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10996700000003

第3章 保加利亚作家(2)

《扬·比比扬历险记》是作者的成名作,他后来所写的《月亮上的扬·比比扬》也受到儿童的欢迎。

雅沃罗夫

雅沃罗夫,生于1878年,卒于1914年。作者早年积极投身于国家运动,后消极人生,并于1914年自杀身亡。

雅沃罗夫于1895年开始文学创作。在1903年以前,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他的作品大多描写社会生活,反映资本主义的剥削给农民造成的苦难和农民自发的反抗,号召革命知识分子用自由的曙光去照亮人民前进的道路,如《诗集》(1901)中所收的《在田地里》(1896)、《致一位悲观主义者》(1898)、《冰雹》(1900)等。

这一时期他还写了不少歌颂马其顿民族解放运动的作品和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前者如《流放的囚徒》(1902)、《游击队之歌》(1903),后者如《火热的青春》(1898)、《卡里奥帕》(1900)等。

1903年后,由于农民起义失败,马其顿民族解放运动又受到挫折,他陷入悲观之中。诗集《不眠之夜》(1907)中,反映了他孤独和悲观的心情以及对现实不满而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在形式上也受象征主义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感情奔放,语言质朴,并以自由诗体开创一代诗风。

作者还曾著有散文集《海杜特的理想》(1909),剧本《在维托沙山麓》(1911)和《雷鸣》(1912)等作品。

约夫科夫

约夫科夫,生于1880年,卒于1937年,是一个商人的儿子。

1905年,约夫科夫开始创作。早期的作品大多描写战争,收在《短篇小说选》(2卷,1917~1918)中。战后着重描写农民的生活及破产的悲剧和他们的美德,如短篇小说集《车轮之歌》(1926)、《古山传说》(1927)、《安蒂莫夫客栈的夜晚》(1928)、《妇人心》(1935)、《如果他们能说话》(1936)等,这些作品构思新颖,笔调生动,在保加利亚文学史上有他的独特风格。

约夫科夫的另一部分作品,如中篇小说《收割者》(1920),长篇小说《边疆的田庄》(1934)、《戈罗洛莫夫的奇遇》(1936),剧本《阿尔贝拉》(1930)、《鲍梁娜》(1932)、《平凡的人》(1936),思想水平不高,艺术价值逊色,流露了作者内心政治思想的落后。

斯托扬诺夫

斯托扬诺夫,原名格奥尔基·斯托扬诺夫·兹拉塔罗夫,1880出身于乡村教师家庭。曾当过工人、校对员、记者和书报评论员。30年代主编进步刊物,1935年和1937年出席了巴黎和马德里国际作家保卫文化大会,当选为反法西斯作家联合会常委,曾多次被捕入狱。

1944年解放后,斯托扬诺夫当选为保加利亚科学院院士,曾任作家协会主席、文学研究所所长和《斯拉夫人》、《九月》杂志主编等职务。他的早期创作曾受象征主义影响,如诗集《十字路口的幽灵》(1914)、《剑和语言》(1917)等。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保加利亚1923年9月反法西斯起义影响下,他以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诗集《人类之母》(1925),短篇小说集《上帝的惩罚》(1927),剧本《拉科维查之死》(1924)和《安提戈涅》(1926)。作品并未完全摆脱象征主义,但是生动地抨击了黑暗的社会和统治集团。

20年代末,在革命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学的浪潮中,斯托扬诺夫的立场和创作发生了转变。1932年加入“劳动战斗作家联盟”,主编《盾》、《文学评论》等反法西斯报刊,发表了许多政论作品。中篇小说《马托夫上校的银婚》(1933)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的腐朽和君主法西斯制度的反动;《霍乱》(1935)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为背景,控诉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罪行,描绘了士兵们革命意志的形成过程。

此外,斯托扬诺夫还出版了诗集《人间生活》(1939),短篇小说集《妇人心》(1929)、《在先进岗位上》(1945)、《马尔斯的仁慈》(1945),长篇小说《黎明》(1945),剧本《狼儿看守羊群》(1937)等。这些作品描写了现实生活中资产阶级和法西斯主义的罪行,表达了作者对人民群众、对未来充满信心。他还著有传记《瓦·列夫斯基》(1930)、《本科夫斯基》(1930)、《阿·斯坦鲍利斯基》(1931),并翻译了不少俄国作家的作品。他于1950年获得季米特洛夫文学奖金,1963年获得“社会主义劳动英雄”和“人民文化活动家”称号,先后3次获得季米特洛夫勋章(1958、1963、1968)。

米列夫

米列夫,生于1895,卒于1925年,由于他的作品以反法西斯为主题,因而于1925年遭杀害。

米列夫从小喜爱做诗绘画,早期创作如诗集《残酷的戒指》(1920)、《圣像就寝》(1922)等,深受西欧现代主义的影响,充满宗教神秘色彩。

1923年9月反法西斯起义影响下,米列夫转向革命,在《火焰》上发表过许多富有战斗性的政论作品,揭露法西斯的反动本质,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主张发展现实主义文学。

