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丛书)
10996700000002

第2章 保加利亚作家(1)

佩特科·斯拉维伊科夫

斯拉维伊科夫,1823年生于特尔诺沃城一个小商人家庭,16岁时在故乡当教师,1852年开始发表作品。1863年创办《风笛》报,被迫停刊后又创办《马其顿》报。

斯拉维伊科夫的诗《不要赞美我的诗神》(1837)、《属于人民》(1876)、《再试一试》(1864)、《回答》(1866)等,表达了对人民事业的忠诚。他在宣传启蒙思想时遭到敌人和人民的阻挠,为此他写了《我不想唱》(1870)一诗,表明自己的苦恼,指责人民愚昧无知。后来他的认识有所改变,深为内疚,又写了《我的凶狠见鬼去吧》(1873)一诗,作了自我剖析与反省。他的《致不幸的兄弟》(1872)、《在农村》(1866)、《他们》(1866)等诗,描写了人民苦难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

在《高楼大厦》、《痛苦与压榨》(1876)等诗中斯拉维伊科夫揭露了贫富悬殊的现象。他的《小伙子,放聪明点!》(1857)、《爱国者》、《我的铜钱歌》(1861)等诗讽刺了大资产阶级的贪婪、欺诈、残忍与媚外事敌。他写有3首叙事长诗,其中以《贝洛诺加的泉水》(1873)的艺术成就较高,它描写农村姑娘格尔干娜智斗大臣的故事,表现了保加利亚妇女的美丽淳朴、勤劳勇敢和聪明机智。

卡拉维洛夫

卡拉维洛夫,生于1837,卒于1879年,是一个商人的儿子,保加利亚著名作家。1857年在俄国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受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影响。1863年受沙俄政府迫害,去贝尔格莱德。

1869年去罗马尼亚参加保加利亚革命流亡者的行列。曾主编《自由报》和《独立报》,被选为民族解放运动中央革命委员会主席。1873年革命领导人列夫斯基被土耳其当局绞死后,他对革命失去信心,辞去领导职务,创办《知识》杂志,宣传科普知识。他的小说以反映民族解放斗争的题材为数最多。

中篇小说《土耳其总督》(1866)描写土耳其统治者如何残害保加利亚儿童。《受难者》(1870)描写被流放的起义战士的悲惨遭遇。短篇小说《东乔》(1864)歌颂了游击队大队长东乔的战功。《首领》(1870)描写一对夫妇不同的命运,表明必须以斗争求生存的法则。

《有钱的穷人》(1872)描写了大地主的卖国,《旧日的保加利亚人》(1872)艺术成就最高,以诙谐的笔调写出了社会上层人物的寄生生活。

波特夫

波特夫,生于1848年,卒于1876年,保加利亚著名诗人。自幼受革命思想熏陶,长大后成为解放运动的领导人。

他先后创办《保加利亚流亡者论坛》、《旗帜》、《闹钟》等报纸,宣传民族解放思想,一度产生很大的影响。1869年瓦西尔·列夫斯基等人在布加勒斯特组成保加利亚中央革命委员会,他被选为中央委员。1876年保加利亚爆发有名的反土耳其“四月起义”,他带队回国支援,遭到土耳其军队的伏击而牺牲。他的诗反映了祖国的灾难和人民被奴役的命运,歌颂了人民的反抗精神,如《海杜特》(1871)、《私奔》(1871)等。

《海杜特》是一首未完成的叙事体长诗,它通过贫苦农民子继父志、争当海杜特(即游击队)的描写,反映了他们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精神。叙事诗《私奔》写年轻姑娘斯托扬娜冲破阻挠与海杜特战士多伊钦结婚,表现了海杜特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

《离别》(1868)一诗写诗人准备从罗马尼亚回国参加起义前夕与母亲诀别,劝慰母亲不要悲伤,勉励弟弟牢记复仇,表现了起义者义无反顾的英雄气概。《哈吉·迪米特尔》写革命领导人哈吉·迪米特尔的英勇牺牲,以浪漫主义手法描写日月星辰、飞禽走兽、万物精灵对英雄的悼念与崇敬,全诗充满悲壮的气氛。

