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性健康蓝皮书:我们的性,我们的性“福”
11028500000024

第24章 性审美

人类跨越野蛮进入文明,在不断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对美的理解和需求,使得人们开始向往美,依恋美。性的活动既是一种生物本能,也是人类的高级活动,其对美的要求和对自身身体的认识在性行为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21.1概述

性审美是指伴随性快感而产生的鉴赏心理,它是人类性吸引与性行为的精神动力,也是人类宝贵的艺术文化享受,及繁荣文化的巨大源泉。为能更好地把握性审美的精髓,先来理解什么是“美”?

在《教育大词典》中对“美”的解释是:“由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完美性、和谐性、最佳状态等审美属性所引起的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当审美对象以声、色、形、质、味、嗅等对审美主体的感官产生刺激时,审美主体便会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快适感受。快感是美感的基础,但快感还不等于美感。快感仅是一种生理感受,是部分器官生理性的快适。而美感则是一种高级神经系统具有一定社会内容的心理过程,是人类所特有的情感活动,是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具有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性爱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命活动,它是人体深层次的生命冲动、炽烈的生命活力的充分展现,是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体现。如果性活动中没有美的引导和升华,人沉湎于低级欲望的快感享受,两性之间就只剩下与动物相类似的性本能。所以,性爱必须与美相结合,性美学的研究必须建立以性生物学、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和美学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和多学科相互渗透融合的理论体系,以此指导人们应用这一理论体系在性活动中,体验和创造生活的美、生命的美,从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整个社会的性文明水平。

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态的把握,才有可能产生美感,当审美对象以两性主体的美,包括男性美和女性美对审美主体的感官产生刺激时,审美主体便会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快乐感受。快感仅是一种感受,是部分器官生理性的快乐。生物学意义上的快感作为生理机能的反应,某些动物也会产生。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仅有生理上的快感,而且能把这种快感上升为美感,这种为人类所特有的情感活动,是人具有的高级神经系统在一定社会内容中的心理过程,是审美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具有丰富的社会和文化内涵。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现代社会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也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

21.2性爱美之本质和特征

21.2.1性爱美之本质

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与美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元素。对男女两性的完美性、和谐性所引起的一种愉悦情感就是爱与美的最好结合。从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将美分解为3类即: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其中自然美是一种纯自然产生的美感,毫无任何其他的修饰,如我国战国时期辞赋家宋玉曾对楚国女性人体自然美作过如此描述:“天下之佳人,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所有这些描述无不体现出女性的自然美。而社会美则是在社会生活中显露出来的美,各类人际关系交织构成了整个社会,在人际交往中无处不体现出人的社会美,如道德美、人性美、气质美、服饰美、性格美等,社会美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与创造、力量与才能。艺术美则体现的是艺术作品之美,通过人的艺术创作将其自然美和社会美呈现给大家。所以自然美和社会美都是艺术美的创作源泉,其实就是将自然美和社会美理想化、典型化,再经过艺术加工,使自然美与社会美得到升华,从而产生出比生活更美、更普遍、更永久的意义。

从美的本质上来看,是劳动创造了一切美好的东西,当人类为了生存开始改造自然,让它为其服务并支配自然界时,就产生了审美现象。如人类从最初的赤手空拳到使用工具来抗击野兽,再到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意志对工具进行加工改造,由粗糙到精细,还加上一些装饰物,这样制造出来的工具不仅实用,还能引起人们的喜爱和愉悦,这就是爱与美的结合。所以,美的本质标志着人类实践对世界的改造。

一般来讲,美与爱两者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凡是美的东西,都能引起人们的爱慕、爱恋之情,让人感到可爱;而可爱的又总是美的。美的事物,人们会珍惜它,爱护它,欣赏它,赞美它,感觉越美的,爱得也就越深。感触到美而产生爱的情感,是一种温馨的、美妙的情感,会给人带来无限的美好感;由于爱而产生美的情感,能引起我们身上的温柔友爱的情绪。

性活动之所以是美的,就在于男女双方通过互爱而产生的性结合过程中,能显示出双方美好的理想、温柔的情感、良好的愿望,使性活动具有了正面的审美意义与价值;同时,在性活动中,双方不仅通过对方来表现和完善自己的生命本质力量,同时又体现出两性结合的新的本质力量,使人能深切地感受到人的本质、生命的本质,直观到人的本质力量活生生的形象,享受到由此产生的生命乐趣,真诚地体验到生命之美。所以,由爱而产生的性活动是美的,性爱美是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情感化、美化。

人类自有了两性便就产生了性欲和性美,通过两性在生理自然属性上的相互吸引而产生性欲;而由两性主体的美即男性美和女性美以及两性关系相互作用,从而产生性爱美与爱情美。马克思曾说过:“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秉赋和能力、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情欲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是,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等于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

人的性爱活动,是有别于其他动物的生命活动。一般动物的性爱活动是依生物规律而进行的简单的生命繁殖过程,它是纯生物的、本能的。人高居于其他一切生物之上,人类的性爱活动,因人具有的智力、意识、感情而充满人性的特点。人的生命本质力量,不仅包括生理的力量,也包括精神的力量。这就使得性爱将性欲与爱情和谐统一起来,从而达到生理与心理的完善结合,灵与肉的完美合一。这种和谐、融洽而激起的审美体验,就是性爱美感。性爱美的本质内涵就在于此。

21.2.2性爱美的特征

性爱美的特征主要是依据美的特征而表现出来,美的特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形象性和感染性。形象性是指客观对象能为人类感官直接察觉的那种性质,如形状、声音和色彩等。人们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眼耳等视听感官来欣赏美的形象性。如通过视觉可以领略男性或女性的容貌美、体形美;通过听觉可以欣赏男性或女性嗓音的美;通过视听可以感受到舞蹈、戏剧、影视等表现两性情爱美的艺术魅力。感染性是指客观对象能唤起人类愉悦、欢快的感受。这种愉悦欢快的感受首先是生理层面上的一种快感,如动听的音乐、鲜艳的花朵、壮丽的河山等都能给人以快乐的感受。其次是心理层面上的愉悦,如华丽的曲线、匀称的身材、美妙的诗句、精美的艺术作品等都会令人心旷神怡。

在美的本质基础上,由于两性差异的存在而相互吸引,从而产生性爱美。性爱美的本质虽来源于美的本质,但又不同于它。除了形象性和感染性外,还有情感性。性爱美的形象性通过人的视听、触觉等感官由主体感受,如通过听觉倾听异性的声音,通过视觉欣赏异性的身体、服饰和行动等,通过触觉如抚摩、拥抱、接吻、性交等体验异性的美妙。在性爱美中由于触觉的参与使两性之间的愉悦感和快感大大增强。性爱美的感染性则是与生理因素保持着较多的联系。当一个人进入青春发育期,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到一定阶段时,在体内激素的影响下,自然而然地就会产生对异性的要求,产生性冲动和性吸引,产生基本的生育本能,以延续人类种族。然而,当一般性爱上升到爱情层次时,其感染力和吸引力是无法估量的。性爱美的情感性则是通过人的心理、精神和思想共同作用,感受对某客观事物的喜爱与厌恶,并赋于很多感情色彩。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在情感、爱情的作用下,别人眼里再不好的东西,恋人看来都是美好的,并能唤起他(她)的喜爱、愉悦之情。

