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留学僧
10995200000032

第32章 屈支辩法(1)

经济的发达不代表社会的安定,物质的富裕也不代表生活的安逸,焉耆就是这样一个国家,非常富有,玄奘所经过的银山,“山甚高广,皆是银矿”,西域各国的银钱都是从这里出的。但是治安不好,就在玄奘刚进入焉耆,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一系列刑事案件。

路过银山的时候,从银山西侧突然冒出来一伙山贼。结果这群山贼跳出来的时候,自己也吓了一跳,他们没想到玄奘有这么多人。势均力敌的结果是各自按兵不动,保持克制,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好在这群山贼是出来打酱油的,胃口也不大,玄奘也有钱,给了点钱就打发走了。

玄奘是幸运的,但是与玄奘同行的另外一群商人就没有这么幸运,就在玄奘离开银山前往王城的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数十具尸体,正是前一晚在他们旁边休息的商人,只是因为赶早贪利,天不亮就出发,结果半路被劫杀,无一幸免,身上所有财物洗劫一空。

这个事情让玄奘非常震惊,短短两天就连续发生两起恶性事件,玄奘非常悲伤,一是为这些商人悲伤,二是为这个国家悲伤。这个国家是不安全的,没有信仰是可怕的。

等到玄奘接近王城的时候,焉耆王已经率领群臣出城迎接恭候多时,玄奘一到马上请入王城,举办盛大的宴会宴请玄奘。

可是当玄奘呈上麴文泰写给焉耆王的国书的时候,焉耆王一把将国书摔在地上,大怒:“麴文泰欺人太甚!”气氛变得凝重,时间戛然而止,所有人都像被捏住脖子一样不敢出声,就连琴弦波动的余音也赶紧被人止住不发声,正在弯腰礼拜的也不敢直起身子来,只是竖着耳朵听。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撤”,这是焉耆王的指示,撤掉所有对玄奘的礼遇。

为什么呢?焉耆王和麴文泰有仇,这两个国家打过仗,是世仇,而且焉耆打不过高昌也是事实,就在玄奘到高昌前,麴文泰还在派兵骚扰焉耆。所以麴文泰显然是不把焉耆放在眼里的,一个战胜国对一个战败国的口气也不会好到哪里去,那肯定是强迫大于请求,命令多于建议,指手画脚。那么这样一封国书哪里是在帮玄奘,分明是在气焉耆王。显然麴文泰的目的是好的,但是用错了方法,所以当玄奘拿出麴文泰的书信的时候,焉耆王就大怒。

但是焉耆王这个事干得也不漂亮,感情用事,聪明人不会这么干。焉耆王这事完全可以不管麴文泰怎么说,他爱怎么说怎么说,走自己的路,让他说去吧。一个正确的事情不应该由别人一个错误的态度决定。你不能“一屁打过江”,人家一句话就马上推翻你的立场,改变你的原则,那你就太没有主意了。何况还是敌人的话。可是焉耆王的路不是自己走的,别人一说,他就不知道走还是不走,该怎么走。

焉耆王的问题就在于他不能坚持自我,他在做一件正确的事,可是却没有正确地做事,结果就成了一件错事。本来这个事情做得很地道,很漂亮,但是被麴文泰一屁打过江。你不能因为跟麴文泰有仇就跟一切跟麴文泰有关系的人都有仇,这得分析。但是焉耆王的原则很简单,两个凡是,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坚决反对,凡是麴文泰让给的我们就坚决不给,你让我接待,我不接待;你让我给马,我就是不给,“有恨不肯给马”。

这是麴文泰和焉耆王之间的问题,结果受害者是玄奘。麴文泰想帮,结果是焉耆王大怒,焉耆王想宴请,结果是撤销所有对玄奘的礼遇。

这是个政治问题,政治问题还需要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不是玄奘能解决的,当然也不能做过多停留,一是两国关系紧张,二是焉耆王遇事就钻牛角尖,三是焉耆不安全,银山案件和王城碎尸案件就是证明,一个人民不安全的国家显然也是不安全的,所以玄奘住了一晚就马上离开。

如果说麴文泰有问题,焉耆王也不是个好东西。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焉耆王的描述是“勇而寡略,好自称伐。国无纲纪,法不整肃”。一个连国家都治理不好的人,他能好到哪里去,一个连人民都保护不了的国家他能长久?644年,李世民就把他灭了。

