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留学僧
10995200000031

第31章 高昌结义(2)

到了印度也可以有经济实力保持礼尚往来,这对他日后的成功都不是无益的。《西游记》中唐僧第一次拿经的时候因为不曾备得人事,结果拿到的都是无字的空本。对此阿傩、伽叶的说法是“白手传经继世,后人当饿死矣!”结果申诉到如来那里,如来说这些事情我都知道:“‘只是经不可轻传,亦不可空取’,没字也不能说它是假经,‘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反正在如来这里是没有假货,就看你识货不识货,无字的你看不懂,那就让阿傩伽叶快将有字的真经拿来。结果如来已经有吩咐,这两人到楼下“仍问唐僧要些人事”,只能将“紫金钵盂,双手奉上”,这才取得有字的真经。现实中倒不会这么赤裸裸,但也不会白拿,这些钱自有去处。

第四,积极寻求国际援助支持。除了在人力、物资、经济上的支持外,麴文泰还积极运用外交手段帮助玄奘寻求国际援助。沿途二十四国“作二十四封书”,而且每封国书都要附大绫一匹,这叫信物,求人办事就得拿点东西。对重要客户突厥叶护可汗专门派遣“殿中侍御史欢信”送至叶护可汗处。献“绫绢五百匹、果味两车”,并且专门写了一封书信向叶护可汗称奴称臣,说:“法师是奴弟,欲求法于婆罗门国,希望可汗像怜惜我一样怜惜他,并下令以西诸国,多与方便,严加保护,递送出境。”

这就是麴文泰为玄奘所做的一切,即便是亲兄弟也不过如此。所以当玄奘知道这些之后,无论如何他不会心如止水,可是他也必须去西行求法,但是与到高昌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到达高昌时玄奘想睡觉,离开高昌时他却睡不着。临行前一天晚上,玄奘彻夜无眠,无法入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表达他的感激之情,情真意切,有感而发。可是面对玄奘的长篇大论,麴文泰的批复只有二十字:“法师既许为兄弟,则国家所畜,共师同有,何因谢也。”

当玄奘离开高昌的时候,所有人都出来送别,万人空巷,道俗皆悲,以至于“伤离之声振动郊邑”。麴文泰更是站在郊外望着玄奘迟迟不愿回去,让百姓和妃子们先回,自己又和高昌的大德们又送出玄奘数十里才回去。

这就是玄奘的高昌经历。因为到高昌,几乎命绝于此;也因为到高昌,才得以顺利西行。

对于麴文泰的资助,汤用彤先生说“此乃师能达印度最要之一著”,冯其庸先生说“这里也可以说是玄奘西天取经的第二个起点”。因为,第一,获得了新的身份,显然这个身份比偷渡客更有利于西行,第二,获得了重要的一笔资助。

我们在肯定物质作用的同时不能否定精神作用,也不能在肯定精神作用的同时否定物质作用。所以我非常同意章巽先生的观点,章巽先生说:“任何事物总有它的物质基础,以上这么多,就是玄奘的物质基础!不过,我们也应从相对的角度来看,物质基础固然不可少,主观的毅力也是最为重要的。譬如早于玄奘二百年去印度的法显,他就没有玄奘这么雄厚的物质基础,不是也完成了他的伟大旅行吗!”

不光去的路线受麴文泰的影响,回来的路线也受麴文泰的影响。玄奘回国的时候印度方面给安排的是海路,但是玄奘坚持原路返回,为的就是感谢麴文泰。

但是物是人非,等到玄奘回来的时候,高昌已经不在,玄奘641年回的国,640年麴文泰就被吓死了,高昌也成了大唐的一个州,叫做西州。

麴文泰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但是他的抱负也就仅停留于抱负层面,因为有政治抱负,没有政治资本;有政治想法,没有政治头脑;有政治野心,没有政治远见。一个国家的政治资本就是这个国家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而麴文泰就没有摸清楚自己的口袋里有多少资本。因为高昌不大,国土面积不到唐朝的三百六十分之一,人口三万七也不过是唐朝一个中州水准。按照今天的人口数量讲,相当于一个乡镇,即便是全部人口当做武装力量来看,也不过这么多。

麴文泰刚开始做小弟做得很称职,李世民刚一即位,麴文泰就送了李世民一件高级服饰,一件裘皮大衣。而且充当李世民的金牌卧底,西域各国稍有动静,麴文泰就马上汇报。所以这个时候是麴文泰和李世民的蜜月期,李世民还专门赐姓麴文泰的妻子国姓“李”,但是这个蜜月期马上就过去了。因为麴文泰有想法。

麴文泰想干什么呢?搞独立,做大哥,自己称王称帝。

按照麴文泰给自己设想的蓝图,所做的规划,他是想要建立一个能够与大唐突厥分庭抗礼的独立王国,东不受制于大唐,西不受制于突厥,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活耶!”什么意思呢?井水不犯河水,大家和谐共处。老鹰你在你的天空飞翔,野鸡我在我的蒿中穿行,猫你在你的堂上玩耍,老鼠我在我的洞穴安居,各得其所,岂不快活。但是这怎么可能呢!老鹰就要抓小鸡,猫就要捉耗子,这是自然规律。东边有李世民,西边有叶护,这两个大哥首先就不同意,都做大哥,谁做小弟。而且麴文泰他自己首先就不安分,作为一个耗子他要吃猫食。