长诗《九月》(1924)是作者的代表作,内容抨击了法西斯主义,歌颂了人民的反法西斯精神。

塔列夫

塔列夫,生于1898,卒于1966年。

他从20年代末开始写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版了多部短篇和长篇小说,著名的如短篇小说集《金钥匙》(1935)、《一所旧房子》(1938)等。代表作长篇三部曲《铁灯》、《普列斯巴的钟》和《伊林节》(1953)于1960年获季米特洛夫文学奖金。作品取材于马其顿民族解放斗争,描绘了马其顿人民的觉醒和斗争。

《萨穆伊尔》(1958~1960)、《希伦达尔斯基修士》(1962)、《我倾听你们的呼声》(1966)等历史小说,以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

斯米尔宁斯基

斯米尔宁斯基,1898年生于库库什城一个小商贩家庭。曾在索非亚中等技校、军事学校学习。后在索非亚大学攻读法律。当过报童。1921年加入共产党。

斯米尔宁斯基17岁时开始发表作品。他早期(1915~1919)主要写作一些轻松幽默的诗,后来受象征派诗的影响,他写了一些反应人民疾苦的作品。组诗《城市的孩子》(1921)描写社会底层人民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而在《维苏威的暴动》(1920)、《我们》(1920)、《奴隶的春天》(1921)等诗中,批判了剥削者的荒淫无耻,赞美了无产阶级和广大群众不甘示弱的精神。诗人坚信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日子必然到来,他把第一部诗集取名《总有一天》(1922)就表明了他的这种信念。

斯米尔宁斯基还歌颂俄国十月革命与被压迫人民革命斗争史上的先驱和英雄,如《莫斯科》、《在狂风里》(1921)、《约翰》(1921)、《德雷克留兹之死》(1922)、《罗莎·卢森堡》(1923)等。此外,他的讽刺小品,如《里拉失火》(1922)、《楼梯的故事》(1923)、《你没有发言权》等,鞭挞和嘲笑了反动政客、暴发户、投机商、变节分子、政治阴谋家等。

维尔科夫

维尔科夫,生于1902,卒于1960年。

1922年,维尔科夫加入保加利亚共产党,曾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进集中营。

他从1925年起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长篇小说《鲍罗沃村》(1933),描写1923年9月反法西斯起义,于1950年获季米特洛夫文学奖金。历史小说《首领》(1940)取材于13世纪农民起义。自传体小说《彼得·达谢夫的一生》(1946),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保加利亚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过程。

维尔科夫是工人作家,作品数量不多,且文笔朴直,生活气息浓厚。

拉德夫斯基

拉德夫斯基,生于1903年。他是保加利亚共产党员,多次因为反法西斯被捕入狱。

1944年保加利亚解放后,拉德夫斯基担任过作家协会秘书长等职务,曾主编《九月》杂志。1951年获季米特洛夫文学奖金。他的文学创作活动开始于1924年。

主要诗集有《心向党》(1932)、《脉搏》(1936)、《在缺少空气的年月里》(1945)。这些作品描写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搏斗,讴歌了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和战斗精神。

寓言作品多发表于解放后,作品很有现实意义。诗集《争取来的祖国》发表于1961年,诗集格调高昂激越,具有艺术感染力。

瓦西列夫

瓦西列夫,生于1904,卒于1977年。

他于1927年开始创作。描写1923年9月反法西斯起义的中篇小说《火箍》(1928)和长篇小说《小道》1929)影响较大。历史小说《大义弃母的海杜特》(1937)和《以牙还牙》(1945),取材于民族解放斗争。短篇小说集《淳朴的心》(1930)、《苦面包》(1937)、《人民之声》(1952),描写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剧本《警报》、《爱情》(1952)、《幸福》(1954),反映的是二战期间保加利亚知识分子的分化。《警报》因为艺术价值突出而获1950年获季米特洛夫文学奖金。

卡拉斯拉沃夫

卡拉斯拉沃夫,1904年生于鲍里索夫城的代伯尔村。曾参加1923年九月起义。1924年加入共产党。1925年在故乡担任教师,后进入索非亚大学农学系,因组织罢课被开除,后到布拉格学习。1930年回国,主编《观察》和《烈焰》杂志。解放后曾任人民剧院院长、《九月》杂志主编。1958年以来为保共中央委员。1961年被选为保加利亚科学院院士。

他最初出版的短篇小说集《街头沦落人》(1926),主要针对流浪儿,描写了一些流离失所的孩子所受非人的磨难与痛苦。短篇集《牧笛呜咽》(1927)描写九月起义失败后起义者遭受的残害与屠杀。长篇小说《斯波尔日洛夫》(1931)描写布拉格建筑工人的苦难生活。短篇小说集《在岗位上》(1932)比较成功地塑造了革命者、共产党人英勇无畏的形象。中篇小说《农村信使》(1933)是作者30年代的主要作品,主人公雇农卡扎卡受尽财主的盘剥与欺骗,终于觉醒而走向革命,与资产阶级展开了激烈地斗争。作者曾因这部作品坐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