极听取顾客的意见,配合厂家改良口香糖的包装和口味,后来他感觉这种配合局限性很大,索性倾其所有,自己办起了口香糖厂。
1883年,他的“箭牌”口香糖正式面世。但在当时,市场上口香糖已有十多个品种,人们对这支生力军接受的速度非常慢,他一下子又陷入了困境。
这时候,他想出了一个更为冒险的招数:搜集全美各地的电话簿.然后按照上而的地址,给每人寄去四块口香糖和一份意见表。这些铺天盖地的信和口香糖几乎耗光了年轻人的全部家当,同时,几乎在一夜之间,“箭牌”口香糖迅速风靡全国。到1920年,“箭牌”已达到年销售量90亿块,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营销单一产品的公司。这位惯于“错中求胜”的年轻人,就是“箭牌”口香糖的创始人威廉·瑞格理。
不仅如此,接下来的大半个世纪,“箭牌”口香糖还干过几件忙中出错的事情:20世纪60年代,公司投资1000多万美元成立了保健产品分部,并推出了抗酸口香糖。但由于糖里添加了有争议的药物成分,新产品没上市便被查禁,胎死腹中。为了抢占市场,他们更是投入巨资,大胆收购一些竞争对手,以至于几度陷入严重的经营和生产危机。
“箭牌”最后的命运如何呢?到今天,“箭牌融人生活每一天”的广告词已经家喻户晓,“箭牌”口香糖也已成为年销售额逾50亿美元的跨国集团公司。
创新一点通“箭牌”口香糖如今已家喻户晓,然而它的走红却始于一次次大胆的创新试验。在创新的过程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成功自然皆大欢喜,一旦失败则血本无归,落得走投无路的下场。但勇于创造的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不入虎穴,难得虎子。那些在创造中获得成功的人们是值得钦佩的,而那些在创造中没有成功的勇士,也是值得尊敬的。
可可饮料的变迂1519年,西班牙探险家科尔特斯带领一队人马进入墨两哥腹地探险。
这天,他们来到一个高原上,队员们个个累得腰酸背疼、筋疲力尽,一个个横七竖八地躺在地上,不想动弹。正在这时,从山下走来一队印第安入。见科尔特斯他们一个个无精打采.友好的印第安人立刻打开行囊,从巾取出几粒可可豆,将其碾成粉末状,然后和水、树汁、胡椒粉混在一起煮沸。顿时一股浓郁的芳香在空中弥漫。科尔特斯率先尝了一口,不禁叫道:“哎呀,又苦又辣,真难喝!”过了一会儿工夫,探险队员们好像得到了魔法一样,个个精神抖擞,充满活力!科尔特斯惊讶万分,连忙向印第安人打听可可饮料的配方,印第安人将配方如实相告,并得意地说:
“这刮是神仙饮料啊!”1528年,科尔特斯完成了探险任务,回到了西班牙。他向国王敬献了这种由可可做成的神仙饮料,不过,科尔特斯非常聪明,他分析了西班牙人的饮食特点,用蜂蜜代替了树汁和胡椒粉,所以,可可饮料的口感好多了。从那以后,可可饮料风靡了整个西班牙。一位名叫拉思科的商人,因为经营可可饮料而发了大财。
一天,拉思科在煮饮料时突发奇想:调制这种饮料,每次都要煮,实在太麻烦了!要是能将它做成固体食品,想喝的时候取一小块,用水一冲就能喝,或者直接放入嘴里就能吃,那该多好啊!于是,他开始了反复的试验。最终,他采用浓缩、烘干等办法,成功地生产出了固体状的可可饮料。
