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离不开五种人伦关系,即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其中,朋友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正如那句古话所说的“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所以,对于孩子而言,拥有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尤其是对于现在的孩子,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同龄人的陪伴,因此他们更需要朋友、同学,更需要从他们那里得到温暖、力量和帮助,而这些都是我们无法完全替代的。
然而,在孩子的交友问题上,有些父母总是处处干涉。如果孩子想和同学交朋友,必须经过他们的“资格审查”,凡是学习不好的同学,凡是贫困生,凡是穿着怪异的同学,都不许交往。如果孩子想和异性同学交朋友,干脆就免谈。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孩子很可能交不到知心的朋友。这不仅会使孩子的童年生活显得极为孤独,使他得不到快乐,而且对他的身心健康也是非常不利的。
另外,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朋友,比如,看到孩子的朋友来家里玩,就会非常生气,甚至会当着孩子朋友的面,警告孩子:“说了多少遍了,以后少和这种人来往,你看他……”如此一来,孩子和他的朋友就会觉得没面子,也会影响接下来的交往。
所以,我们应该支持孩子和朋友、同学交往,不要任意破坏他们的友谊,而是要尊重他的朋友、同学,促使他们之间的友谊更加稳固。同时,我们也要教孩子正确交友,引导他建立纯真的友谊,谨防他陷入不当的交际圈。
不要阻止孩子和差生交往
我们都希望孩子多和学习成绩好的同学交朋友,希望孩子可以向他人学习,从而提升他的学习成绩。所以,一旦发现孩子与成绩差的同学交朋友时,很多父母由于害怕孩子会受到影响,便会阻止他们之间的交往。
一天,妈妈参加了家长会后,得知和儿子关系最好的那个男孩成绩非常差,回到家就立即把儿子叫到身边,说道:“郝然的成绩太差了,你怎么能和他每天在一起呢?”
儿子有些生气,便说:“他的成绩好不好,与我和他是好朋友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大了,你每天和学习很差的人混在一起,你的成绩也会受到影响的。”
“我不会受他的影响。再说了,他虽然成绩不好,但是人不坏,待人友善,很替人着想。”
“别来你那套了,我劝你以后还是别和这种差生交往了。”
“不许您这么说我的朋友。”
“我这么说又怎么了……”
就这样,一场“家庭大战”拉开了序幕。
我们所顾虑的是孩子和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交朋友会受对方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影响,从而导致他的学习出现滑坡。当然,我们的顾虑可能是有道理的,但是,交朋友又怎么能完全和对方学习成绩好坏挂钩呢?
如果我们害怕孩子因此而受到影响,不妨教会他辨别朋友身上的哪些方面是值得学习的,哪些方面是必须摒弃的。这样一来,我们既尊重了孩子的朋友,保全了他的友谊,又教给了他如何对待朋友身上的优缺点。
邀请孩子的朋友、同学来家里玩
我们要邀请孩子的朋友、同学来家里玩,一来是对孩子和他朋友、同学的尊重,二来可以帮助孩子辨别他的朋友、同学是否是品行好、懂礼貌且值得长久交往的人。
当孩子的朋友、同学来到家里之后,我们要热情地招待,并给他们独立的空间,尽量不要去打扰他们,更不要去探视、监督他们,而是让他们尽情地做喜欢的事情。这样一来,孩子和他的朋友、同学都会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彼此的友谊也会加深。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的朋友不懂规矩,经常在房间里窜来窜去的话,事后要与孩子进行沟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要警告孩子“以后不准和这么不懂规矩的孩子交往”,也不要批评他的朋友,而是引导他认识到不懂规矩的表现及危害。这样做,不仅可以谨防孩子向朋友学习,还不会破坏他们之间的友谊。
此外,我们还要教孩子做到“善相劝,德皆建”:朋友有了过失,一定要懂得规劝,要引导他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并帮助他改正过失。同时,我们还要提醒孩子,在规劝朋友的时候,态度要和颜悦色,语气要轻声细语。
教给孩子择友的标准
对于不具备良好是非善恶判断能力的孩子而言,我们要有意识地教给他择友的标准,从而让他的交友之路走得更顺畅。
一般来说,朋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益友,一类是损友。在《论语》中,孔子对其下了非常精辟的定义:“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直”即正直的朋友,“友谅”即诚实、不欺骗的朋友,“友多闻”即见闻广博、知识面广的朋友;“友便辟”即喜欢奉承讨好的朋友,“友善柔”即两面三刀的朋友,“友便佞”即花言巧语的朋友。
简而言之,我们要让孩子和正直、诚实、知识面广的同学交朋友,而不要和品德低劣、染有恶习的同学交往。当孩子懂得以“损友”和“益友”的标准去选择朋友时,我们自然就不必再为他的交友问题而过多担忧了。
其实,孩子会和什么样的人交往,往往在于他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正如一句俗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孩子和缺失道德的人是同一类人,那么他不用主动接近那些人,那些人也会主动接近他。所以,我们要引导孩子不断提升自己的德行和各方面的能力,从而逐渐与相差甚远的朋友拉开距离,吸引志趣相投的朋友。
尽量尊重孩子对朋友的选择
在孩子交友的过程中,我们要尊重他的意愿和选择。即使我们与孩子的意见有所不同,只要他的朋友品德好,我们就不要干涉他们的交往,而是要尊重他的朋友,对他的朋友要真诚。
如果孩子交到了不好的朋友,我们切不可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制止他们交往,否则会让孩子产生对立情绪,甚至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确的做法是,我们首先把情况了解清楚,然后以尊重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告诉他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相信孩子会根据我们所说的去衡量他的朋友是否值得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