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基金致富:基金投资技巧全攻略
11012800000012

第12章 调节要有度,投基要选时

眼下,股市逐渐走高,投资者因不知何时进入而彷徨;各大卖场打折行动你方唱罢我登场,又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不知如何选择。其实,投资和消费一样,投资领域和消费市场都有着相对的最佳进入时点,关键在于如何去抓住这个点。如果能把握好这些时间点,人们的理财可以事半功倍。中国的投资者向来有“机会主义”的传统,在基金投资上也常有胆大不理智之举,如何规避这些问题,是接下来要讲的内容。

1.在基金净值走低时“逢低加仓”

当持有的基金净值下跌时,有的基民会觉得价格越跌则越便宜,应该买更多,这其实套用了股票投资中的“摊薄成本”的概念。殊不知“摊薄成本”对投资决策而言并不是一个有用的概念,反而是个容易误导的观念。投资基金时买进价格的高低不是重点,基金未来净值与买入时净值的差(也就是潜在获利)才是关键。如果净值不能回到最先买入时的净值以上,“逢低加仓”很可能会使投资人亏损更多。

所以关键还是要分析该只基金的增值潜力。每一次在决定是否加仓该只基金的时候,都要基于当时的各种机会比较后再作决定,换句话说,这是一个单独的投资决策。如果认为风险愈来愈高,应该“认赔卖出”;如果认为风险愈来愈低,则应该“逢低加仓”。“逢低加仓”的正确理由并不是想要“摊薄成本”,而是净值下跌后可以使加仓买进部分有更大的潜在投资报酬。

2.追逐市场热点,频繁转换投资品种

2006年,A股市场涨幅居全球之冠,偏股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也逾100%,引得许多从未涉足股市的投资人义无反顾地成为“基民”。但2007年以来,市场热点转换频繁,特别是春节后小盘低价股成为行情的主流,股价翻番的股票中大多数是消息股,借助各种诱人的题材,如借壳、重组或者拿到了一个天大的订单,从而带来了惊人的升幅,在这样的市况下,以基金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收益却不如人意,2007年一季度,仅有14家基金跑赢沪深300指数。于是许多基民们又迫不及待地赎回基金,转而自己“操刀上阵”。

其实,对于基金投资人来说,“趁火打劫”的投资心理是投资者获取长期回报的天敌。投资者往往认为短期回报最大化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往往忽略了多数基金持续脱离平均回报率趋势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而且频繁的申购赎回往往导致昂贵的交易成本,这将严重地侵蚀投资者的长期利润。

基金是一种适合长期投资的品种,任何“趁火打劫”的机会主义做法都可能只是弄巧成拙。长期来看,多数基金仅仅能够获取市场平均收益,因此,超越市场平均回报率的主要办法,只能来自于两方面:一是认准那些管理能力强的基金或基金公司,集中投资,长期持有;二是尽最大可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持有期限,从而排除所有市场中短期波动和交易成本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大可能地提高收益率水平。

3.指数、净值“双低”买基金

一般情况下,根据宏观经济的景气周期变动,来判断投资基金的时点是个不错的办法,投资人可关注每月10~15日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宏观经济指标,如GDP成长、消费物价指数变动、工业增加值成长、货币投放等指标。根据这些可以大致判断目前经济位于景气循环的位置,并据此选择基金。

通常来说,在国家经济增速下降时,应该适当提高债券类基金投资比重及购买新基金,因为新基金可以根据市况向下逐渐建仓。若经济增速开始上调,则应加重偏股型基金比重,并关注老基金,因为其早已完成建仓,建仓成本也会较低。

对一些没有专业背景的投资人而言,若判断宏观经济的景气位颇有难度,则该采用另一些简单的办法,比如基金募集热度。当开放式基金募集数量一路飚升,反映当下股市有过热的嫌疑;而当基金进入平淡期,募集困难时,反而会为投资人提供很好的回报机会。因为在此时募集的基金,建仓成本普遍较低,有较大机会获利。

近阶段股市火爆,指数一路上扬,许多基金投资者都把眼光投向了偏股型基金。而在指数已经高位运行的背景下,如何选择该类基金的买点呢?

基金专家建议,因为基金净值和股市大盘的变动有很大的关系,所以现阶段投资者可以选择一个大盘指数相对较低、同时该基金净值较低的时候买入。

另外,由于基金净值是当天股市结束后好几个小时才能在公司网站上公布,所以在申购基金时投资者并不知道该日净值到底是多少,怎样能提前知道该基金的净值呢?

投资者可以去基金公司的网站阅读该基金的最新公告,并记录前10名重仓股票,然后在下午即将收盘之前查看这10只股票的涨幅。若多数飘红,说明该基金今日净值会高于昨天净值,反之净值将下跌(当然也要比较涨幅和跌幅的大小)。

股票型基金的持股数目一般都多于10只,因此该基金持有的其他股票的涨跌,投资者可以简单借助当日的大盘指数来判定,由此来进一步确认基金净值的变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