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快乐成长
11020700000039

第39章 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

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习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很少顾及孩子的想法。其实,孩子的世界与我们成人的世界截然不同,他对待事物的看法也和我们不一样。因此,我们要想和孩子顺利沟通,就要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样,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需求。

一个周末的早上,妈妈一起床就对孟婷喊道:“婷婷,快起来,我带你去姨妈家玩儿。”喊完她就自己洗漱去了。可等她洗漱完,做好早饭,孟婷还没起床。妈妈着急了,都快到和别人约好的时间了,孟婷怎么还没起来啊?

于是妈妈赶紧去房间叫孟婷,见她还蒙着被子睡觉,就匆忙过去拉她:“快起来,我们要迟到了!”孟婷被妈妈拉出了被窝,不高兴地说:“妈妈,您还是自己去姨妈家吧,我不想去。”

“为什么啊?姨妈家多好玩啊,快起来,别任性了。”

“妈妈,我已经和同学约好了今天一起去买书的。”

“那你赶紧和同学说一声,下次再一起去。”

孟婷听了很生气:“妈妈,您为什么非要我去姨妈家啊?而且您又没有事先问一下我的意见,今天早上突然就要求我和你一起去,您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妈妈听了顿时哑口无言……

我们平时在决定一件需要孩子一起参与的事时,是不是也直接下“临时通知”,不管孩子有什么意见和想法,先独断地作出决定?虽然孩子扮演的是子女的角色,但他也需要我们的认同和尊重,需要我们平等地对待。我们只有把自己放在一个平等的角度和孩子交往,才能与他在沟通上产生共鸣。

正如美国教育家塞勒·赛维若所指出的:每个人观察、认识问题,都会有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身份、地位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就不同。父母与子女间的年龄悬殊、身份各异是影响相互沟通的重要原因。若父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思考,一切都将迎刃而解。

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

一天放学后,程楚气呼呼地跑回家中,把书包一放,对妈妈抱怨说:“今天陈伟把我的书给弄坏了,真是气死我了!”

妈妈说:“他弄坏了你的书,我想你现在一定很难过。”

“对啊,那可是您前两天才给我买的新书,我还没看完呢。”

“妈妈理解你的心情,不过,你也别太难过,我想陈伟不是故意的。书撕坏了我们还可以粘起来,但如果因为这件事破坏了你们之间的友情,那可就不好弥补了。”

程楚低头想了想,说:“妈妈,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当孩子受到了委屈,他最想得到的是我们的认同和理解。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武断地下结论,认定孩子做得不对,不仅得不到他的信任和尊重,还会引起他的反感。

因此,我们不妨像案例中的妈妈那样,首先考虑孩子的感受,然后在认同和理解他感受的基础上给予他引导和帮助。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用心去了解孩子的世界

只有先用心地了解孩子的世界,我们才能站在孩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然而,很多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不了解他的想法,也不了解他的做法,只是想当然地让孩子按自己的命令行事,替他作决定。这样我们又如何能找到孩子的立场和角度?更不用说站在他的角度去看问题了!

因此,当我们想要孩子做某件事前,不妨先听听孩子的想法。我们可以问问孩子:“你是怎么想的?说出来听听。”只有先学会了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否则,我们对孩子的教育只能是盲目和无效的。

当然,我们高高在上的姿态是无法让孩子完全敞开心扉的,而我们也难以真正了解孩子。只有当我们放下居高临下的姿态,“蹲下来”认真听听孩子的想法,才能完全了解孩子。而且这种做法不仅能让孩子感到受重视,也能迅速拉近我们和孩子的心灵距离。

抛弃成人的主观偏见

成人有成人的世界,而孩子也有孩子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很多世俗的观念,而孩子的世界则是简单而纯洁的。我们习惯于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但这一套成人的做法显然并不适合对待孩子。

如果我们非要用成人的眼光和观念去对待孩子,一定会造成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困难,影响我们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一定要放下自己的成见,试着用孩子的眼光和观念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让我们更加理解孩子的一些想法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