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著名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曾经说:“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地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来一只老鼠,吓你一大跳。”
的确是这样,可能有些父母对此也深有体会。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打开那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呢?这就需要我们与孩子之间建立一种良性的沟通方式。而倾听是沟通的关键和纽带,也是打开孩子心扉最好的钥匙。可以说,孩子的成长需要忠实的“听众”。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父母不愿意做孩子的“听众”,只希望做一个“指挥者”。面对孩子的倾诉,有的父母会不耐烦地说“没看到我正忙着吗?自己一边玩去”;有的父母没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就急着下结论,甚至劈头盖脸地对孩子一顿教训……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意向我们吐露心声了,那我们和孩子之间就会形成沟通的壁垒。
8岁的男孩早晨起床后,兴奋地对妈妈说:“妈妈,您猜我昨晚上梦到什么了?”
妈妈说:“先不说了,赶紧洗漱、吃饭,不然一会儿上学就要迟到了。”
男孩一听,就把到嘴边的话咽了下去。
等男孩放学回来后,又想起了昨晚上的梦,便对妈妈说:“我昨晚上梦到我长了一对翅膀,在天空飞啊飞啊,看到了……”
还没等男孩说完,妈妈就打断他:“好了好了,我知道了,赶紧进屋写作业吧!”
“今天的作业不多,一会儿就能写完了。我先给您讲讲我的梦吧,特别有意思!”
“梦都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东西讲出来有什么意思啊!你还是省省工夫,赶紧先写作业吧!”说完,妈妈就进厨房做饭了。
发生了几次类似的事情之后,男孩再也不愿意主动和妈妈倾诉了。久而久之,男孩好像和妈妈之间越来越没有共同语言了,关系也越来越疏远了。
如果这位妈妈让男孩自由诉说,不去故意打断他,而是耐心地倾听他的心声,做他最好的“听众”,也许母子之间原本良好的关系就不会遭到破坏了。回想一下,我们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呢?如果有的话,就请马上停止吧!
因为,当我们能够做孩子最好的“听众”时,不仅可以分享他的快乐、痛苦,还可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才有可能为他提供合理的引导和帮助。最重要的是,通过倾听,我们可以传递给孩子最大的支持和理解,让他感受到他父母的爱。
给孩子倾诉的机会和时间
如今,现代父母最大的特点就是“忙”、“急”。爸爸担负着养家糊口的重任,由于忙碌而常常忽视对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妈妈在事业与家庭的交织中变得异常焦虑、着急,每天都在催促孩子赶快这样,或指责孩子不能那样。父母这样一忙、一急,哪还有时间和心情好好听孩子倾诉呢?结果,孩子在我们面前把自己“包裹”了起来,不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
所以,我们无论多忙、多急,都要找出时间和孩子聊天,给他倾诉的机会和时间,做他最忠实的“听众”。同时,在“听”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营造轻松愉悦的交谈气氛,解答孩子的疑问,并适时地给予他引导。
对孩子的谈话内容表示出兴趣
孩子是否乐于向我们倾诉,主要看我们是否乐于倾听。因此,当孩子主动向我们倾诉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对他的谈话内容表示出兴趣。
具体说,在孩子倾诉的过程中,我们要放下手中的事情,用眼睛注视着他,不时加上一些语言,可以用一些带有肯定语气的词语回应他的感受,如“嗯”、“哦”、“原来如此”等,也可以用简单的语言鼓励他继续说下去,如“这样啊,那然后呢”、“发生了什么事情”、“你打算怎么办”等。当我们表现得如此感兴趣的时候,孩子自然会敞开他的心扉。
不打断孩子,耐心地听他诉说
我们在倾听孩子心声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他。而尊重孩子,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在孩子倾诉的过程中不打断他,而是耐心地听他诉说。
由于有时我们和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会有不同,所以我们应该理解这种差异,不要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去判断孩子的想法,而是要耐心地听他诉说,了解他的真实想法。
另外,当孩子向我们倾诉他的不快乐时,我们一定要安静地陪在他的身边,倾听他表达的同时,还可以用一些肢体语言传达对他的关心和安慰。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孩子的思想和行为,这样,沟通效果会更好。
善于听出孩子的“潜台词”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通常不会直接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是把它藏在话中,同时伴随着相应的表情和语气,并期望我们能够明白。因此,一个会倾听的父母一定善于听出孩子的“潜台词”。
比如,孩子突然对我们说“妈妈,您今天要不要去逛超市啊”时,他也许是想试探我们是否能带上他一起去逛超市,或者是他很想去逛超市购买早已看好的东西。当我们听出了孩子的“潜台词”之后,就要予以相应的回应,或尽量满足他的合理需求,或作出其他有针对性地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