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当代名家:蒋子龙自述人生
11001300000023

第23章 男人们的现状(4)

另有一足球运动员因伤痛折磨英年早逝,生前曾留下遗愿,请家属和队友趁黑夜将其骨灰偷埋于球场之下,让自己的魂魄永远熔铸于绿茵场,为后来的球员加油、助威。生不能看到中国足球扬威于世,死了化成灰也要给中国足球壮胆、保驾。

这是典型的体育人生,赛场上是养小不养老的,它给体育命运添加了一种悲壮美。

赛场上的人生最是酣畅淋漓,波澜壮阔。但也残酷激烈,风云难测,胜败转于一瞬,忽而大喜,忽而大悲。而体育人生的全部魅力,也正在这里。运动员的命运是由信仰和忍耐构成。

可谓体育如人生,人生如体育。迈开两条腿,上边顶着个脑袋这就是“人”字。这个字其实也包容了体育的全部涵义:必须奔跑,连续不断地奔跑,被绊倒了爬起来再跑,如同只要有生命就必须活下去一样。

人的生命本身正是如此,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之中,绝对静止就35中卷人生思考是死亡。

因此运动着的生命充满渴望,如饿虎扑食,鹰击奔兔。而体育则最生动地体现了人类生命本质中的这种渴望。有了渴望就会有动力,有感觉,凝聚、爆发、拼抢。人生突然变成瞬间的事情,输赢往往取决于最后的一秒或百分之一秒、最后的一枪、最后的一箭、最后的一个球……球飞进对方大门就是生,旋进自家网底就是死。

鸟儿有巢,蜘蛛有网,人类有门,有各种各样的门。竞技场上的大门是天堂和地狱的人口处。

别看赛场有限,体育人生却极其广阔。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不过是活在自己出生的地区,而运动的生命舞台至少是以整个国家为背景,他们的视野必须是整个世界。生命苦短,人生几何,体育使其凝练、精彩,可发挥到极致,瞬间辉煌。有生如此,夫复何求?

人类创造了体育,体育又创造了人类。

赛场是地球的缩小,赛场上映照出现代世界的影像。现代社会的所有元素赛场上都包括了,现代人类的本质也蕴涵在体育里。比如足球界有着各种详钿的规则,而现实的足坛却纷扰混乱,让球迷几乎不知该抱怨谁?这和庞大的地球现状几乎毫无二致。地球上有多复杂,赛场上就有多热闹。

可见人类既非天使,亦非野兽,不过是个运动员。人类的各种品行体育里都包括了。

人类所有跟外界接触的部位都是球形的:头顶、眼珠、鼻头、嘴唇、手指肚、膝盖、脚后跟、脚趾肚、屁股……只有圆的东西才能强韧,圆滑,不怕碰撞,且能钻能挤能飞能转。因此足球所代表的体育人生最大的优势就是永不绝望,拒绝胆怯。足球滚圆,滚来滚去,今天败了明天照样滚,气瘪了可以再充气。

你只要一看到足球又在滚动飞旋,立刻就会抛弃所有绝望,重新恢复希望和感动。有时即便是最轻率蛮勇的拼争,却会导致意想不到的成功,随即便让人恢复了希望和感动。

体育喜欢铤而走险,在创造中显示力量。因此体育人生是夸张的,有夸张才有激情,这一场激情的消失便孕育了下一场激情的爆发。有激情热爱体育的人,一般都热爱生活,一阵失望过后随即又燃起一种新的希望。永远都对体育怀有特殊的希望和感动。

体育就是人生,就是每个人自己,所以才能成为世界性的拥有最多信众的宗教。而宗教就需在感动中提升。如果你不希望,又怎么会感动?没有感动,生命就会荒芜,变得平庸和倦怠。只有希望才是四通八达的路,路路通向感动,体育恰好就刺激了现代人这种感动和希望。

近几年来,拥挤的中国大兴广场。宽阔的广场和高大优美的建筑物相衬,成了富裕的标志、现代的标志。凡被人称颂的地方,几乎都是靠一个个的广场臝人。如:大连、珠海、上海浦东……尤以深圳的龙岗区为甚,可谓镇镇有广场,村村有广场,布吉镇的龙城广场十四万平方米,横岗镇广场八万平方米,有的村广场也有四万平方米……要这么多广场干什么用呢?其中一个看得最清楚的用途是组织村民跳舞唱歌。每天一早一晚,多的时候一个广场上会聚集着数千人,或扭、或唱、或散步、或谈情说爱、或带着孩子玩耍。少的时候也要有数百人,但总会有那么几组人是练扭练唱的,以老年人和女人为最多。我去南岭村参观,进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下来看国家领导人视察南岭村的录像。去年春天,国家领导人进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坐下来看村民们表演节目,表演者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孩子,化了妆,打扮得花花绿绿,腰里系着红绸带,高歌劲舞,热情高涨。给我的感觉是哪个村都能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组织好这样的演出,难怪这里是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我在采访中询问当地的领导,难道精神文明建设就是组织老太太们扭秧歌?他们摇摇头:当然不止这些,但最快捷最重要的就是先用健康的文明的东西把人们的精神占住。和穷了几十年、几百年相比,人们富得还是太快了,精神上没有准备好,一时跟不上腰包那么充3中卷人生思考实。比如,有些富的村子人均年收人八九万元,即便拿出一少半分给村民,也有两三万元,往房又都是村里给盖的,你说他们拿这么多钱干什么用呢?于是有些女人们就幵始打牌,天天打得昏天黑地,如果还能记着做饭、吃饭就算是好的了。

男人们,特别是年轻的男人,最容易变得游手好闲,不读书、不做工、不务农,就像得了现代懒病。我们刚刚学会了治穷病,对怎样治富裕后的懒病还没有很好的办法。眼下在村里干活的大多是靠外地来的打工者,长此下去,本地人去干什么呢?

