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领导谋略通鉴
10992400000059

第59章 做大事不能计较无关紧要的小事

小事之争往往是面子之争、恩仇之争,局部之争,从全局的角度看,这些事根本就不值一争。尤其作为领导者,如果处处跟人争一时之气与一时之利,他的为人与为官都不会有什么大的出息。

宋朝时吕蒙正为相以气量大而闻名。宰相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威权赫赫,但吕蒙正却并未妄自尊大,相反却保持了谦谦的君子风范。面对他人的冒犯,吕蒙正也不喜记人之过,体现出容人之量。正是因为这种豁达的大家风度,才使他赢得了别人的敬重。

据《宋史》:记载,吕蒙正任宰相时,有人自称家中珍藏着一面古镜,能照二百里。为求知遇,此人愿将这面珍奇的古镜送给吕蒙正。吕蒙正听说后哈哈大笑,说:“吾面不过镜子大,安用照二百里?”此人羞愧而出。此事传出,闻者对此无不叹服:昔日先贤都难以做到不为物所累,而吕蒙正却能坦然面对,怎不令人钦佩!

吕蒙正对子女的要求也比较严,从未利用自己的权利为子女谋私。在吕蒙正之前,宰相卢多逊之子卢雍初做官即授水部员外郎。以后,此举成为惯例,凡宰相之子初任官职,即授水部员外郎。吕蒙正之子吕从简照例被授此职后,吕蒙正认为自己的儿子年纪轻轻,资历甚浅,尚无寸功便被授予高官,这样做很不合适。于是他上奏皇帝说,当初我科举及第时只不过做了一个九品京官,现今天下卓有才干而在野之人很多,对贵族子弟不应该越级提升。我的儿子“始离襁褓,一物不知”,却蒙皇上恩宠赐予高官,请皇上降其官职,初做官应从九品官开始。吕蒙正的这一意见为皇帝所采纳。从此以后,宋宰相之子初任职时只授九品京官,并定为国家法规。面对自己的儿子,吕蒙正这种丝毫不徇私情的行为,令朝中上下称赞不已与一些睚眦必报之人相比,吕蒙正的宽以待人、不计私怨更让人称羡。吕蒙正小时候,曾与母亲刘氏一起被身为朝官的父亲吕龟图赶出家门。但当他考中状元、为官之后,却并未记取父亲之仇,而是将父母都接到身边,“同堂异室”,一起奉养。对其他一些触犯过自己的人,吕蒙正同样不计前嫌,甚者也无意深究。吕蒙正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时,年纪尚轻,有人很看不起他。有一次上朝时,一位官员隔帘指着他议论道:“此小子亦参政耶?”吕蒙正却假装没听见,径直走了过去。同僚为他抱不平,准备追查议论者的官位姓名,吕蒙正当即予以制止。罢朝后,这位同僚仍耿耿于怀,愤愤不平,后悔当时没有及时查问清楚。吕蒙正却说,一旦我知道了姓名,恐怕终身都不会忘掉,这样不好,还不如不知道为好。如此肚量,使人不得不服。

还有一次,吕蒙正初任宰相,因蔡州知州张绅贪污受贿,吕蒙正就将其免职。有人对宋太宗说,张绅家中富裕,不至于贪污受贿,恐怕是吕蒙正在以前贫困之时敲诈勒索张绅不成,所以现在寻机报复。宋太宗听信此言,即命张绅官复原职。吕蒙正对此也不作辩解。后来考课院查明张绅确有贪污受贿之实,又将其贬黜为绛州团练副使。吕蒙正再次为相时,宋太宗感叹地对他说:“张绅果有赃。”算是为吕蒙正昭雪。吕蒙正却并未借机表白自己,只是淡然一笑,既不申辩,也不谢恩,对此事全不在意。

有一则关于吕蒙正“饭后钟”的故事,也充分体现了他大肚容人的海量。吕蒙正少时与母亲一起栖身于龙门山的一个窑洞,因身无分文,吃饭靠寺庙僧人施舍。有些僧人借机刁难、戏弄吕蒙正,提出要想吃饭就得为寺庙敲钟,吃一餐,敲一次,不敲钟就不给饭吃。吕蒙正无奈,只得忍气吞声每日敲钟三次,这就是所谓的“饭后钟”。但吕蒙正为官之后,对当初刁难自己的僧人并未记仇,反倒感谢他们,予以奖赏,众僧为此羞愧难当,对吕蒙正也平添几分敬仰。

[智慧方圆]有不少的领导者,对于下属的一些小是小非的问题最感兴趣,最爱打听,也最爱处理。他们不知道,下属在领导者面前,普遍存在着一种压抑感和被动感。他们的缺点错误,他们身上发生不光彩的事情,最怕领导者知道。他们的一些问题被领导知道了,虽然本来是小事,但他们不知道领导者作不作小事看,上不上纲,老担着心。所以,对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要运用糊涂的办法,懒得去听,懒得去看,就是请你也不要去。如果听见了就装作耳聋,没听见;看见了,就装眼瞎,没看见。而且在思想上要真心当作一点不知道那样泰然处之,在嘴巴上真正当作一点不知道那样从不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