焉耆是玄奘《大唐西域记》中的第一个国家,有人说把这个国家放在第一位的原因是它治安不好,这是没有道理的。玄奘路过伊吾,到过高昌,却把焉耆作为第一个外国来记录是因为:

第一,玄奘回国的时候伊吾和高昌已经是唐朝的版图,焉耆才是当时意义上的外国。一方面国内的情况不用说,李世民自然清楚,另一方面你把本国领土写为外国,这涉及国家主权问题。

第二,麴文泰对玄奘有恩,但是对李世民有罪,对自己有恩的记在心上,对李世民有罪的不能写在书上。什么事情用哪种方式来记载,玄奘很清楚,什么话该在哪说,玄奘也很明白。

第三,《大唐西域记》是李世民要写的,李世民让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写一本旅游笔记,而是有他的目的,所以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玄奘清楚得很。

过了焉耆就到了屈支,屈支也叫龟兹。“龟”在这里不读乌龟的“龟”,读“丘”,所以龟兹也叫丘兹,以音乐著称,尤其是管弦乐。

玄奘还没到王城,首先飘过来的就是音乐。远远望去,王城上张灯结彩,城门大开,一片热闹。前面站着无数人,面朝东方,翘首以盼。前面是国王,中间是诸臣,后面跟着上千僧人,奏法乐,挂浮幔,安行像。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欢迎一位远道而来的高僧,一个来自唐的外国人,他的名字叫玄奘。当国王看见玄奘的时候,马上下令,音乐响起来,掌声响起来。

玄奘一到,国王和高僧一一起来礼见,双手合十,欢迎欢迎。玄奘一一还礼,“各还就坐”。然后就有人送花,只不过送花的不是小姑娘而是和尚,花也不是一束而是一盘,这花也不是给玄奘的,而是让玄奘到佛前散花,这叫浴佛,是礼仪。如果一般人不知道以为是送给自己就拿住不放。但是玄奘清楚,玄奘在长安的时候到处找外国人,在凉州的时候到处打听风俗习惯,所以怎么做他很清楚。

礼拜之后,玄奘在木叉毱多旁边入坐,这是个细节。以前都是直接靠近国王,这次安排在木叉毱多之后。这就至少说明两个问题,第一,木叉毱多地位高;第二,屈支人对本国僧人有信心。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本国的和尚也不差,中国佛法就有屈支人的贡献。鸠摩罗什就是屈支人,父亲是印度人,母亲是屈支人,七岁就到克什米尔地区学习梵文和佛经,后来受中国政府邀请到中国讲学译经,为中国佛法做出了突出贡献。如果说鸠摩罗什是当时的骄傲,那么木叉毱多就是今天的骄傲。所以玄奘在木叉毱多旁边下坐。

这个事情玄奘没有意见,他是被安排,客随主便。但是这个事情玄奘显然也会看见,他是什么态度呢?学习态度。木叉毱多在这个位子上,那就有他在这个位子上的理由,能被国王如此看重,那就说明他有两把刷子。

玄奘刚一坐下,又行花,这回是给玄奘的没错。行完花又行“蒲桃浆”,蒲桃浆就是葡萄汁,不是葡萄酒,因为僧人不喝酒。而且一个寺院献完一个寺院接着献,都是献花和蒲桃浆,直到所有寺院送完,鲜花可以拿,蒲桃浆不知道要不要喝,所以这一趟下来,我们不知道玄奘受了多少花,喝了多少蒲桃浆,天黑了。

天黑了住哪?这是个问题。人只有一个,地方却有多处,大家都想让去,怎么办?这个时候人群中传出一个声音止住了所有争执,“法师从家乡来,先请过宿”。自家人来了先住自家,这话一说大家都没有意见。谁呢?高昌僧人,恰好有十几个高昌人在屈支出家,“别居一寺”,所以现在法师从高昌来,理应入住高昌人的寺院,合情合理。

第二天一早,屈支王举办了一个非常盛大的宴会,把玄奘接到宫中接受供养。所施丰厚,但是玄奘却拒绝食用。为什么呢?全是荤的,没有一个素菜。玄奘不吃荤,可是屈支王不知道,所以按照屈支规格接待。屈支是可以吃肉的,屈支是一个小乘佛教的国家,吃三种肉,叫做三净肉。第一,“不见其为我杀者”;第二,“不闻为我杀者”;第三,“无为我杀之疑者”。什么意思呢?只要能摆脱关系,洗清嫌疑,有不在场的证据,说明这肉跟我没关系,不是为我而杀的,也不是因为我要吃肉而死的,我就可以吃。