《瓦西尔·列夫斯基的绞刑》(1876)也是一首悲壮的挽歌,表现了国家和民族对于英雄遇害的哀痛。

波特夫的杂文和政论尖锐地针砭时弊。《政治的冬天》(1875)漫画式地勾勒了俾斯麦和推行泛斯拉夫主义的沙俄外交大臣戈尔恰科夫的狡诈形象。在《天外来信》(1874)中,则揭露了保加利亚商人在国外的叛卖勾当。此外,他还有随笔《这是你们的下场》(1873)问世。

伐佐夫

伐佐夫,1850年生于巴尔干山南麓的索波特城(现名伐佐夫格勒)。童年时在本地学校上学。15岁去普罗夫迪夫中学求学,从小爱好文学与诗歌。早期的诗作深受当时流行的感伤主义的影响。他曾在罗马尼亚经商的伯父处当学徒。

伐佐夫常和侨民中的革命者来往,深受波特夫的影响。充满革命激情的《松树》(1872)一诗,为他赢得了声誉。后来,伐佐夫加入卡勃列什科夫领导的索波特秘密革命委员会,从事武装起义的准备工作,其间发表的《帕纳久里什合起义者》一诗号召人民起来斗争,为1876年四月起义起了积极推动作用。四月起义失败后,他流亡罗马尼亚,在布加勒斯特继续写诗,体现了人民“不自由,毋宁死”的决心,并揭露异族统治者对起义镇压的残酷性,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诗集《旗与琴》(1876)和《保加利亚的悲哀》(1877)是突出的代表作。这两部诗集与《拯救》(1878)组成了描写四月起义的三部曲,推动了保加利亚进步诗歌的发展。

1878年保加利亚获得独立,伐佐夫回国任贝尔科维察地方法庭庭长。这期间成就了中篇小说《米特罗凡和陶尔米道尔斯基》(1882),描写诨名叫“小猪”的法官和绰号叫“狗头”的律师两个朋友之间的争权夺利、尔虞我诈的丑态,对外省上流社会生活的庸俗和无聊进行了深刻地嘲讽。

1880年,伐佐夫移居普罗夫迪夫,组织名为“科学”的文学团体,创办同名杂志;后又主编《曙光》杂志和《人民之声》报,出版了诗集《琴》(1881)、《田野和森林》(1884)、《意大利》(1884),中篇小说《流亡者》(1883~1884)、《叔叔伯伯们》(1885)。他还创作了塑造了一系列民族英雄形象的组诗《被遗忘者的史诗》,它标志着伐佐夫爱国主义诗歌的高峰。此外,他创作的《石丘》、《扎果尔卡》(1883)等8部长诗则取材于民族解放斗争。

1887年,保加利亚建立了斯坦姆波洛夫资产阶级独裁政权,伐佐夫被迫流亡敖德萨,这期间他写了著名的长篇小说《轭下》(1894)。小说描写了在土耳其囚禁了8年的职业革命者伊万·克拉利奇,逃回祖国,化名鲍伊乔·奥格涅诺夫,以教师职业为掩护,在白拉切尔克瓦城开展革命活动,发动武装起义,最后壮烈牺牲。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以奥格涅诺夫为中心的革命者的群像,表现了革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人物个性鲜明,语言生动优美,是这部作品艺术上的突出特点。

1889年,伐佐夫再次回国,担任过议员和教育部长,同时发表了大量作品,如《中短篇小说集》(3卷,1891~1893);短篇小说集《痕与斑》(2卷,1893~1895)、《见闻录》(1901)、《花花世界》(1902);讽刺喜剧《升官图》(1903);诗集《流浪歌》(1899)、《在我国的天空下》(1900)等。这些作品内容贴近于现实生活,揭露资产阶级的腐朽与堕落,政府的黑暗统治。广泛地描写了农民、小职员的坎坷生活与悲惨命运。在此期间,长篇小说《新的大地》(1896)和《卡扎拉尔的女皇》(1903),揭露和批判了资产阶级家庭关系和当时人们空虚伪善的生活。然而,伐佐夫看不到真正的革命力量,错误地幻想通过文化教育或阶级调和使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解除,也降低了作品的价值,从而削弱了作品的思想价值。

