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是孩子的错
10991600000009

第9章 树大自然直:放任孩子

有的父母一味放任孩子,强调这是对孩子个性的一种“放养”。不做专制的父母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过分地放任孩子,就未必好了。一味的放纵,对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也视而不见,那么孩子的是非观念则会混淆。父母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其不良行为的纠正难度也将增加。父母甚至有一天,那些不良习惯可能发展成为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一旦出现这种结果,父母悔之晚矣。

我曾在商场亲见这样一件事情。有个五六岁大的小女孩,穿着一条洁白的裙子,显得乖巧可爱。她走到芭比娃娃的柜台前,指着其中一款,非让父母买下来。父母告诉她家里已经有十几个娃娃了,再买毫无意义。女孩一听,立刻又哭又闹,在地上打滚不肯起来。最后,拿她没办法的父母只好又买下了这个娃娃。小女孩的任性又获得了一次胜利,她这种坏习惯又一次得逞。

还有一次,一个朋友的孩子拿着彩笔四处乱涂乱画。朋友不仅没有制止,而且还鼓励她这样做,甚至放任孩子画到床单上。结果,第二天同事上班的时候,发现自己准备穿的一套职业装上被孩子用彩笔画满了奇怪的花纹,真是把她气得哭笑不得。其实这也不能怨孩子,如果父母朋友一开始就告诉孩子,画画可以,但是不要四处乱画,特别不能画在衣服和床单上,可能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了。但当时她为了保护孩子绘画的积极性并没有这么做。

其实她这么做是不恰当的。她当时应对孩子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观念,区分行为的对错。有些毛病虽小,但若不及时纠正,则可能酿成大错。

有的父母说,树大自然直。现在孩子小,等孩子长大自然就明白道理了。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如果孩子从小放任自流,不加约束,长大后就可能发展为刚愎自用、钻牛角尖的人,很难与他人和睦相处。父母应该清楚让孩子知道,人生活在社会中是需要有所限制和约束的。只有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父母那么,如何才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要纠正放任孩子的想法,不要把放任孩子当成是一种关爱,这样才能从源头上杜绝放任孩子的情况发生。

对于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一定坚决拒绝。当然,这样做需要父母具备一定的“功力”。可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

可以想办法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父母可采用可取的方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比如孩子玩水,妈妈跟他说:“天冷玩水容易感冒,咱们出去打球好不好?小朋友都在外面玩呢。”孩子可能就会放弃玩水的念头,跟随你去打球。这样一来,问题就被温和地解决了。如果上述办法不行,可以采用暂时置之不理的办法。当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表现出沉默的态度。对孩子的要求不予理睬,如果孩子躺在地上打滚,可以视若不见。孩子闹了很久,发现根本无效,那么他们自己就会放弃。当孩子闹得很凶时,可以尝试用神情制止。沉默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孩子看到父母严肃的眼神,多半就会老实一些。

如果以上办法都不行,可让孩子在房间里独处一会儿。当然,房里不能有危险品,否则可能出意外。另外,房里也不要有孩子能玩的东西,以防惩戒作用被削弱。孩子在屋里哭闹,父母不要理他。当孩子闹一会儿感到没趣的时候,就不会再固执了。必须注意一点,对孩子关“禁闭”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过,父母的态度必须坚决,这样才会有效果。此外,结束惩罚后,父母还是要跟孩子解释清楚为什么不能那么做及父母不同意的理由。

必要的时候,对孩子实行奖罚措施,给孩子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再闹下去,将得到物质或者精神奖励;一种是闹下去,将受到严厉的处罚。孩子在听清两种结果后,通常会趋利避害,放弃吵闹以获得奖赏。此时是对孩子实行教育的最好时间,父母要抓住时机给孩子讲明道理,让他明白正当的要求父母会同意;不正当的要求,哪怕哭闹,父母也是不会同意的。

有时,孩子会难以理解父母的做法。比如父母出尔反尔,孩子就会表现得很固执。这当然是父母的错,父母在答应之前应充分考虑可行性,不要糊弄孩子,不是万不得已也不要违约。实在做不到,要向孩子解释清楚,这也是对孩子一种诚信教育。父母要时刻谨记,身教重于言传。父母不能放任孩子,但在约束孩子时,要注意讲清道理。比如当孩子要求吃糖时,父母在拒绝的同时,要告诉孩子吃糖多了会伤害牙齿。明了道理,孩子更容易服从父母的安排。而明了后果,就会降低再犯错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