由于可可饮料是从墨西哥传来的,在墨西哥土语里,它叫“巧克拉托鲁”,因此,拉思科将他的固体状可可饮料叫做“巧克力特”。这是巧克力的第一代。
1763年,一位英国商人将巧克力特引进到英国。英国生产商根据本国人的口味,在原料里增加了牛奶和奶酪,于是,“奶油巧克力”诞生了。这是巧克力的第二代。
后来,经过脱脂处理后生产出来的巧克力,爽滑细腻,口感极佳,是巧克力的第三代,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享用的。
创新一点通我们人人喜食的巧克力,原来还有这样一段传奇经历。世界上许多事物的产生都有类似的过程:开始时并不是这个样子的,而是后来经过许多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才完成的。例如,我们手中的移动电话、我们父母开的小汽车等等,每一件产品的最后问世,都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和智慧;而且,这些产品的外观或功能也不是永远固定的,还会在不断探索中开发新的样式,适应新的要求。
奇怪的物质1879年的一天晚上,俄国化学家法利德别尔格从实验室回到家里吃晚餐。他叉起一块牛排,往嘴里塞去。突然,他停止了嚼动,略带诧异地问妻子:“娜塔莎,今天你在炸牛排里放了糖?…没有啊,从来没有听说过有往牛排中加糖的。不过,”妻子也奇怪地说,“今天的菜肴是有点不大对头。你尝尝看,这色拉也带有甜味。”晚餐后,法利德别尔格仍在想这个奇怪的甜牛排和甜色拉。出于科学家的习惯,他要把原因找出来。在检查完厨房用品后,他把疑虑的目光盯向了餐具,他舔了舔盘子的边缘,略有所思,再舔了舔自己的手,然后,马上抽出口袋里的那枝铅笔,也用舌头舔了一下。
“问题出在铅笔上,出在铅笔上!”法利德别尔格发疯似地大声嚷了起来,“娜塔莎,你瞧,凡是我用手接触过的餐具都带有甜味,而这甜味都来源于我用于写字的铅笔。可以肯定,铅笔上的甜昧是在实验室里沾上的。看来,实验室里一定有一种奇怪的特别甜的物质,我要去查个究竟。”法利德别尔格风风火火赶到实验室,点上煤气灯后,逐件逐件地仔细检查实验用过的器皿。终于,他发现甜味来自一种叫邻磺酰苯酰亚胺钠的化学物质。
这个偶然的发现给法利德别尔格开辟了一条通向新的发明的道路。从此,他集中全部精力.一心去研究这个煤焦油中提取出来的物质。终于,一种特别甜的白色结晶体出来了。他把它叫做“糖精”,并测出它比蔗糖要甜500倍。
1886年,这位化学家迁居德国,并在那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从煤焦油中提炼糖精的工厂。糖精就此开始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创新一点通遇到不能解答的问题,束之高阁或不闻不问,是一种懒惰和平庸的表现。所有发明或发现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对你发现的新事物置之不理,或一笑了之,要抓住不放,或许这是上天有意把发明创造的机会赐与你呢!
错过了,你就永远错过了。想一想,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错过的东西?
