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
老鹰站立时双目半睁半闭仿佛处于睡态,老虎行走时慵懒无力仿佛处于病态,实际这些正是它们准备取食的高明手段。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要做到不炫耀自己的聪明,不显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够在力量不足时隐藏自己,时机成熟时才有力量担任艰巨的任务。
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深藏爪牙,藏才隐智,让曹操为之发怵,且最终把持了曹家天下。
公元201年,司马懿二十刚出头,血气方刚,初生的华犊,期气蓬勃,而这时曹操已击败了北方最强大的敌手袁绍,统一了中国北部,挟天子而令诸侯。曹操对司马懿早有所闻,决定聘请为官。但司马懿见汉朝衰败,曹氏专权,不愿屈节事之,推辞说身患瘫疾,不能起身,加以拒绝。曹操生来机警多疑,马上意识到这个青年必是借故推托,而不应聘正是对他的大不敬,自然十分恼怒。于是马上派人扮作刺客,穿墙越屋来到司马懿的寝室,手挥寒光闪闪的利剑,刺向司马懿。警觉的司马懿觉知刺客到来,立即悟到这是曹操之意,于是将计就计,装着瘫痪在床的样子,毅然放弃了一切逃生、反抗和自卫的努力,安卧不动,任刺客所为。刺客见状认定真是瘫疾无疑,收起利剑,扬长而去。
尽管曹氏诡诈无比,但还是没有狡诈过司马懿,被这位青年蒙混过去。这一着使他不仅逃避了聘征,而且逃避了不受聘将受到的迫害。这一着,需要有在仓促间对刺客来意的准确判断和当机立断的决策,又需要临危不惧、置生死于度外的果敢,真是惊险无比,常人难为。
司马懿躲过这场试探后,非常谨慎而有节制地行事,但最终还是被诈而多疑的曹操察觉了,又请他为文学官,还厉声交待使者说:“司马懿若仍迟疑不从,就抓起来。”善于审时度势的司马懿判定,若再拒绝,定遭杀身之祸,只能就职。况且此时曹氏专权已成定局,逐鹿中原已稳操胜券。
但曹操对司马懿“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他听说司马懿有“狼顾相”,为了验证,便不露声色地与其前行,又出其不意地令他向后看,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被验证果然有“狼顾相”。据说狼惧怕被袭击,走动时不时回头,人若反顾有异相,若狼的举动,谓之为“狼顾”。司马懿的“狼顾相”就是他为人机警而富于智谋、雄豪豁达、野心很强的表现。
加之曹操又梦到“三马共食一槽”,槽与曹同音,预示着司马氏将篡夺曹氏权柄。于是令曹操非常忌妒,非常发怵,因而他忧心忡忡地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一个甘为臣下的人,将来必定要坏你的事。”意欲除掉他,免得子孙对付不了。但曹丕与司马懿私交甚好,早已经离不开他了,不仅不听父亲劝告,还多方面加以袒护,使司马懿免于一死。
司马懿敏锐地感觉到曹操对他的猜忌,于是马上采取对策。即表现对权势地位无所用心,麻木不仁。而“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当牧之间,悉皆临履。”完全一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孜孜于琐碎事务和眼前利益的样子。曹操这才安下心来,取消了对他的怀疑和警惕。以至于被这位年轻人放的烟幕所迷惑,再一次上当。司马懿此计甚为巧妙。
司马懿生于弱肉强食的时代,立身于相互倾轧的朝廷,因而使他的警觉和疑忌发展到如狼之顾的奇特程度。在曹操死后,他的显赫地位巩固之后,仍无丝毫松懈。当他征辽东灭公孙渊凯旋回来时,有兵不胜寒冷,乞求襦衣,他不答应,对人说:“襦衣是国家的,我作臣子的,不能赏与别人,换取感激。”他十分注意避嫌,以至于宁愿士兵受冻也不自作主张发冬衣。他在晚年,功望日盛恭谦愈甚。他经常告诫子弟:“道家忌盛满,四时有推移。我家有如此权势,只有损之也许可以免祸。”这种谦卑的言行,正是他“狼顾”般警觉的又一体现。
