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留学僧
10995200000026

第26章 沙漠孤征(1)

不好走。

虽然玄奘有了两位王校尉的帮助,五烽只走了两烽。但是避开第五烽的路就不好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无水草,正是让人闻风丧胆的八百里莫贺延碛流沙河,整整大他绕过玉门关的沙漠十倍。

茫茫沙漠,一望无际,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实际上暗流涌动。刚刚看到沙丘瞬间又被风抚平,继而成为沙沟却又瞬间被填平,一切都是瞬息间千变万化,看起来是那么真实,又那么虚幻。从白天走到晚上,从晚上又走到另一个白天,走了一天又一天,除了黄沙,还是黄沙。除了那匹赤瘦老马,唯一能看到的就是自己的影子,“顾影唯一”。这要是幅画就很美,很有意境,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不过这种感觉。可惜不是画,是实景。

虽说千变万化,但也有真实,唯一的真实就是恐惧。玄奘也会害怕,是人都会害怕。只是每个人面对害怕的态度不同,有些人面对害怕表现出来的是鼓起勇气,有些人面对害怕表现出来的却是怯弱放弃。放弃并不难,关键是为什么。你要知道你是为什么而来。

玄奘一害怕他干什么呢?念观音。不过刚开始时念观音情况并没有改善,反而更加严重。《慈恩传》的记载是:突逢恶鬼,“奇状异类,绕人前后,虽念观音不得全去……”这可能是因为长途跋涉,旅途劳累,精神紧张,身体疲惫,寂寞和恐惧,使玄奘产生了一种幻觉,再加上沙漠中的奇特景象,海市蜃楼,沙漠幻景,玄奘就说这是“妖鬼”。

恰好之前玄奘在成都的时候因为救治一个病人而得到一部绝学,据说玄奘看见一个病人,“身疮臭秽,衣服破污”,躺在那里奄奄一息,无人看管。别人都躲着走,玄奘却把他带到寺里治疗,这个人好了之后非常感激,无以回报,就传授了玄奘一部经书,名叫《心经》《心经》全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音duǒ)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音nòu)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人据说就是观音大师,“身疮臭秽,衣服破污”只是化身。《西游记》中的情形也类似,“见菩萨变化个疥癞形容,身穿破衲”,不同的是《西游记》中拿的是袈裟和锡杖,《慈恩传》中口授的是《心经》,但作用一样,都使人“免遭恶毒之难,不遇虎狼之灾”。

玄奘在那个时刻救的人其实在这个时刻救了自己。关键时刻念观音不管用,念观音的作品有用,“念观音不得全去”,玄奘“即诵《心经》”,结果是所有恶鬼马上消失,“发声皆散”。

为什么读《心经》有效呢?因为诵读《心经》可以使心情平静,心灵宁静,心神安定。

《心经》据说是观音大师的一部经典著作。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叫《般若心经》,是大乘经中最短的一部,全文虽然只有二百六十字,但是提纲挈要,被认为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髓,简短不简单。文字最为简练,旨意却最为深奥,包含了佛教最为主要的思想,有人说它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弘一大师说:“《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讲非数日、一二月,至少须一年。”这是大师的说法,大师讲都需要一年,普通人恐怕就需要更长时间。《心经》的“核心”就是一个“心”字,“心”也就是“核心,精髓”的意思。正因为这部经典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它是佛教传播最广、阅读人数最多的经典之一,除了佛教徒或者居士甚至很多民间人士也喜欢诵读。

这部经典告诉我们“世间诸法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本身就是《心经》中的一句,只是和今天某些人的理解不同。今天有些人一说到“色即是空”就想到“女色,美色,情色”,这是狭隘的理解,不是佛教的本义。“女色”不是佛教对“色”的定义。佛教对“色”的定义是指宇宙万物,所有我们能感觉到的一切都统称为“色”,包括眼、耳、鼻、舌、身、意,这在佛教叫做六根,他们所能感觉到的叫做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些都统称为“色”。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所能看到的这一切都是空的、假的、虚幻的、不真实的,都是我们感觉出来的,想象出来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引申出来的“四大皆空”也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不同,有些人一说“四大皆空”就是“酒、肉、色、情”,实际上也是不对的。“四大”是“色”的组成部分,指地、风、水、火,佛教认为宇宙和世界就是由这四种物质构成的。所谓“四大皆空”是指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假象,既然是假象有什么不能放下,放下一切。对此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说宇宙万物都是我感觉到的,我思故我在,而且我现在感觉到的和我下一刻感觉到的又不一样,因为它是不断地变化的,用唯物论的话讲就是“物质是运动的”;第二种解释是四大是属于大自然的,一切都不是“我”的,我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没有什么特殊的支配权,这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所以我们就可以理解玄奘为什么不害怕了,为什么一诵《心经》恶鬼就“发声皆散”,其原因就在于“凡所有相,皆属虚妄”,这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虚幻的,都是玄奘想象出来的,你既然是我想出来的,那我就不想,我转移注意力,你只是我的心魔,那我就不让你出来。

其实一切魔障都是心魔,克服困难首先要战胜的就是自己的心魔,《心经》就用它强大的哲学思想帮助玄奘走出困境。

《心经》现有七个版本,其中最有名、最流行的是玄奘的版本。包括欧阳询、苏东坡、康熙都曾专门手抄《心经》流传于世。其中又数欧阳询最早。欧阳询与玄奘同时代,书法艺术成就非常高,自成一家,叫做“欧体”。就在玄奘在西行途中的时候,高丽就专门委派使者到长安求取欧阳询的书法,李渊听了之后就非常感慨,说:“没想到欧阳询的名声大得连远方的夷狄都知道。他们看到欧阳询的笔迹,一定以为是个形貌魁梧的人物吧。”为什么呢?欧阳询的书法其俊无比,但是其相貌奇丑无比。长孙无忌就曾作诗一首取笑欧阳询的相貌说:“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阁上,画此一猕猴。”虽然相貌丑陋,也遭人取笑,但这并不影响欧阳询的书法成就。欧阳询在贞观九年的时候就曾楷书《心经》。

从欧阳询的这幅楷书中我们竟然发现一个惊天大秘密。那就是这部举世闻名《心经》竟然翻译于玄奘二十七岁离开长安之前,甚至可能更早,绝对不是他取经回国后才开始翻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