21.3影响性审美的心理因素

男女两性在审美情趣与作用上互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通过形体、容貌、声音、语言、气味、姿态、服饰、风度、气质等对审美主体产生大量复杂的刺激信息。审美主体往往需要通过高级感官和低级感官协调配合,多方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特性,才能产生丰富生动的美感。审美和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也必须以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只有通过感觉,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并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才有可能产生美感。

21.3.1影响性审美的心理因素

性审美活动是性审美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状态。在这种状态中离不开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也离不开注意、兴趣、动机、情绪、意志等心理倾向性和能动性,同时也与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智能等个体心理特征有关。因此,概括来说性审美活动涉及的基本心理因素有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方面,这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一)性审美感知

性审美感知是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各种感官而引起相应的感觉及与之而来的知觉的综合活动。感知是审美活动的先导,人的视、听、嗅、味、触等感受器和神经通道、大脑皮层的感知觉中枢3个部分组成了人的感知觉器官,能够接受、传导、加工、分析外界的各种信息。其中视、听为高级感官,在性审美活动中起着主要作用,当然也不能否认嗅、味、触在性审美活动中的辅助作用。抚摸、拥抱、接吻等性接触中所产生的美感,便与嗅、味、触感官直接相关。但应该看到,性审美感知并不只是产生单纯的心理效应,它同时折射出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人的感官虽也受生理欲望的影响,但在人类长期的审美实践中,积淀、凝结着文化历史的因素,逐渐摆脱了狭隘的动物生存功利性,而演化成了具有社会性的感觉器官。视、听与嗅、味、触等相比,之所以能成为主要的审美器官,也在于它们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了动物性,能够接纳更多的信息,拓宽了视野,积淀了更深远的社会历史内容。审美感知和一般感知不同,它往往蕴含着主体的情感,并使之表现和陶冶的强烈渴望。性审美感知中交织着更多的情感、想象、理解,以及个体的理想、情趣、个性等社会实践经验与生活阅历诸因素。

(二)性审美想象

性审美想象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对象的刺激下,在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它与表象不同,形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的再现,而想象所形成的形象是新的,是想象者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性审美活动中,想象是审美主体凭借审美感知直观从审美对象身上所获得的形象和审美主体从过去的经验中所获得的其他表象结合起来,创造出新的形象的一种心理活动。由于审美主体的实践经验和知识水平的不同,想象能力和想象内容也不相同,所获得的审美感受也就不同。在性审美活动中,联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它通过欣赏者由人、事、景等的触发,而唤起过去的相关记忆,并循着特定的情感逻辑,使得相同、类似的情景相互交融,形成含蕴丰富的意象。如在《圣经·旧约》中的《雅歌》有一位热恋中的男子对她钟情的女子想象:

“你的双乳就像一对小鹿,

在百合花丛中觅食,

孪生于一母。

我要留在你那香脂山之上,

那芬芳四溢的山岗,

直到晨风拂煦,

暗夜消逝的时光。

……

你像椰枣树一般婆娑多姿,

你的双乳就像树上丰满的果实。

我要攀上这椰枣树,

采摘它的果实。”

正是由于这种丰富的想象力,特定角色在情人眼里才更加鲜明生动,近乎完美无缺,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才具有性吸引力。所以审美想象不同于一般想象,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审美想象不带直接的功利目的,并伴随着爱憎好恶等情感活动。想象在性审美过程中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不恰当的想象,也会产生心理偏倚。

(三)性审美情感

性审美情感是指审美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知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主观情绪的反映。情感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主体和对象之间某种关系、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的反映。这种态度与人的需要、要求、理想密切相关。对象与主体需要的不同关系,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情感又驱使主体采取不同的活动。审美中的情感活动与对象的感性形式密切联系,审美对象引起的感觉、知觉、表象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情感因素,而在知觉、表象基础上进行的想象活动,更推动了审美的情感活动。随着主体立场观点等主观条件的不同,主体与对象的客观利害关系的不同,具体的情感也就会有所不同。性审美中的情感,是性审美的产物,反过来又对性审美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性审美理解

性审美理解是指在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基础上产生的理性认识活动,是使审美感受获得理性品质的心理因素。在审美活动的全过程中有两种理解因素:审美的前提性理解和情感性理解。其中审美的前提性理解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审美修养、文化知识、审美标准和世界观等主观因素有密切关系,它是美感产生和深化的基础。而真正的审美理解是情感性理解,它是审美感受过程中的理解,其特点是:不以概念和抽象论证、逻辑推动等形式出现,一切理性的认识都化作情感,在情感中得到显现。审美主体的修养、个性等,都化成了情感,直接表现为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好、恶、爱、憎的倾向和态度。审美的情感性理解是建立在大量审美实践和经验基础上的,在性审美中,情感理解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避免产生性审美偏差的重要保证。

21.3.2性爱中的审美感受

审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身上所引起的愉悦感受和欣赏、评价等心理活动与心理过程,又称审美感受。在性审美领域中,美感是由性审美对象身上客观存在的美在审美主体心中所引起的喜悦、欣赏心理及对其做出审美评价的心理过程。广义的美感又指审美意识,即审美对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它包括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审美感受等审美意识活动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广义的美感在性审美领域中,即指审美意识。

(1)美感具有直觉性当人们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往往无需经过认真的思考、逻辑的推理或理论的论证,就能一下子直接感受到事物的美。美感之所以具有这种直觉性,一方面是因为审美对象总是具体可感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们的审美经历总能在大脑中留下记忆,将审美经验储存起来,长期的审美习惯还可以形成条件反射,这样,当美的信息一经传入人的大脑,马上就能唤起审美记忆,加上审美条件反射,美感就产生了。美感的直觉性并非意味着美感中没有丝毫理性的东西,实际上,美感是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

(2)美感具有情感性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好恶爱憎,充满了情感色彩,性审美中更是如此。美感的情感性是由美具有感染作用的特点决定的。美感的情感性也并非是脱离思想理智的孤立情感,而是涌透着理性,经过了理智引导与规范的情感。特别是在性审美中,只有理性和情感统一起来的美感,才是性审美健康的保证。

(3)美感具有个体差异性美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们在欣赏美的时候,面对着同一个审美对象,各人所产生的审美感受往往是不完全一样的。即使同一个人对同一个审美对象,时间、空间不同,也会产生出不同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审美活动中的个体差异性,或叫做美感的主观性。审美活动中的这种个性差异,完全是由审美主体包括审美能力、文化艺术修养、生活经验、思想感情、道德观念以及特定的心境、注意等心理因素在内的主观条件的不同造成的。因此,审美活动也是对审美主体的一种检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境界、道德情操,都会在审美活动中充分地表现出来,在性审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4)美感还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阶级性的特点审美感受既受审美主体个性差异的影响,又受审美主体所处时代、民族、阶级等社会条件的制约。所以,除美感的个性差异外还具有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特性,这便是美感的时代性、民族性与阶级性。审美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必然要受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习俗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审美实践中,就表现为美感的时代性。美感的民族特点同样是非常明显的。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同一民族成员受到这些相同条件的影响,必然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某些共同的因素来,而这些因素对于其他民族来说,就构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阶级差异同样会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

(5)美感具有共同性审美活动中尽管存在着个体的、时代的、民族的、阶级的差异,但我们不能把这种差异绝对化。事实上,即使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审美主体,对同一审美对象往往仍能找到一些相近或相似的审美感受,这便是审美活动中的共同性。产生这种共同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审美对象来看,有些审美对象本身没有或较少阶级、民族或时代的差异如自然美、形式美以及一些思想政治倾向比较淡薄或隐晦的艺术作品等;就审美主体来看,即使分属于不同的阶级,但因为生活在同一时代或民族,仍然可以有某些共同的审美趣味、习惯与理想。不同时代的人们固然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识,但审美意识作为人类一种历史发展的产物,它仍有历史继承性的一面。民族与民族之间也是既有差异也存在着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因素。

