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不批准。《慈恩传》的记载是“有诏不许”。
那么这就有两个问题,第一,玄奘为什么要上表;第二,朝廷为什么不同意。
玄奘上表的目的一方面是希望将西行“合法”化,另一方面是寻求朝廷的支持,什么支持呢?三点:安全支持,财力支持,和政策支持。
远行印度不光涉及国内问题还涉及国际形势。海外那片什么情况先不说,国内就不安全。虽然李世民想要建立一个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以在外露宿的社会,但那毕竟是理想国,乌托邦。那个时候虽然没有金融危机,但是日子也不好过,李世民的解释是“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所在。所以在那罪恶的旧社会,此树是我栽,此路是我开,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钱。没钱?没钱那就留下你的命。这就不光涉及安全问题,还引出了一个资金问题。
财政是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切问题都有它的经济根源,没钱在哪个朝代都不好使。僧人也一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西天最后还要交点礼钱,不给钱只能是“无字的白本”,最后唐僧只能将自己的唯一家当“紫金钵盂”送人,这才求得真经。
而这种支持以政策支持为主,《西游记》中的西天取经是奉旨取经,那么我们也不排除玄奘上表的目的是将这次西行打造成为国家行动。当时正是佛道之争,傅奕辟佛,通过这样一种求法运动,如果能够取得朝廷的支持,无疑是拿到了一张政治筹码,对弘扬佛法大有帮助。朝廷什么都不用做,在政策上的许可就是最大的帮助。而且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就是要回来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你不是出去了就不回来了,所以你首先要取得政府的支持。“不依国主,则法事不兴”,三百年前的道安提出的这个观点,在历朝历代影响极为深刻,这点道理玄奘不可能不明白,这在后来回国后他和李世民的关系就表现得非常明显,要发展就必须取得政府支持。如果是这些支持都不给,那最起码也给个签证吧,通行权。
这个最起码的支持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为什么要上表?就是因为不上表他走不了,没有签证就是违法,完全有可能还没有被敌人杀死,就先被自己人杀死。唐朝的长安你以为是想进就进,想出就出的吗?你以为来个外国人,就表明自由了吗?任何自由都是有国情的。
内有忧患,外有强敌,是唐初的国情。
到贞观元年,即公元627年,唐朝政府才组建十年,还是一个新政权,而且这个新政权内部发生了新变化,交给了一个更年轻的新领导班子带领。
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公元626年,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射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而李渊这个时候正在干什么呢?“泛舟海池”,在太极宫划船。以为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结果自己内部就先出现了问题,政变就在眼前,自己完全不知道。初七,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初八,就颁布诏书,把皇位传给李世民。初九,李世民刚刚在东宫显德殿坐上皇位,屁股还没坐热,二十四日,突厥就侵犯高陵县,如入无人之境。二十八日,百万大军就逼近渭水,当天就派亲信执失思力晋见李世民,扬言“颉利与突利二可汗将兵百万,今至矣”。来干什么呢?你自己想,反正我百万大军“今至矣”。什么意思呢?就冲着你刚刚即位,探探虚实,看看你李世民的态度。你要是强大,那我就是朋友来祝贺你的,你要是弱小,那我就是敌人来攻打你的。所以是敌是友,或者说能否化敌为友,取决于李世民,具体地来说取决于李世民是否强大,或者说态度是否强硬。
