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快乐成长
11020700000072

第72章 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

所谓心理暗示,就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某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正如俄国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所认为的:“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很多暗示,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而孩子往往很容易受到这些积极或消极的心理暗示影响。

家伟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对他妈妈说:“你的孩子太好动,连3分钟都坐不住,你得多管管他。”回到家后,妈妈告诉家伟:“老师今天表扬你了,说你过去只能坐1分钟,但现在能坐3分钟,有进步!”家伟听了很高兴,从那以后他上课没有再动来动去。

当家伟上小学了后,在一次家长会上,老师对妈妈说:“你的孩子成绩太差了,每次都排在倒数那几名,是不是智力有点问题啊?我建议你带他去看看医生。”回家后,妈妈对忐忑不安的家伟说:“老师说你很聪明,只要再努力一点,下次考试一定能前进10个名次。”

从那以后,家伟很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功课和作业。考试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到了快小学毕业的时候,他的成绩已经进入了全班前10名。

在上述案例中,妈妈说的那些话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可见,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在无形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增强他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让他更容易获得成功。但是,如果妈妈按照老师所说的去批评和教育孩子,那么孩子接受的就是消极的心理暗示,这不仅会伤害孩子,更不利于他良好习惯的形成。

要知道,心理暗示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多用积极的心理暗示,就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相反,消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孩子一定要善用积极的心理暗示。

善用言语暗示引导孩子

草地上,两个孩子在追逐飞舞的蝴蝶,可是他们一不小心都摔倒了。一个孩子的妈妈赶紧跑过去,心疼地抱起孩子说:“宝贝儿,摔疼了吧?”孩子听了哇哇大哭:“真的好疼啊!”

而另一个孩子的妈妈则是站在一旁,温和地对孩子说:“没关系,妈妈相信你可以自己站起来。”这个孩子听了妈妈的话,自己爬了起来,又若无其事地开始继续玩耍。

为什么同样是摔跤,一个孩子显得那么娇气、脆弱,而另一个孩子却表现得勇敢、坚强呢?这跟两位妈妈的平日常用的言语和现场的态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一位妈妈用紧张不安的言语暗示孩子,摔跤真的很疼。孩子接收了这个暗示后,即使摔得并不重,也会从心理上感觉到疼痛,因此显得很娇气并逐渐养成习惯。而另一位妈妈则是用淡然的言语暗示孩子,让孩子感觉到摔跤没什么大不了,应该勇敢地站起来,所以这个孩子显得很坚强且也会逐渐养成习惯。

此外,有的父母喜欢说孩子“笨”、“没用”等责备的话语,这些话会在孩子的心中留下阴影,让他产生消极的想法。长此以往,这种带有消极暗示的言语会对孩子性格的形成造成不利的影响,会使孩子真的如父母所暗示的那样,表现得愚蠢、迟钝,这将影响他的一生。

但是,如果我们能善用一些积极的语言肯定和鼓励孩子,就能使孩子养成自信、开朗的性格,最终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用自己的行为暗示孩子

有人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你的复印件。”的确,我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的一举一动对孩子而言都是一种暗示。

比如,我们过马路时绝不乱闯红灯,这就是在暗示孩子,让孩子知道不闯红灯是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我们在超市、银行等需要排队的地方自觉排队,这也是在暗示孩子,让孩子明白不插队是遵守公共秩序的行为;我们不在公共场所乱丢垃圾,孩子也会从我们的行为中得到暗示,自觉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

当然,如果我们的行为不规范,也会给孩子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所以,我们要有良好的行为举止,这样才能在无形中让孩子拥有正确的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让孩子学会积极的自我暗示

古罗马思想家马可·奥勒留在他的著作《深思录》中写道:“生活是由思想形成的”。想想看,我们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形态的生活。也就是说,我们对自己有着什么样的心理暗示,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生活。

有的孩子总是认为自己的生活悲惨、灰暗,那么他的生活真的就会“愁云惨淡”;有的孩子总认为自己的记忆力很差,结果他真的什么都记不住……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让孩子对自己说:“我很棒!”“我一定能做到!”……

这些积极的自我暗示,能让孩子更乐观、自信和快乐。那么,为了让孩子的生活被快乐包围,我们不仅要用积极的言行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一定要教他学会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