21.4性爱美的审美标准

性审美是伴随性感而产生的鉴赏心理,是人类性吸引与性行为的精神动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艺术、文化享受,乃至繁荣文化的巨大源泉。

21.4.1性爱美标准的普遍性

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来说,美都是客观的、真实的,它能让人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这种愉悦和舒适,因而这种审美标准也有其一定的普遍性,存在着超越时代、超越民族乃至超越阶级的共同性和一致性,而性爱美的审美标准亦是如此。如在服装方面,我国自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制作出旗袍,由于该服装能充分展示女性的体态美和曲线美,很快便受到女性的青睐,并在全国范围内流行开来,经久不衰。到30年代,旗袍几乎成了我国女性的标准服装。从学生到工人、公司职员,从民间妇女到达官显贵的太太,甚至在交际活动和外交场合都要穿着旗袍,以示女性的优美体态。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上升,旗袍在国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许多他国女子纷纷仿效穿。时到今日,旗袍在国内外仍然受到女性的喜爱。还有就是产生于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淘金潮时期的牛仔裤,开始时只是矿工们的工作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该服装的包容性极强,那种运动型、开放型以及略带野性的美,给人以休闲、轻松和平等的感觉,它不仅穿越时空,还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地位差别,故很快便风靡世界,受到男女老幼的欢迎。青少年可穿出青春活力的美,中老年穿上则能显出洒脱干练的美;老百姓穿出它的无拘无束,上层人士穿出它的平易近人;有人在休闲时,有人在工作时都要穿上牛仔服潇洒一番。除此之外,西服也是世界比较流行的,无论是出席宴会,还是正式的外交场合,还是各种大型会议,都要穿上西服,打上领带,以示庄重、严肃,以及身份地位等。

在人体身高方面,对男女的身材高矮也有一定的标准趋同性。比如要求男性高于女性,这样的夫妻搭配似乎才合乎美的标准,试想如果一个矮个子的男人给一个高个子的女人打伞遮阳,或是一个矮个子的男人与一个高个子的女人跳舞的话,给人的感觉会很别扭。所以,在男女选择对象时,女性都愿意找一个比自己高些的男性为伴,而男性也愿意找一个比自己矮些的女性为伴。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常到这样的描述:“她抬起头,深情地看着他的眼睛……”至于那些经典的爱情故事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西厢记》和《牡丹亭》等,书中这些男女之间为冲破封建牢笼,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始终保卫自己的爱情,这些生动的描述不仅引发了众多同情的眼泪和审美情感,而且穿越时间隧道,跨过几个时代,直到今天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有理由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交流的扩大,在全球化趋势的影响之下,性审美观念的相互影响程度会进一步增大,审美标准的共同性、一致性会更加明显。

21.4.2性爱美的审美标准

(一)阶级标准

关于性爱美的阶级性,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丰衣足食而又辛勤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美人的必要条件。‘弱不禁风’的上流社会美人在乡下人看来断然是‘不漂亮的’,甚至给他不愉快的印象,因为他一向认为‘消瘦’不是疾病就是‘苦命’的结果。在劳动者的心目中,健壮的少女是美的,因为这样的体型是与劳动相适应的。”“上流社会的美人就完全不同了:她的历代祖先都是不靠双手劳动而生活过来的;由于无所事事的生活,血液很少流到四肢去;手足的筋肉一代弱似一代,骨骼也愈来愈小……病态、柔弱、萎顿、慵倦,在他们心目中也有美的价值,只要那是奢侈的无所事事的生活的结果。”上流社会之所以崇尚妇女的纤弱美,乃是阶级偏见所致,是鄙视劳动的结果。因此,“假如上流社会的妇女大手大脚,这不是她长得不好就是她并非出自名门望族的标志。”

在品质方面,劳动人民对爱和美的追求是热烈、执著、真诚,并且大都具有忠贞的品格。相反,统治阶级在物质生活方面是奢侈挥霍,在性爱方面也大都是荒淫无度,忠贞专一的品格基本上是不存在,贪婪的占有欲却是普遍存在。

由此可见,性爱美的标准是因阶级不同而相异的,不同的社会地位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思想意识,也形成了各自的审美标准。

(二)时代标准

不同历史时代都有其特定的社会制度、政治面貌、经济状况、社会风尚等等,这些因素也必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趣味。

以女性形体美而论,在先秦时代,以硕大健壮为美,《诗经》中写到美人时屡屡侧重于这方面的描绘,如:“硕人其颀”(《卫风·硕人》)、“有一美人,硕大且卷”(《陈风·泽陂》),“猗嗟昌兮,颀而长兮”(《齐风·猗嗟》)。硕,大也;颀,修长也;昌,壮盛也。这些诗句都在赞颂女性的强壮之美。到魏晋时代,瘦骨清相就成了人体美的标准,这可以从该时代留下的雕塑作品中得到印证。而唐代,由于经济发达,生活安定,丰满微胖则成为女性美的模式。在现今时代,人们则把苗条修长、胸臀丰满、腰肢纤细、眉清目秀等素质当作女性美的条件。

再以女性精神美为例。在封建时代,三从四德是妇女的行为规范,符合这一规范,就是美的。遵守这些妇德就是守节操,“从一而终”,“一女不嫁二夫”,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贞节牌坊也都是歌颂女性保贞守节的标志。妇女一旦失贞,那就非死不足以谢天下了,死后仍不失为“烈女”而传为美谈;倘若失贞后居然还活着,就沦为不齿人类的妖孽了。妇言是要求妇女语言美,说话讲究分寸、得体,不讲粗话。妇容是女性的容貌美,“女为悦己者容”,要以端庄娴雅的容貌取悦于丈夫。妇功是指劳动,如纺纱、织布、缝纫、刺绣等,妇女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代社会,“三从四德”的女性美的标准早已被人们唾弃了,妇女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由,有再婚的权利,能够像男人一样参加各种社会工作,能够具有自己的理想和独立的人格,自强、自重、自爱、自信,这才是当代女性的心灵美所在。

在两性行为关系上,时代的烙印也是十分明显的。封建时代,“男女授受不亲”被视为两性行为美的规范,男女不同席,不共食,不杂坐,不同巾栉;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就连医生为妇女探脉,还要以薄纱罩手。而资本主义的大工业生产,使妇女走上了社会;男女在更多的场合中可以相处,我国受西方影响,也显示了这种趋向。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还有许多女子学校。今天,这些界限都打破了,有些学校(如护校)和职业(如幼儿教师、护士)虽然几乎是清一色的女性,但这只是培养目标和职业性质的要求,并不含有性禁忌的内容。