巴尔干战争爆发前,伐佐夫对资本主义制度感到失望,但又找不到了改变现实的正确道路处在矛盾与迷茫之中。这期间,他写了长篇小说《斯维托斯拉夫·杰尔杰尔》(1907),中篇小说《伊万·亚历山大》(1907),剧本《鲍里斯拉夫》(1909)、《走向深渊》(1910)、《伊瓦伊洛》(1913)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中世纪后保加利亚的历史情况,具有爱国主义内容,但也有美化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之处。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突出的诗集有《胜利的雷声》和《新的反响》。

伐佐夫认为作家应该是“时代和人民的儿子”,主张文学真实地描写生活,反映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再现了19世纪70年代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末保加利亚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他被认为是保加利亚现实主义文学优秀的代表。高尔基称他是“为多灾多难的保加利亚的自由和复兴而斗争的诗人和战士”。

我国在30年就开始出版伐佐夫的作品。鲁迅曾翻译了他的短篇小说《战争中的威尔珂》和《村妇》,并称赞他“不但是革命的文人,也是旧文学轨道的破坏者,更是体裁家”。《轭下》、《米特罗凡和陶尔米道尔斯基》和许多短篇小说在后来也被陆续翻译出版。

康斯坦丁诺夫

康斯坦丁诺夫,生于1863年,出生在保加利亚一个富商家庭,少年时代他曾赴俄国尼古拉耶夫市明科夫寄宿中学求学,后转入敖德萨攻读法律。

毕业回国后,康斯坦丁诺夫任检察官、律师等职,因为正直不阿,几度被解职。他曾周游全国各地,并到过布拉格、巴黎和芝加哥,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和资本主义社会状况有较深的了解。游记《往返芝加哥》(1893)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不平等现象,剖析了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他的代表作《巴伊·甘纽》(1895)是一部优秀的讽刺作品,曾轰动保加利亚文坛和政界。作者通过一个玫瑰油小商人变为大资产者并爬上政治舞台全过程的描写,塑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一个资产者暴发户的典型形象。

作者还写过不少小品文,揭露并讽刺资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丑行。他还翻译过西欧和俄国许多名著。他的进步文学活动引起反动当局的仇视,1897年康斯坦丁诺夫被人暗杀。

斯拉维伊科夫

斯拉维伊科夫,1866年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其父佩特科·斯拉维伊科夫是著名诗人和民族解放运动活动家。他在中学时期就开始写作。1892~1898年曾在莱比锡攻读哲学和文学,受到尼采等人哲学思想的影响。回国后曾任国立图书馆馆长和剧院经理等职。他的作品强烈抨击君主制度,因此遭到歧视,他于1912年在意大利逝世。

斯拉维伊科夫曾宣扬“纯艺术”理论,他在《艺术家的灵魂》(1899)等论文和《赞美超人之死》等诗中,否定艺术同生活的联系,反对描写社会题材。他的大部分作品反映了他所处时代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人民悲惨的命运,抨击了资产阶级君主制度。《叙事诗集》(2卷,1896~1898)具有揭露和批判倾向。在《祖国》(1893)一诗中,他叙述自己的祖国是充满泪水和苦难的国家。在《响彻云天》(1893)中他称贪官污吏的蛮横无道导致人民生活困苦。有些诗如《古怪的国家》(1897)、《真理之斧》(1910)等将揭露锋芒直接捐向斐迪南国王。描写民族解放斗争题材的作品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代表作长篇叙事诗《血之歌》(1912)描写了1876年4月起义的过程,歌颂很多英雄形象。