万年历的传说在很久以前,由于历法定得不准,天时与农事往往不能正确地配合,农作物的收成因而不理想。当时的天子祖乙(约公元前1450年)见到节令紊乱导致民生不聊生,也非常忧虑。当时的人们也以为是得罪了天神,于是祖乙亲自率领百官,焚香沐浴,前往天坛祭祀天神,并传喻全国百姓设坛祭天,祭拜天神,请求宽恕,使节令恢复正常,可是节令还是照样的紊乱。
在定阳山下,有个青年樵夫名叫“万年”,平日以打柴采药为生,平时对历法及节令很感兴趣。有一天,万年上山砍柴,休息时他望着树影出神,不知不觉中,地上的树影已悄悄地移动了方位。万年灵机一动,心想.可不可以利用日影的长短来计算时间呢?回到家后,万年就设计出一个“曰晷仪”。可是,一遇上阴雨天,日晷仪就失去效用了。于是,万年又借鉴山涯上滴水的声音,动手做了一个五层的漏壶,利用漏水的方法来计时。这么一来,不管天气阴暗,都可以正确地掌握时间了。
万年带着自己发明制造的日晷仪及水漏壶进见天子祖乙,说明节令不准与天神并不相干。袒乙觉得万年说得很有道理,就把万年留下,并在天坛前盖起日晷台、漏壶亭,又派了12个童子供万年差遣。从此以后,万年得以专心一意地研究时令。经过了几十年,万年精心制定的太阳历终于完成了。当他把太阳历献给祖乙时,已是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祖乙深受感动,就把太阳历定名为“万年历”,并封万年为“日月寿星”。直到今天.人们也习惯将阳历称为“万年历”,并在春节时挂上日月寿星图。
创新一点通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长期观察研究和思考分析的结果。有需要才有追求,有现象才有研究,有研究才有艰苦探索。现在我们已生活在科技发达的年代,一件司空见惯的事物,在它产生时,我们的前人都为之付出无数的心血。我们在享受这些成果带来的便利时.也要像他们一样,继续为人类的幸福去努力探索新的未知领域。
罐兴的发明罐头制品起源于法国。18世纪末,法国皇帝拿破仑征战四方,越战越远,大批食品运到前线之后腐烂变质,造成很大的浪费。拿破仑于是悬赏1200法郎,鼓励人们发明一种容器,防止食品腐烂。
巴黎附近有一位制饼师傅,名叫尼古拉·阿帕特,他根据常年做食品生意的经验,发现一种现象:如果将食品放入某一容器内,将其加热后,容器不再打开,容器内的食品便可保持一定的时间而不会变质。阿帕特就根据这一经验,提出“密封容器防腐技术”,同时制出第一批玻璃瓶罐头。这批罐头,经过几个月的海上运输、酷暑和潮湿的考验之后,打开食之,味道鲜美如初。拿破仑立即下令召见阿帕特,当面将1200法郎赏给他,并颁发给他一张荣誉证书。
阿帕特获得这笔钱之后,丌设了一家罐头工厂,这是世界上第一家罐头工厂,由于资金雄厚,工厂规模很大,制造各类罐头达70多种,销往西欧各国。
1862年,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发表论文,阐明食品腐败是细菌所致,这一发现,对罐头工业贡献不小。罐头工厂采用了蒸气杀菌技术,使罐头达到绝对无菌的水准。从此提高了罐头质量,延长了保存时间,而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创新一点通民间有许多“验方”,有的可以治疑难杂症,有的可以解决生活难题。许多人运用这些“验方”,的确为生活带来许多便利。然而,却很少有人追根求源,弄清它们的“所以然”,以致于这些“验方”千古不变,有的甚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实,只要肯钻研.就会有新的发现,也许这些“验方”里包含着许多未知的科学道理呢;
如果再加以利用和发扬光大,没准一项新的奇迹就产生了。罐头的产生不就是一个例子吗?