中国汉族佛教是全面禁止吃肉的,首倡者就是梁武帝。但是僧人吃素,对于“荤”的定义各有不同,比如有些地方,对荤的定义是带有刺激性,气味浓烈的食物。比如大蒜,韭菜,葱等,这些叫做荤,肉就不算荤,因为它没有刺激性气味,还很可口。

玄奘拒绝食用。屈支王问为什么,玄奘说生命同等,玄奘所学者大乘佛教,不吃肉。怎么办呢?屈支王马上安排素食。所以有些安排可以接受,比如座位;有些安排就不能接受,比如吃肉。原则问题不能乱,客随主便不是随随便便。

参加完国宴,玄奘选择去礼拜。任何事情都要有所考虑,稍有不慎就会出问题,比如礼拜就有顺序问题,先礼拜谁后礼拜谁的问题。顺序一旦出问题,所出的就不只是顺序问题。玄奘是谨慎的。玄奘先到哪呢?阿奢理儿寺。为什么呢?这是屈支最好的寺院,屈支王先祖所建,木叉毱多就在这里。

“阿奢理儿”翻译成中文是“奇特”的意思。奇特的寺院就有一段奇特的故事。

玄奘说屈支王先祖敬仰佛法,喜欢游走,瞻览圣迹。可是出游了朝政交给谁?国事谁来做?他要保证他回来了这个位置还是他的,这个国家还是他说了算,后院不能起火。屈支王想到了自己的弟弟。

可是这个事情没有给弟弟带来好处,只带来了灾难。王弟接到这个命令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挥刀自宫,拔出剑把自己的生殖器割了。然后封在一个金盒里,交给皇上,说一定要等到王兄回来时才可打开。

为什么呢?因为有人会利用国王出行的这次机会制造是非,破坏团结与稳定,而且就用下半身说事,尤其是在皇宫里。栽你一赃,你就无话可说。说你谋朝篡位取证太难,需要武装力量,政治同党,牵扯太大。但是说你淫乱后宫,这就很方便,任何武器你都可以没有,但是这个东西它是原装的,天生就有。不需要同党,自己就可以完成,而且影响不小,所以历来这个事情在政治斗争中屡试不爽。我们知道政治斗争中,把一个人搞臭的最好方法就是让他在生活作风上出点问题,在男女关系上犯点错误。除非是太监,否则赖到身上你就无话可说,而且恐怕说明白了,你也不会干净。那就只能提前做好准备,早做安排。

王弟的安排就是自残。你想抓我把柄我不给你,割掉。稳定局面就要忍辱负重,要性命就不能要它,二者只能留其一,要清白就必须割掉。

果然,国王一回来,就有人打报告,说王弟在监国期间,淫乱中宫。这分明就是栽赃陷害,首先不存在作案动机,其次不符合作案条件,工具都没了还怎么淫乱中宫?!分明是你祸乱国家。但是国王不知道呀,栽赃的人也不知道。

国王听到这个事情他首先应该调查取证,可是没有,而是出奇的愤怒,就要把王弟拖出去杀了。三下五除二,弟弟就被推到王兄面前:“你还有什么可说的?”

“我没什么可说的,如果我有问题不敢逃避责任,请王兄打开金函一看。”

国王这个时候才想起王弟给他一个盒子,打开一看,什么东西不认识呀,很熟悉,好像是在哪见过但是又不确定,“这是什么东西,你想说明什么问题?”

弟弟说这是我的生殖器!谎言被揭穿,台下哗然。王弟说:当初王兄云游四方,命我监国,我就担心有人谗言祸害,乱我国家之事,坏我兄弟之情,所以我割掉生殖器,没想到今天果然应验,请王兄明察。

故事的结局一般是,坏人得到应有的惩罚,好人有好报。国王从此对王弟更加信任,亲爱有加,出入后庭,毫无阻拦,但是自由是有代价的,国王完全可以放心。

但是故事没完,因为结尾还不够非常完美,弟弟的生殖器难道就不能再长出来吗?故事中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