(三)民族标准

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个定义中所说的“共同心理素质”是蕴藏有审美观的内涵。

以女性形体美为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审美标准,真可谓千奇百怪。尼日利亚的伊博族妇女以胖为美,女子出嫁前,要安排在茅屋中,不从事任何劳动,吃饱睡足养得腰圆体胖,才能成为受欢迎的新娘;埃塞俄比亚南部的史尔玛族妇女以大唇为美,女孩从四五岁开始,就用陶碟撑在嘴里,等适应了以后,再换上大一些的陶碟,久而久之,嘴唇失去了弹性,变得宽大了;南太平洋马拉库勒岛的南巴人把缺少一颗牙齿的妇女看作是美的,为了美观,妇女们只好忍痛敲掉门牙;在印第安人看来,脸庞扁平宽阔、小眼睛、高颧骨,乳房又大又宽下垂到腰部的女人是最美的;在中国,直到新中国成立前,缠足习俗还普遍流行,小脚成为女性美的重要标志,并且美其名曰“三寸金莲”。

再以对人体的态度而论。总的说来,西方民族能够较为坦然地对待裸体。早在古希腊,公元前720年奥林匹克第十五届运动会上,就开始了裸体竞技,就连领袖人物亚力山大在东征时也曾与将士们裸体竞走,许多祭祀活动也裸体进行,古希腊人相信,裸体少女冒雨而立,可以制止暴风雨;裸体少女给病人喂药,可使疾病很快痊愈。文艺复兴以后一直到今天,西方的裸体艺术(绘画、雕塑、摄影等)的精品数不胜数: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安格尔的《泉》、罗丹的《青铜时代》等,都是艺术中的惊世之作。生活中,尽管古希腊以后再没有出现裸体风尚,但仍以突出性的特征为美,“豪乳、细腰、丰臀”始终作为女性美的模式,甚至在服装设计上也作必要的夸张,如带衬垫的胸罩,带裙撑的“鸡笼裙”等等。中国则不同,古人给我们留下的裸体艺术真可谓凤毛麟爪,无非是红山文化中的陶雕,敦煌石窟中的四个裸体飞天,杭州飞来峰的少女裸雕等,寥寥可数。中国人以裸体为耻,古代隐士桑扈反对世俗,裸体而行,结果受到后人哂笑。对于人体第二性征,尤其是女性的乳房,也视为羞耻的器官,甚至把胸脯丰满当作春心荡漾、欲火旺盛的表现,由此而形成了束胸的恶习。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的日益开放,像西方那样露肩半袒胸(现出乳沟)的服装,也开始在中国大地上出现。

21.5性审美的体验

21.5.1性审美的体验原理

性审美过程中,产生于性审美主体和客体(一般互异性)的相互作用中,能激发性驱动力,使人产生性联想的一种感受。性感知是个体在带有性感性质的刺激物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对异性的性征的认识和了解的心理过程。它是在个体性经验或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共同参与下的综合活动的产物。不同个体在同一个异性的性刺激作用下,可以产生不同性质和不同水平的性感知。性感知与性想象、性情绪(性感)关系密切。性感知有双重功能:一是它能直接激发性欲、促进性兴奋的高涨,从而导致两性的相互吸引和结合;二是它能向高级认知系统(主要是性想象和性思维)诱发对性爱对象的审美感受,加深对异性的倾慕。“一见钟情”就是性感知的一种典型的表现。

审美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当审美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时,审美主体便会调动视、听、嗅、触等一切感觉机能去感受客观对象,获得对它的完整形象。这种认识不是机械的反映,审美主体必然调动记忆中原有的各种印象,进行对照、比较、加工处理。当审美客体能满足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时,便会引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情感,调动起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产生审美愉悦。

由于在性感产生的心理过程中,审美客体具有突出的性征特点,审美客体的性征成了审美主体注意的中心,它可以引起审美主体的性联想,乃至审美主体性器和性腺的变化,即能激发审美主体的性驱动力。作为性感的客体,往往是具有种种能激发异性驱动力,使其产生性联想的特征的人。性度值越高,越易使人产生性感,男性度高的男性和女性度高的女性,便是易于成为性感客体的人。但由于性审美的个体差异性感客体没有绝对的标准。作为性感的主体,性审美意识与性驱动力的存在,是产生性感的前提,当出现与自己性审美趣味、性审美理想、性审美追求相吻合的异性时,便会产生性感。富于性幻想、多情善感的人,易于成为性感主体。性感是性审美不可缺少的内容,但性审美是一项非常复杂、内涵也十分丰富的审美活动,性感主要集中于性审美对象的性征方面,因此常常只是性审美的起点,而不是性审美的终结。

视觉和听觉在性活动过程中是更加人化的感觉。这两种感觉,在人是以异性的形体美、动态美为性刺激来源的,除了能激发人的生理性的性欲念外,更多的功用还是通过大脑皮质的整合作用,从直接的性欲念中提炼出充实的性美精神内涵。

人类接受性刺激和输出性刺激以及获得性快感的途径,已经从哺乳动物那种以嗅觉为主转变成以视觉、听觉和综合心理感受为主。人的大脑皮层内都有管皮肤感觉的感觉中枢,在这些中枢得到的感觉几乎是纯生理性的。唯有人的大脑皮质经过人类长期的社会活动演化出了视觉性语言中枢和听觉性语言中枢。来自异性的视觉和听觉信息传到大脑皮质,在纯生理的视觉和听觉基础上,由于语言中枢的整合作用,产生了异性美的知觉、直觉和思维。相爱男女之间的那种特殊注目凝视,是心灵深处迸发出来的爱的信息的传递,人们为了标识它的特殊性,而称之为“秋波”,秋波语言的交流,使异性彼此能够洞察对方的心灵,它是人类两性充实的精神的相互交融后的外在展现。人类生物进化和社会演化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性美潜质和性审美能力,都是以视觉、听觉和综合心理感受的途径予以外化的。这种人性化的性爱境界使得人类在性活动上也彻底与动物区别开来。

21.5.2性审美的体验途径

人类性爱的审美体验是在人类的性活动中进行的。人类的性活动可以分为目的性性活动、过程性性活动和边缘性性活动3种。

(一)边缘性性活动

主要指男女之间表达爱慕之情、进行情感交流的活动。这类性活动所带来的主要是情感的满足或者只是弥漫性的性愉悦,而不以性高潮为直接目的或主要目的。包括男女之间的鸿雁传情,互赠信物,眼送秋波以及花前月下的漫步,互勉互慰的言语交流等。这种性活动的范围比较广泛。它的目的是为了表示爱慕,或者仅仅是爱慕之心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为了性交。边缘性性活动有时很隐晦,例如表现为眉目传情,表现为一丝微笑或一个眼神,有时只有两个人才能感觉到,其他人是无从得知的。古诗中的“君家在何处?妾家住横塘。停舟暂相问,或恐是同乡”,表面上很一般,但是意在言外,流露出女子对男子的绵绵情意,这也是边缘性性活动。至于拥抱、亲吻,如果是作为性交前的准备,那么是过程性性行为;如果只是爱情的自然流露,不以性交为目的,那么就是边缘性性活动。当然,如某些西方国家,把拥抱、亲吻作为一般见面的礼仪,那就同性完全无关。对不少老年人来说,由于生理或病理的原因,目的性性行为将受到一定的限制,因而这些边缘性性活动对于这些老年人的意义及重要性将更大。

日本科学家曾把卧床不起的老人们放在男女混合病房中进行试验。结果发现,在这些老年人身上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在许多方面得到了改善。病房内的交谈增多了,老人们也比以前整洁了,智力测验的成绩也上升了,不满、牢骚减少了,都热切渴望早日康复,食欲也有了增加。后来,日本扎幌市某个老年人特别护理院,采取了男女同室制,促进男女的日常交流,也取得与上述相同的效果。另外,医生们还发现,只要老年人相中了心上人,就能“返老还童”,减少疾病。这些都是边缘性性活动所达到的效果事例。