华佗与麻醉术三国时期,关公在樊城被毒箭射伤右臂。当时最著名的外科医生——神医华佗,用尖刀割开他的皮肉,刮骨疗毒。当时的关公,还能与人喝酒下棋,谈笑风生.使得在旁的将士们无不敬佩。其实,华佗在施行手术前,已在关公的伤口撒上了一种麻醉的药——麻沸散。华佗可谓是世界上制造和使用麻醉药的第一人。
在华佗之前,古代人在受伤需动手术时,据说要先捆起病人的手脚,或者用棍击、放血等方法使病人昏厥,然后再施行手术。
华佗在当时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千方百计寻找可以用于麻醉的药草。
有一天,他上山采药,遇到一个身负重伤的樵夫。只见那樵夫随手撕了几片叶子,搓碎按在伤口上。不一会儿,伤口便不疼痛了。华佗见了十分惊喜,忙向樵夫请教,才得知那叶子是曼陀罗。后来,华佗经过反复研制,终于用它制成了千古名方——麻沸散。
遗憾的是,麻沸散早已失传了。现代医术常用的麻醉术是由美国人发明的。1845年初,美国化学家用氧化亚氮作为麻醉品,由于麻醉作用小,没有成功。他的助手默顿经过实验,改用乙醚做麻醉剂,终于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创新一点通“踏遍青山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是古人说的,用于华佗发明麻沸散,很贴切。然而,如果说“不费工夫”是偶然的话,那么,“跑遍青山”则是必然。没有那个“必然”,“偶然”也难产生。所以,我们不仅要做生活的参与者,更要做生活的观察者和创造者。
输血史1665年,英国科学家查理·罗尔把一条狗的血管接到另一条奄奄一息的狗血管上,使狗死而复生。但他的这种使失血得以补偿的有效办法,当时并未引起当时人们的重视。
后来,一些医生尝试把动物的血输到人身上,但失败了。在美国,有人往患者血管注射牛奶,以增加白血球,自然也失败了。直到20世纪初,产科医生詹姆斯·布兰德尔使用人的血液来补充妇女分娩时的失血.才确立了输血在医学上的地位。
1908年,外科医生亚历克两斯·卡勒尔把一个男子的动脉和他女儿正在出血的血管缝合在一起,父亲的血液和女儿的血液融合在一起,挽救了女孩的生命。这件事的成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输血成为特大新闻。
后来,医学家卡尔·兰德斯坦奈发现了A、B、AB、O等四种主要血型,这为输血成为安全、有效的医疗方法铺平了道路。
创新一点通在当代,为病人输血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许多人为了救治生命垂危的患者,成了无偿献血的志愿者。但你可知道,输血的技术是通过漫长的过程才发展成熟起来的,我们的前人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鲜血、甚至牺牲的代价。这个过程也告诉我们:每一项技术发明都是来之不易的。
奇怪的光谱线夫琅和费是德国一个贫穷人家的孩子。11岁时,他做了一个光学师傅的学徒,住在慕尼黑城的一间破屋子里。几年后,他所住的房子突然倒塌了,里面的房客均被压死,只有可怜的夫琅和费幸免于难。当时,一位好心的先生送给夫琅和费18块金币。夫琅和费用这些钱买了书籍和光学仪器。经过刻苦学习和钻研,他成为一名能干的光学匠。夫琅和费19岁时,被一家制造玻璃和光学仪器的工厂雇用。几年后,为了改进天文望远镜上的物镜,夫琅和费开始从事棱镜和折光方面的研究工作。
1814年,夫琅和费在重复做牛顿分解太阳光的实验时,在一间小黑屋子的窗板上开了一条狭缝,让太阳光通过这条缝射人屋子里,成为一条扁扁的光束。光束经过三棱镜后变成了宽大的扇形,落到对面的白墙上,成为从红到紫的光带。夫琅和费原本想找到一种只发一个颜色的光的光源,却意外地发现了太阳光谱中的一些重要现象。
实验中,他发现太阳光谱中有许多条暗黑的谱线。经过仔细的统计,黑线共有567条。为了研究方便,他采用A、B、c、D……等字母来代替其中一些较粗的谱线。这些暗黑的谱线是怎么形成的呢?这个问题不仅夫琅和费完全不能解释,当时的许多物理学家也无法解释。
直到1859年,德国著名化学家本生和物理学家克希霍夫才揭开了这些暗黑谱线之谜。
创新一点通我们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主颜色的光线和其他许多谱线组成的,这个发现有助于我们认识光线的作用。如今广泛用于医疗领域的x光线等,都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然而,在认识光谱之前,前辈科学家们进行了不懈的研究和探索,才一步一步地走进真相。有时。
这个认识过程是非常偶然的,但这个偶然也浸透了人们的无数心血。我们在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表示敬意的同时,更要向他们学习,继续探索前人未曾发现的科学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