李世民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知道揣摩对方的心思,了解对方的意图,只有知道你的对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想什么,他在做什么,他在等待什么,你才能战胜对方。知道答案,问题就变得简单了。斗争就是读心和攻心,而李世民是直接诛心。李世民直接扣押使臣,率领高士廉、房玄龄等六人骑马来到渭水边上,和突厥可汗进行“渭水对话”。颉利还在等着执失思力传话回来看看李世民的态度,结果是李世民自己亲自来了,这就是李世民的态度。这让颉利非常吃惊:第一,李世民来了;第二,李世民就七个人来了;第三,不见执失思力。这说明李世民不是软柿子。结果是突厥“皆下马罗拜”。但是有态度也要有行动,强硬必须依靠强大做支撑,否则就只是纸老虎,一戳就破。
李世民当然不是纸老虎,后来唐朝大军也相继罗列在渭水边上,“军容甚盛”,这是李世民身后的支撑力量。看到这个之后,颉利就知道了为什么李世民敢带着六个人就来与他隔水而谈,他是有资本的,而且是有胆量的。于是当天就和李世民讲和,三十日就完全退兵,九月就进献马匹三千,羊一万。但是李世民都不要。李世民要什么呢?要人,要突厥归还原来抢去的中国人。可见突厥在边境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掠夺人口,充当兵力和杂役。
虽然讲和,虽然突厥退兵,但事情总是常有变化的,没有永远的朋友,对待突厥,依然要保持清醒,时刻警惕,轻视不得,也相信不得。这次突厥的百万大军直趋渭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就是在讲和的情况下突然进犯。八月初一刚和李渊达成双边条约,互不侵犯,二十四日就侵犯高陵县,二十八日就到渭水北岸,所以对于身边的这个敌人要时刻提防,大意不得。
外边有侵犯,国内也不消停。贞观元年,国内这边就发生了天节将军、燕郡王李艺的叛乱事件,利州都督李孝常的反叛事件。真可谓内有叛乱,外有侵扰。
唐初的这种国情就决定了它必须是严格控制人口流动,禁止国民自由旅行,以此稳定社会秩序。为此,唐朝设立了非常完善的“过所”制度。所谓过所,就是旅行的通行证,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护照。非公务性的私人旅行,必须申请过所,持过所,经验证才能出关。而且有严格的管理办法,法律明文规定,没有过所出关是犯罪,任何的私渡、越渡、冒渡都是犯罪,视情节量刑。什么是私渡呢?没有过所出关。什么是越渡呢?你的签证上明明写的是英国,结果你去了美国。什么是冒渡呢?拿着别人的过所出关。这些都是明文禁止,而且量刑严重。
比如《唐律疏议·卫禁》规定,没有过所而私渡关门的,有期徒刑一年;不走关门而由其他地方偷越出关的,有期徒刑一年半。这是对国内关口而言的。如果是国界边境,私渡偷渡被抓住,有期徒刑两年,而且每过一关,罪加一等。这前提还得是他想活抓,问题是有时候不抓你杀你。各个关口有岗哨,日夜监视,一但发现偷渡者,首先是警告,如果不听劝阻,一意孤行,马上乱箭射死。
所以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过所出国,就是犯罪。所以这是玄奘上表最基本的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需要将出行合法化,取得出行所需的过所。但是现在“有诏不许”。
为什么不允许呢?
第一,李世民没兴趣。贞观元年十二月,李世民就跟群臣说:“神仙事本虚无,空有其名。”秦始皇想入非非的结果是什么?是被骗,“遂为方术所诈”。遣童男幼女数千人跟着徐福入海求寻仙药,结果是什么?是徐福一去不归,定居海外,留着秦始皇搁那唱“你快回来”。李世民说徐福的目的本来就是逃避苛虐,编了一个长生的幌子、神仙的骗局骗嬴政,结果秦始皇还傻傻地信以为真。所以李世民说秦始皇很傻。
李世民说另外一个信神仙的皇帝就是汉武帝,汉武帝相信神仙的结果是什么?是把女儿嫁给道士,结果神仙影子都没有看见,然后“便行诛戮”。所以李世民说,根据这两个事情,可知“神仙不烦妄求也”,这就可以看做是对玄奘西行求法的一个答复。
贞观二年,李世民又跟群臣说,“梁武父子好释老,致使国破家亡,足为鉴戒”。这显然是受了傅奕的影响,傅奕就说佛教“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那么这样一个“致使国破家亡,于百姓无补,于国家有害”的法,你求它干吗?祸害国家,贻害百姓,还嫌朕的江山坐得不牢吗?李世民说“求其道者,未验福于将来;修其教者,翻受辜于既往”,实际情况怎么样,你看不到,只能听他说。那这怎么能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