据报道,有一位久卧病榻,被癌细胞折磨得死去活来的大学讲师,在其妻子日夜陪伴和精心照料下,忍着巨大的病痛,强颜欢笑,与妻子共度生命活动停止前的最后时光。他没有什么要求,只要求妻子不要离开他。临终前,这位认为拖累了妻子,对她有歉疚之情的中年男人,将妻子紧紧地拥在身边,紧拉着她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颤抖的嘴唇紧紧贴在妻子的脸颊上,很久很久,即使进入半昏迷状态,还在呼唤着妻子,梦呓般的话语以及无意识的手脚蠕动,都表现出他始终渴望得到妻子的爱抚。

为了减轻疼痛,医生给他注射了麻醉型的止痛剂哌替啶。由于药物的镇痛和致幻作用,他很快地进入了梦幻状态。这时候,这位病人依然紧拉着妻子的手,进入了虚幻的性亢奋状态。富于浪漫色彩的夫妻同乐情景,不时激起情爱的波澜,在这充满性爱的时刻,他圆了自己的梦,带着对爱妻无限的眷恋之情,走到了人生之路的终点。

作为这位癌症病人的妻子,忍着悲痛,刻意用性爱在丈夫临终前,制造一个具有诗情画意的美好意境,出神入化地把丈夫引入充满了情爱的“世外桃源”,像创造艺术品那样,细腻入微地构筑了夫妻间感情交流的渠道,感情的升华变成了一股强烈的情爱热流,性爱美的体验使双方都能感受到对方付出的爱。

交谊舞也是以性爱表达为主要的动力,伦巴、桑巴起源于南美洲,与恰恰舞一样都是原始的性炫耀与性宣泄的方式。交谊舞是否带有性爱成分,关键取决于舞伴间的性心理活动。显然,一见钟情的男女互相之间传递眼神,已带有边缘性性活动的色彩,倘若一搭背、一搂腰、一执手,则使性爱色彩得以强化,于是,他们之间的交谊活动就成了十足的边缘性性活动。所以,不能否认交谊舞中所包含的性爱成分。倘若男女双方有好感,通过舞蹈节奏的共同协调,舞蹈语言的相互共识,俊男倩女会在熟悉、默契中增加感情。

在边缘性性活动中,人们表达的美和感受的美是甜美而长久的,温馨而富有激情的,当沉浸于性爱美的回忆时,对彼此的爱慕都会达到最高。由于性美感与先天条件无关,一旦获得“美”与“妙”的魅力,大都不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消散,只会像佳酿一样越陈越香。这就是所谓的“持久魅力”。这种魅力不会和年轻俊美一样弃你而去,它将跟随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让你的一生都充满自尊与自信。

(二)过程性性活动

主要指以激发性欲为主要目的、以肌肤接触为主要方式(包括爱抚、亲吻等)的活动。实际上,一般所指的性交的三个步骤,性交前嬉戏、性交、性交后抚慰中的前后两个步骤都属于过程性性活动。

面对自己所欣赏的异性,通过相互亲密融洽地相处,肌肤接触,取得对方的了解、信任,沟通性爱信息,拥有双方的感激,如同灵魂的苏醒,所有的一切都很特别,充满了爱慕和欣赏。这一过程无不需要美的发现与表达,美的感受和创造。

(三)目的性性活动

主要指以获得性高潮为直接目的、以生殖器接触为主要方式的性活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交。一般说来人们都能在以上这三种活动中得到性爱美的体验,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快感。

性交前的肌肤亲昵使情欲聚积,享受美感的体验,随着性爱活动刺激的深入,使之进入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兴奋之中,这种高潮中的激情又由于进一步的刺激而增长。随后,性放松与消解令人感到极其的快慰和舒适,双方会在这一时刻感受到对方的爱是那么切实,那么亲近,深情和美好。

两性的直接结合本身,就体现出性爱表达的和谐美。人们一般比较讲究恋爱期和蜜月期间性爱表达之美,婚后却往往不再重视。青年人一般比较注重性爱表达,中老年夫妻则大多漠视性爱的表达,这是不符合性文明原则的。结婚不是性爱表达的终点,应是新的起点。性爱是贯彻两性生活全过程的活动,婚后的性爱表达应提高到比婚前更细腻、更全面的水平,因为婚后的性生活更富有情性。每次性活动前后,均应有高明、优美的性爱表达,性事才能善始善终,也有助于性爱美之树的恒久葱郁。

21.5.3性审美的体验过程

性审美的体验过程大致包括心灵美、人体美、服饰美、行为美和性度美这几个方面。

(一)心灵美

心灵美是性爱美的主导因素,它规定着人体、服饰、行为等方面的美。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相交融,使人们对理想中的男女性产生了大致相同的看法。这里所说的心灵美是指人的内在品质、性格等,如常言道“花美在外边,人美在里边”(中国),“人美不是貎,而在心”(朝鲜),“样儿好,比不上心眼儿好”(老挝)等。可见心灵美是人们普遍追求的东西。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在其心目中都有对异性审美的追求,比如在女性心目中的男性美是:①具有远大的理想志向、刚毅的性格、豪壮的气魄、果敢的行动,也就是有男子气概;②正直诚实、胸怀坦荡、光明磊落、不虚伪,不油滑,没有市侩习气;③有一定的才能和学识,有自立于社会的能力;④性情温存,善于理解和体贴伴侣,懂得尊重女性。男性心目中的女性美则是:①贤惠温柔、善良温存、端庄大方,这种素质不仅是对男子刚强性格的有力补充,更能驱散男子心头的孤独感;②作风正派。这方面男性对女性的要求比女性对男性的要求更严格,这是历史给男性头脑中留下的思维定势,但从积极方面去理解,也是一种合理的要求;③聪慧、勤快、灵巧;④有较高的审美修养,不但能打扮好自己,也能打扮好丈夫和孩子,布置好家庭居室。

(二)人体美

在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达·芬奇曾以极大的热情深研人体结构和比例,他得出的结论是:“人体是自然界中最完美的。”罗丹也曾说过:“在任何民族中,没有比人体的美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叔本华认为:“任何对象都不能像最美的人面和体态这样迅速地把我们带入纯粹的审美,一见就使我们立刻充满了一种不可言喻的快感,使我们超脱了自己和一切烦恼的事情。”马雅可夫斯基对人体美的赞颂更为人所熟知:“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件衣衫,能比健康的皮肤和发达的肌肉更美丽。”这种人体美是因人体的对比和协调呈现的丰富的曲线变化所带来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感,世界上没有任何造物能够和人体比美。人体是一个最美而又极为协调的有机体,其各部分与完整的几何图形几乎一致,头部轮廓呈方形,躯干呈梯形,伸开双手或叉开双腿可以形成等边三角形,如果四肢完全伸展开来,则恰好形成希腊人认为最完美无缺的圆形。如就人体尺度而言,因性别而异。

(1)身高和体形现代科学认为,高加索人的身高是最理想的,男子为170cm,这种身高最有利于体内各器官的协调。但从审美角度看,这一高度就显得不够了,在当代中国人看来,男子在175~178cm之间,女子在163~166cm之间属于适中尺寸。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谢尔顿将人体归纳为3种类型:

①内形态型,体格呈柔和的圆形;②中形态型,有较好的骨骼,肌肉和结缔组织;③外形态型,体格瘦长纤细。其实,用平易的话说,这3种体型分别是偏胖的、适中的、偏瘦的。

关于人体的比例关系,艺术家、美学家们作过大量的论述,也提供了许多数据。比如:身长应为头长的7.5倍,平伸两臂时的宽度等于身高,从发际到下颌为身高的1/10,肩宽为身高的1/4,颈周长为手腕周长的2倍,腰围为颈周长的2倍,拳周长等于脚长等等。他们还从人体中发现了黄金分割比例关系:肚脐为全身的黄金点;以肚脐为界,上半身的黄金点在咽喉,下半身的黄金点在膝盖。

男女之间又有差别。假定男性身高为1.7m,则有关数据应为:体重78kg,胸围95~98cm,腰围75~78cm,臀围93~95cm,大腿围55~58cm,小腿围30~38cm。假定女性身高为1.6m,则数据为:体重为50kg,胸围84~86cm,腰围60~62cm,臀围86~88cm,大腿围45~47cm,小腿围28~30cm。

(2)肌肤男子肌肉普遍比较发达,约占全身体重的42%,因而身体棱角鲜明;女子肌肉只占体重的30%。女子脂肪比较丰富,约占体重的28%,因而身体呈柔和的曲线。皮肤方面,男子毛孔发达,皮肤显得粗糙一些,颜色也较深;女子毛孔小,皮肤细腻,颜色也较白皙。

(3)容貌美最难作出类型规定。大致说来,男性脸型方正、眉毛较浓、直鼻、有胡须、面部棱角较明显,是为美;女性脸庞端正秀气、眉毛较细、面部线条较柔和、目光如水,是为美。这只是最粗略的描述。其实美丽的面孔千差万别,风格各异,要凭我们的直觉去判断。需要提及的是,容貌美在性美中的位置十分突出,因为脸庞是人际交往中最易被注视的部位。

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将男女两性人体美概括描述为:“女性美是肌肤圆润光泽,面孔鲜嫩,隆起而富有弹性的乳房,身体灵活匀称,以及作为生命之母的形体的恰当和谐”,而男性美则“往往是面孔轮廓清晰分明、体格和谐匀称、肌肉结实、宽阔厚实、步伐矫健坚定”。

(三)服饰美

服饰与人体的关系是最密切的,现今的服饰已不仅仅是挡风御寒、遮护身体的物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服饰已成了装饰人体的艺术手段了。人们对性爱美的欣赏,首先是从服装开始的,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对此作了有力的论证,他发现那些平日总是裸体的澳洲原始部落的妇女在参加性爱舞蹈时,却要穿起羽制的围裙,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要唤起异性的注意。当原始人类还没有懂得穿衣有什么作用时,是没有羞耻感的;遮蔽性器官,只是为了吸引异性。而当穿衣成为习惯时,羞耻感便产生了,偶然暴露性器官就引以为羞耻了。服饰美比人体美在某种意义上讲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古希腊那种裸体风尚一去不复返了,人们总是被“包装”着,甚至我们欣赏一个人的形体,也是在服装映衬下的人体。

一般而言,服饰美主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1)时代感服饰的审美功能具有的较强的时代感。由于时代的不同,人们对于服饰的审美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从我国的服饰演变来看,在19世纪中叶,我国男子的服饰基本上是长袍马褂加瓜皮帽;女子则是上袄下裙。到20世纪20~40年代,男子的主要服饰是中式服装、中山装、西装和一种日本短装;女子主要是旗袍。50年代主要是“列宁装”,60~70年代则变为“绿军装”,而到80年代以后就呈现出一片百花齐放的景象,各式各样的服饰也竞相出现。每个时代的服饰带给人们的美感是不同的,都有其时代特色。

(2)职业感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对服饰的色彩和款式要求也不同。如老师的服饰应是比较含蓄的,不特别引人注目,既能体现“为人师表”的端庄稳重,又能在授课时尽量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空中小姐的服饰则以轻盈、简洁为特色,色彩明快、大方,使旅客感到她们的亲切、热情、活泼,能减轻疲劳和精神的紧张;医务人员的服饰大多是单色调的白色或浅蓝色,给人以整洁、干净、卫生的美感,能使病人的精神得到安宁和平静,所以称他们是“白衣天使”确实是当之无愧。

(3)民族感体现了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因此,每个民族的服饰也都有其本民族的特点。如新疆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富于艺术气质,故其服饰的造型和色彩不仅富于变化,而且新颖活泼、艳丽夺目。而蒙古族人民喜爱长袍马靴,是为了适合他们常年的马上游牧生活;所以他们服饰的色彩一般是单一的鲜艳色调,其目的是能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在白色的羊群中便于寻找,同时又起到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点缀作用。

(4)目的性人的穿着打扮全是为其目的而服务,一个人如果目的不同,其对服饰的要求也不相同。如根据时间、场合、需要等而调换相适应的服饰,春夏秋冬、早午晚夜对服饰的要求不同;居家、旅行、上班、赴会等不同场合对服饰的要求也不相同;婚丧嫁娶、待客访友,或是出席重要会议等,都需要穿戴不同的服饰。

从总体风格看,男子服饰倾向于素淡、稳实、洒脱、壮美,女子服饰倾向于艳丽、轻柔、繁复、优美。男性服饰无法接近女装风格,倘若男子服装偏于艳丽轻柔,就会被斥为粉脂气,显得不伦不类,没有美感,不为社会群体所接受;而女子却可以选穿素淡稳实的服装,西服、领带、高筒靴、礼帽、夹克衫、牛仔裤等原来纯属男性的服装款式,如今都穿在女士们身上了;上宽下窄的丫型服装模式,曾是显示男性伟岸风度的造型,现在女士们也取用了;从侧面开衩的女裤悄悄隐退,从前面开衩的女裤却大大普及了。

这种现象是与妇女参加社会性劳动有关,往日妇女的长裙、盈尺高髻显然不适应劳动的需要,于是服饰从繁复走向简化,使男女服装的差异大大缩小。反映在审美意识方面,旧日那种弱不禁风的纤柔仪表、娇嫩羞涩的闺秀情态已不再受到她们的重视,代之而起的是自由开朗、热情进取的气度和风采。这样,那些曾经给男子带来这种气度风采的服装造型,便成为她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借鉴目标,从而形成了女装男性化的现象。但这一现象并不意味着性角色的淡化或美的性别混淆,所谓女装男性化,并不是生硬、机械地搬用男装,而是对男装进行精心改造,由男装原型的英武、刚健、雄伟的气度转化为利落、俊俏、灵巧的情调。因此,女装吸收男装的某些长处,只是一种借鉴,并不表明女子服饰在性别风格方面的自我丧失。况且,女装男性化并非是女装的全部现象,各种裙装、踩脚裤等仍是女性的专用品。可见,男女服装从总体上看,是标示出各自的性美特征的。

性学家们指出,唤起性欲和产主性冲动是一系列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它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在条件反射过程中,牵动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一起转动。相对而言,男性的视觉比较灵敏,女性们最善于用爱意、眼神、化妆等生活细节来体现自己的性感美,以吸引和征服男土,尤其是在服饰、体态、言行、举止上下工夫,女性们娇艳合体的服饰是展现女性魅力与性感美的一面镜子。女性则以听觉最为敏感。一旦美好的感觉在性心理上发生作用,性爱便开始萌发,犹如一江春水滚滚流动。所以妻子在衣着和风度上体现出的女性美,实际上是开启丈夫情爱的闸门。反之,丈夫衣着整洁与否,对妻子来讲同样如此。如果妻子经常看到丈夫头发乱如鸡窝,发出怪味,内衣鞋袜不勤换洗,溢出臭气,在性生活中就会引起心理上的厌恶感。久而久之,就可能导致性冷淡,有的甚至还会对精心修饰、风度翩翩的男士情有所往。所以,如果长期不注意衣着美、风度美,不仅会降低夫妻生活的质量,还可能动摇婚姻基础的稳固程度。正如一位性学家说过的:“性感会使你的婚姻更美满,使性爱具有更愉快、更持久的魅力。”

