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洁正直快乐的心灵可以让孩子对周围变化纷繁的世界有足够的抵抗能力,可以让他看到生活阳光的一面,他就会对生活充满激情与自信,从而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我们应该培养孩子感受快乐的能力,让他有一个纯洁正直快乐的心灵,这也是我们应该送给他的最好礼物之一。
古人云:“百善孝为先。”的确如此,孝,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维系我们家庭关系的一种纽带,它也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因此,我们应该从孩子小时开始,培养他的孝心,让他成为一个孝敬父母与长辈的人。
我们可能都看过这样一则公益广告:
一位刚下班的年轻妈妈,忙完了家务,又端水给自己的婆婆洗脚,婆婆对她说:“孩子,歇会儿吧!别累坏了身子。”年轻妈妈笑笑说:“妈,不累。”这位妈妈的举动,被在一旁的儿子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
年轻妈妈给婆婆洗完脚后,走进儿子的房间,查看儿子是否已经睡觉,结果却发现儿子不在房间。她刚转过头,想要去寻找儿子时,却发现儿子正吃力地端着一盆水,摇摇晃晃地向她走来。盆里的水溅了儿子一身,可是儿子仍然一脸灿烂地对妈妈说:“妈妈,洗脚。”
儿子为妈妈洗起了脚,妈妈则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时候,广告里传出了画外音:“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孩子的孝心大多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教育出来的。孩子刚出生时如同一张白纸,我们灌输什么东西,他就会得到什么东西。对孩子来说,孝不是天性,不孝也不是天性。他孝与不孝,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教育他。那么,我们应该培养他的孝心呢?
和孩子一起孝敬老人
孩子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会模仿我们的每一言、每一行。如果他看得到我们经常孝敬父母,他就会受到感染,同样也会孝敬我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们教给他好的东西,他就会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如果我们不教给他正面的东西,他可能就会跟别人学坏,就会成为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如果说父母是一份文件的原件,那么,孩子就是文件的复印件。因此,我们想要让孩子懂得孝敬,我们首先要孝敬长辈。
为了让孩子感受孝道,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孝敬老人。去看望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时,我们要带上他一同前往,让他看看我们是如何孝敬老人的。当我们的父母过生日时,我们不仅要为老人准备生日礼物,还要鼓励孩子用他的零花钱,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准备一份生日礼物。这样,孩子在孝敬的环境中成长,他就会变得更有孝心。
欣赏孩子的每一个孝顺行为
我们在教育孩子时,要懂得欣赏并夸奖他的每一个孝顺的行为,暗示他将成为一个孝顺的人。这样,他受到激励,才会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孝顺的人。
当孩子给我们捶背揉肩、端茶倒水、准备饭菜时,我们要给他以积极的暗示,对他说:“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妈妈感到很幸福。”这种积极的暗示通常能发挥奇效,会使孩子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然后激励他再将这种积极的孝心落实到新的行动上。久而久之,他就会认为孝顺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从而努力孝敬我们、孝敬长辈。
此外,我还要懂得呵护孩子的孝心,当他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分享时,不要对他说:“行啦,宝贝,你自己留着吧,你有这份孝心就行啦!”我们这样做就会在无形中伤害孩子心中萌发的孝心,最终让他变成一个尽孝意识淡薄的人。
让孩子感受我们的艰辛
俗话说:“贫穷出孝子。”为什么贫穷的家庭却往往出孝子呢?这是因为贫穷家庭的孩子往往最能感受到父母的艰辛,最容易形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帮助父母的品质与习惯。而生活在富裕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养尊处优,不仅不知道尽孝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反而认为父母养育他是天经地义。这样,他又怎能懂得孝顺呢?
因此,我们不妨经常带孩子到我们的工作场所看看,让他看看我们是如何工作、如何挣钱的。此外,我们也应该允许他参与一下家庭事务的管理,让他了解一下家庭的月收入和月支出。这样,他感受到我们的艰辛,才会养成关心我们、体贴我们、爱护我们的好习惯。
给孩子讲述有关孝道的故事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流传下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我们可以讲述这些故事,让孩子深刻地认识孝道。关于孝道的故事有羊跪乳、乌鸦反哺、卧冰求鲤、恣蚊饱血、黄香温席、仲由负米、闵损芦衣、汉文尝药等等,我们可以给孩子讲述,以培养他的孝道意识。我们还可以跟他一起读《孝经》、《弟子规》等国学启蒙经典,让他真切感受到中华孝道的魅力。
此外,我们还可以和孩子共读一篇与亲情有关的文章,如《孝心无价》等;跟他共唱一首歌曲,如《跪羊图》、《父亲》、《母亲》、《儿行千里》等;共读一首诗词,如《游子吟》等。这样,在亲子互动的活动中,孩子就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孝敬长辈的好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