斯拉维伊科夫还写了一些优美的抒情诗,收在诗集《幸福梦》(1907)中,有些描写纯真的爱情和青春的快乐,有些描写人物内心的苦闷和沉思。其中许多诗在民间广为传唱,如《趁着你还年轻》、《形影不离的人》(1895)、《勇敢的好汉》(1898)等。按照民歌风格写成的长诗《拉利查》(1893)和《波伊科》(1897)反映了宗法制农村的生活。此外,他还翻译了普希金、歌德、裴多菲等人的作品,并写了许多有关西欧文学和俄国文学的论文。

斯塔马托夫

斯塔马托夫,生于1869年,卒于1942年,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

斯塔马托夫以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讽刺作家著称,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特写和短篇小说集》(1905)、《特写集》(1915)、《短篇小说集》(2卷,1929~1930)、《花粉集》(1934)和剧本《利古里亚人》(1910)、《血和水》(1941)等,这些作品在艺术上长于心理分析,文体简洁;在内容上则大多描写城市生活,对资本主义社会作了剖析,对资产阶级道德进行了讽刺,其中尤以《勤务兵迪莫》、《两种才能》、《小风波》等最具盛名。

斯特拉希米罗夫

斯特拉希米罗夫,1872年生于手工艺人家庭。7岁丧父,做过各种苦工和乡村教师,后去瑞士攻读地理和文学。回国后,当选为议员,参加过马其顿民族解放运动,曾主编多种刊物。20、30年代曾投入反法西斯斗争。1937年在维也纳去世。

斯特拉希米罗夫于19世纪90年代开始创作,他的作品形式、题材多样。短篇小说集《笑与泪》(1897)反映了农民的苦难和不满情绪的增长,对于乡绅、财主和高利贷者作了批评揭露。其中《科恰洛夫村的纠纷》(1895)描写两个地主争的两败俱伤,被压迫的农民奋勇反抗的精神。中篇小说《十字路口》(1904)取材于20世纪初的农民起义,通过各种场面和人物的描绘,歌颂了人民的斗争精神。长篇小说《圆舞》(1926)为其代表作,描写1923年九月起义被镇压后,反动县官企图霸占一位烈士的妹妹为妾,并强迫死者家属围着烈士们的尸体跳舞。作者着重揭露了法西斯分子的暴行,同时也表现了人民反抗的意志和力量。

此外,斯特拉希米罗夫还著有描写农民生活的长篇小说《秋日》(1902),表现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乱世》(1899),取材于马其顿民族解放斗争的长篇小说《奴隶们》(1926~1980)以及风俗剧《僵尸》(1902)、《婆婆》(1906)等。他的作品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形象突出人物特征。

波梁诺夫

波梁诺夫,生于1876年,卒于1953年。

1894年,波梁诺夫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他的主要作品有诗文集《滴滴海水》(1907),故事集《从东方到西方》(1909),诗集《钢铁之歌》(1921)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保加利亚早期的社会主义运动。

波梁诺夫是保加利亚无产阶级诗歌奠基人。他认为他的主要任务是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号召人民起来革命,因此,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宣传鼓动性质。他的诗篇《被推翻的偶像》(1895)、《无产者的诞生》(1905)、《死亡之树》1905)、《扳道夫》(1906)等都描写了无产阶级的觉醒,曾在人民中间广为传播,起了重要的教育作用。

为了配合革命斗争,作者写了政治诗集《红鹳》。保加利亚解放后所写的《白鸽》则反映了和平后的生活。

埃林·彼林

埃林·彼林,生于1877年,卒于1949年,是保加利亚的著名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他的作品以农村题材的中短篇小说为主。1909年以后改写童话、寓言和短篇小说。

《扬·比比扬历险记》,描写一个顽劣的、不听教导的男孩,干了许多坏事,最后还在小魔鬼阿嘘的诱惑下,被换掉了脑袋,骗入魔鬼王国。在魔鬼王国中,他的智慧和善良慢慢苏醒了,终于战胜了恶魔米里莱莱,冲出了魔鬼王国并找到了自己的脑袋,成了一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