(四)行为美

行为是一个含义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人类一切实践活动,如创造物质财富的生产行为、创造精神财富的科学与艺术行为、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行为、维护公共利益的道德行为、沟通人际关系的交换行为、提高身心健康的锻炼行为、调节衣食住行的生活行为等。性爱美主要集中在微观行为方面,即日常生活动作。

一般说来,男性动作在力度和速度方面都超过女性,这从运动会上举重、投掷和赛跑等项目的成绩差异中很容易看出。在灵巧性上,男女各有所长,学者观察结果表明,在投掷方面男性比女性灵巧,但在轻微活动方面(如打字等)女性更占优势;在全身协调动作上,女性也显示出一定的长处,女子比男子普遍善舞就是证明。从造型方面看,男性多呈直线或折线,而女性则多呈曲线,比如男性两腿稍分、笔直而立的姿势较多,女性以一只腿为主力腿、腰胯反向扭动的姿势较多。总之,男性的动作姿态偏于刚、速、直,女性偏于柔、缓、曲。

另外,男女行为上还有一个区别值得注意:男性动作姿态多属主动型和开放型,女性则多带防卫性和收敛性。比如,双臂平举后伸,胸脯挺起的动作,双腿大幅张开的站或坐的姿势,在男性中是常见的,而女性极少出现这类动作和姿势。再如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对男性来说是自信姿态,而对女性来说,则被认为是遗传性的防卫动作,西方学者甚至认为,在社交场合中取这种姿势,是表示自己已经有了意中人,不希望其他男性打扰她。还有些动作是女性特有的,比如坐时双膝并拢而双臂夹在双腿中间,观察家认为这是对性器官下意识的防卫姿势,如此等等。

从两性之间的行为(抚摩、拥抱、接吻、性交)看,男性表现得积极主动,女性则大多是消极被动的。男性的性敏感区较少,除性器官外,还有嘴、手等部位,而女性,除上述器官以外,还有大腿内侧、胸脯、臀部、面颊、耳朵、脖子等。因此男女进行性接触时,主要是男性抚摩女性,拥抱的情况也是如此。接吻则需要男女双方的配合协调,因为这种行为的亲昵程度高于前两种。性交是最高程度的性接触,双方从生理到心理都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性行为虽然是一种快感活动,但当双方建立在真正爱情的基础上,性行为则具有印证和加深爱情的意义,因此也具有审美的素质。

(五)性度美

性度是衡量某一个人身上男性特点与女性特点比重的性心理学概念。可分为男性度和女性度两个方面。抛开男女生理上的差异,把人们体质、性格、能力和行为表现的特点抽象出来,分为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两大类。男性度就是男性特点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女性度就是女性特点在某人身上所占的比重。从性度的角度看,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粹的男性,也没有绝对纯粹的女性,任何人都是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的综合体。一个男人,男性度高,男性特点就表现得突出明显,人们就感到他充满了“男子气”;如果女性特点多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人们就会感到他“男子气”不足,有点“娘娘腔”。一个女人,女性度高,女性特点就表现得突出明显,人们就会感到她富有“女人味”;如果男性特点多了,超出了一定的范围,人们就会感到她“女人味”不够,有点“假小子”的味道。

性度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性激素对个体的身高、胖瘦等形体特征与气质、爱好、情感等心理特征具有很大影响。男女身上都存在着不同比例的雄激素和雌激素,这是个体中两种性度并存以及个体间性度产生差异的生物学基础。性度还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观察表明,在男性多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男性度就强,在女性多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般则女性度强。性度还会随着年龄、文化程度、工作性质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大学男女学生的男性度和女性度也分别比中学男女生的高。战争环境中的军人,男性度一般也比和平环境中其他职业的人要高。人们对男性特点和女性特点的认识,也会因时代、社会、习俗的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性度不仅有生物学的根据,而且更重要的是受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一般而言,男性度高的男子和女性度高的女子,更易引起异性的关注而成为性审美的对象。

21.5.4性审美与性快感

性快感是指在性审美过程中,由审美对象引起的审美主体生理上的快适之感,也就是性冲动之后的性放松、消解而带来的整个身体的舒适与满足。性美感与性快感不同在于,它不仅是一种生理活动,是人的本能性快感,而且是一种社会性、精神性的心理活动,是生理性快感和精神性愉悦的完美统一。

性爱的审美体验和其他形式的认识活动一样,也必须以对审美对象的感觉为基础,只有通过感觉,审美主体把握了审美对象的各种感性状貌,才有可能产生美感体验。审美过程中,当审美对象以声、色、形、质、味、嗅等对审美主体的感官产生刺激时,审美主体便会产生一种生理上的快适感受。人类感官感觉客观世界的形式和途径是不同的,嗅、味、触觉感受的对象范围较小,必须与被感知的客观对象直接接触才起作用,往往容易引起直接的生理反应,如食欲、性欲等,因此有人称之为低级感官。而视、听感官感受的对象范围广泛,感受客观对象时,和对象之间具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往往会引起联想、促进理解、引发情感等精神性反应而上升为美感体验,因此有人称之为高级感官。

尽管人的嗅、味、触、视、听在受到审美对象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快感,但严格说来,主要是视、听两种器官才发展成为审美的官能。在性审美过程中,特别是青年男女在交往或恋爱中,应尽量减少肌肤肉体的接触,防止产生性冲动。当然低级感官仍然具有辅助审美的作用,因为性审美客体是一种既具有生物性,又具有社会性的复杂的审美对象,通过形体、容貌、声音、语言、姿态、服饰、风度、气质等对审美主体产生大量复杂的刺激信息,审美主体往往需要通过高级感官和低级感官协调配合,多方面地感受审美对象的特性,才能产生丰富生动的美感。但要嗅、味、触觉等低级感官在审美中发挥作用,就要摒弃实用目的,剔除占有欲望,必须受到道德、情操和纯洁感情的支配,为追求高尚的审美理想服务。欣赏与追求异性过程中流露的引人赞许的言行和感受,以及这种言行感受的艺术反映。

古希腊哲学家认识到性爱的审美体验可陶冶心灵美质,提出性爱交往可导致“灵魂怀孕”,产生智慧和美德的观点,相信由此出发可造就诗人和艺术家甚至发明家。苏格拉底认为:人性将无法找到一个比爱欲更好的帮手。

此外,人类性爱的审美,还通过广为流传的明间故事、神话、图画、音乐、摄影、文学与舞蹈等艺术作品中去体验;在这些作品中把人间的性爱表达衍生出与动物世界的性活动的巨大差别,动物世界的性活动没有创造出自然形态之外的价值,而人间的性爱表达则创造出巨大的精神财富。

