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怎样让孩子快乐成长
11020700000010

第10章 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意志,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具体来说,它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为,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如今,在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长意志”大行其道。我们经常以“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人,越是我们最爱的人,这种强加意志的表现就尤为突出,尤其是对于自己的孩子。

比如,我们规定孩子每天都要喝牛奶、吃大鱼大肉,认为这样有助于身体发育;我们强迫孩子上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认为这样有助于他全面发展;我们按照自己的意愿为孩子的未来铺路,认为这样会让他少走弯路……

然而,我们也许从未认真思考过孩子的真实想法,从未与他通过交流而达成共识。结果,孩子对我们的“爱”并不领情,要么无奈地顺从我们的意志,要么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在反抗无效后选择用极端的方式抗争到底。无论孩子属于哪种情况,他都是不快乐的。

星期六,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在儿童乐园玩。儿子想去玩蹦蹦床,但是他看到一些大哥哥、大姐姐蹦得很高,就不敢去了。妈妈觉得,这正是培养儿子勇敢精神的大好时机,便鼓励他:“不怕,这个很好玩的。”

“我不敢,我怕他们踢到我。”

“不会的,宝贝要勇敢。”

儿子一边摇头,一边往后躲。妈妈觉得小男孩一定要勇敢,便把他抱起来,脱下鞋子,放在了蹦蹦床上。由于蹦蹦床上有很多孩子在玩,即使儿子不跳,也会随之不停地被弹起,所以他一下子被吓哭了。

妈妈一看就着急了,起初还鼓励儿子说:“不要怕,爬起来,自己跳。”但看儿子除了哭没有任何其他反应,便绷起脸对儿子说:“你今天不跳,就甭想回家。”

任凭儿子怎样哭,妈妈就是不松口。儿子看到妈妈的态度如此坚决,只好放低哭声,撅着屁股在蹦蹦床上爬。过了一会儿,他慢慢站起里,扶着蹦蹦床的边沿走动。妈妈有一种胜利的喜悦,而儿子并没有感到快乐。

这位妈妈逼迫只有5岁的儿子一定要在蹦蹦床上玩,虽然是为了培养儿子的勇敢精神,但是她却忽略了儿子的个性特征和实际能力,结果换来的是孩子的不快乐,甚至是恐惧感。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不要固执己见,把意志强加给孩子,而应尊重孩子的想法、意愿,找到适合他成长的教育方法。

放弃控制孩子的念头和欲望

很多父母存在控制孩子的念头和欲望,认为孩子是自己生养的,就有权任由自己的意志来支配孩子。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这些父母的爱被扭曲了。当他们用这种扭曲的“爱”去爱自己的孩子时,势必会扭曲孩子的心灵。

其实,孩子的人生应完全属于他自己,未来的路也应该由他自己来走,如果我们总是想控制他的一举一动,那么他和囚犯又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要调整心态,放弃控制孩子的念头和欲望,把他视为一个独立的、有价值的个体,让他自由、快乐地成长。

与孩子之间保持恰当的距离

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爱有多深,想把自我意志强加给他的表现就有多强烈。所以,很多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爱渐渐变质了,变成了操纵孩子的生活,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英国一位心理学博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

的确,孩子总归要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如果我们一直给予他过度的关爱,过多地用自己的意愿去干涉他,势必会让他缺少独立自主的意识,这很可能会影响他未来的生活和工作。

因此,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手,与他保持恰当的距离,鼓励他安排自己的生活。在放手的过程中,我们也许会有某种程度的失落感,但是为了孩子的快乐成长,我们要学会适应这种变化。

多与孩子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想法

很多父母习惯摆出一副教育者的面孔,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教育孩子,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或想法强加给他,却没有寻求一种平等的沟通方式。殊不知,我们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畅,是很难使我们的意志顺利实现的,也极易导致亲子关系日渐紧张。

医学上有一种“对症下药”的说法,对于孩子的教育其实也是如此。平日里,我们要多与孩子沟通,放下高姿态,和他平等交流,了解他内心的真实想法,然后再对症下药,采用更合适的教育方式。唯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就拿前面那个跳蹦蹦床的例子来说吧。

孩子害怕被人踢到,所以不敢跳蹦蹦床。这时候,我们不能强迫他非要按照我们的意愿去做,而应先鼓励他勇敢地迈出第一步,然后再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让他逐渐变得勇敢起来。即使孩子第一次没敢上蹦蹦床也没关系,等他慢慢熟悉了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