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指出:“要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当这种学习兴趣成熟的时候,再教给他学习的方法。”的确,如果我们没有启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就教给他学习方法,恐怕很难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兴趣”这个特殊的导师。在兴趣的驱使下,孩子会自动自发地学习,会感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所得到的收获往往也能达到最大化。
然而,有的孩子一提到学习,就表现出痛苦的样子;有的孩子上课没精神,下课闹得欢;有的孩子用应付、蒙混的态度对待作业,甚至照抄同学的作业……这种种现象都在告诉我们,孩子对学习缺乏兴趣。
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孩子不爱学习,而是要想办法激发他的学习兴趣,让他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为他今后的学习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会吊孩子学习的“胃口”
小泽上三年级了,但是对学习语文一直没有兴趣。妈妈对此有些发愁,便想办法激发他学习语文的兴趣。
有一次,妈妈买了一本《窗边的小豆豆》。当妈妈认真看这本书的时候,经常会被小豆豆的故事逗得大笑起来。小泽觉得很奇怪,禁不住问道:“妈妈,您在看什么书呢?”
妈妈心想:这正好是一个机会,先吊足他的“胃口”,然后再视情况而定。于是,妈妈故意没理会小泽,还是津津有味地看书。
小泽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出来,他跑到妈妈身边,把书抢了过来,说:“我倒要看看这到底是什么书,能让您如此高兴。”
妈妈急忙说:“这么好看的书,我还没看完呢,你怎么说拿走就拿走呢?”
“我先看,等我上学去了,您再看。”说完,他就跑到书桌前好奇地看了起来,很快就被书中的内容吸引了。
渐渐地,小泽喜欢上了阅读。在不知不觉中,他的语文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由于他尝到了进步的“甜头”,所以对学习语文产生了兴趣。
对于小学阶段的孩子来说,他正处于好奇心和逆反心理极强的时期,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越是被禁止的,或越是具有“挑战性”、“冒险性”的事情,他就越想去尝试。
我们正好可以抓住孩子的这一心理特征,通过“吊胃口”的方式,让他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乐趣,进而变“要孩子学”为“孩子要学”。不过,我们所说的话、所做的事一定要引起孩子的兴趣,并符合他的认知水平,否则只会使他对学习产生反感。
为孩子制造对学习的“空腹状态”
有人说:“教育的最大牵动力就在于‘不满足’。”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人们正是由于不满足,才会努力去获取新知识,去探索新鲜事物。
然而,很多父母却经常带着孩子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兴趣班之间,让他整日忙碌于学习之中,结果使孩子很难享受到学习的兴趣。这就如同我们在“饱腹状态”下,对任何丰盛美味的食物都不会产生食欲一样。
因此,我们要为孩子制造对学习的“空腹状态”。比如,不要一下子给他买好多本课外书,而是只买一两本,一来可以防止他出现“一本没看完,就想看其他几本”的情况,二来也可以吊吊他的“胃口”,让他始终保持对阅读的渴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适时并适量地给孩子增加新鲜感的学习内容,从而使他持续保持对学习的“热度”……孩子一旦对学习有了一种“空腹状态”,就会自动自发地学习了。
借助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我们可以采用“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把游戏和学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激发他的学习兴趣。
比如,我们可以和孩子玩过家家的游戏,开一些诸如“书店”、“水果店”之类的小店,在买卖的过程中让他熟练掌握加、减、乘、除的基本方法;和孩子玩“触摸身体”游戏,我们发号指令,孩子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身体各部分的英文名称,如我们说“Touch your mouth”,孩子就一边指着嘴巴,一边说“This is my mouth”……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在游戏中找到学习的乐趣了。
慎用奖励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用奖励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确实可以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如果奖励运用得不当,很可能会适得其反。
如今,很多父母习惯用物质奖励促使孩子学习,如常常对孩子说:“只要你好好学习,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买什么。”慢慢地,孩子很可能会为了得到物质奖励而学习,这就扭曲了他学习的目的。而且,当物质奖励对他失去吸引力的时候,其作用也就大打折扣或不存在了。
因此,我们应该增加对孩子精神层面的奖励,逐渐减少或尽量不用物质奖励。比如,当孩子学习取得进步的时候,我们可以及时给予肯定、赏识,或者给他一个灿烂的微笑、温暖的拥抱等;也可以给他奖励一本书、学习用品、体育用品等,或者是带他外出游玩……这样做,既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又不会产生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