使性爱升华为文学艺术创造活动的歌德是德国著名诗人,欧洲启蒙运动后期最伟大的作家,失恋后创作了《少年维持之烦恼》。维特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是歌德自身的投影。他资质超群,恋爱像盛夏的阳光一样灼人。他在心里辗转反侧地尝受那般苦痛,却甘之若醴,欲罢不能。虽然绿蒂对他不是完全漠然和无动于衷的,他的热情也在她心上泛起涟漪,他的才质也令她惊叹,但是他的恋爱,仍然可算一种单恋。他爱上她了,更是爱上这场爱情里的自己。凭借她让他发现,自己的梦想,自己所有的企望,不肯臣服于世俗的骄傲的心,和纯粹得近乎神圣的感情。绿蒂在他心目中是圣女,是“神仙姐姐”,不容亵渎,以至于当他生出亲近的念头,都觉得自己这种想法是龌龊可耻的。读这样的书不仅仅是感受男子对女子的爱,更是一个细腻敏感的诗人,对纯洁与美的爱。

很多童话和传说都是极好的儿童性美感教材。如《牛郎织女》、《花木兰》、《天鹅湖》、《海的女儿》等等。适合做青少年性美感教材的文艺作品也很多。如张贤亮在中篇小说《绿化树》中描绘的爱情,曾深深地感动过婷儿,后者情不自禁地发表了一通对比言情小说之肤浅的言论;池莉的《来来往往》等小说对婚内婚外感情纠葛的微妙描绘,对理解爱情与生活的复杂性,也具有突出的启示效果。一些好的电视连续剧也是难得的性美感教材。如香港的《义不容情》和《流氓大亨》,都可用来增加跟性与爱有关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

许多作家的性爱两地书记载了两情相爱的心路历程,透溢出人性的光华、性爱的至善至美。语言文学与艺术天赋的积极开掘与精巧运作。不同文化素养的人,性爱表达之美所能达到的水平不同。性观念纯正、追求文明与进步的人,都重视和注意培养、磨练自己的这类技巧才能,使自己心爱的人有知音之感与幸福之感,自尊、自信心获得极大满足。

现今绝大部分的流行歌曲几乎全是性爱表达的内容。如:十九岁发行首张专辑的黄湘怡的主打歌《吻雨》,借由吻雨的意象,表现出对爱情的一种浪漫的想象。喜欢一个人,就该凭着直觉大胆地和他一起去体验恋爱的滋味。

性爱表达如果面对广泛大众,则是在刻意寻找可爱的异性楷模,作异性美的理想设计或比较评判,建构心目中的两性世界。面对单独异性的性爱表达则多富隐秘的亲昵成分,旨在赢得对方共鸣与好感,实现爱情与婚姻的职能,包括满足身心需求的高峰体验。

21.6性审美的演变历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如果性欲从不遭到压抑,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与任何人性交,那么就没有温柔的爱情可言了。”较高境界的爱情需要男女双方不仅有性的吸引,还要对性的冲动进行压抑,有相互适应的文化素养,以及男女双方阳刚和阴柔互补的气质美的相互欣赏和吸引,而且包含理想、情操、志趣和审美观念某种程度的共鸣。社会越进步,人们对性对象的选择越是苛严,对性的审美也就越发苛求。

21.6.1性审美的产生

劳动使人类的性审美活动得以产生。劳动使古代类人猿手脚分工,它们由此而学会了直立行走,人类从此才可能采取对性审美活动意义重大的面对面的性交姿势。直立行走,使两性的性特征充分展示出来,使性活动在以触觉为主的同时,日益朝视觉、听觉的方向发展。被解放出来的双手,为性活动增加了爱抚行为,连同语言的传递,使男女之间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和精神交流。在此基础上,人类的性交逐渐脱离自然状态而朝人性化状态变化,成为了审美的对象。这一过程随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经历了“生殖器崇拜时期”、“第二性征时期”、“气质风度美时期”3个时期,人类的性审美活动由此逐渐走向成熟,并且日益具有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

21.6.2性审美的发展

人类的性审美能力是逐渐发展起来的。最初,性审美带有直观实用的性质。原始人重视与欣赏能给他们带来肉体欢悦与后代生育的第一性征。女性的性表达也就体现在对生殖器的夸张表现上,形成女阴崇拜;后来,随着男子在生殖中作用的发现,对男性阳具的崇拜渐成风气,正如魏勒在性崇拜中说:“我们的各种形状和尺寸的塔和尖顶,全部无意识地保留了原始的男性生殖器直立形式……实际上,世界上没有一个地区没有男性生殖器形状的石柱或塔。”到后来人们觉得女性阴户和男性阳具把人的欲望表现得过于直露,刺激太强易引发性混乱,应予遮蔽(遮羞)。同时,人类在长期的性活动中,逐步加深了对性敏感区在性活动中的作用的认识,性审美的对象也就逐渐由原来的欣赏第一性征转为欣赏第二性征:女性美的魅力从女阴崇拜转移到了丰腴的乳房,圆硕的臀部,柔软的腰肢,娇艳的面容,有光泽的肌肤以及整个和谐匀称的形体;男子强健的筋骨,饱满的肌肉,宽阔厚实的胸背,壮健的四肢以及棱角分明、孔武严峻的颜面。

然而,人类随着社会、文化的日趋繁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升,人们性审美的需要更加关注具有社会性和文明性的内容;同时,人类在进入了奴隶社会以后,有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并分化为对立的阶级以来,生活对人们形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人们产生了精神憩息与感情慰藉的强烈需要,性爱与家庭就成了最好的憩息慰藉的港湾,两性间的依恋被强化了。互相吸引的男女之间,对方的形体、容貌、社会才能固然可以引起美感,但光有这些已感到不够,他们还需要志趣的相投,精神的默契,乃至共同的理想,以便相互能得到慰藉和支持,并从中感受到一种更高境界的美。人类的性爱具有了愈来愈多的精神情感因素,人们现在已习惯于用爱情来指称性爱。完整地说,爱情是把性的肉体需要和情感精神需要指向一个特有异性,并带有为对方奉献又独占对方的强烈愿望的审美过程。所以,人类在欣赏异性第二性征的同时,也欣赏异性的气质、风度、性格,男性的雄强、坚韧、粗犷;女性的柔和、婉约、妩媚;并且也欣赏异性的社会价值、智慧、才华和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这标志着人类的性审美趋于成熟。

21.6.3我国性审美的发展

在群婚时代,女的“人尽可夫”,男的“人尽可妻”,人们主要是追求性欲的满足,还谈不上爱情(更谈不上性的审美);只有在性规范(性限制)已经完善的个体婚姻兴起以后,人类的爱情才发育成长起来。对偶婚可以看作是一种松散的一夫一妻制,爱情是与对偶婚同步兴起和发展的,而在一夫一妻制兴起,对性对象严格限制后发展到鼎盛时代。如果社会允许性对象随意变换,性欲的满足过于容易,爱情也就必然贬值,性的审美作用也相应地会被削弱。

现代中国人的性审美仍然倾向于含蓄与深刻,避免轻佻与浮浅。它强调自尊、自爱,使人们的天性更加美好,反对利用人皆有之的爱美之心进行性诱惑,如:通过影视、网络中的性感镜头,在大庭广众之下过分亲昵搂抱,衣着透、短、露等都是变相的性诱惑,刺激感官,唤起性放纵,使人们思想格调低下,行为轻佻粗俗,产生极其不良的社会后果。

世界雕塑大师罗丹名言:“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性是人类爱与美的完美艺术结晶,它不仅是高层次的肉体精神享受,更是人体形体艺术的巅峰之作。

(陈乐刘龙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