我听了这番解释,忽然对老太太们扭秧歌生出了好感。过去人们爱说,懒蛋多是穷光蛋,人因懒而穷。现在就不一样了,如果你生在一个好地方,或者赶上了一个好机会、好领导,睡一觉醒来就富了。于是,“小富即懒”,或有了点钱就烧得难受……这还真成了富裕地区的一个问题。

生活就是这般捉弄人,穷有穷的难处,富有富的麻烦。我记得前几年有一位号称是全国最富裕的村子的负责人出事,在他被逮捕的同时,他的一个儿子也被抓起来了,后来还被判了七年的徒刑。受穷的时候拼命想致富,致富后却更容易家败人亡,甚至等不到“五世而斩”,往往在当世或二世就出了问题。

现在,中国的富人多起来了,也该想想富裕后的祸与福了。富人不都喜欢谈论西方或向西方富翁看齐吗?在这方面似乎也应该借鉴一点西方的经验教训。《上海译报》曾发表过一篇长文:《世界首富留下一群闯祸子孙》。吉恩保罗4各蒂是美国最早涌现出来的巨富之一,1953年以十三亿美元的资产成了世界首富。然而,他的家庭又是一副什么样子呢?吸毒成瘾者有之,自戕毙命者有之,几代人频繁离婚,光是格蒂就娶过五任妻子,家族被折腾得支离破碎,亲情如一串断了线的珠子,无可维系。格蒂的大孙子被意大利歹徒绑架,竟听任绑匪割下耳朵也不付赎金。他们居住的豪宅里装的是收费电话,谁打电话谁缴费……这样的家庭并非“绝无仅有”,看看那些这“大王”那“大王”的家庭,不也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吗?世界现任首富比尔.盖茨,有那么多钱要留给他的孩子,却并不为孩子感到庆幸,而是对刚刚两岁的女儿的未来充满忧虑,说她一降生到这个世界上就被孤立起来了,甚至还会受到仇视……所以他要以女儿的名义向慈善机构大把捐钱,以求女儿将来能过上平安正常的生活。

古今中外无数富后招祸的事例,证实了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的著名观点:“很多人一旦获得财富,不是避开种种罪孽,而是转向更大的各种罪恶。”但愿发了财的人,不要把这些话当成是吃不着葡萄的狐狸在危言耸听。

活埋和埋活

―个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位知识界的百岁老人,不知为什么他的家人只说他九十九岁。邻居们笑着说:几年前他就是九十九,老也活不到一百岁,就老也不会生病。老寿星自己承认是一百零三岁,且耳聪目明,思维敏捷,口齿清楚,简直是成精了!他并不是生活在农村,(至今为止发现的百岁以上老寿星大都生活在乡村)也不是没有文化,生活单纯。而是一生都生活在大都市里,经历丰富:当过翻译,当过律师,还行过医……我像其他见到他的人一样,不论出于礼貌还是出于好奇,都先打问他的养生术,老人说:“我的养生秘诀只有一句话,六十不死就该活埋。”我不解:“您这种活埋可真埋得好,越埋活得越好。”“这就叫埋活,越埋越活。不是死埋,埋死!”我想起一部日本影片《犹山节考》。一个偏僻贫穷的山区,有一个法律般严格的风俗:人活到六十岁就要被活埋。一个大雪天,儿子背着已经六十岁的母亲上山活埋,儿子不忍,母亲则泰然、欣然,说自己死了可节省下粮食给渐渐长大的子孙。老的不去,后辈怎能长大成人?

老寿星的“活埋养生法”显然不是《犹山节考》里的埋法。我继续请教,老人又讲出了一番理论:“英国诗人米尔顿总结老年人最大的毛病就是贪,到老了什么都没有了,还是有野心。西方人直来直去说实话,东方文明讲究含蓄,不说老年人的缺点,只讲老年人应该注意养生。要养生先养心,用曾国藩的话说叫君逸臣劳,省思虑,除烦恼。所有的中国养生学都叫人要清心寡欲,淡泊无为,定静生慧,活了二百五十七岁的李庆远在《长生总诀》中归纳出十条:打坐、降心、炼性、超界、敬信、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养生术一大堆,操作起来却很困难。”老人发明了这个简单易行的办法,一到六十岁就把自己活埋,有了被活埋的勇气和智慧,视自己是该死的人了,就能治贪和消除野心,再要降心、断缘、泰定就比较容易了。他如果不是在六十岁的时候就把自己活埋了,怎能平安度过一场接一场的运动,置之死地而后生?到了九十多岁反而写出了两本书,一下子跻身老年新作家的行列,不全是因为写作的时间长,而是开始写作的时间晚。

把自己埋起来,躲避灾祸和烦恼,干自己喜欢的事。既然是自己喜欢的事就会有助于养生,在自己喜欢中活,活得喜欢。

养生的办法很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能持之以恒,就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