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基金致富:基金投资技巧全攻略
11012800000004

第4章 先知先觉基金新发行带来的新问题

随着基金新攻势的开始,投资者在投资基金的过程中会碰到不少新“题目”,例如不少基金公司发出公告,将对旗下基金的认购、申购手续费和份额采用“外扣法”;市场上多只基金采用基金拆分,取代了往年年末盛行的大比例分红,以达到净值归一;而无论是新基金发行还是老基金拆分时,都不像以往那样先购者先得,而是采用了按比例认购/申购……这些投资中的新问题,让新老基民们都不约而同地犯了难,新规则、新办法的采用,这会给基金投资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1.费用“外扣”代替“内扣”

2007年3月中旬,证监会给所有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托管银行下发了《关于统一规范证券投资基金认(申)购费用及认(申)购份额计算方法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修改有关基金认购、申购费用的计算方法,即统一规范基金认购费用及份额计算办法,基金公司今后统一采取外扣法对所管理的基金认(申)购的计算方法进行调整,并在三个月内调整完毕。

随着三个月调整期限的结束,从2007年6月1日起,先后有广发、富国、鹏华、上投摩根、景顺、兴业、东吴等20多家基金公司发布公告,将旗下基金申购费用和申购份额的计算方法由原先的内扣法调整为外扣法。

那么,什么是“外扣法”,什么是“内扣法”?

外扣法和内扣法是基金申购费用和申购份额的两种计算方法。为了计算方便,国内基金公司此前大多采用内扣法。两者的区别在于:外扣法是针对申购金额而言的,其中,申购金额包括申购费用和净申购金额;而内扣法针对的是实际申购金额,即从申购款总额中扣除申购费用。其计算方式如下:

(1)内扣法。

申购费用=申购金额×申购费率

净申购金额=申购金额-申购费用

申购份额=净申购金额/当日基金份额净值

(2)外扣法。

申购费用=申购金额――净申购金额

净申购金额=申购金额/(1+申购费率)

申购份额=净申购金额/申购当日基金份额净值

假设投资者拟投资10万元申购某基金,申购费率为1.5%,基金单位净值1.00元。

若按照内扣法计算:

申购费用=申购金额×申购费率

=100000×1.5%

=1500(元)

净申购金额=申购金额――申购费用

=100000―1500

=98500(元)

申购份额=(申购金额――申购费用)/基金单位净值

=(100000―1500)/1.00

=98500(份)

而若按照外扣法计算:

净申购金额=申购金额/(1+申购费率)

=100000/(1+1.5%)

=98522.167(元)

申购费用=申购金额――净申购金额

=1477.84(元)

申购份额=净申购金额/申购当日基金份额净值

=98522.167/1.00

=98522.167(份)

其结果是:与采用内扣法相比,采用外扣法可以多得22份左右。由此可见,采用外扣法计算申购份额,在同等申购金额条件下,投资者可以少付一些申购费用,多收一点申购份额,对投资者来说显然划算多了。

2.拆分与分红有区别

2007年5月以来,在基金的市场推广中,基金公司更多地采用了将高净值基金拆分来作为营销的主要手段。如自2007年5月份以来,就有兴业趋势、银华优选、富兰克林中国收益、工银精选平衡等多只基金实行了拆分,随后的6月前后也有不少基金把拆分净值归一的活动列上了日程表。

其实对于“净值归一”为口号的基金营销活动,投资者并不陌生。不过基金拆分和基金分红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有的人还是觉得茫然。

从根本上说,基金分红和基金拆分是高净值基金降低“身价”的两种不同途径。基金的大比例分红主要来自于基金大幅调整仓位,将持有的股票售出以获得现金,满足分红的需要。在基金公司看空后市或是调整基金投资方向时,这种方法有利于保住胜利果实,将账面收益转换为实际收益。

而基金拆分则不需要卖出基金公司手中持有的股票,只需要对基金净值、基金持有人所持有的基金份额数作出相应的调整即可,调整后的持有人持有的基金份额占基金份额总数的比例不发生变化。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基金拆分并没有把蛋糕做大,而只是把蛋糕切成了更多份。

事实上,基金的拆分只是为了满足投资人喜欢低净值基金而进行的市场营销活动,没有太大的实质性意义。

举个例子来说,某只基金的净值为3元,经过1:3的拆分之后,这只基金的净值降为1元左右。那么对于投资者来说,在不考虑手续费用的情况下,他在拆分前投资1万元,获得的基金份额大约为3333.33份,而在拆分后,同样投资1万元所获得的基金份额为1万份。看上去手中持有的基金份额增加了,但实质上他所拥有的投资金额、投资收益都没有任何差异,如果基金净值增加10%,拆分前后,他的投资收益增加都是10000×10%=1000(元)。

因此成熟的投资者面对各式各样的基金分拆活动,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进行基金投资。

3.按比例配售也有限量

按比例配售也是2007年基金投资者所遇到的又一个新问题。推出按比例配售的初衷,是为了解决新基金销售时的“抢购”局面,但是随着基金拆分、分红的热潮,按比例配售的办法也被引入到了老基金的再度营销中,如最近进行拆分的多只基金都采用了按比例配售的办法。

有的投资者认为,既然实现了按比例配售,就不用像以前那样赶在发售的第一天去认购或是申购基金了。但是事实上,抱着这种想法的人往往扑了一个空。从一些基金公司了解到,尽管采用了按比例配售的办法,但是出于保障基金规模和投资者热情的需要,基金公司会对基金的认购/申购期进行灵活的调整。一位基金公司的人士对记者解释说:“我们会对已经认购的额度进行统计,到达合适的规模就会停止认购或是申购。毕竟基金的销售不可能像打新股那样,必须保证一定的配置比率。因此,基金公司即使采用了按比例配售的办法,也在到达销售上限时紧急‘叫停’。比如对老基金进行再度营销,预定的销售规模为50亿,公司希望的配置比例为50%左右,那么,我们根据统计数据就会在发行到100亿左右时暂停销售。”因此,在最近的基金拆分再销售中,出现开售一天就喊停的情况就不难理解了。

但是,按比例配售也给投资者带来了很多新的困扰。一是投资金额无法控制,如一些投资者为了在配售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份额,往往采用了加大投资额的办法,但是各只基金的销售情况和配售比例并不一样,有时候基金销售情况并没有达到预定上限,不需要使用按比例配售,就会导致认购者的投资计划受到影响。其次是高出配售额度的资金退回账户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按照基金公司的规定,多余的资金一般会在2~3个工作日内退回到投资者的账户,但是根据投资者的实际反馈来看,资金退回的时间往往长于这个期限,不少投资者在一周左右才收到退回的资金,这就会对投资者的资金使用产生影响。

因此,即使对于采用按比例配售的基金,投资者也应当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尽量安排在销售前期进行认购或是申购,同时要按照基金公司和基金的“受宠”程度进行预估,合理地配置资金,以免影响了自己的投资计划。

此外,一些基金公司在退回资金的过程中发现,有的投资者填入的账户信息不准确,导致资金无法及时退回,这一点也值得投资者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