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说如果把这样的教定为国教的结果是什么呢?看看梁武帝、简文帝就知道了。梁武帝倾尽库藏供给僧侣,简文帝竭尽人力供奉庙堂,结果是“社稷俄倾而为虚”,国家瞬间成为废墟。所以李世民说这样的因果报应是多么的荒谬呀!你说相信佛教可以保江山长久,社稷永存,可结果怎么样呢?
而且梁武帝自己就出家做和尚,皇帝都不做了做苦行僧,说“我信佛不出家,不合适!”说完就脱去皇袍,穿上袈裟,一头扎进寺院,出家。这个时候六十四岁。
后来经过群臣和僧人的劝说,出家四天后才勉强同意还宫。而且在宫殿里还严格守戒,每天只吃一顿饭,只吃蔬菜不吃肉,中国佛教不吃肉就是他先提出来的,“日一蔬食,过中不食”,标准的苦行僧。时隔两年,他又跑到寺院里再次出家,脱去御服披上法衣,住在一个便室里不出来。群臣愣是花了一亿万钱才把皇帝赎回来。梁武帝自己倒不好意思,走后还两次致书“实在是对不住了,不好意思,我还会回来的”。这一年他六十六岁。到了八十三岁这一年,时隔上次出家十七年,他又跑到寺院里,舍身出家。任凭群臣劝说,反正不回去,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后来又是重金赎回,临走说“那我要办个法会”,这才回宫。可是没过一年,第二年,又脱去御服,披上法衣,住进便房,舍身出家,这个时候八十四岁,一住一个多月。后来又是群臣花一亿万钱赎回来,这么干的结果是什么呢?国家亏损,寺院暴富。
这就是梁武帝的四进四出,这是干什么,说出来都可笑。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绝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说的就是这位皇帝。可见在梁武帝的治理下,佛教的发展是多么迅猛。可是又能怎么样呢?在梁武帝的发展下,佛教如日中天,可是在他的治理下,国家加速灭亡。所以李世民说这因果报应是何其谬误啊。
李世民说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为不为民,而不是拜不拜佛,是老百姓支不支持你,而不是佛祖保不保佑你。所以李世民说:“朕今所好者唯在尧舜之道,周孔之礼。至于释教,非意所遵。”由此玄奘的求法行动,李世民认为它无益于国家,肯定不会支持。
第二,当时政策限制。唐初的政策是“对外开放,对内闭关”。因为突厥侵犯,掠夺人口,所以不得不暂行“闭关”。你不去都要掠夺,你去不就送上门吗?要去天竺,不可避免地要经过突厥,结果可能是有去无回,投资打水漂,所以这个事你成不了,既然成不了,去干吗呢?“有诏不许”。
第三,李世民看不到实际利益。西行求法,求什么?如果是神仙事,“不烦妄求”;如果是佛法,没有兴趣;如果是解决你的个人疑惑,那是私事,对不起,非公务不能公差旅行;如果是为国家祈福,受不起,亡国呀,梁武帝就是见证,隋朝就在跟前。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李世民都看不到这一事情所带来的实际效益。直到后来玄奘回国之后,李世民才发现玄奘这次西行求法的外交作用、政治作用以及文化交流作用。但是在贞观元年这个时候,李世民没有看到“西行求法”对于大唐的任何利益,所以“有诏不许”。
第四,时机不对。李世民这个时候正忙着干什么呢?收拾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处理玄武门之变引发的突发事件,平定国内的叛乱,抵御突厥的侵犯,搞经济,抓建设,练兵力,强国防,内防政变,外防胡寇。哪里会去想什么求法!
所以无论从哪一点来看,李世民都不会同意,结果都是“有诏不许”。
不过这个事有不同说法,《续高僧传》的记载是“有司不为通引”,下面办事的人就直接不给你办,首先就把你拒绝了。只接待不处理,表格往这里一放就没有下文,没有把申请表上交给朝廷。为什么呢?太明白了,政策很清楚,这个事情就不可能,交了也白交。既然交了也白交,那还不如不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直接拒绝,明确告诉你,出不了国。
那么到底哪个是真实的呢?是“有诏不许”还是“有司不为通引”,无法定夺,只能给出一些猜测性意见,都有可能。因为玄奘西行求法回国之后面见李世民,李世民问的第一句话就是“师出何不相报?”这就说明李世民可能确实不知道,但是也不排除他装不知道的可能。当初不批准,人家现在载誉而归,你怎么解释,小小地装一下糊涂,面子上过得去。
而玄奘的回答是什么呢?“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这就说明玄奘不止上奏了一次,那就有可能第一次的时候“有司不为通引”,后来通引了但是“有诏不许”。
但是不管是《慈恩传》的“有诏不许”,还是《续高僧传》的“有司不为通引”,结果都是一样,没有护照,出不了国。
所以当朝廷这个意见出来以后,其他人就不干了,当初找的那些志同道合的人就都退缩了。为什么呢?
