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醉翁亭记
10991300000002

第2章

原文: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1]者,醉翁亭也。

注释:

“1”翼然临于泉上:像鸟张开翅膀般高踞在泉水上。临,靠近。

白话:

山势曲直,随着弯转的山路,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

明 董其昌行书苏轼《醉翁操》(之二)

原文: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1]也。

注释:

“1”太守自谓: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白话:

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智仙和尚;给它取名字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明 董其昌行书苏轼《醉翁操》(之三)

原文: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白话: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明 董其昌行书苏轼《醉翁操》(之四)

原文:

醉翁之意[1]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注释:

“1”意:这里指意趣、情趣。

白话: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水之间。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明 董其昌行书苏轼《醉翁操》(之五)

原文: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云归而岩穴暝[2],晦明变化[3]者,山间之朝暮也。

注释:

“1”开:散。

“2”云归而岩穴暝(mínɡ):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3”晦明变化: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暗,变化不一。

白话:

清晨太阳出来以后,林间的烟雾逐渐散开,到傍晚云雾凝聚,山谷就昏暗了,这明暗的变化,正是山间早晚的景象。

明 董其昌行书苏轼《醉翁操》(之六)

原文:

野芳发[1]而幽香,佳木秀[2]而繁阴(荫),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注释:

“1”发:开放。

“2”秀:开花,指滋长。

白话:

野花盛开,幽香阵阵;林木繁盛,枝叶成荫;天高气爽,秋霜洁白;水落石出,这是山间四季的景象。

明 董其昌行书苏轼《醉翁操》(之七)

原文: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白话:

早上出去,晚上回来,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原文:

至于负者[1]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注释:

“1”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白话:

那些人背着东西在路上边走边唱,走累了在树下歇歇脚,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回应。

原文:

伛偻[1]提携[2],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注释:

“1”伛偻(yǔlǚ):弯着腰的人,指老人。

“2”提携:被搀领着走,指小孩。

白话:

老老小小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游玩的滁州人。人们在溪边捉鱼,溪水深,鱼儿肥。

原文: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簌)[1],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注释:

“1”蔌:菜蔬。

白话:

用酿泉的水做酒,泉水香,酒色清;野菜野味,随意放在地上,这就是太守的宴会。

原文: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1]者中,弈(奕)[2]者胜,觥筹交错[3]。

注释:

“1”射:指宴饮时的一种游戏,即以箭投壶中,以能否投中决胜负,叫做投壶。

“2”弈:下棋。这里用做动词。

“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气氛很热闹。觥:酒杯,筹:酒筹,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用的签子。

白话:

宴会欢畅尽兴,不在乎有没有音乐。投壶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原文:

起坐(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1]乎其间(中)者,太守醉也。

注释:

“1”颓然: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此处形容醉醺醺的样子。

白话:

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之间,是太守醉了。

原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1]。

注释:

“1”阴翳(yì):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白话:

不久,太阳下山了,只见人影散乱,那是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渐渐暗下来。

原文:

鸣声上下[1],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注释:

“1”鸣声上下:意思是鸟四处叫。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白话:

阵阵鸟鸣声忽上忽下,那是游人离去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鸟儿只知道山林的快乐。

原文:

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1]也。

注释:

“1”乐其乐:以人们的快乐为快乐。

白话:

却不知人们的快乐;人们知道随太守一起游玩的快乐,却不知太守以能使人们快乐而快乐。

原文: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1]谁?庐陵欧阳修也。

注释:

“1”谓:为,是。

白话:

酒醉的时候能一起快乐,酒醒的时候又能用文章记录下它们,那是太守。太守又是谁?是庐陵郡的欧阳修啊。

《醉翁亭记》是一篇质文兼美、韵味隽永的古代优秀散文。文章以“记”为名,借景抒情,寄情于山水,抒发了与民同乐、与天地同乐的旷达情怀。《醉翁亭记》的语言高度概括,含义丰富。文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为欧阳修首创,后来成为经典语言被广泛借用和传诵。

正因为《醉翁亭记》卓越的艺术成就,故而留下关于欧阳修推敲文句的文苑佳话,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相传《醉翁亭记》最初写成的时候,初为:“滁州四周山”,大概有十余字交代东南西北山名,后经反复推敲,遂改为“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开门见山,简洁有力。欧阳修一向极省笔墨,相传他在翰林院任职时,有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一只狗被一匹飞驰的马踩死。欧阳修提议大家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一人说:“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最后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非常惭愧,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由此可见欧阳修深厚的文学功底。

《醉翁亭记》描绘了琅琊山优美的风景和滁州风情以及作家与民同乐的乐天精神,其高超的艺术手法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文章写景手法丰富,变幻多样,既有山林之本色,又有一日朝暮之晦明,还有一年四时之变幻,层层渲染。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首先,作者开门见山,以洗练之笔,宏阔之气描述了琅琊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东晋以前,琅琊山本无名,西晋末年,琅琊王司马睿因避乱驻跸于此,后来,司马睿成了东晋元帝,当地人借司马睿琅琊王之名,才有了现在这个名称。但是,司马睿本人并未给琅琊山带来多少变化,在整个东晋时代它依然是一片沉寂的山岭。

唐太子庶子李幼卿于大历六年(公元771年)任滁州刺史,他在琅琊山上盖起了宝应寺并开发了庶子泉,之后李阳冰篆有《庶子泉铭》,这些也没有带来多大的影响,琅琊山真正名声大噪,是从欧阳修治理滁州开始的。

在滁州任职期间,在当地一个和尚的指引下,欧阳修找到了《庶子泉铭》的原碑,更让他惊喜的是,在铭石之侧,还有十来个李阳冰书写的篆文,这些字比铭文还要奇特,但是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学篆书的人曾经说过,李阳冰留下来的字迹虽多,但都不如《庶子泉铭》,要想得到这本拓本真是难上加难啊。