曹操死后,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公元237年,魏国辽东太守公孙渊发兵叛魏,并自称燕王。238年正月,司马懿受诏率师伐辽。魏军很快就拿下襄平,斩了公孙渊。接着司马懿班师回朝。正在途中,三日内,连接五封诏书。等司马懿赶回京城,魏明帝已气息奄奄了,魏明帝拉着司马懿的手,将年仅八岁的太子曹芳托付于他。司马懿痛哭流涕,受遗命与大将军曹爽共同辅政,即日明帝故去。
曹爽是曹魏宗室,外露骄横,内含怯懦,而且华而不实,这就给司马懿造成了机会。
两位辅政大臣,司马懿德高望重,曹爽则年轻浮躁。辅政过程中,二人不断发生矛盾,使曹爽对司马懿非常忌恨。为了加强自己的实力,曹爽多次提拔自己的亲信担任京城重要官职,而这些人大多是京城名流,外表风度翩翩,但不具实际政治才能。向来政治家引纳名流,主要是提高自己的声誉,而不是让他们真正参政。曹爽却不懂此道,结果只是加快了自己的灭亡。
这些人意识到司马懿的才干和资历远非他们可比,便想尽方法排挤他,于是由曹爽奏告小皇帝,说司马懿德高望重,官位却在自己之下,甚感不安,应将他升为大司马。朝臣聚议,以为前几位大司马都死在任上,不太吉利,最后定为太傅。然后借口太傅位高,命尚书省凡事须先奏告自己,大权遂为其专。
在正始初的几年中,曹爽急于安插亲信掌握京城兵权,司马懿则率兵同东吴打了几仗,名声大噪。
曹爽一天天骄横自大,像一只急速膨胀的气球,司马懿却深自抑制,始终保持谦恭。他平时经常教导自己的儿子,凡事都要谦虚退让,就像容器一样,只有永远保持虚空的状态,才能不断接受。从表面上看,曹爽的势力是在扩张,其实内中却潜伏着很深的危机。
到了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已经基本控制了朝政,京城的禁军,基本上掌握在他的手中。于是朝中的大事,曹爽就很少再同司马懿商量,偶尔司马懿发表些意见,他也根本不听。对此,司马懿似乎并不计较,依然是谦恭的态度。此后不久,他的风瘫病复发了,便回家静养,不再管事。这一病差不多就是一年。
当时,司马懿已经近七十岁,在旁人看来,早已是风中之烛。所以曹爽他们对他的卧病并没有多少疑心,反而觉得这个原以为厉害的对手,到底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后来,司马懿趁曹爽出京打猎之机包围皇宫,取得诏书之后,又马上分派两名大臣持节(代表皇家权威的信物)赶往原属曹爽、曹羲指挥的禁卫军中,夺过了兵权。曹爽多年经营的结果,不过片刻工夫,便化为乌有。
司马懿的兵变,看起来似乎只是抓住一个并没有多大成功把握的偶然机会,其实是经过长期准备的致命一击。他在曹芳即位后的好几年中,不跟曹爽争权,却多次率军出征,保持了自己在朝廷的威望,一旦事变发生,就足以威慑群臣众将,使之不敢轻易倒向曹爽。另一方面,他的长期的谦恭退让,则助长了曹爽的骄傲自大,使之放松戒备。至于司马懿的装病,不但造成了可乘之机,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保存了司马懿所统领的一支军队。有如上几个条件,那种看起来纯属偶然的机会,实际是必定要到来的。
曹爽兄弟及其同党一律处死,他们的家族,无论男女老少,包括已出嫁多年的女子,全部连坐被杀。忍耐、谦让,一旦得手,决不迟疑,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这才是真正的司马懿。当时被杀的,有许多著名文人,所以世人有“天下名士减半”之叹。
对司马懿来说,除去曹爽,不过是第一步。他一开杀戒,便血流成河,令天地为之震撼。从此,司马家牢牢掌握了政权。司马懿在四年后死去,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他们同父亲一样,谦虚恭谨,心狠手辣,先后废掉并杀死曹家三个皇帝,杀了一批又一批反对派。到司马昭之子司马炎(晋武帝)手里,就完成了朝代的更换。
[智慧方圆]在对手面前,尽量把自己的锋芒敛蔽,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卑恭,使对方不起疑心,一旦时机成熟,即一举如闪电般地把对手结束了。这是韬晦的心术,更是方圆智慧的妙用,人们常常借此自我保全,麻痹攻击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