第一,违反法律,要坐牢。首先朝廷已经明确下旨“有诏不许”,你还要去,这叫抗旨。其次没有过所,你还要前往,这叫私渡。都是违法,两罪并罚,要坐大牢,僧人也一样。唐朝社会不管怎么样,它宣称自己是一个“法”治社会。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违反法律条文,唐高宗李治就更明确道士僧侣犯罪“可同俗法推勘”。所以僧人也是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一来影响不好,自己要坐牢,影响声誉和前途。对组织也不好,影响僧团内部稳定,说不定就成为别人攻击佛教的一个把柄。
第二,没经费。朝廷不给钱,也不派人,既没有安全保护,也没有活动经费。什么都得不到保障,你到不了。
第三,没名分。朝廷不赞成,不认可,这个事情就没有必要做。没有名,没有利,弄不好还要搭上性命,你做它干什么?《西游记》中当有人一听说玄奘要去西天,马上跑过来问:“发誓愿往西天,实否?”玄奘说“是实”,这些人就说:“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这就可以看做是其他人退缩的原因。
那么这些人不去,玄奘是什么态度呢?玄奘的态度是你们不去我单干,朝廷不准我私往。玄奘说:“昔日法显、智严乃一时之士,皆能求法导利群生,我们怎么能使高迹无追,清风绝后呢?大丈夫会当继之。”这与后来宋儒提出的著名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只不过玄奘说得更早。
法显是什么人呢?晋朝高僧,也是一位留学僧,被誉为“佛国取经第一僧,求法先驱”。在法显之前也有很多西行的求法人,但是真正到过天竺的,只有两人,而携经归国的,法显是第一个。所以其他人的成就和声誉,都远不及法显。唐代僧人义净就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说自古神州之地,轻生殉法之人,法显“创辟荒途”,玄奘“中开王路”,就是说法显开创了一个时代,玄奘将它推向了高潮。当然玄奘这是后话。
法显的西行与其他人有很大不同,法显从长安出发的时候已经六十二岁,这是一个什么年纪呢?这是一个在公交车上你应该给让座的年纪,这是一个应该找几个人坐一起打打麻将,喝喝茶,聊聊天,看看风景,读读报纸,等着日落的年纪。但是这个六十二岁的老头却背了一点干粮,带了一点行李,领了五六个年龄相仿的老和尚,说要到西天去取经。通过河西走廊,度过新疆境内的大沙漠,翻越天山,取道印度河,进入恒河流域,经过巴基斯坦,到达阿富汗,又返回巴基斯坦东入印度,穿行尼泊尔南部到恒河下游,又到达斯里兰卡,然后航海东归,中间经过苏门答腊和爪哇作短暂停留,一路饱受风浪之苦,终于到达青岛。这一走就是十五年,七十六岁的时候回到中国,其中的苦难和艰辛又有谁能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有人半路返回,有人途中病死,有人离开队伍,有人不想回国,只有法显经历了种种苦难,坚持了下来,最终用生命把佛经带回到中土。著书立说,翻译佛经,写有著名的《佛国记》。
法显这种舍身求法的精神对玄奘影响非常大。他不也没钱吗?他不也没有保镖吗?法显六十二岁了都能做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得呢?难道没有这些我们就真的不可以出行吗?玄奘的答案是可以。
玄奘的西行求法,不求财利,无冀名誉,只为无上正法。这就是“廓宇宙以为志,继圣达而为心”,这就是“其亭亭独秀……固兄所不能逮也”。
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玄奘要走一条寻常路,那他就应该接受兄长的劝告留在四川,就应该接受萧瑀的建议入住庄严寺,就应该和同伴一样留守长安,那才是一条大路,一条走的人多的路。但是“诸人咸退,惟法师不屈”。这就是不走寻常路。
所以说命运是什么?命运就是一种选择。正是因为玄奘选择了从四川上长安,所以他与长捷法师不同;正是因为他选择了西行,所以他与其他“有诏不许,诸人皆退”的人不同。
既然决心已定,玄奘会怎么做呢?他能走出长安吗?他的这条路会走得顺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