麴文泰不光搞独立,还搞破坏。在李世民看来,有五件事情不能容忍,第一,阻断贸易。当时西部各国给唐朝的进贡,都要途经高昌,麴文泰把它全部截住拿下。第二,攻打伊吾,伊吾当时已经成为大唐的领土,麴文泰竟然联合叶护攻打伊吾,这叫侵犯边境。第三,无藩臣礼,不进朝贡。高昌是唐朝的藩属国,但是连年脱贡,李世民就说他已经好几年没有看到麴文泰的贡品了。第四,破坏唐朝的国际关系,“离间邻好”,当西域各国要参拜李世民,麴文泰就把他们请过来,说“你是可汗,他是天子,大家平等,何必臣拜!”第五,破坏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麴文泰除了攻打伊吾,他还攻打焉耆,“击破焉耆三城,虏其男女而去”。所以作为当时亚洲地区的超级大国——唐,就要维护这一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焉耆王马上求助李世民,请求处理。

李世民希望通过对话解决,麴文泰能够悔过自新。但是当他下诏麴文泰进朝面见的时候,麴文泰说我不去,我发烧,“称疾不至”。然后继续率兵攻打焉耆。

那既然不能和平解决就只能武力解决。李世民说:“这人身为臣子没有礼性,离间邻好,毫无悔过,明年,‘当发兵马以击尔’。”但是这个说法一出来之后群臣反对,大家都说不能打。为什么呢?两点原因,第一,疆域遥远,功不下;第二,鞭长莫及,守不住。高昌是不强大,可是我们是在千里之外用兵,“万里用兵,恐不得志”。战争最忌讳的就是战线拉得太长,供给跟不上,等到了那里,我们已经是强弩之末。而且疆域遥远,即便拿下了,只怕难以守护。但是李世民执意要打,为什么呢?李世民说原因很简单,你们能这么想,麴文泰也会这么认为,战争要的就是出其不意,打的就是攻其不备,他想不到我会出兵结果我已经兵临城下。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麴文泰会怎么想,结果麴文泰恰恰就是这么想的。麴文泰认为这场仗就打不起来。原因很简单,战线太长,发兵太多你供给跟不上,发兵太少你打不过我,而且有八百里沙漠,你过不来,即便过来也是强弩之末疲惫不堪,那我还不是手到擒来,以逸待劳,坐收其弊,所以麴文泰说“何足为忧”。所以这样一场仗的结果显而易见,一个有准备的人和一个无准备的人打仗当然是有准备的人赢。

当唐朝大军兵临城下时,麴文泰一下子惊慌失措,不知道该怎么办,“发病而死”。麴文泰一死他的儿子就弃城投降,说不关我的事,不关我的事,“有罪于天子者,先王也”。

从此高昌便成为大唐的疆土。十二年后,玄奘从印度回来已经物是人非。

离开高昌,玄奘就到了阿耆尼阿耆尼,相当于今新疆焉耆县,也叫焉耆。国。在一个叫阿父师泉的地方,玄奘发现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就是这个阿父师泉的出水量会根据人数的变化而变化,比如两个人打水就有两个人的出水量,一个人打水就一个人的出水量,没有人打水的时候它就不滴,就像自来水一样,“随众多少,下有细粗;若无人时,津液而已”。

怎么回事呢?据说这个地方原来一滴水都没有,是片荒地,只有一座秃山在这里。有一天一群商人经过,个个筋疲力尽,无精打采,头顶上烈日炎炎,脚底下热浪滚滚,满头大汗,渴得不行,但是拿出水袋滴不出半滴水。所以这个时候就要有人站出来为大家解决实际困难,谁?结果大家的目光都看着人群中的一个僧人,说:“大师,你信的是佛,可是吃的是我们的。一路上不管艰难困苦,我们从来没让你做任何事情,有我们一口饭吃就有你一口饭吃,有我们一口水喝就有你一口水喝,现在我们困在这里没水喝,你能做点什么呢?”

僧人说要水很简单,只要你们诚心向佛,受三归五戒就可以了,我现在要登崖作法,等我上去之后,你们在底下呼唤“阿父师为我下水”,需要多少尽管说。果然,僧人上去之后,这些人大喊“阿父师为我下水,阿父师为我下水”,马上就有水下来,从崖上流下,水量充足。大家无不欢喜,可是幸福是要有所牺牲的,等到大家上去一看,和尚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圆寂了。

所以大家就在旁边聚集砖石建塔,这个地方就被叫做阿父师泉。玄奘说他去的时候“塔今犹在,水亦不绝”。

传说是美丽的,现实是残酷的,就在玄奘经过美丽传说之地后过银山的时候,突然从山西侧涌出一群劫匪,个个手持利刃,挡住去路。

究竟他们要干什么?玄奘性命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